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颗粒污泥论文-李冬,郭跃洲,劳会妹,曹美忠,张杰

缺氧颗粒污泥论文-李冬,郭跃洲,劳会妹,曹美忠,张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缺氧颗粒污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亚硝化颗粒污泥,缺氧-好氧,亚硝态氮积累率(NAR),溶解氧(DO)

缺氧颗粒污泥论文文献综述

李冬,郭跃洲,劳会妹,曹美忠,张杰[1](2019)在《缺氧-好氧连续流亚硝化颗粒污泥反应器的启动及稳定运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室温下(17~19℃),通过接种成熟的亚硝化颗粒污泥于缺氧-好氧连续流反应器中,研究连续流亚硝化颗粒污泥的启动及稳定运行.结果表明,在启动阶段,颗粒污泥系统的亚硝态氮积累率(NAR)平均超过95%,成功启动了缺氧-好氧连续流亚硝化颗粒污泥系统.将好氧区溶解氧(DO)由(3±0.2) mg·L~(-1)提高到(4.5±0.2) mg·L~(-1),探究DO对于该连续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高DO下,缺氧-好氧连续流亚硝化颗粒污泥系统仍能保持良好的亚硝化性能,平均NAR大于95%.另外,通过改变进水的水力停留时间(HRT),探究HRT对于该连续流系统的影响.较短的水力停留时间(8.4 h)会加快污泥颗粒在系统中的循环,使破碎的颗粒污泥不能及时重组,致使污泥颗粒沉淀性变差,造成污泥颗粒的流失.HRT增加到12.2h时,颗粒污泥系统得到了恢复,并且可以稳定运行.在运行末(166 d),氨氮去除率和NAR分别为86.7%和96.2%.(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王金倩,向星,魏文涛[2](2018)在《基于分散小型规模养殖户的村镇污水站利用缺氧颗粒污泥除磷脱氮低成本运行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具有小型规模养殖户的农村污水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室配水水质,选用间歇进水方式,分叁阶段进行梯度式生物驯化培养,每段为期30天,每12h测定出水中COD、氨氮、磷源变化浓度,计算去除效率。结果表明,经过驯化的厌氧菌能够对高负荷村镇污水进行较高程度的处理。COD去除率达87.5%,磷去除率达63%,氨氮去除率达73.8%,基本满足地区要求二级标准,较之深井工艺,节省运作费用310.5元/d。(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8年13期)

吴蕾,彭永臻,王淑莹,刘旭,李凌云[3](2011)在《缺氧环境对颗粒污泥强化除磷系统释磷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除磷颗粒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批次试验,以混合丙酸和乙酸(2∶1)为外加碳源,在厌氧起始阶段投加不同浓度的NO3--N(0,20,30,50和75mg.L-1,pH=8.0)和NO2--N(10,20,40和60mg.L-1,pH=7.0,7.5和8.0),研究缺氧环境对颗粒污泥强化除磷系统释磷的影响。结果表明,硝态氮的投加对聚磷菌释磷无明显抑制,系统中VFA的吸收、磷的释放和硝态氮的反硝化同时发生,挥发性脂肪酸(VFA)吸收速率增大但比释磷速率降低,主要原因是反硝化菌与聚磷菌竞争碳源。不同pH和不同浓度的NO2--N批次试验表明,游离亚硝酸(FNA)对磷的释放有明显刺激作用。当FNA增加到0.004mg HNO2-N.L-1,比磷释放速率增加了4倍。另外,FNA对VFA的吸收和PHA的合成均有明显抑制,分别减少了53%和70%。从聚磷菌的产能代谢和对细胞的毒害作用的角度分析,FNA刺激磷释放的机理是在游离亚硝酸存在的情况下,聚磷菌需要释放更多的能量来保持足够的质子驱动力。(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1年09期)

