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真空损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钎焊,金刚石工具,基体,热损伤
真空损伤论文文献综述
蒋城杰,毛人杰,徐佳宁,聂大明,宗福乐[1](2019)在《Ni-Cr合金真空钎焊金刚石工具基体热损伤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高温钎焊金刚石工具时基体所受的热损伤对同种材料不同热处理状态下的工具基体进行分析与检测。基体材料选择45钢制作试样,对原始试样、真空炉中干烧至钎焊温度的试样以及与金刚石钎焊后试样的显微结构和显微硬度进行检测与对比分析;对原始试件和真空干烧过的试件进行拉伸性能试验,并用扫描电镜(SEM)对断口形貌进行观察。结果表明:45钢基体经高温真空干烧和钎焊后,晶粒粗大,致使强度、硬度、塑性等力学性能大幅下降,基体材料出现严重的热损伤。研究成果可为钎焊金刚石工具基体材料的选择和钎焊工艺的制定提供试验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工具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刘瑶瑶[2](2018)在《热损伤聚晶金刚石真空摩擦学性能及其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晶金刚石复合片(PDC)是由金刚石微粉在粘结剂钴的作用下,经高温高压(HT/HP)在硬质合金基底上烧结而成的。因具有高硬度与良好的耐磨性及抗冲击韧性而广泛应用于钻头、刀具、轴承等的制备,在极端工况下展示出良好的摩擦学性能。随着太空钻探技术的发展如月球采样特种PDC取心钻头等,面临着服役于真空环境下的问题。在真空环境中,由于悬键钝化效果的去除,两固体表面直接接触导致较高的摩擦系数,摩擦界面局部闪温急剧升高黏着磨损严重。本研究采用简便有效且成本较低的退火热处理手段,有效地改善了聚晶金刚石真空摩擦磨损性能,详细探究了热处理温度对聚晶金刚石表面微观结构及物相变化的影响,进而阐释其对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机制。基于700℃热处理后PDC对磨Si_3N_4展现出的优异真空摩擦学性能,进一步探究SiC、Si_3N_4、Al_2O_3、GCr15四种不同材料真空环境下对磨700℃热损伤PDC的摩擦磨损行为。综上结果表明:(1)未处理PDC表面有少量剥落坑及裂纹,在真空下对磨Si_3N_4时,摩擦系数约0.9左右,黏着磨损十分严重,经过200℃和500℃处理之后,表面剥落坑及裂纹明显增加,摩擦系数略微降低但波动较为剧烈,黏着程度明显降低。(2)经700℃热处理之后,表面有大量Co的氧化物析出,石墨化现象严重,对磨过程中界面生成碳质转移膜,摩擦系数降低至0.015,有轻微的黏着磨损现象。(3)700℃热处理PDC在真空下对磨不同材料时展现出不同的摩擦学行为,热处理对摩擦磨损性能的改善程度与对磨材料有明显的依赖性。700℃热处理PDC在真空环境下对磨GCr15时摩擦系数为0.15左右,而其他叁种材料均为0.1以下。磨损程度依照SiC、Al_2O_3、Si_3N_4、GCr15的次序逐渐增大。对磨700℃热处理PDC后,对磨材料磨斑表面均生成碳质转移膜,转移膜成分基本一致,厚度均在400 nm左右。拉曼光谱中转移膜的I_D/I_G值与摩擦系数大小成反比。(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鞠录岩[3](2017)在《真空吸渗挤压C_f/Mg复合材料损伤研究及异形件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连续碳纤维增强镁基(C_f/Mg)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高模量、低热膨胀系数等优异性能,成为轻量化、高性能结构材料中的有力竞争者。但是碳纤维和基体镁合金之间润湿困难的特性也给其制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C_f/Mg复合材料中基体与增强体的同时存在使得其损伤、破坏过程变的异常复杂。