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启恩的图书馆学思想

论张启恩的图书馆学思想

一、论张钦恩的图书馆学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曹曦,胡文亮[1](2021)在《美援与光复后台湾地区图书馆发展初探——以台湾大学为中心》文中认为光复后台湾地区图书馆事业的转型和发展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特质。一方面,它承继了中国传统藏书文化;另一方面,又与西式图书馆学的传播和美国援助密不可分。台湾大学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源于美援"侨生教育计划",并得益于美援项目的一系列举措,包括资金援助、派遣顾问、举办讲习班、派员赴美培训、协助创办台大图书馆学系等。美援奠定了台湾大学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基础,保存与传播了中华文化,引导了光复后台湾图书馆学体系的重新建构。明晰美援对光复后台湾大学乃至台湾地区图书馆发展的影响,有助于增进两岸图书馆学的交流与研究。.

刘景义,田瑞雪[2](2020)在《省域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建设的软环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省域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是当今高校图书馆的生存模式和发展方向。回顾和审视辽宁省高校图书馆馆际合作历程,分析发现影响和制约"省域数图联盟"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是省域高校图书馆的软环境。其中,外部软环境主要包括省(市)发展战略、地域传统文化、政府对部(委)直属高校的重视和支持、服务高校的政务环境、高校领导对图书馆的重视等5种因素;内部软环境主要包括高校图工委和管理中心(总馆)所在高校的影响力、办馆理念、着名图书馆学教育家和管理专家的引领作用、团结协作的氛围、知名高校图书馆的牵头作用、奉献精神和资源共享的参与意识和能力等6种因素。对推动省域数图联盟建设和发展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易凌,龚蛟腾[3](2018)在《中国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研究综述》文中认为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是图书馆学发展的根基。自1984年"杭州会议"以来,历届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都探讨了理论基础问题,尤其是2017年于湘潭大学召开的第七届研讨会将其列为研讨分主题之一,并开展了深入讨论。目前中国图书馆学在理论基础内涵、定位与作用等方面保持着多元发展的态势,学者们从科学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图书馆哲学、信息哲学的哲学视角,资源认知、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的信息知识视角,宏观文化、公共文化、传统文化、信息文化、人文文化的文化视角,社会学、交流理论、中介理论、制度理论的社会视角,管理学、公共管理、人本管理的管理视角和多元学说、层次理论、宏观科学、其他理论的综合视角出发,积极探索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等重要议题。

黄筱玲[4](2014)在《静水深流 波澜不惊——2013年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追踪》文中认为文章从图书馆学本土化研究、图书馆思想史研究、图书馆权利和价值等方面追踪评述了2013年国内图书馆学基础研究理论进展概况,对研究的重要成果和亮点作了介绍。

张钦恩[5](2014)在《图书馆学治学琐议》文中研究说明写一篇知人论学的文章,由学养深厚、熟谙其人的同行学者来写,作出客观的介绍与评骘,自然是再好不过。但治学之路,毕竟是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回眸与检点长长的足印,雪泥鸿爪,其中甘苦得失,犹如熟悉自己的十个指头,惟有寸心知;写点自述文章,既陈事又可述怀,夹叙夹议,何乐而不为。据此,本文颇类乎"从学抒怀"的文体样式。如能从中撷取于学术研究有益的启迪,即便点滴,亦幸甚也。

