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知识转移论文-梁娟

内部知识转移论文-梁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内部知识转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知识产权,事业部(BU),内部转移

内部知识转移论文文献综述

梁娟[1](2019)在《企业集团知识产权内部转移税务筹划浅议》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集团企业的知识产权转移的经济业务发生较为普遍,原因是企业集团的某个实体公司作为企业集团的主体,在企业集团壮大之前,以该公司名义进行研发取得的专利或软件着作权等知识产权较多,但企业集团在后期,因为业务需要,将其事业部(BU)分离出来,形成各独立的公司。各独立公司因为缺少知识产权,对其后续业务开展造成了很大制约。基于此,知识产权的内部转移的税务筹划就很关键。(本文来源于《纳税》期刊2019年33期)

李锋,涂如男,贾茂想[2](2019)在《互惠偏好下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内部隐性知识转移激励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互惠偏好行为对团队成员之间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是推动团队良性发展的关键.基于委托代理理论,考虑互惠性偏好,构建了双代理人情境的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内部隐性知识转移激励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不同互惠偏好下隐性知识互补性对隐性知识转移努力水平的影响、激励对隐性知识转移努力水平的影响及激励对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期望效用的影响.研究发现:与非互惠性偏好情境相比,互惠偏好下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内部成员隐性知识互补性与隐性知识转移努力水平正相关程度更高;互惠偏好可以明显提升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隐性知识转移努力水平;不同互惠偏好程度下,激励行为直接影响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内部期望收益,但在相同的互惠偏好程度下,激励行为不一定能提高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内部的期望收益.结合研究结论,文中提出了互惠性偏好下促进高校科研创新团队隐性知识转移的激励政策,为提升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内部隐性知识转移效率提供支持.(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李锋,喻志鹏,冯瑶[3](2019)在《基于知识转移视角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内部合作对象匹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内部成员间的知识转移效率直接影响整个联盟知识创新绩效,选择合适的知识转移合作伙伴,是联盟成员在知识转移之前的重要工作.通过构建知识转移双方的满意度评价体系,科学设置各指标的相应权重,以知识转移双方最优满意度为目标,构建多目标优化模型,计算出知识转移双方匹配度,为创新联盟主体选择知识转移对象提供参考.最后,以南京某物联网企业联盟为实例,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并给出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选择合适合作对象并提升联盟知识转移效率的相关管理建议.(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王方[4](2019)在《跨国公司内部的知识转移——基于叁缺口模型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建立海外子公司拓展全球产业链,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实际操作来看,跨国公司内部的知识转移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本文探讨了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过程中的一系列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的叁缺口模型。希望研究成果有助于跨国公司更有效率地经营和管理海外子公司,成功地实现知识转移,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本文来源于《区域与全球发展》期刊2019年02期)

