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素分解论文-张莹,李艳梅

纤维素分解论文-张莹,李艳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纤维素分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STEM理念,项目式教学,纤维素分解菌分离

纤维素分解论文文献综述

张莹,李艳梅[1](2019)在《STEM理念下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的项目式教学——以“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为例,探讨STEM理念下的项目式教学在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本项目以真实情境为驱动,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技术和数学方法,小组合作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教学》期刊2019年09期)

Abel-AzizHussein,吴家勇,姜海龙[2](2019)在《猪盲肠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农业生产中,秸秆是一种巨大的具有可再生性的宝贵资源。如果经过科学有效的微生物发酵处理,秸秆当中所含的营养物质以及其适口性可大大提高。本实验以猪盲肠为微生物来源,从中分离出能有效分解纤维素的菌株,以期为秸秆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为开发适合喂猪的发酵秸秆饲料提供菌种资源。试验一:通过CMC-Na刚果红培养基从猪盲肠内容物中分离出一株具有产纤维素酶能力的菌株JY-1,经检测产酶活性达0﹒32 U/mL。采用16SrDNA分子学测序技术鉴定其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本文来源于《吉林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08期)

李佳腾,杨凡提,王世康,张恩平[3](2019)在《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及杏鲍菇菌糠混菌发酵条件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降低杏鲍菇菌糠中纤维素含量,提高其饲用品质。从杏鲍菇菌糠中筛选出纤维素分解菌,与酿酒酵母和乳酸片球菌组成复合菌剂对杏鲍菇菌糠进行混菌发酵,以中性洗涤纤维(NDF)降解率为响应值,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对影响杏鲍菇菌糠发酵品质的10个影响因子进行筛选,然后基于Plackett-Burman试验结果,设计最陡爬坡试验和Box-Behnken试验对影响因子进一步优化,建立杏鲍菇菌糠发酵模型,并通过求解回归方程得到发酵的最优条件。结果表明:1)试验筛选出3株纤维素分解优势菌株,分别是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其中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布的《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2013)》中可作为饲料添加剂的菌种,作为后续发酵试验菌种。2)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得到杏鲍菇菌糠最佳发酵工艺为:枯草芽孢杆菌与黑曲霉体积比(X1)为1.94∶1.00,枯草芽孢杆菌与黑曲霉添加量为4.7%,麸皮添加量为10.4%,含水量为46.1%,发酵时间为8 d。在此条件下,模型预测的NDF降解率为21. 86%,通过验证试验获得的NDF降解率为21.08%,与预测值差异不显着(P>0.05),NDF降解率比优化前提高了15.33%。3)在最优发酵条件下,杏鲍菇菌糠营养价值显着提高,混合菌液发酵组的干物质回收率、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和乳酸菌活菌数显着高于杏鲍菇菌糠原料组和不加菌液发酵组(P<0.05),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和pH显着低于鲍菇菌糠原料组和不加菌液发酵组(P<0.05),并且发酵显着降低黄曲霉毒素B1(AFB1)的含量(P<0.05),但对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和玉米赤霉烯酮(ZEN)的含量影响不显着(P>0.05),发酵前后3种真菌毒素的含量均符合我国公布的《饲料卫生标准》(GB 13078—2017)。通过响应面法优化纤维素分解菌的混菌发酵条件,能够显着降低杏鲍菇菌糠纤维素含量,提高饲用营养价值,且发酵前后,霉菌毒素含量均符合《饲料卫生标准》。(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何静[4](2019)在《双峰驼肠道微生态特征及纤维素分解菌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峰驼栖息于干旱的荒漠和半荒漠地区,被誉为“沙漠之舟”的双峰驼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了解毒、耐饥渴、耐干旱等能力。双峰驼喜食高盐或具有一定毒性的食物,其消化系统不同于其他的反刍动物,前胃仅有瘤胃、网胃、皱胃叁室,没有瓣胃组成。动物胃肠道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群落,构成了动物消化道的微生物区系,这些微生物群落与动物的食性、机体免疫、营养需求等密切相关。但是,目前针对骆驼独特的肠道微生物的相关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首先对双峰驼胃肠道微生物的进行16r DNA测序,研究了双峰驼胃肠道不同区段和不同年龄细菌群落组成的动态变化情况,掌握其多样性变化规律,并揭示其中的优势物种。其次,对粪便样品开展全宏基因组鸟枪法测序研究,从DNA水平更全面的展示整个群落的组成和微生物降解纤维素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以双峰驼的粪便样本为研究对象,分离和筛选高效降解纤维素的细菌并研究其产纤维素酶的特性,为挖掘骆驼源纤维素酶源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研究表明双峰驼肠道微生物组是一种密集且尚未开发的酶的来源,在食品加工行业或动物饲料行业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扩增子测序的双峰驼胃肠道小同区段的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基于16S rDNA高变区V4测序,分析了来自11峰成年双峰驼8个区段瘤胃、网胃、皱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和粪便样本的99个样本的菌群多样性。该研究共发现27个门,其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门是整个双峰驼胃肠道中的优势菌群,广泛存在于双峰驼胃肠道。但胃肠道不同区段间微生物群落组成仍存在显着的空间特异性。特别是,在大肠和粪便样品中发现了相对丰度较高的阿克曼菌属(Akkermasia)和未分类的胃瘤菌科(Ruminococcaceae),而在胃和小肠中存在更多未分类的梭菌科(Clostridiales)和未分类拟杆菌科(Unclassified Bacteroidales)。通过相似性分析发现,大肠中的微生物与粪便中的微生物具有较高相似性,但与胃中微生物群落的相似性较低。基于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预测,发现胃中富集到高比例的与代谢疾病有关的功能,十二指肠和空肠含有较高比例的与癌症和传染的功能。这些结果为了解双峰驼的胃肠道微生物群落特征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2)基于扩增子测序的双峰驼不同年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基于16S rD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年龄的双峰驼粪便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微生物群的多样性不断增加,并且在1岁大时双峰驼肠道中微生物的组成也趋于稳定状态。在门水平,2个月大幼驼主要由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组成。但是,1岁和3岁双峰驼由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门为主导。在属的水平上,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 属,Ruminococcaceae_UCG-005属,阿克曼菌属(Akkermansia)是1岁和3岁双峰驼肠道内的优势菌群。但是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和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在 2个月大的幼驼中更加丰富,并在此阶段2个月大幼驼肠道内也侵入大量的埃希氏菌/志贺氏菌属(Eschericha-Shigella)。基于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预测,2个月大的幼驼肠道中与免疫系统疾病相关的功能富集程度较高。该研究首次对不同年龄的双峰驼肠道微生物群的分布进行研究,为今后深入了解双峰驼的肠道特征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3)基于宏基因组测序的双峰驼粪便微生物组成和功能研究本研究分别采集3峰野生和8峰家养双峰驼粪便样品进行测序,对双峰驼粪便微生物宏基因组进行组成和功能注释。