这些制备工艺与损伤研究不足的因素严重制约着C_f/Mg复合材料的大规模商业应用。本文以C_f/Mg复合材料损伤研究及异形件制备为目标。根据不同的损伤形式,设计了相应实验方案,并通过对C_f/Mg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微观组织以及断口形貌的实验研究揭示了C_f/Mg复合材料的渐进损伤、疲劳损伤以及开孔损伤等不同损伤形式下的损伤演变和失效机理。以此为基础,开展了轻质、高强C_f/Mg复合材料异形结构件制备技术研究,提出了C_f/Mg复合材料异形件真空吸渗挤压工艺流程,建立了合理的工艺参数范围,成功制备出轻质、高强C_f/Mg复合材料异形结构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揭示了预制体结构与C_f/Mg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内在关系。采用真空吸渗挤压工艺制备了4种不同预制体增强的C_f/Mg复合材料,分析了不同预制体增强复合材料中纤维束的受力状态及不同预制体结构对复合材料拉伸性能与压缩性的影响。对比分析发现,无纬布正交迭层增强效果最好,抗拉强度与弹性模量分别比基体合金提高了约180%和85%;XY向抗压强度比基体合金提高了110%。同时,结合断口形貌的SEM照片探讨了不同预制体增强C_f/Mg复合材料的失效机理,确立了增强效果最好的无纬布正交迭层为研究对象,为后续损伤研究奠定了基础。(2)揭示了渐进加载过程中C_f/Mg复合材料的损伤机理,得出了刚度与残余应变的变化规律。首次采用渐进加载的实验方法分析了C_f/Mg复合材料在外载荷增大情况下的损伤演变。利用光学显微镜和SEM对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和断口形貌进行观察,对其失效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渐进载荷的作用下C_f/Mg复合材料会表现一种“假塑性”,造成其应力-应变曲线出现非线性特征。在渐进加载过程中C_f/Mg复合材料会因基体合金承载能力受到破坏和增强纤维承载能力受到破坏而出现两次明显的损伤过程。(3)开展了C_f/Mg复合材料疲劳损伤研究,揭示了其“疲劳强化”机理。通过拉-拉疲劳实验绘制了C_f/Mg复合材料的S-N曲线,研究了C_f/Mg复合材料在不同循环次数和不同应力水平下的疲劳损伤行为,分析了不同疲劳载荷作用下断口形貌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C_f/Mg复合材料的疲劳寿命极限介于静拉伸强度的65%-70%之间,约250-270MPa,C_f/Mg复合材料表现出较强的抗疲劳能力。随着循环次数和应力水平的增加C_f/Mg复合材料的剩余强度呈现增加趋势,而且疲劳载荷会造成C_f/Mg复合材料界面损伤,随着循环次数和应力水平的增加断口处纤维拔出数量呈现增加趋势。(4)通过对C_f/Mg复合材料开孔损伤研究,得出了开孔直径对C_f/Mg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工程实际中最常见的圆形孔进行开孔损伤分析,研究了C_f/Mg复合材料的切口敏感性、开孔复合材料裂纹扩展机理以及失效机理。研究发现C_f/Mg复合材料对开孔造成的应力集中敏感度不高,但是开孔后会在孔表面形成一个加工缺陷层。在受载时裂纹会在加工缺陷的基础上进行扩展,从而造成复合材料拉伸性能下降,随着开孔直径的变大,复合材料的极限抗拉强度、弹性模量逐渐降低,断裂应变增大。(5)提出了C_f/Mg复合材料异形件真空吸渗挤压工艺流程,有效制备出具有一定结构形状且满足要求的C_f/Mg复合材料结构件。结合异形件的结构特征,从坯料设计、成形方案、制备工艺等方面开展了研究,解决了C_f/Mg复合材料异形件制备过程中所面临的工艺瓶颈与技术难题,实现了轻质、高强C_f/Mg复合材料异形结构件制备。成形出的C_f/Mg复合材料异形件浸渗充分均匀,没有明显缺陷。测试发现C_f/Mg复合材料可以替代金属材料满足异形件结构及使用要求,与基体合金相比,C_f/Mg复合材料异形件的物理性能、力学性能以及整体承载能力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期刊2017-11-01)
