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红杨论文-成星奇,贾会霞,孙佩,张亚红,胡建军

丹红杨论文-成星奇,贾会霞,孙佩,张亚红,胡建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丹红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杨树,子代,叶形性状,遗传变异

丹红杨论文文献综述

成星奇,贾会霞,孙佩,张亚红,胡建军[1](2019)在《丹红杨×通辽1号杨杂交子代叶形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丹红杨(美洲黑杨)×通辽1号杨(小叶杨)422个F_1代无性系叶的形态学指标进行分析,揭示杨树派间杂交群体叶形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为进一步解析其叶形性状的遗传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使用Yaxin-1241便携式叶面积仪结合手工测量的方式,对杂交子代当年扦插材料的叶面积、叶长、叶宽、叶周长、叶柄长、侧脉夹角和最大叶宽距叶尖长度等7个指标进行测量,计算叶长宽比、叶柄相对长、最大叶宽位置和叶缘因子,利用SPSS软件完成相关、通径、遗传以及主成分分析。[结果]丹红杨和通辽1号杨两亲本叶面积、叶长、叶宽、叶周长、叶柄长、侧脉夹角、叶长宽比、叶柄相对长以及最大叶宽位置等9个指标差异显着,子代变异丰富且呈连续的正态分布。在10个叶形指标间45对相关关系中,36对呈显着或极显着水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叶长和叶宽是决定叶面积的主要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2个主因子,累计解释80.19%的叶形变异,子代第一主成分的标准化值全部介于两亲本之间,并有64.69%与父本分布在同侧,第二主成分则均匀分布在中亲值两侧。对于表征叶片大小的2个指标叶面积和叶柄长,多数子代小于中亲值且其均值更接近父本,而表征叶片形状的叶柄相对长和最大叶宽位置与之相反,其余指标接近中亲值。除叶长宽比、侧脉夹角以及叶缘因子外,子代叶形指标大多介于两亲本之间。[结论]丹红杨和通辽1号杨叶形性状差异显着,杂交子代叶形性状存在丰富的连续性变异,且性状间关联紧密,叶长和叶宽是决定叶面积的主要因素。叶面积、叶柄长以及最大叶宽位置等性状存在明显的遗传偏向性,杂交子代叶片形状与丹红杨更为接近,呈较强的母本效应,而叶片大小则表现出偏向父本小叶杨的遗传效应。30.09%子代的综合叶形指标具有超亲现象,选择潜力较大,在今后的育种实践中可加以利用。(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孙佩,姬慧娟,张亚红,贾会霞,胡建军[2](2019)在《丹红杨×通辽1号杨杂交子代苗期抗旱性初步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杨树是重要的用材林和防护林树种,土壤干旱不仅影响杨树正常生长发育,甚至降低木材产量与品质。评价杨树全同胞家系抗旱性,筛选抗旱指标,对培育抗旱新品种、干旱土地的利用及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123个丹红杨×通辽1号杨杂交子代无性系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试验,在中度干旱胁迫下,测定植株的生长、光合、叶形和水分生理等12个指标;建立田间试验林,测定一年生田间生长量。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对杂交子代各指标均有极显着影响(P<0.01),其中气孔导度(Ga)变异系数最大。相关性分析发现,各抗旱性状之间呈现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函数法进行苗期抗旱性综合评价,将杂交群体划分为干旱敏感型、中等抗旱型和高抗旱型3种类型,分别包含30个、73个和22个无性系,DX-27、DX-4、DX-3等10个无性系抗旱性强于父本通辽1号杨,其中无性系DX-55和DX-81抗旱性D值(均为0.60)最大,抗旱能力最强。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表明基径(D)、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a)和蒸腾速率(Tr)对抗旱性影响显着,可作为苗期抗旱性评价指标,其中Ga对抗旱性直接效应最大。采用布雷金多性状综合评价法对杂交子代田间生长性状综合评价,将杂交群体划分为4级,亲本丹红杨和通辽1号杨分别隶属优级和差级,6个抗旱性强于父本通辽1号杨的无性系(DX-76、DX-78、DX-53、DX-55、DX-3、DX-20)隶属优级和良级,初步筛选为抗旱速生材料。本研究为杨树抗旱遗传改良及苗期抗旱性鉴定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兴虎,叶中亚,黄天勇,张士俊,彭华兰[3](2016)在《丹红杨定向培育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杨树不同径级材标准和单位面积蓄积生长量为依据,确定丹红杨适宜的初植密度;通过数量成熟与工艺成熟年限分析,确定丹红杨最适采伐年限。结果表明:培育丹红杨大径材,初植密度28~33株/666.7 m~2为宜,9年采伐;中径材初植密度42~56株/666.7 m~2为宜,7年采伐;小径材初植密度≥67株,5~6年采伐。(本文来源于《湖北林业科技》期刊2016年03期)