赵红梅[4](2011)在《缺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及反硝化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颗粒污泥由于沉淀性能好、反应活性高和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在反应器内可维持较高的污泥浓度,从而获得较高的处理能力和较好的处理效果,成为废水生物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采用SBR反应器和人工配水,在缺氧条件下对颗粒污泥的形成、物化特征及反硝化活性、微生物邻近度对反硝化的影响、基质的存储与利用以及胞外聚合物(EPS)对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主要结果如下:(1)搅拌强度、沉淀时间对污泥颗粒化进程和所形成的颗粒污泥的特性具有重要影响。采用絮状厌氧污泥为接种污泥,在搅拌转速为80rpm的条件下,经100天以上方能培养出缺氧颗粒污泥,形成的颗粒污泥粒径为1.5~3.0mm,VSS/SS为54.6%,SVI为25.9mL/g,沉速为38.3 m/h,湿密度为1.0456×10~3 kg/m~3,含水率为93.7%;在搅拌转速为150rpm条件下,污泥颗粒化的时间仅需50天左右,形成的颗粒污泥粒径为1.5~2.0mm,VSS/SS均值为50.4%,SVI均值为18.4ml/g,颗粒污泥平均沉速为44.9m/h,湿密度为1.0509×103 kg/m3,含水率为92.13%。(2)缺氧颗粒污泥具有较高的反硝化活性。活性污泥为絮状时,最大反硝化比速率为0.0325gNO_x-N/(g·h)(g以MLVSS计,下同),形成颗粒污泥后最大反硝化比速率为0.2230gNO_3~--N/(g·h)和0.1290gNO_x-N/(g·h),平均降解比速率为0.0936gNO_x-N/(g·h);颗粒污泥对pH值有较强适应性,出水pH为8.3时,最大反硝化比速率为0.1723gNO_3~--N/(g·h)和0.0718gNO_x-N/(g·h),出水pH为9.2时,最大反硝化比速率为0.0824gNO_3~--N/(g·h)和0.0430gNO_x-N/(g·h)。(3)缺氧颗粒污泥中细菌的高邻近度对反硝化中间产物NO_2~--N的降解具有促进作用,从而使颗粒污泥的反硝化活性得以提高,NO_2~--N积累程度减小。试验中相同污泥浓度下,分散态污泥反硝化菌水平间距为5~8μm,颗粒污泥中反硝化菌间距为0.2~0.5μm(SEM照片显示),菌间距差别较大;NO_3~--N初始浓度为80mg/L,C/N比为4.5的对比试验中,分散态污泥与颗粒污泥NO_2~--N积累浓度分别为31.36mg/L和21.98mg/L,平均反硝化比速率分别为0.0574gNO_x-N/(g·h)和0.0754gNO_x-N/(g·h),颗粒污泥有一定优势;单位时间还原NO_2~--N量与还原NO_3~--N量的比值i_t历时变化显示,颗粒污泥i_t均值在C/N比为4.5和6时,分别为0.69和0.75,分散态污泥it均值在C/N比为4.5和6时,分别为0.62和0.68,颗粒污泥对中间产物的还原程度较高,且C/N比提高还原程度增加。(4)缺氧颗粒污泥中反硝化菌在反应过程中存在基质的快速存储,抑制了丝状菌生长,并且C/N比和基质的初始浓度越高,反硝化菌存储能力越大,对基质的竞争力越强。当C/N比为5,初始COD浓度分别为200、300和400mg/L时,污泥中PHB的最大浓度分别为55.4、66.2和79.6mg/L(PHB以COD计,下同),对应的PHB平均合成比速率分别为0.251、0.283和0.297g/(g·h),达PHB峰值时,消耗单位基质合成PHB的存储比例(YSTOD)最大值为0.35;当C/N提高至7.5,初始COD浓度分别为300、450和600mg/L时,污泥中PHB的最大浓度分别为125.3、166.8和232.5mg/L,对应的PHB平均合成比速率分别为0.228、0.245和0.281g/(g·h), YSTOD最大值为0.45;缺氧颗粒污泥的PHB合成速率大于厌氧-好氧颗粒污泥,但YSTOD相对较小。单独利用PHB进行反硝化时,最大反硝化比速率为0.0232gNO_3~--N/(g·h)和0.0128gNO_2~--N/(g·h),低于利用乙酸时反硝化速率。(5)缺氧颗粒污泥中,EPS组分以多聚糖为主,占EPS总量的70.6%~79.0%,其次为蛋白质,占EPS总量的10%~18%,PS/PN为4,而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中絮状活性污泥EPS中多聚糖和蛋白质含量相差较小,PS/PN为0.83~1.14;在缺氧污泥颗粒化的过程中,EPS中多聚糖含量明显增加,由絮体时的10.36mg/gMLVSS增至完全颗粒化时的23.19mg/gMLVSS,对应蛋白质仅增加2.2mg/gMLVSS。多聚糖在污泥颗粒化过程中以紧密结构填充细菌间空隙并将其粘连,对缺氧污泥颗粒化过程具有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1-04-01)