李明慧,尚一娜,霍麒文,陈境,张晓宁[4](2018)在《真空冷冻干燥对乳酸菌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乳酸菌发酵剂,具有活菌数高、发酵活力强、遗传稳定性好等优点,但也会对菌体造成一定的损伤。本文通过分析冷冻干燥过程中细胞膜通透性、细胞膜流动性、酶及蛋白质类物质以及遗传物质等的变化阐述了真空冷冻干燥对乳酸菌造成损伤的相关机制。得到结论如下:在冷冻干燥过程中,冰晶的形成以及磷脂分子的相转变会导致膜的通透性增加;细胞膜脂肪酸成分的改变会造成膜流动性的变化;酶活力的降低及相关蛋白的变性会造成菌体的代谢和生长速率受到影响;DNA结合蛋白结构的改变以及碱基对间的氢键断裂导致DNA超螺旋结构的破坏,这些都会导致乳酸菌发酵活力的下降,甚至死亡。(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8年19期)
凌秀兰,王高,刘晓凤[5](2015)在《真空环境下光学薄膜的本征损伤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光学薄膜与环境因素的耦合过程及激光与光学薄膜相互作用的热力损伤过程,分析了真空环境下光学薄膜激光损伤的本征机制。研究显示,真空环境下水的解析引起了电子束沉积的多孔薄膜孔隙率的释放,使得电子束沉积的多孔薄膜折射率及热导率降低,最终导致了薄膜热力损伤过程的加剧,导致了电子束沉积的多孔薄膜在真空环境下损伤阈值极大地降低。(本文来源于《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期刊2015年05期)
郭瑶涵[6](2015)在《考虑土样损伤真空堆载预压法沉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软土广泛分布在我国沿海、湖泊地区和内河两岸,其不仅具有高含水量与高压缩性,以及低抗剪强度。且具有固结系数小、所需固结时间长,扰动性大、结构性显着等特点。近年来,对软土结构性的研究主要针对固结应变过程和施工环节,事实上,软土在钻探取样、运输及试样制备等环节,必然因扰动引起其结构性状的改变,导致试验土样(扰动土样)的力学指标不能真实反映原位土的力学性状,进而影响工程计算结果。为此,本文选取福州沿海淤泥软土为研究对象,基于复合体损伤模型,通过试验及理论研究,对试样的扰动损伤进行评价。然后对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的沉降计算,考虑扰动损伤对试验力学指标的影响,对既有的固结沉降计算模型进行综合修正。经对比分析实测数据,结果较为合理,令人满意。首先,通过对福州市连江县体育中心建设项目软土(淤泥)的原状、重塑土样进行基本物理性质试验,固结试验以及固结不排水叁轴试验,得到相应的e-logP曲线、结构强度、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应力圆及强度线。研究表明:与原状土样的力学指标相比,扰动土样的压缩系数及压缩指数均增加10%左右,而重塑土样的增加值更多,在25%左右;扰动土样、重塑土样粘聚力分别减小约10%、40%,但摩擦角φ变化不明显,都维持在1°-2°左右;损伤导致扰动土样结构强度和地基承载力均降低约10%,而重塑土更为明显,影响约为扰动土的四倍或以上,达40%;扰动土样的损伤变量ω为24.0%,扰动造成的结构性损伤比较显着,不可忽略。其次,针对既有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的固结沉降计算模型,考虑结构性损伤影响,结合福州市连江可门经济开发区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工程,取其中先行施工的A1-9地块进行研究,并利用A3-2地块的实测沉降时程曲线及后续施工的其他地块沉降实测数据进行验证,并取平均综合修正系数,结果表明:未经修正计算得到的最终沉降值与实测值的偏差普遍为8%-12%,经修正计算得到的最终沉降值与实测值的偏差仅为-3%-3%;同样地,经修正的沉降时程曲线与实测沉降时程曲线的拟合度也得到显着提高;并得到采用扰动指标代入损伤模型计算时的综合修正系数取值范围为0.85~0.95。研究结果可供福州乃至我国东部沿海软土地区的工程实践及理论研究参考。(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5-04-01)