毕丰皓[5](2019)在《中德合资企业外派回任人员内部知识转移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合资企业作为跨国公司的重要组织形式,积极参与全球经济的构建与发展。随着合资企业发展不断深入,外派已成为合资企业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中德合资企业中的中方外派回任人员为研究人群,对其回任后在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过程及其影响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尝试在此基础上,就中德合资企业应如何进行外派回任人员知识转移提出建议。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辅以量化研究的方法,通过访谈及问卷调查,尝试回答以下问题:(1)在被试中德合资企业中,中方外派人员回任后企业内部知识转移如何进行?(2)被试中德合资企业在外派回任人员知识转移方面有何改进空间?为回答以上问题,在前期准备阶段,本研究在Doetsch的外派回任人员知识转移模型及其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中方外派人员所学知识及回任后企业内部知识转移过程进行演绎,设计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选择符合研究目的的访谈对象。在数据收集阶段,通过对一汽大众及上汽大众两家中德合资企业共计8名不同时期的中方外派回任人员进行访谈,并借助问卷调查,获取被试中德合资企业外派回任人员知识转移相关信息。在数据分析阶段,借助质性内容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转写与分析,根据已有理论基础演绎构建分析主类属,然后根据访谈实例归纳构建分析子类属。本实证研究结果证实了 Doetsch在其模型中对外派回任人员知识转移的阶段划分,即外派回任人员知识转移分为发起阶段、知识流动阶段及融合阶段。本研究还呈现出以下超出Doetsch外派回任人员知识转移模型的结果:(1)在被试中德合资企业中,企业发展阶段、外派时长、外派人员能力、外派职务及回任职务构成了基本影响因素,对外派及中方外派人员回任后的知识转移产生重要影响。(2)中方外派人员于在德外派期间获得了德国相关知识、(跨)文化相关知识、职业相关知识及个人能力。在知识转移的发起阶段,被试合资企业对外派人员所学知识进行初步评估及选择,关注重点逐渐由单一的专业知识转向由多种知识构成的全类型知识。但在被试合资企业中,鲜有对外派人员所学知识的系统评估及对知识转移目标的明确界定。在知识流动阶段,知识给予方(即中方外派回任人员)与知识接收方(被试中德合资企业及其员工)进行互动,根据不同类型知识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转移手段对外派人员所学知识进行转移。笔头转移手段主要包括书面报告、手册、共享空间及对同事性格特点的记录,此类工具多用于转移职业相关知识,偶或用于转移(跨)文化相关知识;口头转移手段主要包括报告、私人面对面交流、培训、指导及社交媒体,可用于转移各类知识。在融合阶段,被试合资企业在规格标准、产品定义及企业管理方面对外派人员所学知识进行本土化处理,以使其适应中国国情并用于实践。此外,被试合资企业将所转移知识通过人类知识载体及非人类知识载体存储于企业的知识储备中。但在这一阶段,缺少对外派人员所学知识的更新及串联。(3)外派回任人员知识转移对被试中德合资企业及其员工均具有显着影响。通过知识转移,中方外派回任人员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反思及表述,并由此获得自我认同,赢得职场晋升机会。此外,被访回任人员认为,作为知识接收方的合资企业员7工也能够通过知识转移获取新的知识,提高交际能力,发展自信、宽容、开放、尊重他人等能力;后继外派人员能够在外派前做好相应准备,并在外派期间获得前任外派人员帮助与指导。同时,通过外派回任人员知识转移,被试中德合资企业提高了德方母公司的交际沟通能力及工作效率,由此获得更多分工,并在提供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方面拥有更多话语权。在以上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本研究就被试中德合资企业应如何进行外派回任人员知识转移提出以下建议:i)在发起阶段,提前收集知识接收方感兴趣的话题,以使外派(回任)人员有针对性地做出准备;通过任务报告等方式对需转移的知识进行评估与选择;通过奖励机制等方式提高外派回任人员参与积极性;以及为所转移的知识选择恰当的知识接收方。ii)在知识流动阶段,通过内容管理系统等方式建立企业内部跨层级、跨部门的知识获取途径;提高书面文件的可读性及可操作性;通过增加具体案例等方式丰富报告的实质内容,提高互动性;通过共同设计等方式提高员工作为知识接收方的参与度;以及进一步扩展其他知识转移手段。iii)在融合阶段,通过加大对人力资本及物质资本的投资力度提高知识转移潜力上限;通过建立专家论坛、实践社区等形式提高企业内部知识透明度;通过组建项目伙伴小组等方式将知识融合进-一步系统化;以及通过邮件提醒等方式进行持续的知识融合。iv)在整体框架方面,被试中德合资企业应将外派回任人员知识转移制度化,形成知识转移友好型企业文化,以最终在企业内部建立起自发、持续的知识交际。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外合资企业选择将员工外派至国外合作公司,以期获得新的知识,从而提升自身战略优势。但我国仍鲜有关于中外合资企业外派回任人员内部知识转移的研究,因此希望本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做出贡献,并为中外合资企业在外派回任人员内部知识转移方面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4-03)