李新祥[6](2013)在《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全面梳理了国内外数字时代读者阅读行为研究文献,描述了研究现状,讨论了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整合分析了我国历年全国国民阅读及相关调查的数据,对抽象的、理论化的“国民阅读行为嬗变”进行可操作化描述,提炼出一个包括阅读主体、阅读媒介、阅读环境三个维度的指标体系。根据这一指标体系设计问卷,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调查。基于调查所得4256个样本数据,展开量化研究,描述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具体表现。调查发现:(1)数字化时代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在数量上是不断扩大的,总体阅读率上升。但阅读主体的素质是参差不齐的,结构异常复杂。数字时代我国国民对阅读重要性进一步认可,对纸质阅读的前景不如网络出现前那么乐观,但依然有相当比重的读者对“数字阅读会取代纸质阅读”的观点不太认可。读者的阅读需求进一步多元化,知识需求依然是第一需求,但资讯需求提升明显。值得注意的是,思想需求和审美需求没有随着数字化进程减弱,反而有提升的趋向。读者的阅读耐心减弱是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表现出的一个重要特点,而阅读能力、阅读目的、阅读积极性、阅读范围、阅读量等指标总体上呈现出积极的变化。个人阅读总体满意度提升不明显,尤其是女性读者的阅读满意度比会上网前还有所降低。读者阅读习惯发生改变的比例较高,但认为“改变程度有限”的比“改变很大”的还是要多,而且读者比较认可自己的阅读习惯。(2)从阅读媒介维度看,数字阅读媒介兴起,书报刊等传统纸质媒介的阅读率提升乏力。但远未到唱衰纸本阅读的时刻,纸本阅读依旧有其魅力,将在很长时期内与数字阅读并存。数字阅读的付费意愿有所增强,但仍然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3)阅读内容方面,功利阅读超越人文阅读,“浅阅读”、泛阅读的取向明显。流行阅读超越经典阅读,信息获取超越知识习得,新闻关注超越文学感受,娱乐追求超越理论探讨,但这并不表明经典、知识、文学、理论阅读的缺失。(4)阅读方式上,由过去单纯的读,变为现在的读、听、看三种方式并存。随着多种媒体的兴起,尤其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快速浏览和扫读超越慢速凝视和审读,选择性阅读超越接受性阅读,跳跃性阅读超越连续性阅读,“F”式阅读超越“Z”式阅读。在传统纸质文献上深度阅读的频率和时长均有下降的趋向,但研究性阅读并没有受到轻视。(5)阅读环境方面,第一,在途阅读兴起,传统的图书馆、书店作为阅读场所其吸引力有所降低,去咖啡馆阅读的兴起说明读者对阅读环境的舒适度要求进一步提高;第二,读者对个人阅读环境改善的认可度高于对社会总体阅读环境改善的认可度,说明社会阅读环境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第三,读者认可社会各界为改善和促进国民阅读做出积极努力,大多数读者个人也愿意为此付出努力。结合个人访谈和专家访谈,质化方法与量化方法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探寻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原因和影响。作者认为数字化技术引发的阅读媒介发生变化,是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直接原因;现代市场化、产业化体制下发展的中国媒介的重合性和叠加性,是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特殊原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制的变化,是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环境因素;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在信息素养、生活形态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导致阅读需求的变化是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基础原因。从个体读者而言,阅读行为嬗变的积极影响是阅读更自由便捷,相应的,读者的精神生活也获得更大的自由空间。消极影响可以概括为数字阅读硬件设备存在的缺陷形成不良影响、阅读耐心的减弱、思想深度的缺失等。从社会性影响而言,积极的方面表现为阅读行为的嬗变会推动政治民主、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的进程,消极的方面则表现为对政治权威的怀疑、对经济发展的迷茫、对文化发展的失望和对社会共同理想的消解。应对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对策主要包括:(1)就国民个体而言,首先要树立能够适应数字时代发展的“大阅读观”,要有“阅读是一种权利”、“阅读并非万能”的意识;其次要提升阅读素养;第三要建构自己的意识框架。家庭组织可以在优化家庭阅读硬环境、塑造家庭阅读软环境两方面努力,特别注意要避免数字媒介成为孩子的“保姆”。(2)政府组织的对策包括:将促进国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并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加大对文化教育事业的投入是促进阅读的根本之策,加强阅读的权利意识,政府在主导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要释放全社会的积极性,努力消除“阅读障碍”和“阅读歧视”,加强基层阅读服务组织建设,提高阅读推广活动的协同性和长效性,提升社会组织参与阅读推广的积极性等。(3)教育组织应该承担特殊重要的角色并发挥重要的功能。就基础教育组织而言,理念层面要明确“掌握知识和技能不是阅读教育的落脚点”,阅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精神、思想自由和敢于表达的公民。操作层面主要是建设专业的阅读指导教师队伍、推进分级阅读、迎接数字化等。高等教育组织应成为国民阅读的示范中心,要改善大学生的阅读结构,要发挥高校教师意见领袖的作用,大学生可成为推广国民阅读的志愿者,高校的阅读资源向社会开放,高校应为社会培养专业的阅读指导人才等。(4)媒介组织的对策:遵循扩大信息流量、追求阅读价值、追求易读指数、追求美学品格的原则,优化传播渠道,顺应媒介融合,生产与传播能满足和引导读者需求的阅读产品。(5)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其所拥有的公共阅读资源,提高阅读服务水平;顺应阅读媒介形态的变动潮流,开展新型阅读服务。其他社会组织也应该为促进国民阅读贡献自己的力量。社会各界应该通力合作,构建更个性化、更快捷、更有效、更准确的交流信息、知识、情感、思想的阅读生态。

