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存现动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存现表达,致使结构,事件特征,句法赋格
存现动词论文文献综述
王国强[1](2019)在《日语存现性自动词致使表达的语义语法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日语存现类致使表达分为AB两大类,从名词的物质性与场所性、存现性与发生性等角度探讨了存现类使役结构语义层面与句法层面的特性。通过致使概念结构以及使因分析(动态力传递分析),从语义结构上,结合先行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其"存现性"语义。另一方面,在句法特征上,受制于"受事成分与结果成分,以及场所成分"叁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句法赋格层面的特性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对此,本文通过相关受事性语法测试与事件结构下的句法投射理论等分析了B类结构中可能的赋格依据。(本文来源于《日语学习与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王国栓[2](2018)在《从存现动词的发展看汉语句法的强弱》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认为,学界所谓非作格动词、及物动词在存现结构里"非宾格化"的观点得不到语言事实的支持。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存在动词是存现结构的原型动词,非宾格动词、及物动词、非作格动词进入存现结构是语言表达丰富性的需要。从"偏离原型义是高度语法化的产物"的角度来看,汉语的存现结构语法化程度比较高。(本文来源于《语文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魏澜,杨志强[3](2018)在《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存现动词误用情况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的调查,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对于存现动词的习得路径大致为:出现类动词和存在动词→发生动词→arrive/die;对存现动词的使用主要存在五种错误情况:用于被动语态,用于There be+noun+verb结构,"-ed"形式用作后置定语,用作及物动词,"-ed"形式用作前置定语。本文从存现动词的特点、认知习惯、母语的迁移等角度探讨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存现动词误用和习得路径形成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湖北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王璠[4](2017)在《事件结构视角下的英汉存现动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英汉语言中,允许进入存现结构的动词除了非宾格动词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非作格动词,甚至及物动词。在事件结构的框架中,事件语义与句法结构处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之中。句法结构在很大程度由事件结构派生而来,语义与句法在事件结构的框架中得以统一。英语存现动词为非宾格形式,其非作格存现动词本身蕴含结果性次事件,在存现结构中亦体现非宾格性质。而汉语存现动词的句法特征与其后补语的出现与否存在直接关系:当补语缺失存现动词单独充当谓词时,不产生结果性次事件,动词呈现出非作格动词性质;而当补语出现,与存现动词共同充当谓词时,则产生结果性次事件,动词呈现非宾格性质。(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7年18期)
吴思劼[5](2017)在《体视角下中国学生英语存现动词习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所有语言的学习中,动词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英语学习也不例外。在包含各种类型的动词中,有一种特别的动词类型具有其自身特性,即英语存现动词。英语存现动词的习得引起了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并进行了一些相应的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将重点放在存现动词的非宾格性以及存现动词所在的句子中主语的生命度上进行探讨,鲜有人能够从动词体特征的角度对动词英语存现动词的习得进行研究。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体的视角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存现动词的习得特点,同时提出以下两个研究问题。1.从体的角度看,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本族语者在英语存现动词的习得特征方面有何异同?2.在体特征方面,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存现动词的习得是否与其英语水平有关?本研究选取了四个较为典型且高频的存现动词即die,happen,appearand exist为研究对象,为揭示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存现动词体特征方面的习得特点,本研究采用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中的笔语语料库及朗漫英语本族学习者语料库,从体的角度对研究动词进行语料选取。