张慧东,赵承芳,樊碧发[7](2014)在《利用真空征判断不同浓度臭氧对腰椎间盘损伤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效果及其对腰椎间盘周围组织的损伤程度。方法选择21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20μg/ml、35μg/ml、50μg/ml的臭氧进行CT引导下腰椎间盘内注射,观察3组病例腰痛减轻、肢体功能恢复状况及腰椎间盘内出现真空征的大小。结果 3组不同浓度臭氧注射后,使用MacNab分级法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VAS评价,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术后3个月CT扫描腰椎间盘内真空征有变化,50μg/ml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种低浓度组(P<0.05),髓核氧化及退变程度随时间推移逐渐增高(P<0.05),臭氧对人体腰椎间盘的损害与年龄呈正相关(P<0.01),超过60岁的患者即使注射安全浓度的臭氧也会对腰椎间盘有损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T引导下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最佳浓度为20~35μg/ml,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效果好,对腰椎间盘损伤小。60岁以上患者使用臭氧应谨慎。(本文来源于《卫生职业教育》期刊2014年06期)
刘源,沈军,李晓光,周斌,张志华[8](2013)在《疏水性对溶胶-凝胶SiO_2薄膜抗真空污染及抗激光损伤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正硅酸乙酯作为前驱体,利用碱催化方式制备了SiO2溶胶,通过在溶胶中添加含疏水基团(-CH3)的六甲基二硅氮烷(HMDS)对溶胶进行改性,使用添加不同物质的量比HMDS改性后的溶胶用提拉法在K9基片上镀膜,获得了具有疏水性能的SiO2薄膜。采用自制接触角测量仪、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研究了薄膜的水接触角和透过率。测试了薄膜的激光损伤阈值,并观察了激光辐照后薄膜的损伤形貌。通过真空污染实验对薄膜的抗污染能力及抗激光损伤能力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经疏水改性的溶胶所镀制的薄膜激光损伤阈值由未改性样品的24.3 J·cm-2增加到37 J·cm-2(1 064 nm,10 ns),且抗真空污染能力大大加强:在真空环境下保存168 h后,未改性样品的峰值透过率下降了2%,而疏水改性后的样品峰值透过率仅下降了0.25%,并保持了较高的激光损伤阈值(30.8 J·cm-2)。(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3年07期)
刘强虎,王毕艺,李建峰,张晓光[9](2013)在《纳秒激光在真空环境下对石英玻璃的激光损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模拟空间环境条件下激光辐照效应实验方法,搭建实验平台,用纳秒级高峰值功率YAG激光对石英玻璃进行了激光损伤实验,分别测量了低真空和高真空条件下石英玻璃的损伤阈值,对损伤斑微观区域的形貌和化学成分进行了对比分析,给出了激光脉冲能量沉积函数和冲击波膨胀压强的表达式,解释了相应的损伤形貌和损伤阈值变化成因,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相符。(本文来源于《光电技术应用》期刊2013年02期)