毛刚[7](2013)在《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图书馆用户需求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图书情报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学者们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长期以来,受到以文献资源为中心的理念影响,加之图书馆本位思想的严重束缚,特别是在学术界对技术研究倾注了过多热情的大环境下,在似乎解决了技术问题就能够解决图书馆所有问题的理念支配下,图书馆一直将工作重心放在自身建设与技术开发应用等方面,对用户需求的研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随着图书馆外部环境的深刻变革,以及图书馆去中心化、去职业化趋势的加剧,图书馆逐渐开始加强对用户需求的研究,以用户需求为主要研究内容的论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理念逐渐成为学者们的共识,并在相关研究中发挥着引领思潮的作用。可以说,对用户需求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过当前的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与薄弱之处。第一是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薄弱,缺乏从系统的角度来深入研究用户需求,缺乏比较公认的用户需求研究的理论框架;第二是缺乏对图书馆用户需求本质的研究,相关研究的针对性、系统性、深入性、连续性有待加强;第三,用户需求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利用图书馆产生信息活动时所表现出的最基本、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关系,从这种关系出发,分析这一最简单的现象从而揭示出图书馆事业及其相关活动的规律,探求问题的本质及根源,应该是最科学的思维方法,而当前的研究普遍缺乏以用户需求作为逻辑起点进行研究,更多考虑如何获取用户需求、满足用户需求,很少考虑用户需求的产生、萎缩、消失、转移、外溢、扩散、竞争,对用户以及用户需求所处环境的相关研究也比较薄弱。本文在对当前用户需求研究现状、图书馆用户服务研究现状、需求理论、生态学研究进展、生态学在其他学科的应用的研究基础上,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对图书馆用户需求和图书馆的需求服务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并构建了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本文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以用户需求作为逻辑起点进行研究用户需求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利用图书馆产生信息活动时所表现出的最基本、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关系。从这种最简单、最普遍、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出发,分析这一最简单的现象从而揭示出图书馆事业及其相关活动的规律,探求问题的本质及根源,应该是最科学的思维方法。本文认为对用户需求的研究可以作为图书馆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因而本文也是从用户需求出发来研究图书馆生态服务系统。(2)存在图书馆用户需求外溢现象图书馆用户需求外溢是指:当图书馆服务与用户需求之间存在差异时,用户主动寻找新的服务提供方,将需求部分或者全部诉诸于新的服务方,并对其他图书馆和用户产生影响的现象。在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中,应理性看待并重视图书馆用户需求外溢现象,通过对图书馆生态承载力的计算,合理引导图书馆用户需求外溢,使用户需求真正得到满足,而不是被囿于图书馆的垄断范围内,或者由于缺乏应有的服务而使用户需求萎缩甚至消亡。(3)对图书馆用户需求服务系统生态性的界定衡量一个图书馆服务系统是否具有生态性,是指导图书馆今后工作重点,努力改进并缩小与其他图书馆差距的重要前提和依据。本文认为衡量一个图书馆服务系统是否具有生态性,应从图书馆的生态文明建设、图书馆服务的生态持续性、用户需求的生物多样性、友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承载力、图书馆服务对用户需求的引导能力与结合能力、种群间的和谐共存与竞争发展、系统角色的职能定位等方面考量。(4)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的构成对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的主体构成、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的环境构成、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链进行了研究(5)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的功能维度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的功能维度主要包括提供生态服务、改善优化关系、实现高效健康的信息流转、实现对用户需求的引导功能、实现生态服务链的结合能力、保持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系统平衡等六大功能维度。(6)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链的结合能力生态服务链的结合能力就是将用户、用户需求、图书馆的各种信息资源、知识、技术、图书馆制度与理念、图书馆、图书馆馆员、图书馆服务等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生态结构合理的生态服务系统,并保持系统的协调性、匹配性,增加系统的稳定性、凝聚力,使系统不断向着更有序的方向发展,在达到某一临界点时产生巨涨落,进而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发展。生态服务链的结合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用户与需求的结合能力、需求与图书馆服务的结合能力、服务与图书馆的结合能力、图书馆与知识的结合能力、知识与用户的结合能力。在此基础上,今后图书馆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体现在了基于生态服务链结合能力的用户资源、需求资源的竞争上。(7)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平衡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的平衡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基于服务的内化与外化间的平衡、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主体间的平衡、用户需求与图书馆理念制度核心价值的平衡、用户需求生物多样性与图书馆服务的平衡。(8)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实证研究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的关键影响因素包括图书馆用户需求的开发能力、获取能力、实现能力、适应能力、用户需求生态服务链的结合能力、用户需求的引导能力。对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进行了概念模型设计,并提出了35条假设。制作了调查问卷并向图书馆发放了调查问卷。使用SPSS软件和AMOS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对假设进行了验证。(9)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的运行机制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的运行机制包括优化机制、信息流转机制、图书馆用户需求结合机制、生态友好型发展机制、平衡机制、监测与评价机制。(10)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的建设对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的建设是从三个方面进行的,即首先从系统建设的思路入手,对系统运行的基础和系统建设的原则进行了分析;其次,对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的结构进行了构建;最后,对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的功能进行了构建。

