导读:本文包含了微观界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声红外检测,有限元法,声波传播,生热机制
微观界面论文文献综述
徐欢,殷晨波,李向东,胡模[1](2019)在《超声红外检测中裂纹微观界面生热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超声波传播和声-机-热转换的理论角度,阐述了红外无损检测的工作原理。采用ANSYS和ABAQUS软件建立超声红外无损检测的有限元分析模型,结合模态和谐响应分析手段,总结出超声激励的合理频率,有效地避开了结构共振现象且获得了较好的成像效果。通过数值模拟、热力学第一理论以及声波传播理论,对裂纹微观界面的生热机理进行了研究,发现超声激励下裂纹生热的速率极快,近表面的裂纹处生热量大,温升高,进一步证明了超声红外检测的高效性和可行性,为科研实验和工程检测提供了相关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袁经超,朱子镝,张方舟,张丹,张伟刚[2](2018)在《一种基于Boltzmann方程的碳基复合材料氧化烧蚀微观界面的追踪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碳基复合材料的非均相特点,构建环境-纤维—中间相-基体多相单胞烧蚀模型,应用非平衡统计物理学的Boltzmann方程,求解该扩散—表面非均相氧化反应体系中各相的空间演化过程,实现对介尺度下烧蚀界面的精确追踪。本文先对两相单胞模型进行了求解,获得了与解析解一致的结果,验证了模型。再对叁相单胞模型的烧蚀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氧化烧蚀界面的形貌主要取决于相邻两相之间的状态;气相浓度的线性化假设在远离界面处具有合理性,但在界面附近气相浓度呈非线性分布。由于扩散的限制,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界面相在氧化烧蚀过程中存在最大烧蚀深度。通过数值模拟给出了烧蚀深度与舍伍德数、纤维半径和反应速率比之间的函数关系,提出的界面追踪算法在求解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好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新型炭材料》期刊2018年05期)
王斌,张华,谢骜宇[3](2016)在《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冲击韧性和微观界面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玄武岩纤维混凝土(Basalt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简称BFRC)在冲击荷载下的增韧性能,通过直径为74 mm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简称SHPB)试验装置得到BFRC冲击压缩全过程的动态应力-应变曲线,对纤维体积含量分别为0%、0.05%、0.1%、0.15%、0.2%、0.25%的玄武岩纤维增强混凝土进行不同应变率下的冲击试验研究,主要考察了平均应变率和纤维掺量对混凝土韧性的影响.同时利用扫描电镜(SEM)对纤维与混凝土的界面进行观察,探求纤维对混凝土的增韧机理.研究表明,BFRC的韧性存在明显的应变率强化效应,材料的峰值韧性和极限韧性与应变率呈近似的线性增长关系,应变率和纤维掺量是影响韧性的关键因素,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存在与其相对应的最佳纤维掺量.(本文来源于《叁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高嶷,朱倍恩[4](2016)在《真实环境下的纳米材料微观界面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材料应用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特殊的结构决定了其在纳米催化、纳米生物学以及纳米电子学方面的优良特性。由于实验手段的限制,过往研究基本只考虑其在真空环境下的结构。随着近年来原位表征手段的提高,人们已经知道环境反应气体能够显着改变纳米材料的表面结构,进而改变其物理化学性质。但是鉴于环境的多样性以及实验手段要求苛刻,通过实验来完全表征纳米材料变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样令人遗憾的是,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工作也极为有限,尚缺少完善的理论模型。在本次报告中,报告人将本课题组在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希望为通过计算机模拟来完全展现真实环境下的纳米材料界面结构和性质变化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十分会:纳米体系理论与模拟》期刊2016-07-01)
高嶷[5](2016)在《复杂环境和反应条件下的纳米材料微观界面理论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材料因其在电子、工程、催化等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而备受关注。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其表面结构及组分构成。由于实验手段的限制,过往研究基本只考虑其在真空环境下的结构。随着近年来原位表征手段的提高,人们已经知道环境反应气体能够显着改变纳米材料的表面结构,进而改变其物理化学性质。但是鉴于环境的多样性以及实验手段要求苛刻,通过实验来完全表征纳米材料变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样令人遗憾的是,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工作也极为有限,尚缺少完善的理论模型。在本次报告中,报告人将本课题组在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希望为通过计算机模拟来完全展现真实环境下的纳米材料界面结构和性质变化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第九届计算纳米科学与新能源材料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06-22)