赵红梅,牛伟,刘晓英,彭党聪[5](2011)在《SBR中缺氧颗粒污泥反硝化过程中PHB的存储与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在非平衡的生长条件(暂态)下,存储胞内聚合物是去除易生物降解有机物的一种机制,这种现象对不同微生物种群在暂态下的基质竞争有着重要意义.本试验采用SBR反应器以乙酸为基质,在缺氧条件下成功培养出颗粒污泥,在此基础上对乙酸的消耗以及胞内聚合物聚-β-羟基丁酸(PHB)的合成与利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间歇条件下,颗粒污泥中反硝化菌对基质的利用存在着储存机制.日常运行周期内当基质较多时,颗粒污泥中PHB含量上升,基质缺乏时,PHB含量衰减,周期末端PHB含量为0.75%~1.0%;PHB合成阶段,ΔPHB/ΔCOD(即YSTOD)为0.39,最大合成比速率为0.124g.g-.1h-1,且ΔCOD/ΔNOx-N的比值可间接反映出PHB的变化状态;进水COD/NO3-N(C/N)=5提高基质负荷情况下,周期内PHB变化情况与日常运行条件下相似,YSTOD为0.35~0.25;进水C/N=7.5时,乙酸供给富余,反硝化过程中缺氧颗粒污泥PHB含量不断升高,直至反应结束,YSTOD为0.38~0.45.(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柳顺莲[6](2010)在《SBR中缺氧反硝化颗粒污泥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颗粒污泥由于沉降性能好、活性高、结构规则致密、微生物群种多样等优点而成为近年来废水处理技术中的研究热点。本试验采用人工配置的模拟废水,在SBR反应器中培养出了具有良好沉降性能的缺氧颗粒污泥,对污泥颗粒化过程中的污泥形态、沉降速度等物理特性进行了观察和测定,探讨了污泥颗粒化过程中EPS含量及组分的变化,SVI和污泥EPS的相关性,同时对不同来源污泥的EPS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通过缩短沉淀时间,可对污泥进行有效的水力筛选,加快颗粒污泥的形成。经过200天的培养,反应器内的污泥几乎全部颗粒化。颗粒污泥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和反硝化性能,沉降速度为12.51m/h~14.33m/h, VSS/SS的值为86.2%~89.7%,COD去除率平均可达91.49%,硝氮(NO_3~--N)的去除效率平均可达98.02%。(2)搅拌强度对颗粒污泥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当搅拌转速为70rpm时,形成的颗粒污泥的粒径范围为2~3mm,对应的SVI平均为185.7mL/g;当搅拌转速为130rpm时,形成的颗粒污泥的粒径范围为1~2mm,对应的SVI为138.0mL/g。(3)在污泥的颗粒化过程中EPS的含量变化较大,随着污泥颗粒化的进行,污泥的SVI值逐渐降低,而EPS的总量逐渐增加,最高可达29.365mg/g-VSS;EPS的主要组分为多糖,其次为蛋白质,核酸含量最少。(4)不同来源的污泥中EPS含量及各组分含量均不同。实际污水处理厂污泥中的EPS总量在19.721mg/g-VSS~24.116mg/g-VSS,其中,多糖占45.3%,蛋白质44.9%,而人工模拟废水污泥中多糖高达75.2%,蛋白质仅18.9%。(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0-05-01)