结果表明:双峰驼肠道中细菌占93.73%,古生菌占0.8%,真菌占0.4%。针对CAZy数据库对所测序列进行分析发现,肠道中38.3%为编码糖苷水解酶,26.3%为编码糖基转移酶,13.3%为编码碳水化合物酯酶,12.5%为编码碳水化合物结合模块,4.5%为编码辅助氧化还原酶,2.8%为多糖裂解酶。此次研究共被富集到126个不同的糖苷水解酶家族,GH2,GH3,GH5,GH13相对丰度最丰富的酶类。其中,内切葡聚糖酶,内切纤维素酶,脱支酶和寡糖降解酶是家养和野生双峰驼肠道内最主要的纤维素降解酶。梭菌属(Clostridium),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拟杆菌属(Bacteroides),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在家养和野生双峰驼肠道消化纤维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基于碳水化合物注释显示,家养和野生双峰驼碳水化合物酶类注释具有较高相似性,但与其他反刍动物存在一定差异。该研究为深入挖掘双峰驼肠道微生物资源奠定科学依据,为开发骆驼源的纤维素酶类提供一定理论基础。(4)双峰驼粪便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鉴定及产酶特性研究采用羧甲基纤维素平板法初筛和摇瓶发酵法复筛,从双峰驼粪便中分离筛选出1株能够高效降解纤维素的细菌:采用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DNA序列的同源性分析,基于其所产CMCase酶反应的碳源、氮源、pH、温度、时间和接种量来评价该菌株的酶学特性。结果表明:初步鉴定该菌株为Cellulosimicrobium cellulans strain。该酶在50℃,pH为6.0时酶活力最佳,且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该菌株液体发酵的最佳氮源是酵母提取物,最佳碳源是麦芽糖,最佳接种量10%,最适初始pH 7.0,最适温度30℃,最适发酵时间72h。所筛选菌株所产生的酶具有一定的耐碱性和耐热性,可将其应用于食品行业或废料处理等方面。(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苏少锋[5](2019)在《蒙古马胃肠道细菌群落组成及纤维素分解菌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产业是我国近年来大力扶持的产业,研究国内地方特色马种的耐粗饲生物学特性,对于提高饲草料的利用率,促进我国马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蒙古马原产于蒙古高原,是世界上较古老的草原马种,是中国重要的、优秀的地方马品种资源之一,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抗病性和耐粗饲等优良特征。蒙古马的耐粗饲性必然与其独特的胃肠道微生物密切相关。为了进一步揭示蒙古马耐粗饲特性的相关机制,本研究从蒙古马胃肠道的细菌种群组成多样性,纤维素分解菌株的筛选分离,纤维素酶的酶学特性,纤维素酶基因的密码子优化、克隆,以及表达纤维素酶的食品级工程乳酸菌的构建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研究,试验结果如下:(1)采用Thermo Ion S5 XL平台,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在草原上自由放牧的5匹蒙古马胃肠道6个不同区段(胃、空肠、回肠、盲肠、腹结肠和背结肠)中的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发现从蒙古马胃肠道内容物中得到的细菌16S rDNA V3~V4高变区获得可注释信息的reads数目为1 355 813个,平均为45 194个,OTUs聚类数目(相似性为97%)为24602个,平均为820个。蒙古马胃肠道不同部位的微生物群落均存在着显着性差异,胃中微生物组成在马匹个体之间差异最大,小肠和大肠之间微生物组成划分明显,盲肠和结肠内微生物结构相似。在前肠道内容物中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65%)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3%)比例最高,后肠道则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45%)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42%)为主。在科水平上,后肠道微生物主要包括瘤胃菌科(Ruminococcaceae,P=0.203)、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P=0.157)、理研菌科(Rikenellaceae,P=0.122)、普雷沃氏菌科(Prevotellaceae,P=0.068)。在属水平上,盲肠中纤维杆菌属(Fibrobacter)和腹结肠中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等纤维素降解菌的相对丰度高于胃肠道其他部位,说明发酵植物性纤维的主要部位在后肠。.腹结肠中与机体健康相关的Akkermansiaspp.(5.7%)相对丰度较高。在功能预测方面,蒙古马胃肠道中微生物功能丰度在不同部位比例相似,这也许能够表征蒙古马特有的胃肠道微生物结构。可见,蒙古马的食草性和适应性不仅与其独特的胃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有关,还可能与长期采食并消化粗饲料而形成的特殊生理有关。(2)采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平板法和刚果红染色法从蒙古马盲肠内容物中分离、筛选纤维素降解菌,获得了2株能高效降解纤维素的细菌,经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鉴定以及16S rDNA PCR及序列分析分别鉴定为Microbacterium arborescens(树状微杆菌 C6)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C14(解淀粉芽孢杆菌C14)。树状微杆菌C6生长速度慢,发酵周期长,对数期为8~120 h,稳定期为120~124 h,124 h以后逐渐下降;解淀粉芽孢杆菌C14生长速度快,接种后8~36 h进入对数期,36 h以后进入稳定期,未见衰退期。解淀粉芽孢杆菌C14产生的纤维素酶反应的最适条件为pH值4.8、55℃和反应5 min,有较强的耐酸碱性和热稳定性,有较好的深度开发和纤维素酶工业化的生产潜力。(3)从蒙古马源解淀粉芽孢杆菌C14基因组DNA中克隆到纤维素酶基因egl-BA,长度为1 500 bp,编码499个氨基酸。序列分析预示,纤维素酶基因egl-BA所编码的纤维素酶是由跨膜结构域(transmembrane region,7~29 aa)、纤维素酶的结构功能域(cellulase,50~297 aa)和N末端的纤维素结合结构域区域(CBM-3,356~437 aa)组成的,含有信号肽的亲水、分泌型、空间结构较复杂的蛋白质。最后,以乳酸菌为宿主对该基因进行密码子优化,为后期的异源表达奠定了基础。(4)成功构建具有纤维素降解能力的食品级工程乳酸菌NN1-EGL(pMG36e-Emr+p32+usp45+melA+NisI+egl);其酶活力为 0.92 U/m L,高于原始菌株(0.60 U/mL)。为后续食品级工程菌的进一步研制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产业化开发提供必要的试验依据。(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王伟,郑大浩,杨超博,李泳,王薇[6](2019)在《高效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及秸秆降解生物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秸秆还田可以改善土壤肥力、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壤微生物特别是与纤维素降解有关的微生物在秸秆还田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从长期堆放农业秸秆的土壤中采用羧甲基纤维素固体培养基平板稀释法和赫奇逊滤纸条液体培养基富集法分离纤维素分解菌;刚果红染色法和CMC酶活力测定法筛选高效纤维素分解菌;采用培养特性、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菌种进行鉴定;通过测定秸秆失重率和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及降解率研究其降解玉米秸秆的效果;并测定其处理的玉米秸秆粉末对紫苏和油菜生长的影响。结果在分离到的16种纤维素分解菌中筛选出高效纤维素分解菌菌株HLF4和YDL3。HLF4和YDL3菌株分别鉴定为栗褐链霉菌(Streptomyces badius)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HLF4和YDL3及混合菌株处理的玉米秸秆分解能力与对照相比均显着提高;其中HLF4+YDL3混合菌株处理效果优于单菌株,其玉米秸秆失重率、半纤维素降解率、纤维素降解率以及木质素降解率分别比对照高52.00%、46.65%、42.11%和31.19%。用纤维素分解菌酵解的秸秆还田处理的紫苏和油菜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过氧化氢酶(hydrogen peroxidase,CAT)活性和叶绿素含量以及生长指标均显着高于对照;特别是用HLF4+YDL3混合菌株处理的各项指标显着高于单菌株处理。筛选的HLF4和YDL3菌株分解纤维素能力较强,且其混合菌株的分解纤维素能力更强,可作为高效纤维素分解菌用于田间种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期刊2019年08期)