韦贺[6](2016)在《WC_p/钢(铁)基复合材料微观界面形成机制及压缩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材料性能指标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在耐磨行业,WCp/钢(铁)基复合材料具有耐磨性和韧性,可以满足材料高性能的要求。而复合材料的界面与材料的力学性能及热裂纹产生密切相关。本文首先运用第一性原理计算了WCp/钢(铁)基复合材料中界面相的热学和力学参数,探讨了界面相的形成机制。然后采用高能球磨混粉+真空粉末烧结法制备了WCp/钢(铁)基复合材料,重点研究了WCp/钢(铁)基复合材料的界面形成机制和压缩断口形貌,总结了颗粒体积分数、颗粒形状和基体成分对复合材料断口形貌的影响,为金属基复合材料走向工业化道路提供理论依据。从热力学和力学角度说明在WC/钢(铁)复合材料中Fe3W3C化合物可作为一个稳定的界面相而存在。通过计算Fe3W3C的弹性常数,说明Fe3W3C满足力学稳性条件。在理论上分析WCp/钢(铁)复合材料界面相的生成机制:在所有合成界面相的路径中,Fe、W和C单质最容易地直接合成Fe3W3C界面相,考虑到材料内Fe、W和C单质含量太少,所以界面相合成的主要路径是由W2C与Fe粉反应所得,其中o-W2C型最容易生成Fe3W3C相。其中通过计算得出3Fe+3/2o-W2C→Fe3W3C+1/2C的形成能为-3.45eV/atom; 3Fe+3h-WC→Fe3W3C+2C的形成能为-1.09eV/atom。结合半经验理论讨论了复合材料中脆性相的力学性质,包括体模量、剪切模量、杨氏模量、硬度及各向异性等性能。脆性相的硬度排列顺序为:h-WC>h-W2C>o-W2C>t-W2C>Fe3W3C;脆性相的结合强度的排列顺序为:h-WC>h-W2C>o-W2C>Fe3W3C>t-W2C;其中Fe3W3C的杨氏模量为436.7GPa,硬度为9.96GPa。随着碳化钨体积分数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颗粒的体积分数为45%时,压缩强度达到最大值;断裂方式由准解理断裂向脆性断裂过渡;颗粒内部的溶解程度也随之减少,W2C的消耗量减少,导致反应生成物减少,即在宏观上表现为界面宽度减少;材料界面处为Fe3W3C,其主要由W2C与Fe发生反应生成。钢基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小于铁基复合材料,因钢基复合材料中碳化钨颗粒溶解比较严重,且呈现完全溶解的趋势;铁基复合材料的碳化钨颗粒溶解相对比较小,且其周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界面。非球形颗粒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小于球形颗粒复合材料,因非球形碳化钨颗粒在复合材料受热过程中,结构形态慢慢趋于圆形,即非球形的碳化钨颗粒有向球形碳化钨颗粒过渡的趋势。WCp/钢(铁)基复合材料在压缩实验(即挤压)过程中,微裂纹优先在材料的界面处萌生,并由界面处扩展至大裂纹,致使材料失效。另外在挤压过程中,材料内一小部分碳化钨颗粒也会产生脆性开裂的现象;且非球形碳化钨比球形颗粒更容易开裂。(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6-04-01)
陈倩倩[7](2015)在《MIEX-UF一体式工艺基于微观界面作用力的膜污染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UF膜过滤已经成为第叁代饮用水处理技术的核心,但膜污染控制仍然是UF技术应用中的瓶颈问题。近年来磁性离子交换树脂(MIEX)因其优异的净水性能,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成为一种新型的饮用水处理技术。目前关于MIEX与UF联用的研究主要都是分体式组合工艺形式,即原水经MIEX预处理后,出水再进行膜过滤。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发现,MIEX-U F一体式工艺减缓UF膜污染的效果远远好于分体式工艺,但是膜污染控制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以腐殖酸(HA)、海藻酸钠(SA)、牛血清白蛋白(BSA)作为引起超滤膜污染的典型模型物质,以浸没式PVDF中空纤维超滤膜组件为对象,从液相主体有机物去除,膜面刮擦以及近膜壁面MIEX动态膜的形成叁个方面,系统研究了MIEX-UF一体式工艺中针对不同类型污染物的UF膜污染减缓机理以及变化规律。利用原子力凝胶探针分析了MIEX-污染物,膜-污染物之间微观界面作用力的变化,从微观界面作用力层面解析MIEX动态膜减缓膜污染的机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树脂表面形态变化(饱和、再生),膜的化学清洗,以及水溶液中离子强度和典型离子种类对微观界面作用力的影响,以及这种变化对一体式工艺中膜污染控制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HA, SA和BSA叁种不同污染物引起的膜污染中,MIEX颗粒在膜面形成动态膜是控制膜污染的最主要因素,分别占膜污染控制总贡献比例的80%、60%和70%。