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性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商标反向假冒,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性质,侵权责任
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性质论文文献综述
刘岩[1](2009)在《试析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性质及其侵权责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论述商标反向假冒的性质入手,对其危害性、责任的认定及其侵权责任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从其性质来看,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可以把该行为认定为一种商标侵权行为,但是,在不同的法律规范之间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竞合,又不宜把这种行为的性质绝对化,因此,对于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性质认定,则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商标反向假冒侵权行为的危害具有多重性,主要体现在对被假冒人权益的危害、对消费者权益的危害和对市场经济秩序的危害。对于商标反向假冒侵权行为的认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依职权的行为,即主动认定;另一种是被害人通过告诉的方式,即被动认定。本文立足商标反向假冒的行政责任,并对各种责任形式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了商标反向假冒行为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对于商标反向假冒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并非新兴概念,但是,在我国立法当中,并未明确规定,只是在《商标法》中,有所涉及,而缺少理论支撑。因此,研究商标反向假冒,仍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舒予[2](2007)在《论商标隐性反向假冒行为的性质及法律适用——以知识产权重迭保护理论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商标的反向假冒问题自从上世纪末进入我国学者视野以来一直是颇具争议的讨论热点,而作为其组成部分的商标隐性反向假冒,却没能得到应有的足够重视,此种商标假冒形式的特殊性往往会被忽略。商标隐性反向假冒行为的性质及法律适用与时下知识产权领域的另一热点——知识产权重迭保护理论有着内在的契合。通过该理论来剖析商标隐性反向假冒行为,可以较为严谨地构建有关的逻辑思路。(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社会科学》期刊2007年06期)
肖乾利[3](2007)在《浅析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性质及法律规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商标的反向假冒应涵盖隐性反向假冒行为。商标的反向假冒是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行为,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和框架内,应由《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共同规制。为适应加入WTO和社会发展需要,对情节严重的商标反向假冒行为应予以犯罪化。在设立反向假冒商标罪之前,可通过司法解释对现行《刑法》第213条进行扩充解释,将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纳入刑法规制。(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5期)
徐志杰[4](2007)在《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性质与法律适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特征商标反向假冒的提法源自于商标假冒。商标假冒是指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类似的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的行为。商标反向假冒是指未经商标注册(本文来源于《经营与管理》期刊2007年09期)
周安平,黄小栩[5](2007)在《关于商标反向假冒行为法律性质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反向假冒商标是指未经商标权人许可,消除他人的商标而将自己的商标用于他人的商品或服务上进行销售的行为。通过对理论界关于商标反向假冒中几个争论较大的观点进行探讨,可以发现,商标反向假冒不仅构成侵权行为,而且构成对商标权的侵害。(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4期)
梁东[6](2001)在《反向假冒商标行为的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反向假冒商标是指在他人的商品上擅自使用自己商标的行为。本文论述了反向假冒商标行为的性质。第一 ,反向假冒商标行为是一种滥用商标的行为。第二 ,反向假冒商标行为是一种欺诈消费者的行为。第叁 ,反向假冒商标行为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反向假冒商标行为与一般的假冒商标行为相比较 ,具有不同的特征 ,作者从行为主体、行为人主观、行为对象、行为内容以及行为后果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 ,作者阐述了我国法律对反向假冒商标行为的有关规定并提出一点建议。(本文来源于《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01年03期)
张天虹,赵立群[7](2001)在《试论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性质及法律规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商标反向假冒行为进行了多层面的分析 ;指出我国现行法律规范对商标反向假冒行为规制的不足与缺陷 ,进而提出运用多种法律手段对商标反向假冒行为进行有效规制的方案和相关立法建议(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1年03期)
赵立群,宁迫青[8](2001)在《论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商标反向假冒行为在不同条件下分别可能构成商标侵权、商标权滥用或不正当竞争 ,但其本质上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 ,应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明确规定并加以制止。(本文来源于《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01年05期)
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性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商标的反向假冒问题自从上世纪末进入我国学者视野以来一直是颇具争议的讨论热点,而作为其组成部分的商标隐性反向假冒,却没能得到应有的足够重视,此种商标假冒形式的特殊性往往会被忽略。商标隐性反向假冒行为的性质及法律适用与时下知识产权领域的另一热点——知识产权重迭保护理论有着内在的契合。通过该理论来剖析商标隐性反向假冒行为,可以较为严谨地构建有关的逻辑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性质论文参考文献
[1].刘岩.试析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性质及其侵权责任[D].东北师范大学.2009
[2].舒予.论商标隐性反向假冒行为的性质及法律适用——以知识产权重迭保护理论为视角[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
[3].肖乾利.浅析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性质及法律规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4].徐志杰.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性质与法律适用[J].经营与管理.2007
[5].周安平,黄小栩.关于商标反向假冒行为法律性质的探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6].梁东.反向假冒商标行为的性质[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
[7].张天虹,赵立群.试论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性质及法律规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8].赵立群,宁迫青.论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性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
标签:商标反向假冒; 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性质; 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