杨伟平,郭雷锋,赫倩[7](2019)在《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筛选及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旨在从鹅粪便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用于动物微生态制剂、生物堆肥及生物除臭剂的研究。试验采用刚果红染色法和摇瓶发酵法从鹅粪便中分离筛选出能高效降解纤维素的细菌,并用革兰氏染色法和16S rRNA基因比对法对其进行鉴定,然后研究该菌的耐热、抑菌及除臭特性。结果表明:从鹅粪便中分离到了1株D/d值为4.8(即透明圈直径为2.4 cm、菌落直径为0.5 cm)以及羧甲基纤维素酶活为0.37 U/mL的纤维素分解菌;经鉴定,该菌为芽孢杆菌属的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命名为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 G-6;该菌耐高温,在75℃时其存活率达到80%以上,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对鸡粪中H2S和NH3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7.81%和29.26%。(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桑羽希,张昊琳,高晓静,蔡盼盼,陈青君[8](2019)在《草菇菇渣栽培双孢蘑菇过程中的理化性状和木质纤维素分解利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草菇菇渣培养料栽培双孢蘑菇的可行性,通过采集堆肥期和栽培期样品,进行培养料理化性质、木质纤维素含量及相关降解酶酶活、蘑菇生物学效率的测定。以废棉为主的草菇菇渣含氮量在1.8%以上,本试验配方二次发酵结束后含氮量达2.37%;在堆肥阶段,有62.03%的纤维素被利用,39.2%的木质素被利用;在发菌阶段,有29.32%的半纤维素被利用,有21.38%木质素被利用,木聚糖酶活性呈上升趋势,漆酶活性达到最高;在出菇阶段,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均被部分利用,双孢蘑菇产量为22.48 kg/m2,生物学转化率达51.38%。以草菇菇渣为主要原料生产双孢蘑菇效果良好,相关降解酶活性变化与木质纤维素变化呈正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08期)