微观界面作用力分析证明"MIEX-污染物”间的界面作用力明显大于“PVDF-污染物”,因此树脂动态膜对污染物具有优先捕获和强化水力反洗能力,从而有效减缓膜污染。这同时也证明“MIEX-污染物”和‘'PVDF-污染物”间微观界面作用力的变化直接影响MIEX-UF-一体式工艺控制膜污染的效果,‘'MIEX-污染物”与‘'PVDF-污染物”间界面作用力差值越大(前者越大,后者越小),膜污染控制效果越好。进一步研究发现,树脂形态变化对微观界面作用力影响明显,“饱和MIEX-污染物”间的界面作用力均明显小于“PVDF-污染物”,动态膜效应消失,膜污染控制效果较差。随着MIEX再生次数的增加,"MIEX-污染物”间的界面作用力逐渐减小,MIEX对膜污染的控制效果也随之减弱。化学清洗后界面作用力的变化与膜清洗效果直接相关。对于HA污染物,NaOH清洗后的“膜-污染物”界面作用力略大于NaClO清洗,而对于SA和BSA污染物,NaClO清洗更有助于“膜-污染物”间界面作用力的恢复;‘'MIEX-污染物”与“PVD F-污染物”的差值随离子强度的增加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Ca2+、SO42-和 NO3的存在均不同程度的减小了‘'MIEX-污染物”与“PVDF-污染物”间界面作用力的差值。对于减缓HA/SA类膜污染,抑制作用大小为Ca2+>SO42->N03-,对于减缓BSA类膜污染,抑制作用大小为SO42->Ca2+>NO3-。同步单水力反洗周期TMP变化规律证实“MIEX-亏染物”与‘'PVDF-污染物”问界面作用力的变化与膜污染控制规律确实紧密相关,这进一步证实了微观界面作用力在MIEX-UF一体式工艺控制膜污染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5-12-01)
程将[8](2015)在《基于微观界面粘附机理的晶圆传输机械手控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集成电路装备制造产业是国家大力发展的高新技术之一,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晶圆传输机械手是集成电路制造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着晶圆的精确定位与快速、稳定的传输任务。目前制约晶圆传输效率的重要原因是传输界面间无法产生足够大的摩擦力,本文分析了晶圆传输机械手的研究现状,在研究微观界面粘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机械手末端执行器在位姿调节下实现高加速晶圆传输的新方法;对所建立的高加速晶圆传输平台的运动学、动力学进行求解;建立传输平台的叁维模型,完成运动学仿真的验证分析;基于晶圆传输面的粘附特性对高加速晶圆传输运动平台的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有:在机械手末端执行器与晶圆的微观粘附机理方面,首先考虑机械手末端执行器的本体结构,分析典型的摩擦模型与微观接触理论;考虑摩擦力的微观作用力部分计算传输界面晶圆的摩擦力,根据JKR弹性接触理论建立晶圆接触面粘附力的数学模型;分别求解分析机械手末端执行器水平位姿和倾斜位姿下的摩擦及粘附特性,得出接触面粘附力随位姿角度的变化规律;进而仿真分析晶圆传输加速度与末端执行器位姿倾角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实现高加速晶圆传输的有效方法。经过系统分析实现高加速晶圆传输所需的运动结构以及调节晶圆传输界面粘附力的方法,建立高加速晶圆传输运动及末端位姿调节的平台模型。首先建立高加速晶圆传输运动平台的坐标系,分析原点移动坐标系的变换方程;进而在所建坐标系下研究高加速晶圆传输的运动学模型、进行运动学求解;并根据机构的动力学基础完成动力学分析;应用UG建立运动系统各零部件的叁维模型,完成了晶圆传输运动平台的装配,采用ADAMS仿真软件对高加速晶圆传输平台进行运动学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应用末端执行器位姿调节的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晶圆传输的加速度,实现晶圆快速稳定的传输。根据高加速晶圆传输运动系统的要求,研究高加速运动平台的控制方法。首先分析常见的同步运动控制结构,确定合理的高加速晶圆传输运动平台的控制策略;运动平台提供水平方向的高加速直线运动,同时驱动末端执行器实现位姿角度的调节;建立基于加速度调节的主从同步控制结构,保证高加速晶圆传输过程中加速度值与末端执行器位姿转角的同步协调;满足晶圆传输过程高粘附与释放晶圆低粘附的运动要求,实现晶圆快速可靠的传输。(本文来源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期刊2015-11-01)
舒畅,乔丕忠[9](2015)在《混凝土微观界面纳米划痕试验表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混凝土微观结构对宏观性能的重要影响,利用纳米划痕试验方法,对常规水灰比配比的混凝土样品骨料-水泥浆体微观界面及界面过渡区进行了表征研究.基于纳米划痕试验方法和扫描电镜显微技术,对于样品微观情况下的骨料-水泥浆体界面进行了表征分析,并对表征结果经过多个高斯分布拟合的统计学分析方法得到基于界面位置的结构划痕硬度分布情况.通过划痕硬度与骨料-浆体界面的距离变化,定义了骨料和水泥浆体之间的界面过渡区,并得到界面过渡区厚度约为40μm,界面过渡区划痕硬度约为水泥浆料硬度的75%左右.通过比较划痕断裂韧性与宏观试验结果,证明利用纳米划痕试验可以初步分析材料断裂韧性.本研究为更好地研究混凝土微观性能对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也为评价混凝土微观界面力学性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方法.(本文来源于《力学季刊》期刊2015年02期)