牛伟[7](2009)在《SBR中缺氧颗粒污泥反硝化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与传统的活性污泥相比,颗粒污泥不仅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而且沉降性能良好,在废水生物处理技术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采用人工配制的废水,在缺氧条件下,于SBR反应器中培养出性能稳定、活性较高的颗粒污泥,并对其反硝化性能及污泥特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不同C/N比及NO_3~-—N浓度对反硝化速率的影响,颗粒污泥中反硝化菌PHB的合成与利用,并对反硝化过程中SMP的产生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搅拌强度和C/N比对缺氧颗粒污泥形态及反硝化速率有着显着影响。当搅拌强度为80rpm时,形成的缺氧颗粒污泥结构松散,粒径较大(2~3mm),C/N比为5.0~7.5时,最大反硝化速率为0.092~0.096mgNOx-N/mgVSS·h;当搅拌强度为150rpm时,形成的缺氧颗粒污泥结构密实,粒径较小(1~2mm),C/N比为5.0~7.5时,最大反硝化速率为0.034~0.073mgNOx-N/mgVSS·h。在相同C/N比下,随着进水NO_3—N浓度的提高,污泥反硝化速率与反硝化过程中间产物NO_2~-—N有着明显的关系,当NO_2~-—N积累现象严重时,污泥反硝化速率明显降低。(2)间歇操作条件下,当基质浓度较高时反硝化菌利用外碳源形成PHB,当基质浓度较低时,反硝化菌利用储存的PHB进行反硝化。PHB的合成量与利用速率主要与C/N比和初始COD浓度相关。当C/N比为5,进水COD浓度为200、300、400mg/L时,PHB合成量分别为0.0250、0.0326、0.0444mg/mgVSS,反硝化菌的PHB合成量随进水COD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并且初期合成的PHB会参与反硝化过程;当C/N比为7.5,进水COD浓度为300、450、600mg/L时,PHB合成量分别为0.0515、0.0784、0.0942mg/mgVSS,合成的PHB不参与反硝化过程。(3)反硝化菌的PHB最大利用速率为0.123~0.243mgPHB/mgVSS-h,小于外碳源的利用速率。(4)反应末端水中溶解态COD普遍增加,是由于电子受体不足,胞内合成的PHB发酵形成SMP所致,SMP的主要组分为糖类。(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09-05-01)

穗贤杰,韩青青,刘小英,赵红梅,彭党聪[8](2008)在《NO_2~-浓度对反硝化聚磷颗粒污泥缺氧吸磷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经过NO3-诱导的反硝化聚磷颗粒污泥为对象,研究了NO2-浓度对反硝化聚磷的影响。结果表明,反硝化聚磷过程中,当NO2-≤6.0mg/L时,反硝化聚磷颗粒污泥可利用NO2-为电子受体进行反硝化聚磷,消耗单位N的最大聚磷量为3.45mg;NO2-≥10.0mg/L时,对颗粒污泥反硝化聚磷产生较强抑制,消耗单位N的聚磷量仅为1.00mg;NO2-对反硝化聚磷的抑制主要与HNO2有关,HNO2对颗粒污泥反硝化聚磷的抑制阈值为0.0008mg/L。(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08年10期)

韩青青,赵红梅,穗贤杰,彭党聪[9](2008)在《缺氧颗粒污泥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SBR反应器在缺氧条件下培养颗粒污泥,并对其理化性质、生物组成以及反硝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缺氧颗粒污泥的湿密度为1.003-1.021 g/cm3;VSS/SS在54%-68%,低于一般的好氧和厌氧颗粒污泥;颗粒沉速在8.4-108 m/h,高于普通活性污泥;颗粒污泥表面主要为短杆菌,细菌排列紧密,颗粒表面不平整,内部细菌较少,主要为杆菌,并且分布不连续。颗粒表面和内部均存在孔隙和空穴。缺氧颗粒污泥反硝化活性很好,NOX-N的最大比消耗速率(N/VSS)达到了0.092 mg/(mg.h)。(本文来源于《工业安全与环保》期刊2008年07期)