杨伟平,丁雅倩,马梦柯,肖琅琅,陈万光[9](2019)在《动物粪便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和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纤维素分解菌可用于动物微生态添加剂和除臭剂。此试验采用羧甲基纤维素平板法及刚果红染色法,从鹅的粪便中初步分离筛选出7株能够降解纤维素的细菌,结合摇瓶发酵法进行复筛,最终选出3株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高的菌株,并对其进行形态学和16SrRNA鉴定。结果表明:3株纤维素分解菌的菌落形态不一,但其表面均微粗糙,革兰氏染色均呈阳性,短杆状或细杆状,有芽孢;结合16SrRNA鉴定结果,最终将分离到3个菌株鉴定为芽孢杆菌属的地衣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和沙福芽孢杆菌,分别命名为Bacillus licheniformis G-1、Bacillus cereus G-4和Bacillus safensis G-10。(本文来源于《家畜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陈婷,王怡坤,俞如旺[10](2019)在《“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实验的细节补充》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归纳总结了"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实验的实施步骤,并围绕土壤取样的样品来源、是否进行选择性培养富集纤维素分解菌、以生理盐水替代蒸馏水进行菌悬液的浓度梯度稀释、降低培养基内的水分、按实验目的选择适宜的纤维素分解菌的观察与鉴别方法诸方面展开了详细的补充。(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教学》期刊2019年02期)