张帆,马薇,孟胜[10](2015)在《太阳能电池微观界面结构和性能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因为高性价比,对环境友好而满足下一代能源转换器件的要求。经过25年的发展,这种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已经超过13%,接近市场准入门槛。然而,一些问题仍未解决,限制了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如染料分子的吸附构型如何影响界面载流子传输仍然不清楚。从原子尺度研究不同界面构型对电子动力学的影响有助于人们加深对器件工作机理的认识,进一步优化DSSC的效率。染料分子在TiO_2表面的吸附构型影响了光吸收率、电子传输速率、相对能级位置以及器件长期稳定性,我们对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我们先用振动光谱推测分子吸附基团的结构信息,再用第一性原理计算验证推测,识别了染料分子在TiO_2表面不同的吸附构型。基于腈基丙烯酸吸附基团的染料分子采用双齿桥式配位和氢键、钛氮键辅助的叁齿构型吸附。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改变分子吸附时的化学环境能调控这些吸附构型的相对比例,压制不利于电子传输的构型,有效地提高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第一性原理计算和瞬态动力学的测试进一步证实了吸附构型对器件的影响。新兴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由于更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受到广泛的关注,有取代DSSC的迹象。然而在真正被应用之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还需要解决一些问题,如TiO_2中氧空位诱导的器件性能衰减。我们用瞬态吸收光谱对这个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发现当TiO_2氧空位浓度增加时,界面电子注入变慢而复合变快。我们的结果表明应该通过减少界面缺陷浓度来提高器件效率和稳定性。本文的工作建立了微观界面结构和宏观器件表现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染料敏化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器件效率优化的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第二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5-05-23)
微观界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碳基复合材料的非均相特点,构建环境-纤维—中间相-基体多相单胞烧蚀模型,应用非平衡统计物理学的Boltzmann方程,求解该扩散—表面非均相氧化反应体系中各相的空间演化过程,实现对介尺度下烧蚀界面的精确追踪。本文先对两相单胞模型进行了求解,获得了与解析解一致的结果,验证了模型。再对叁相单胞模型的烧蚀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氧化烧蚀界面的形貌主要取决于相邻两相之间的状态;气相浓度的线性化假设在远离界面处具有合理性,但在界面附近气相浓度呈非线性分布。由于扩散的限制,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界面相在氧化烧蚀过程中存在最大烧蚀深度。通过数值模拟给出了烧蚀深度与舍伍德数、纤维半径和反应速率比之间的函数关系,提出的界面追踪算法在求解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好的稳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观界面论文参考文献
[1].徐欢,殷晨波,李向东,胡模.超声红外检测中裂纹微观界面生热的数值模拟[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袁经超,朱子镝,张方舟,张丹,张伟刚.一种基于Boltzmann方程的碳基复合材料氧化烧蚀微观界面的追踪方法[J].新型炭材料.2018
[3].王斌,张华,谢骜宇.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冲击韧性和微观界面试验研究[J].叁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4].高嶷,朱倍恩.真实环境下的纳米材料微观界面理论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十分会:纳米体系理论与模拟.2016
[5].高嶷.复杂环境和反应条件下的纳米材料微观界面理论模拟[C].第九届计算纳米科学与新能源材料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6
[6].韦贺.WC_p/钢(铁)基复合材料微观界面形成机制及压缩性能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
[7].陈倩倩.MIEX-UF一体式工艺基于微观界面作用力的膜污染控制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5
[8].程将.基于微观界面粘附机理的晶圆传输机械手控制方法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5
[9].舒畅,乔丕忠.混凝土微观界面纳米划痕试验表征研究[J].力学季刊.2015
[10].张帆,马薇,孟胜.太阳能电池微观界面结构和性能调控[C].第二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