张钦恩,黄俊贵[8](2013)在《弘扬孔子思想 构建图书馆人文精神——以《论语》精髓践行图书馆管理服务之探析》文中认为图书馆是孔子人文思想精华至为完美的表达载体。借助孔子思想中丰富的人文哲理与图书馆深厚的人文底蕴这一契合点的透析,试图勾勒形成图书馆人文精神特色之五要素;行"中和";施"德政";确立"君子"型(伦理型)图书馆管理;坚持以"仁"为核心(人性化)的图书馆服务;重视规范服务行为的馆员修养。人文取向促成图书馆品位的升华,图书馆由技术型转向人文与技术一体型是时代使然的职能定位,是吻合中央倡立的以和谐为基调、"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一种必然价值回归。

张钦恩[9](2006)在《图书馆软环境发凡(下)》文中研究指明

张钦恩[10](2004)在《图书馆品性考析:图书馆与人类文明、社会民生感悟录》文中指出图书馆的品性资质至美至纯 ,浑然天成 ,其价值发现与挖掘为图书馆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范畴及相关学科观照 ;“图书馆的品性美”为图书馆存在的合理性及其现代发展设定了一个极具理论意义的命题

二、论张钦恩的图书馆学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张钦恩的图书馆学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2)省域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建设的软环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辽宁省高校图书馆馆际协作现状、回顾和其他省市的对比
    2.1 辽宁省高校图书馆现状
    2.2 辽宁省高校图书馆馆际合作回顾
    2.3 与其他市的对比
3 外部软环境分析
    3.1 我国部分省域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概述
    3.2 外部软环境分析
        3.2.1 省(市)发展战略
        3.2.2 地域传统文化
    3.3 政府对部(委)直属高校的重视和支持
    3.4 服务高校的政务环境
    3.5 高校领导对图书馆的重视
4 高校内部软环境因素分析
    4.1 高校图工委和管理中心(总馆)所在高校的影响力
    4.2 办馆理念和办馆方针
    4.3 着名图书馆学教育家和管理专家的引领作用
    4.4 团结协作的氛围
    4.5 知名高校图书馆的牵头作用和奉献精神
    4.6 资源共享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5 结语

(3)中国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的认知研究
    1.1 理论基础的内涵界定
    1.2 理论基础的关系定位
    1.3 理论基础的价值作用
2 哲学视角下的理论基础研究
    2.1 科学哲学的思维方法
    2.2 马恩哲学的指导理念
    2.3 图书馆哲学的专门研究
    2.4 信息哲学的尝试探索
3 信息知识视角下的理论基础研究
    3.1 资源认知的研究思路
    3.2 信息管理的理性思考
    3.3 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向
4 文化视角下的理论基础研究
    4.1 宏观文化的整体思维
    4.2 公共文化的发展潮流
    4.3 传统文化的历史根基
    4.4 信息文化的认知范式
    4.5 人文文化的特别视阈
5 社会视角下的理论基础研究
    5.1 社会学的坚实支撑
    5.2 交流理论的持续拓展
    5.3 中介理论的基本认识
    5.4 制度理论的宏观视野
6 管理视角下的理论基础研究
    6.1 管理学的广泛应用
    6.2 公共管理的合理参照
    6.3 人本管理的关怀精神
7 综合视角下的理论基础研究
    7.1 多元学说的有机结合
    7.2 层次理论的有序整合
    7.3 宏观科学的有力支撑
    7.4 其他理论的有效叠加
8 结语