纤维素分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农业生产中,秸秆是一种巨大的具有可再生性的宝贵资源。如果经过科学有效的微生物发酵处理,秸秆当中所含的营养物质以及其适口性可大大提高。本实验以猪盲肠为微生物来源,从中分离出能有效分解纤维素的菌株,以期为秸秆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为开发适合喂猪的发酵秸秆饲料提供菌种资源。试验一:通过CMC-Na刚果红培养基从猪盲肠内容物中分离出一株具有产纤维素酶能力的菌株JY-1,经检测产酶活性达0﹒32 U/mL。采用16SrDNA分子学测序技术鉴定其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纤维素分解论文参考文献

[1].张莹,李艳梅.STEM理念下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的项目式教学——以“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为例[J].生物学教学.2019

[2].Abel-AzizHussein,吴家勇,姜海龙.猪盲肠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鉴定[J].吉林畜牧兽医.2019

[3].李佳腾,杨凡提,王世康,张恩平.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及杏鲍菇菌糠混菌发酵条件的优化[J].动物营养学报.2019

[4].何静.双峰驼肠道微生态特征及纤维素分解菌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5].苏少锋.蒙古马胃肠道细菌群落组成及纤维素分解菌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6].王伟,郑大浩,杨超博,李泳,王薇.高效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及秸秆降解生物效应[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9

[7].杨伟平,郭雷锋,赫倩.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筛选及特性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2019

[8].桑羽希,张昊琳,高晓静,蔡盼盼,陈青君.草菇菇渣栽培双孢蘑菇过程中的理化性状和木质纤维素分解利用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9

[9].杨伟平,丁雅倩,马梦柯,肖琅琅,陈万光.动物粪便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和鉴定[J].家畜生态学报.2019

[10].陈婷,王怡坤,俞如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实验的细节补充[J].生物学教学.2019

标签:;  ;  ;  

纤维素分解论文-张莹,李艳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