通过语料收集及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首先,就英语存现动词语法体而言,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本族语者的最大相似之处在于:在瞬时存现动词中更倾向于使用完整体而在持续存现动词中多使用未完整体。而在未完整体的细分体中,在瞬时性存现动词方面,本族语者未有惯常体的使用,而中国英语学习者不论其英语水平高低都存在过度使用情况,说明中国英语学习者对于瞬时存现动词惯常体的习得仍有难度,可归因于对瞬时存现动词语义体特征认识的不足;在本族语者在延续体的使用上多于中国英语学习者,中国英语学习者未能习得瞬时存现动词的延续体。在持续性存现动词方面,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本族语者在完整体的细分使用中的差异在于,本族语者对于惯常体和延续体的使用都少于中国英语学习者,可能由于中国英语学习者受到母语影响,缺乏对于具有持续性及静态特点的英语持续性存现动词的语义认知而过度使用延续体。第二,就英语存现动词时和体两方面而言,中国学习者和母语使用者都在瞬时性存现动词中更多使用完整体,在持续性存现动词中更多使用未完整体,在所有动词中最多地使用一般现在时。除此之外,还呈现出一个大致趋势:在中国英语学习者中,随着英语水平的增长,这些使用频率最多的时体比例越来越接近本族语,充分说明了中国学习者对英语存现动词体特征的习得与英语水平成正相关,即中国学习者英语水平越高,越接近母语使用者的使用情况。第叁,英语存现动词的习得是一个很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仍然存在个别例外现象。这些例外都说明英语存现动词习得过程不是一个固定的、完全与其习得时间跨度相关的线性模式,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7-05-01)
张继东,陈文[6](2017)在《“There存现构式”的语言特征研究——以存现动词为切入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Mc Cawley对英语存现动词的语义分类为框架,采用构式搭配分析法,对英国国家语料库中的"There存现构式"和存现动词进行检索、计算和分析。研究揭示了"There存现构式"对存现动词的词形和语场具有一定的选择倾向性,对存现动词的不同语义类别的相容性也各具特征。本研究对揭示"There存现构式"和存现动词的匹配关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刘明莉[7](2016)在《英汉存现动词体特征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存现动词是表示人或物存在、出现或消失的动词,在英汉语中都广泛存在。由于其属性的特殊性和所处句子结构的特殊性,存现动词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焦点不同,争议众多。本文试图从体特征的角度对英汉存现动词进行比较研究。Vendler (1957)按照“静态和动态”、“持续性和瞬时性”,“终结性和非终结性”叁个两分体特征对动词进行了分类,将动词分为状态、活动、完成和达成四类动词。但有研究发现,同一个动词在不同的句子或者语境中所表现的体特征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这种现象是否出现在英汉存现动词中值得深究。本文基于Vendler (1957)对动词分类所采用的叁个两分的体特征分析法,按照存现动词的分类,从英语和汉语中分别选取六个存现动词,对它们在不同句子或语境中所体现的体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其中英语存现动词选取存在类动词exist和live、出现类动词occur和come、消失类动词die和disappear,汉语存现动词选取存在类动词“存在”和“住”、出现类动词“发生”和“来”、消失类动词“死”和“消失”。本文采取基于语料库的方法,以所选取的英汉存现动词为主索引,从“美国现代英语语料库”(COCA)和“现代汉语语料库语料库”(CCL)中分别检索真实语料,并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相关实例。通过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本文主要探讨以下叁个问题:(1)英汉存现动词体特征与句子时体结构的互动关系以及二者的异同;(2)英汉存现动词体特征与存现结构的互动关系以及二者的异同;(3)英汉存现动词体特征与状语成分的互动关系以及二者的异同。语料库实例分析结果显示:句子的时体结构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存现动词在句中所表现的“持续性”和“瞬时性”以及“终结性”和“非终结性”两对体特征;存现结构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存现动词在句中所表现的“静态”和“动态”体特征;状语成分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存现动词在句中所表现的“持续性”和“瞬时性”以及“终结性”和“非终结性”两对体特征。从宏观上说,本研究对英汉外语教学和英汉翻译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从微观上说,本研究有助于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存现动词和存现句以及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存现动词和存现句。本文包括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背景;第二章是国内外学者对动词体和存现动词研究的文献综述;第叁章描述了研究方法;第四章介绍了数据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主要从叁个方面比较英汉存现动词的体特征;第五章是结语部分,总结了研究的主要发现,指出了研究的意义和不足。(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6-05-01)