(4)静水深流 波澜不惊——2013年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追踪(论文提纲范文)

1 图书馆学本土化研究
2 图书馆思想史研究
3 图书馆权利、责任和价值研究
4 图书馆哲学和方法论
5 图书馆与阅读
6 结语

(5)图书馆学治学琐议(论文提纲范文)

1 缜密地展开理论思维,致力于学科理 论建设
2 于富有实践意义的新概念中掘取选 题,在貌似寻常的论题中剔出新意
3 谋求实效、有的放矢的图书馆学治学 态度
4 沉着执着、严谨扎实的为学作风
5 既以融合,又以交流的写作技法
6 既重学理,兼尚文采的文风

(6)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我国国民阅读行为研究的文献统计与方法选择
        1.2.2 我国国民阅读行为研究成果述评
        1.2.3 评析:我国国民阅读研究存在的问题
        1.2.4 国外对数字时代阅读行为问题的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3.2 范畴界定
        1.3.3 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可操作化描述
        1.3.4 研究的基本框架
        1.3.5 研究的理论工具与方法
2 已有相关调查结果的整合分析
    2.1 与本课题有关的调查
    2.2 我国阅读媒介发展状况
        2.2.1 纸质阅读媒介发展情况
        2.2.2 数字阅读媒介发展情况
    2.3 我国成年人阅读媒介接触情况
        2.3.1 我国成年人媒介接触状况
        2.3.2 我国成年人媒介使用目的
        2.3.4 我国成年人使用各种阅读载体的场所
    2.4 我国成年人图书阅读状况
        2.4.1 我国成年人图书阅读状况及变化
        2.4.2 我国成年人读书目的及不读书的原因
        2.4.3 我国成年人的图书获取途径与家庭藏书量
        2.4.4 我国成年人最喜爱的图书与作者
    2.5 我国国民报刊阅读状况
        2.5.1 我国成年人报纸阅读率与阅读量
        2.5.2 我国成年人的期刊阅读状况
    2.6 我国成年人音像电子出版物阅读状况
    2.7 我国成年人数字出版物阅读状况
        2.7.1 我国成年人数字出版物阅读总体情况
        2.7.2 我国成年人电子书刊阅读状况
        2.7.3 我国成年人上网情况及网络阅读状况
        2.7.4 我国成年人手机及移动阅读状况
    2.8 小结:与本课题有关的调查给予本研究的启示
3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3.1 研究流程
    3.2 问卷调查
        3.2.1 问卷设计
        3.2.2 采样过程
        3.2.3 调查实施
        3.2.4 数据分析
    3.3 个人访谈
        3.3.1 开展个人访谈的目的
        3.3.2 个人访谈问卷
        3.3.3 挑选被采访者的原则
        3.3.4 采访人
        3.3.5 采访情况
    3.4 专家访谈
        3.4.1 专家访谈的目的
        3.4.2 专家访谈问卷
        3.4.3 挑选被采访者的原则
        3.4.4 采访人
        3.4.5 采访情况
        3.4.6 采访内容的记录与分析
4 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表现
    4.1 基于阅读主体维度的国民阅读行为嬗变表现
        4.1.1 我国国民对阅读重要性的认知及嬗变
        4.1.2 我国国民对阅读前景的认知及嬗变
        4.1.3 我国国民阅读需求的嬗变
        4.1.4 我国国民的阅读素养认知及嬗变
        4.1.5 我国国民的阅读效果认知及嬗变
        4.1.6 我国国民对阅读习惯变化的认知及嬗变
        4.1.7 小结
    4.2 基于阅读媒介维度的国民阅读行为嬗变表现
        4.2.1 我国国民的媒介使用率变化
        4.2.2 我国国民的媒介使用频率嬗变
        4.2.3 我国国民的媒介使用时长嬗变
        4.2.4 我国国民的数字阅读付费行为及嬗变
        4.2.5 小结
    4.3 基于阅读内容维度的国民阅读行为嬗变表现
        4.3.1 我国国民的阅读主题偏好及嬗变
        4.3.2 我国国民的作品符号类型偏好及嬗变
        4.3.3 我国国民的作品长度类型偏好及嬗变
        4.3.4 我国国民对广告的接受度及嬗变
        4.3.5 小结
    4.4 基于阅读方式维度的国民阅读行为嬗变表现
        4.4.1 泛读与研读并存
        4.4.2 职业/专业阅读
        4.4.3 通过网络分享阅读心得
        4.4.4 小结
    4.5 基于阅读环境维度的国民阅读行为嬗变表现
        4.5.1 我国国民的阅读场所偏好及嬗变
        4.5.2 我国国民对阅读环境的评价及嬗变
        4.5.3 我国国民对阅读对策的认知
        4.5.4 小结
5 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原因
    5.1 影响国民阅读行为的因素
    5.2 阅读媒介的变化
        5.2.1 数字化技术引发的阅读媒介变革
        5.2.2 中国媒介发展的市场化与产业化
    5.3 阅读的社会环境因素
        5.3.1 政治环境
        5.3.2 经济环境
        5.3.3 文化环境
    5.4 阅读主体因素
        5.4.1 人口发展
        5.4.2 阅读需求
        5.4.3 生活形态
6 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影响
    6.1 国民阅读行为嬗变影响分析的角度设置
    6.2 阅读行为嬗变在国民个体层面的影响
        6.2.1 阅读行为嬗变对国民个体产生的积极影响
        6.2.2 阅读行为嬗变对国民个体产生的消极影响
    6.3 阅读行为嬗变在社会整体层面的影响
        6.3.1 阅读行为嬗变在社会整体层面的积极影响