潘文明,安金明,刘振廷,路露,李云峰[4](2015)在《丹红杨在河北南部的引种及生长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2009年从中林所焦作基地引进丹红杨,以107杨作为对照进行对比试验。经过7a试验研究,在材积、树高、胸径生长量、抗病虫害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对照107杨,可作为河北南部及周边地区速生丰产林、农林复合经营、农田林网和城镇及道路绿化的新无性系。(本文来源于《河北林业科技》期刊2015年06期)

姬慧娟[5](2015)在《丹红杨与小叶杨杂交子代苗期抗旱相关性状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杨树是我国城市绿化、工业用材和生态防护等主要造林树种,但由于土壤干旱严重影响了杨树的正常生长与木材产量,因此,生产培育抗旱、速生优质杨树优良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新培育出的速生美洲黑杨种内杂交种丹红杨为母本,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小叶杨为父本,采用人工控制授粉开展杂交育种,对杂交子代苗期抗旱相关性状进行测定与遗传分析,并筛选SSR标记引物,为今后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抗旱杨树新品种培育奠定基础。本论文主要结论如下:以丹红杨为母本和小叶杨为父本进行人工控制授粉杂交,通过对未成熟蒴果组织培养,共获得367株F1杂交子代,选取2个亲本和137个杂交子代共139个无性系,进行苗期干旱胁迫处理,对抗旱性相关光合生理指标如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SPAD值、叶面积、光合作用等进行测定与分析。杂交亲本丹红杨与小叶杨在生长、光合、抗旱性等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正常水分条件下,丹红杨的株高、地径、净光合速率、叶面积、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表现均高于小叶杨,叶片相对含水量、水分利用率、气孔限制值低于小叶杨。对丹红杨和小叶杨的各性状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两者地径、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净光合速率、叶面积、胞间CO2浓度和叶片相对含水量之间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干旱胁迫处理下,除水分利用率和气孔限制值升高外,丹红杨和小叶杨的其余性状均表现出下降趋势。分析丹红杨和小叶杨的各性状抗旱系数,丹红杨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3个指标的相对系数分别为46.07%、37.10%和21.56%,极显着的低于小叶杨73.55%、49.06%和30.50%,表明丹红杨在干旱胁迫处理下光合作用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小叶杨。正常水分和干旱胁迫处理下比较,杂交子代群体各性状均表现出极显着差异,干旱胁迫下各指标均表现出下降趋势,这表明干旱胁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杂交子代F1群体幼苗的生长和生理特性。在正常水分条件和干旱胁迫下,杂交子代抗旱相关性状变异系数范围分别为0.08~0.62和0.07~0.60,表明F1群体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变异和较大的选择潜力。对杂交子代叶片抗旱系数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净光合速率和叶片相对含水量与抗旱性联系比较紧密,其次是苗高、地径生长量和叶面积、叶绿素含量等因子。利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函数法对子代群体和父母本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通过聚类分析将各子代无性系抗旱等级分为低抗旱型(43个系号)、中度抗旱型(72个系号)和高度抗旱型(24个系号)3种类型,结合各无性系的生长数据,得到了速生、抗旱性较强的3个无性系:99,186,300。从杨树基因组库中下载引物序列信息,选取800对SSR标记引物,利用毛细管电泳技术进行引物筛选,共筛选出80对多态性引物。本文通过对丹红杨与小叶杨杂交子代抗旱相关性状初步研究,筛选出适合杂交群体SSR标记引物,为下一步杂交群体遗传分析和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15-05-01)

[6](2015)在《巨霸杨 丹红杨 绿海杨》一文中研究指出巨霸杨、丹红杨、绿海杨系美洲黑杨50号与36号的杂交后代,合称姊妹叁杰,是中国林科院韩一凡主持选育的现代速生杨新品种,具有速生、易成活、抗病虫、干通直、耐水湿等优良特性。经对比试验,其综合性状显着,优于其它众多着名的南方型杨树,现已推广到长江流域十多个省市,深受广大林农青睐。(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通讯》期刊2015年01期)

田杏娟,藏兰生,张建稳,谷欣,梁珊[7](2013)在《无性系丹红杨引种造林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丹红杨成活率、生长量、胸径、树高调查分析,总结出在鲁西南地区栽植丹红杨3×8m模式最好,轮伐期8年效益最高,筛选出适合成武县栽培的杨树无性系品种。(本文来源于《山东林业科技》期刊2013年03期)