韩青青[10](2008)在《SBR缺氧颗粒污泥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颗粒污泥由于其活性高、沉降性能好等优点,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研究采用人工配制废水,在缺氧条件下,对SBR反应器中缺氧颗粒污泥的培养、理化性质和反硝化过程中微生物间的协同作用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水力选择的方法,在SBR反应器中成功培养出缺氧颗粒污泥。稳定运行期间,COD去除率在80%以上,NO_X-N去除率在98%以上。缺氧颗粒污泥的平均湿密度为1.003~1.020g/cm~3,MLVSS/MLSS的值为54%~84%,平均沉降速度为38.89~43.3m/h,表明沉降性能良好。污泥的含钙量在11%-25%之间,Fe含量较小,在0.1%-0.3%之间。(2)研究了缺氧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的分布及其对反硝化性能的影响,初步探讨了缺氧颗粒污泥中不同种属的微生物间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对于小粒径颗粒污泥(平均粒径为0.5mm),当C/N为4.5时,微生物间的协同作用在反硝化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还不能使得中间产物亚硝酸盐一经产生就被全部利用;当C/N为6时,颗粒污泥的反硝化速率明显大于絮体污泥,亚硝酸盐的最高积累浓度也明显较小,此时颗粒污泥微生物间的协同作用比较明显。对于大粒径颗粒污泥(平均粒径为2.0mm),颗粒污泥微生物间的协同作用便占据主导地位,显着提高了颗粒污泥的反硝化性能。(3)对成熟缺氧颗粒污泥电镜扫描显示,颗粒表面为单一的杆菌,排列紧密,颗粒内部只有杆菌,未发现球菌。颗粒内部有大量的孔隙和空穴,作为反硝化产物氮气的通道。(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08-04-01)

缺氧颗粒污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具有小型规模养殖户的农村污水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室配水水质,选用间歇进水方式,分叁阶段进行梯度式生物驯化培养,每段为期30天,每12h测定出水中COD、氨氮、磷源变化浓度,计算去除效率。结果表明,经过驯化的厌氧菌能够对高负荷村镇污水进行较高程度的处理。COD去除率达87.5%,磷去除率达63%,氨氮去除率达73.8%,基本满足地区要求二级标准,较之深井工艺,节省运作费用310.5元/d。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缺氧颗粒污泥论文参考文献

[1].李冬,郭跃洲,劳会妹,曹美忠,张杰.缺氧-好氧连续流亚硝化颗粒污泥反应器的启动及稳定运行[J].环境科学.2019

[2].王金倩,向星,魏文涛.基于分散小型规模养殖户的村镇污水站利用缺氧颗粒污泥除磷脱氮低成本运行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

[3].吴蕾,彭永臻,王淑莹,刘旭,李凌云.缺氧环境对颗粒污泥强化除磷系统释磷的影响[J].化工学报.2011

[4].赵红梅.缺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及反硝化特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5].赵红梅,牛伟,刘晓英,彭党聪.SBR中缺氧颗粒污泥反硝化过程中PHB的存储与利用[J].环境科学学报.2011

[6].柳顺莲.SBR中缺氧反硝化颗粒污泥特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7].牛伟.SBR中缺氧颗粒污泥反硝化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8].穗贤杰,韩青青,刘小英,赵红梅,彭党聪.NO_2~-浓度对反硝化聚磷颗粒污泥缺氧吸磷的影响[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8

[9].韩青青,赵红梅,穗贤杰,彭党聪.缺氧颗粒污泥特性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8

[10].韩青青.SBR缺氧颗粒污泥特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标签:;  ;  ;  ;  

缺氧颗粒污泥论文-李冬,郭跃洲,劳会妹,曹美忠,张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