        6.3.2 阅读行为嬗变在社会整体层面的消极影响
7 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对策
    7.1 国民个体与家庭组织的对策
        7.1.1 国民个体的对策
        7.1.2 家庭组织的对策
    7.2 政府组织的对策
        7.2.1 国际社会与国外政府在促进国民阅读方面的部分举措
        7.2.2 我国政府组织应对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对策建议
    7.3 教育组织的对策
        7.3.1 教育组织应对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特殊作用
        7.3.2 基础教育组织的对策
        7.3.3 高等教育组织的对策
    7.4 媒介组织的对策
        7.4.1 媒介组织向读者传播阅读产品的基本策略
        7.4.2 媒介组织向读者提供怎样的阅读产品
        7.4.3 媒介组织通过什么渠道向读者提供阅读产品
    7.5 公共图书馆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对策
        7.5.1 公共图书馆的对策
        7.5.2 其他社会组织的对策
8 结语
    8.1 研究结论
    8.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8.3 后续研究的设想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表录与图录
附录2: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7)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用户需求
        1.3.2 生态理论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用户需求的相关理论
        2.1.1 图书馆用户需求
        2.1.2 图书馆用户需求演化
        2.1.3 图书馆用户需求外溢
    2.2 生态系统服务理论
        2.2.1 生态系统服务概念
        2.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
        2.2.3 生态系统功能
        2.2.4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转移
        2.2.5 生态承载力
    2.3 生态位理论
        2.3.1 生态位的概念
        2.3.2 生态位理论的发展
        2.3.3 生态位理论的应用
    2.4 生态学与图书馆用户需求研究
        2.4.1 生态学视角下的图书馆用户需求
        2.4.2 生态学视角下用户对图书馆服务系统的要求
        2.4.3 生态学理论对图书馆用户需求服务工作的扩展
        2.4.4 生态学视角下的图书馆生态承载力
        2.4.5 生态学视角下的图书馆服务、生态服务、生态服务系统、生态系统服务
第3章 生态学视角下的图书馆用户需求服务系统
    3.1 图书馆用户需求服务系统的生态性界定
        3.1.1 生态与生态性
        3.1.2 图书馆的生态文明建设
        3.1.3 图书馆服务的生态持续性
        3.1.4 图书馆用户需求的生物多样性
        3.1.5 图书馆用户需求服务系统的生态环境友好
        3.1.6 图书馆用户需求服务系统的生态承载力
        3.1.7 图书馆服务对用户需求的引导能力与结合能力
        3.1.8 用户需求种群间的和谐共存与竞争发展
        3.1.9 明确的角色职能定位
    3.2 当前图书馆服务系统的非生态性表征
        3.2.1 服务功能的生态性缺失
        3.2.2 服务职能角色定位的生态性缺失
        3.2.3 服务理念的生态性缺失
        3.2.4 影响力与结合力的生态性缺失
        3.2.5 服务规划的生态性缺失
    3.3 当前图书馆用户需求服务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大量用户流失与图书馆边缘化、空壳化
        3.3.2 缺乏从生态学视角正确处理用户需求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
        3.3.3 服务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浪费、污染与不合理现象
        3.3.4 图书馆服务缺乏动态性与变化性
        3.3.5 缺乏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观的指导
第4章 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的构成及影响因素
    4.1 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的构成
        4.1.1 主体
        4.1.2 环境构成
        4.1.3 生态服务链
    4.2 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的关键影响因素
        4.2.1 图书馆用户需求的开发能力
        4.2.2 图书馆用户需求的获取能力
        4.2.3 图书馆用户需求的实现能力
        4.2.4 图书馆用户需求的适应能力
        4.2.5 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链的结合能力
        4.2.6 图书馆用户需求引导能力
        4.2.7 各组成要素对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绩效的影响
第5章 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实证研究
    5.1 研究假设推演
        5.1.1 研究假设
        5.1.2 概念模型设计