汪晗[8](2016)在《汉语存现构式中体标记与动词互动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存现构式是由一系列次构式(sub-construction)组成的复杂语义网络。各个次构式的语义有细微的区分,倾向于表达不同的事件类型。在语义分化的过程中,体标记起了重要作用,对进入各类次构式的动词及构式语义进行了影响和限制。本论文将从体标记入手,探讨其在各次构式中与动词的互动现象,以及在各次构式的语义限制和对立中所起的作用。本文基于大规模的语料调查和数据分析,以存现构式的叁个次构式,即“着”字存现构式、“了”字存现构式和“过”字存现构式(经历体存在句)为主要研究句型,分别探讨这几个构式的语义特征和相互差别。本文主要研究问题包括:(1)各构式分别倾向与哪些动词共现,对动词的事件类型有何倾向性和限制?(2)上述语义倾向和限制与各构式中的体标记“着”、“了”和“过”有什么关联。分析显示,“过”字存现句表示在说话时间之前某处曾出现、存在或消失某事,但在说话时刻时,某事已经不存在,或某事已经发生并结束。各类型动词均可出现在该构式中。达成动词和完结动词与有界、完结性的体标记“过”相一致,是最兼容的;当无界、非完结性的状态动词和活动动词进入该构式时,该构式给这两类动词增加了有界性和完结性。“了”字存现句凸出表现事件变化的终止阶段和结果状态。达成动词和完结动词在完结性上与体标记“了”相匹配,当达成动词出现在该构式中,该构式给其增加了结果阶段;而当完结动词进入该构式时,凸显了事件的终止阶段和结果状态,并压制了事件的中间阶段。状态动词和活动动词在无界性上与“了”兼容,当活动动词进入该构式时,增添了完结性和结果阶段,强调事件的终止阶段和结果状态。当状态动词进入该构式,状态动词由非完结性变为完结性,强调状态的出现或消失和出现、消失后的结果状态。“着”字存现句凸显说话时刻正在进行或者持续的动作,或动作完成后,说话时刻所观察到的结果状态。状态动词和活动动词都是非完结性的和无界的,完全匹配体标记“着”。进入该构式后,活动动词更凸出事件的中间阶段,状态动词更强调状态的持续性。而完结动词既是有界的,又是完结的,与体标记“着”相矛盾。当完结动词进入构式后,或是强调事件的中间过程,压制动词的完结性,或是凸显动作结束后的遗留状态,压制事件的中间过程。而达成动词不仅在有界性和完结性上与“着”相矛盾,事件又无中间阶段,无持续性,因此达成动词通常不出现在该构式中。(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6-04-25)
张达球[9](2015)在《二语习得中句法-语义的可学性——以非宾格动词存现结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英语中使成-非宾格转换类动词(AU)、不可转换类非宾格动词(NAU)和非作格动词(UE)叁类动词在There-存现结构中的句法表现,结合其对应的"有"字存现句,合并存现句和移位非宾格句叁类汉语结构,进行英汉匹配优先选择问卷调查,检验中国英语学习者在非宾格结构句法-语义的可学性以及母语迁移影响。结果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可转换类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及对应的汉语结构匹配选择上有明显差异,这为母语迁移影响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英语这两类动词的There-结构的语法判断高错误率也揭示了语言可学性上存在的困难。不可转换类非宾格动词及其结构的习得相对是成功的,这是先天语言机制和后天输入刺激双重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外语与翻译》期刊2015年03期)
张宏丽[10](2015)在《轻动词理论下汉语NP_1+Vi+NP_2存现句句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及物动词带宾语是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中比较特殊的现象。NP1+Vi+NP2句式主要包括存在句和隐现句,在现代汉语中,这两类句式中不能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都带了宾语。针对这种现象,运用乔姆斯基生成语法中轻动词理论对这两类句式进行新的探究,能够考察汉语这两类特殊句式的句法生成过程,并进一步总结NP1+Vi+NP2句式的句法生成机制及轻动词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15年08期)
存现动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认为,学界所谓非作格动词、及物动词在存现结构里"非宾格化"的观点得不到语言事实的支持。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存在动词是存现结构的原型动词,非宾格动词、及物动词、非作格动词进入存现结构是语言表达丰富性的需要。从"偏离原型义是高度语法化的产物"的角度来看,汉语的存现结构语法化程度比较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存现动词论文参考文献
[1].王国强.日语存现性自动词致使表达的语义语法特征分析[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9
[2].王国栓.从存现动词的发展看汉语句法的强弱[J].语文研究.2018
[3].魏澜,杨志强.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存现动词误用情况调查[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8
[4].王璠.事件结构视角下的英汉存现动词[J].海外英语.2017
[5].吴思劼.体视角下中国学生英语存现动词习得研究[D].安徽大学.2017
[6].张继东,陈文.“There存现构式”的语言特征研究——以存现动词为切入点[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
[7].刘明莉.英汉存现动词体特征比较研究[D].安徽大学.2016
[8].汪晗.汉语存现构式中体标记与动词互动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6
[9].张达球.二语习得中句法-语义的可学性——以非宾格动词存现结构为例[J].外语与翻译.2015
[10].张宏丽.轻动词理论下汉语NP_1+Vi+NP_2存现句句法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