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列松论文-杨惠婷

布列松论文-杨惠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布列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布列松,瞬间,摄影

布列松论文文献综述

杨惠婷[1](2019)在《布列松镜头下的本质之美》一文中研究指出布列松提出了"决定性瞬间"理论,他所拍摄的照片不仅能反映出生活的本质,并且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性。本篇文章对他的"决定性瞬间"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布列松镜头下的本质之美主要体现在照片既有形式美感,又具有故事性、情绪性和质朴性。(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16期)

李一男[2](2018)在《布列松·玛丽莲梦露·出走的“娜拉”——论《嘉年华》的美学风格》一文中研究指出文晏践行作者导演的电影理念,使用极简主义大师布列松的电影理念,塑造了《嘉年华》冷峻、克制的美学风格,并以玛丽莲梦露作为文化符号,叙述了梦露被凝视、被欺凌、被拆除的过程,刻画出生活在男权之下的娜拉群像,并对娜拉出走一事不设定论,引人深思。(本文来源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3](2017)在《布列松摄影作品市场 并非每一张都高不可攀》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知名度最高的摄影师布列松留存至今的早期作品,多是出自于他上世纪50年代在创办马格南图片社(Magnum Photos)时期所创作。这些罕见的8x10英寸的版本当初仅仅是为复制而洗印,每张照片的背面通常盖有版权印章。由于不是用于展示用途,照片的保存状况往往并非十分完美,这就导致了许多鲜为人知的"马格南"时期照片虽然稀有,但在二级市场上的价格并非高不可攀。(本文来源于《摄影之友》期刊2017年08期)

鸣谦[4](2017)在《布列松镜头下的印度》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名为"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全画幅中的印度"的展览正在纽约的鲁宾博物馆展出,主要就是呈现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拍摄的圣雄甘地及人们为他送葬过程的影像,展期至9月4日。1947年,布列松代表刚刚成立的玛格南图片社开始了为期3年的亚洲行摄之旅。(本文来源于《中国摄影报》期刊2017-06-09)

姚露[5](2017)在《思想的眼睛: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与“印度全境”》一文中研究指出摄影展“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印度全镜”将于4月21日至9月4日在纽约鲁宾艺术博物馆展出。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1908-2004),法国人,世界着名的人文摄影家,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创立者与实践者,被誉为“现代新(本文来源于《美术报》期刊2017-03-25)

史世杰[6](2017)在《浅析布列松作品的摄影视觉美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布列松是世界级的摄影艺术大师,他的决定性瞬间美学观念直到今天在摄影艺术领域里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摄影艺术作为视觉艺术的一种,与视觉语言有着分不开的关系。决定性瞬间理论作为美学观念,不仅揭示了摄影艺术的本质,而且对摄影作品的内容,形式起到了规范化的指导作用,还使摄影艺术活动上升到了哲学的意义。(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7年03期)

本刊综合[7](2017)在《布列松:在摄影中,最小的事物可以成为伟大的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世界着名的人文摄影家,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创立者与实践者,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法国总统希拉克在获悉布列松逝世的消息后悲痛地说:"法国失去了一位天才摄影家、一位真正的大师、他是20世纪最具天赋并深受世人尊敬的艺术家之一。"布列松,这位羞怯、热情的法国人,毕生用他小巧的、35毫米的莱卡照相机走遍全世界,见证了20世纪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从西班牙内战到德国占领法国、印度的分裂、中国的"文化大革命"、1968(本文来源于《宁夏画报(时政版)》期刊2017年01期)

达伦,段琳琳,乔治·盖斯肯[8](2016)在《“亚洲的布列松”——专访菲律宾摄影师乔治·盖斯肯》一文中研究指出达伦:(下称Darren):首先我想问问你生活中有哪些重要的转折点。乔治·盖斯肯(George Gascon,下称G.G):当我读小学和初中时,我想成为一名律师,或者跟法律有关的角色。非常令人沮丧,我的家人无法供我读大学,而那时在菲律宾也很难找到一份兼职工作,加之我年龄偏小,才16岁,没人雇我。当好不容易找到一份祭司工作时,却遭到母亲坚(本文来源于《中国摄影家》期刊2016年11期)

谭伟志,刘洪[9](2016)在《基于麦克卢汉媒介理论下的摄影图片功能探讨——以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摄影图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美国着名的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先后提出了"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等着名的媒介学说观点,从媒介技术的角度研究传播。以摄影图片这一媒介为研究对象,以20世纪伟大的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摄影图片为例,将图片这一媒介置于"麦氏"媒介学说的视角下重新进行理解,并根据其着名的媒介学说观点,分析布列松摄影图片的本质和功能,以期对摄影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进而丰富和发展摄影图片传播理论,同时也希望能对摄影创作者在实践中有一定的帮助。(本文来源于《传播与版权》期刊2016年07期)

谭伟志[10](2016)在《布列松国内研究文献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是当代世界着名的摄影家之一,是一个风格鲜明,有独到见地的摄影家,多年来他的摄影作品与摄影思想为现代摄影的发展提供了方向。这一特殊的地位,引起了国内学界与业界的共同探讨。目前,国内学界对于布列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布列松个人摄影生涯研究、布列松摄影手法与创作实践研究、布列松《决定性瞬间》摄影经典着作研究、布列松摄影创作中的纪实性研究几个方面。整体来说,文献数量很多,但研究成果并不突出,许多文章缺乏严密的逻辑结构与理论框架,仍需要更多的有心人士投入研究。布列松的摄影创作与摄影思想代表了当时摄影创作的最高水平,研究他的作品与思想观点,有利于推动我们中国现代摄影的发展。(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6年06期)

布列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晏践行作者导演的电影理念,使用极简主义大师布列松的电影理念,塑造了《嘉年华》冷峻、克制的美学风格,并以玛丽莲梦露作为文化符号,叙述了梦露被凝视、被欺凌、被拆除的过程,刻画出生活在男权之下的娜拉群像,并对娜拉出走一事不设定论,引人深思。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布列松论文参考文献

[1].杨惠婷.布列松镜头下的本质之美[J].戏剧之家.2019

[2].李一男.布列松·玛丽莲梦露·出走的“娜拉”——论《嘉年华》的美学风格[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

[3]..布列松摄影作品市场并非每一张都高不可攀[J].摄影之友.2017

[4].鸣谦.布列松镜头下的印度[N].中国摄影报.2017

[5].姚露.思想的眼睛: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与“印度全境”[N].美术报.2017

[6].史世杰.浅析布列松作品的摄影视觉美学[J].艺术品鉴.2017

[7].本刊综合.布列松:在摄影中,最小的事物可以成为伟大的主题[J].宁夏画报(时政版).2017

[8].达伦,段琳琳,乔治·盖斯肯.“亚洲的布列松”——专访菲律宾摄影师乔治·盖斯肯[J].中国摄影家.2016

[9].谭伟志,刘洪.基于麦克卢汉媒介理论下的摄影图片功能探讨——以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摄影图片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6

[10].谭伟志.布列松国内研究文献综述[J].视听.2016

标签:;  ;  ;  

布列松论文-杨惠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