    5.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5.2.1 调查问卷设置
        5.2.2 数据采集
    5.3 数据分析
        5.3.1 信度检验
        5.3.2 效度检验
        5.3.3 拟合检验
        5.3.4 假设检验结果
    5.4 实证结果讨论
        5.4.1 用户需求开发能力与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
        5.4.2 用户需求获取能力与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
        5.4.3 用户需求实现能力与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
        5.4.4 用户需求适应能力与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
        5.4.5 生态服务链的结合能力与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
        5.4.6 用户需求引导能力与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
第6章 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的运行机制
    6.1 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运行机制的原理
        6.1.1 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运行机制的内涵
        6.1.2 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运行机制的原则
    6.2 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的优化机制
        6.2.1 用户需求环境的优化机制
        6.2.2 图书馆信息环境的优化机制
        6.2.3 制度环境的优化机制
    6.3 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的信息流转机制
        6.3.1 高效的信息流转机制
        6.3.2 信息流转的需求映射机制
        6.3.3 信息流转的图书馆协同机制
    6.4 图书馆用户需求的结合机制
        6.4.1 用户与需求的结合机制
        6.4.2 需求与服务的结合机制
        6.4.3 服务与图书馆的结合机制
        6.4.4 图书馆与知识的结合机制
        6.4.5 知识与用户的结合机制
    6.5 生态友好型发展机制
        6.5.1 生态发展机制
        6.5.2 和谐发展机制
        6.5.3 可持续发展机制
    6.6 平衡机制
        6.6.1 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主体间的平衡机制
        6.6.2 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位的平衡机制
        6.6.3 图书馆用户需求种群的生态平衡机制
        6.6.4 用户需求与图书馆服务能力的平衡机制
    6.7 监测与评价机制
        6.7.1 环境监测机制
        6.7.2 过程监测机制
        6.7.3 结果监测机制
        6.7.4 评价机制
第7章 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的建设
    7.1 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建设思路
        7.1.1 系统运行的基础
        7.1.2 系统建设的原则
    7.2 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结构
        7.2.1 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概念模型
        7.2.2 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信息场
        7.2.3 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需求场
        7.2.4 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链
        7.2.5 用户需求与图书馆服务的双螺旋结构
        7.2.6 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生态服务圈
    7.3 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功能
        7.3.1 生态服务功能
        7.3.2 优化调节功能
        7.3.3 信息流转功能
        7.3.4 面向用户需求的引导功能
        7.3.5 生态服务链的结合功能
        7.3.6 系统平衡功能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8)弘扬孔子思想 构建图书馆人文精神——以《论语》精髓践行图书馆管理服务之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图书馆:孔子人文思想最佳的表达载体
2 拓展“中和”的馆人环境
3 实施“德政”的治馆方略
    3.1“德政”是对图书馆单纯技术化倾向的纠偏和遏止
    3.2“德政”确立图书馆行业的道德规范
4 创立“君子”型的图书馆管理
    4.1 鞠躬尽瘁的“谋道”精神
    4.2“义”高于“利”的行事准则
    4.3 以“德”服众的风范
    4.4 行“恕”道的善事读者准则
    4.5 既“周”且“和”的品格
5 推行以“仁”为核心的图书馆服务
    5.1 施“仁”心
    5.2 倡“互爱”
    5.3 友读者
    5.4 慎行止
6 培植以服务读者为依归的馆员修养观