侯射伦,文生才,韩伟,宋文清,刘建莹[8](2012)在《丹红杨繁育栽植技术要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圃地选择、科学整地、种条处理、适时扦插、后期管理等方面总结丹红杨繁育技术,并从造林地选择、整地、苗木选择、栽植时间、造林密度、栽植、抚育管理等方面总结其栽植技术。(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文摘》期刊2012年10期)

魏万生,张晓强[9](2011)在《中原地区丹红杨插干造林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丹红杨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3年培育成功的新一代超速生抗虫杨,雌株。耐桑天牛、易生根、速生(年胸径生长量达5.8 cm,年平均高生长量4.9 m)。为了提高丹红杨的造林成活率,进行了杨树插干深栽造林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丹红杨采用插干深栽造林方法与传统的带根植苗造林相比,具有成本低、成活率高、生长量大等特点,是一种比较经济、安全、高效的杨树造林方法,适宜在中原地区大面积推广。(本文来源于《防护林科技》期刊2011年05期)

韩一凡[10](2010)在《关于保护丹红杨和南杨(巨霸杨)品种知识产权的再次声明》一文中研究指出侵权必究维权必行植物新品种权属于知识产权范畴。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颁布,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已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也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然而,仍有相当一部分人法律意识淡薄,忽视了对植物新品种的保护。丹红杨和南杨(巨霸杨)于2003年获新品种权(本文来源于《林业实用技术》期刊2010年12期)

丹红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杨树是重要的用材林和防护林树种,土壤干旱不仅影响杨树正常生长发育,甚至降低木材产量与品质。评价杨树全同胞家系抗旱性,筛选抗旱指标,对培育抗旱新品种、干旱土地的利用及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123个丹红杨×通辽1号杨杂交子代无性系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试验,在中度干旱胁迫下,测定植株的生长、光合、叶形和水分生理等12个指标;建立田间试验林,测定一年生田间生长量。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对杂交子代各指标均有极显着影响(P<0.01),其中气孔导度(Ga)变异系数最大。相关性分析发现,各抗旱性状之间呈现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函数法进行苗期抗旱性综合评价,将杂交群体划分为干旱敏感型、中等抗旱型和高抗旱型3种类型,分别包含30个、73个和22个无性系,DX-27、DX-4、DX-3等10个无性系抗旱性强于父本通辽1号杨,其中无性系DX-55和DX-81抗旱性D值(均为0.60)最大,抗旱能力最强。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表明基径(D)、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a)和蒸腾速率(Tr)对抗旱性影响显着,可作为苗期抗旱性评价指标,其中Ga对抗旱性直接效应最大。采用布雷金多性状综合评价法对杂交子代田间生长性状综合评价,将杂交群体划分为4级,亲本丹红杨和通辽1号杨分别隶属优级和差级,6个抗旱性强于父本通辽1号杨的无性系(DX-76、DX-78、DX-53、DX-55、DX-3、DX-20)隶属优级和良级,初步筛选为抗旱速生材料。本研究为杨树抗旱遗传改良及苗期抗旱性鉴定提供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丹红杨论文参考文献

[1].成星奇,贾会霞,孙佩,张亚红,胡建军.丹红杨×通辽1号杨杂交子代叶形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2019

[2].孙佩,姬慧娟,张亚红,贾会霞,胡建军.丹红杨×通辽1号杨杂交子代苗期抗旱性初步评价[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9

[3].张兴虎,叶中亚,黄天勇,张士俊,彭华兰.丹红杨定向培育技术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2016

[4].潘文明,安金明,刘振廷,路露,李云峰.丹红杨在河北南部的引种及生长表现[J].河北林业科技.2015

[5].姬慧娟.丹红杨与小叶杨杂交子代苗期抗旱相关性状遗传分析[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

[6]..巨霸杨丹红杨绿海杨[J].林业科技通讯.2015

[7].田杏娟,藏兰生,张建稳,谷欣,梁珊.无性系丹红杨引种造林试验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13

[8].侯射伦,文生才,韩伟,宋文清,刘建莹.丹红杨繁育栽植技术要点[J].中国园艺文摘.2012

[9].魏万生,张晓强.中原地区丹红杨插干造林技术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1

[10].韩一凡.关于保护丹红杨和南杨(巨霸杨)品种知识产权的再次声明[J].林业实用技术.2010

标签:;  ;  ;  ;  

丹红杨论文-成星奇,贾会霞,孙佩,张亚红,胡建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