郭捷楠,郝生跃,李垚[6](2018)在《工程项目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的动态演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个体间知识转移是提升项目绩效的重要途径,目前知识转移的研究多集中在静态层面,而知识转移会随团队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变化,因此研究工程项目团队内部个体知识转移的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以知识转移过程为焦点,探讨不同知识主体在各知识转移过程中的行为特征,将知识转移过程模型置于工程项目团队情境下,分别探讨知识转移在形成期、动荡期、成熟期和解散期的形成和破坏机制,构建知识转移在工程项目团队发展各阶段的演化过程模型,据此提出项目经理领导力是推进工程项目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的关键因素,并阐述各阶段项目经理领导能力和领导行为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工程管理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李京勋,李龙振,鱼文英[7](2018)在《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对海外子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把跨国公司内部的知识转移分为母公司知识转移和姊妹海外子公司知识转移,考察了不同类型的知识转移对海外子公司能力和绩效的影响。基于企业资源观和动态能力的观点,以167家在华海外子公司为对象,研究发现母公司知识转移和姊妹海外子公司知识转移对子公司能力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但其强度不同。海外子公司创新文化强化母公司知识转移对子公司能力的影响,但削弱姊妹海外子公司知识转移对子公司能力的影响。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海外子公司能力在母公司知识转移和企业绩效、创新文化和企业绩效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文章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本文来源于《国际商务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徐建中,朱晓亚[8](2018)在《社会网络嵌入情境下R&D团队内部知识转移影响机理——基于制造企业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的有效转移是组织提升知识创新绩效的关键渠道,知识转移活动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为明确制造企业研发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的影响机理,在对实际制造企业研发团队社会网络分析基础上,运用多Agent仿真思想对团队内部知识转移过程进行动态仿真,对仿真结果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企业研发团队内部社会网络的整体网络特征与知识转移效果呈倒"U"型相关;团队网络结构洞和中心性均能调节知识缄默性与知识转移效果之间的负相关关系,知识转移意愿在团队网络密度与知识转移效果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知识转移能力在团队网络结构洞、中心性、平均距离与知识转移效果之间均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研究旨在进一步剖析知识活动规律,为制造企业有效管理知识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系统管理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樊聪聪[9](2018)在《跨国制造企业内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全球跨国企业和在华跨国公司迅猛发展,竞争也日趋激烈。在此背景下,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内部知识转移成为其在动态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此,研究和探讨如何通过控制和引导跨国企业内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来促进跨国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效率,逐渐成为一个重点课题。在当下的研究中,关于跨国企业内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研究比较丰富,相关分析也比较透彻,但是大部分研究侧重于单个或部分影响因素,并且关于影响因素是如何对跨国企业内部知识转移产生影响的应用性分析和研究相对较少。其中针对制造行业,关于某一跨国企业内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重要性程度的分析和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基于以上现状,本文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跨国企业内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相关理论进行应用分析和研究,即在跨国企业内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跨国企业内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在制造企业内部知识转移项目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探讨和验证,并评价各影响因素在其内部知识转移中的重要性程度。本文以B集团跨国实施“工业4.0”方案为例,首先分析和总结B集团内部知识转移项目中的特征和问题,然后从跨国企业内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角度对影响B集团“工业4.0”内部知识转移的因素及其相关性进行定性分析,并对影响B集团“工业4.0”内部知识转移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变量假设;之后以影响因素的假设为基础,设计调查问卷,在项目团队和本地工厂员工之间进行调研,收集数据形成样本,并进行信度检测、效度分析和多重共线性检测,然后以R语言数据分析工具,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分析和回归分析,验证B集团内部知识转移中相关影响因素的作用,并对相关影响因素在B集团内部知识转移中的作用大小进行重要性分类,之后进一步讨论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最后依据验证结果对B集团内部知识转移中的重点影响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改善建议,为B集团“工业4.0”内部知识转移项目发挥最大效果提供支持,并为跨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如何通过内部知识转移提升竞争力提供一定的可借鉴之处。(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8-06-07)

李新剑,吴红迪,吕凯,范丽娜[10](2018)在《跨国公司逆向知识转移母子公司内部激励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子公司的逆向知识转移已经成为许多新兴经济体母公司获取知识资源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实践中,普遍存在子公司知识转移意愿不强、投机主义盛行等问题。通过构建不完全信息下的分离均衡和混同均衡博弈模型,剖析了母子公司在逆向知识转移中的博弈行为及作用机制。以此为基础,构建不完全信息激励机制模型,通过向子公司提供信息租金以建立次级激励可行契约,从而优化母子公司在知识逆向转移中的激励行为。激励不足是母子公司知识转移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此研究成果对于改善和优化母子公司的激励决策具有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内部知识转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互惠偏好行为对团队成员之间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是推动团队良性发展的关键.基于委托代理理论,考虑互惠性偏好,构建了双代理人情境的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内部隐性知识转移激励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不同互惠偏好下隐性知识互补性对隐性知识转移努力水平的影响、激励对隐性知识转移努力水平的影响及激励对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期望效用的影响.研究发现:与非互惠性偏好情境相比,互惠偏好下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内部成员隐性知识互补性与隐性知识转移努力水平正相关程度更高;互惠偏好可以明显提升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隐性知识转移努力水平;不同互惠偏好程度下,激励行为直接影响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内部期望收益,但在相同的互惠偏好程度下,激励行为不一定能提高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内部的期望收益.结合研究结论,文中提出了互惠性偏好下促进高校科研创新团队隐性知识转移的激励政策,为提升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内部隐性知识转移效率提供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部知识转移论文参考文献

[1].梁娟.企业集团知识产权内部转移税务筹划浅议[J].纳税.2019

[2].李锋,涂如男,贾茂想.互惠偏好下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内部隐性知识转移激励机制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李锋,喻志鹏,冯瑶.基于知识转移视角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内部合作对象匹配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王方.跨国公司内部的知识转移——基于叁缺口模型的构建[J].区域与全球发展.2019

[5].毕丰皓.中德合资企业外派回任人员内部知识转移实证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6].郭捷楠,郝生跃,李垚.工程项目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的动态演化分析[J].工程管理学报.2018

[7].李京勋,李龙振,鱼文英.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对海外子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J].国际商务研究.2018

[8].徐建中,朱晓亚.社会网络嵌入情境下R&D团队内部知识转移影响机理——基于制造企业的实证研究[J].系统管理学报.2018

[9].樊聪聪.跨国制造企业内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

[10].李新剑,吴红迪,吕凯,范丽娜.跨国公司逆向知识转移母子公司内部激励机制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标签:;  ;  ;  

内部知识转移论文-梁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