(9)图书馆软环境发凡(下)(论文提纲范文)

兴业之魂:图书馆精神家园的缔造
    一、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
    二、锲而不舍的韧性精神。
    三、关怀国民的博爱精神。
    四、启迪民智的教化精神。
    五、与国家民族共命运的高尚精神。
助推之器:馆风·学风的生成
构建图书馆“双美”环境, 促进图书馆和谐发展
    一、充分认识软环境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 将软环境建设视为图书馆建设的永恒主题。
    二、凸显软环境的重要作用, 把它视作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实力。
    三、制定图书馆软环境发展战略, 把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结合起来。
    四、设计特色软环境, 力求使个体馆的软环境建设别具一格。
    五、推出简化口号, 营造合力气氛的软环境。
    六、设计场景环境, 彰显图书馆的文化功能。
    七、言行统一, 把软环境建设尽快提上议事日程。
    八、自主创新, 开创图书馆软环境建设的新格局。
    九、确立科学的图书馆效益观, 建立严谨的图书馆效益评价体系。
    十、加强图书馆软环境的研究, 提高图书馆学研究的哲学含量。

(10)图书馆品性考析:图书馆与人类文明、社会民生感悟录(论文提纲范文)

图书馆的品性与品性美
    一、“品性”与“属性”异义
    二、品性带有普遍性的品格
    三、图书馆品性是一种“无形资源”
    四、品性考证透析有助于图书馆性质职能研究的拓展深化
    五、品性研究可以将图书馆置于相关学科的观照之下
世纪伟人与学者的图书馆品性观
延续文明的禀赋:图书馆的传承性
涵广蓄大的襟怀:图书馆的广纳性
    一、建藏聚书之“广”
    二、吸纳读者之“广”
为公立人的风骨:图书馆的高雅性
泛爱众的亮节:图书馆的民本性
启迪民智的丽质:图书馆的普教性
助益民生的懿行:图书馆的生活性
铸塑人格的美操:图书馆的陶冶性
    一、健康文化的导航
    二、求知精神的濡染
    三、心性德操的静养
    四、审美意识的滋育
纽连万众的朴质:图书馆的传播性
新发展观下的价值挖掘:

四、论张钦恩的图书馆学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美援与光复后台湾地区图书馆发展初探——以台湾大学为中心[J]. 曹曦,胡文亮. 现代台湾研究, 2021(04)
  • [2]省域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建设的软环境分析[J]. 刘景义,田瑞雪. 图书馆学刊, 2020(03)
  • [3]中国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研究综述[J]. 易凌,龚蛟腾. 图书馆论坛, 2018(05)
  • [4]静水深流 波澜不惊——2013年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追踪[J]. 黄筱玲. 图书馆论坛, 2014(05)
  • [5]图书馆学治学琐议[J]. 张钦恩. 图书馆论坛, 2014(05)
  • [6]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及对策研究[D]. 李新祥. 武汉大学, 2013(05)
  • [7]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研究[D]. 毛刚. 吉林大学, 2013(08)
  • [8]弘扬孔子思想 构建图书馆人文精神——以《论语》精髓践行图书馆管理服务之探析[J]. 张钦恩,黄俊贵. 图书馆学刊, 2013(03)
  • [9]图书馆软环境发凡(下)[J]. 张钦恩. 图书馆论坛, 2006(01)
  • [10]图书馆品性考析:图书馆与人类文明、社会民生感悟录[J]. 张钦恩. 图书馆论坛, 2004(06)

标签:;  ;  ;  ;  ;  

论张启恩的图书馆学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