陈玲莉,彭海强,陈振茂[10](2013)在《基于动态应变能的ITER真空室损伤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结构存在多处缺陷时的固有振动特性变化,以及在等离子体破裂时瞬态电磁力作用下的真空室结构动态响应变化,采用"刚度下降法"建立ITER等离子体真空室(Vacuum Vessel,简称VV)单层封闭壳体微损伤的简化模型,提取对微小损伤敏感的动态应变能变化率作为损伤标识量。同时采用了一种"以平代曲"的损伤定量定位直观展开方法,有效地实现了VV单层封闭壳体不同部位多缺陷的定量检测。(本文来源于《应用力学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真空损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聚晶金刚石复合片(PDC)是由金刚石微粉在粘结剂钴的作用下,经高温高压(HT/HP)在硬质合金基底上烧结而成的。因具有高硬度与良好的耐磨性及抗冲击韧性而广泛应用于钻头、刀具、轴承等的制备,在极端工况下展示出良好的摩擦学性能。随着太空钻探技术的发展如月球采样特种PDC取心钻头等,面临着服役于真空环境下的问题。在真空环境中,由于悬键钝化效果的去除,两固体表面直接接触导致较高的摩擦系数,摩擦界面局部闪温急剧升高黏着磨损严重。本研究采用简便有效且成本较低的退火热处理手段,有效地改善了聚晶金刚石真空摩擦磨损性能,详细探究了热处理温度对聚晶金刚石表面微观结构及物相变化的影响,进而阐释其对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机制。基于700℃热处理后PDC对磨Si_3N_4展现出的优异真空摩擦学性能,进一步探究SiC、Si_3N_4、Al_2O_3、GCr15四种不同材料真空环境下对磨700℃热损伤PDC的摩擦磨损行为。综上结果表明:(1)未处理PDC表面有少量剥落坑及裂纹,在真空下对磨Si_3N_4时,摩擦系数约0.9左右,黏着磨损十分严重,经过200℃和500℃处理之后,表面剥落坑及裂纹明显增加,摩擦系数略微降低但波动较为剧烈,黏着程度明显降低。(2)经700℃热处理之后,表面有大量Co的氧化物析出,石墨化现象严重,对磨过程中界面生成碳质转移膜,摩擦系数降低至0.015,有轻微的黏着磨损现象。(3)700℃热处理PDC在真空下对磨不同材料时展现出不同的摩擦学行为,热处理对摩擦磨损性能的改善程度与对磨材料有明显的依赖性。700℃热处理PDC在真空环境下对磨GCr15时摩擦系数为0.15左右,而其他叁种材料均为0.1以下。磨损程度依照SiC、Al_2O_3、Si_3N_4、GCr15的次序逐渐增大。对磨700℃热处理PDC后,对磨材料磨斑表面均生成碳质转移膜,转移膜成分基本一致,厚度均在400 nm左右。拉曼光谱中转移膜的I_D/I_G值与摩擦系数大小成反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真空损伤论文参考文献
[1].蒋城杰,毛人杰,徐佳宁,聂大明,宗福乐.Ni-Cr合金真空钎焊金刚石工具基体热损伤分析[J].工具技术.2019
[2].刘瑶瑶.热损伤聚晶金刚石真空摩擦学性能及其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3].鞠录岩.真空吸渗挤压C_f/Mg复合材料损伤研究及异形件制备[D].西北工业大学.2017
[4].李明慧,尚一娜,霍麒文,陈境,张晓宁.真空冷冻干燥对乳酸菌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8
[5].凌秀兰,王高,刘晓凤.真空环境下光学薄膜的本征损伤机理研究[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5
[6].郭瑶涵.考虑土样损伤真空堆载预压法沉降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
[7].张慧东,赵承芳,樊碧发.利用真空征判断不同浓度臭氧对腰椎间盘损伤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4
[8].刘源,沈军,李晓光,周斌,张志华.疏水性对溶胶-凝胶SiO_2薄膜抗真空污染及抗激光损伤能力的影响[J].无机化学学报.2013
[9].刘强虎,王毕艺,李建峰,张晓光.纳秒激光在真空环境下对石英玻璃的激光损伤研究[J].光电技术应用.2013
[10].陈玲莉,彭海强,陈振茂.基于动态应变能的ITER真空室损伤检测[J].应用力学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