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酵母育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己酸乙酯,NS2-16
酵母育种论文文献综述
武藤贵史,稻桥正明,宋钢[1](2018)在《己酸乙酯高产烧酒酵母的育种及其实用化研究(二) 使用己酸乙酯高产烧酒酵母NS2-16的烧酒酿造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生产多样化的烧酒产品而进行了己酸乙酯高产烧酒酵母NS2-16的育种。本文介绍了使用这种酵母进行3种不同原料的本格烧酒酿造试验、发酵管理的要点及制成的烧酒酒质的情况。酿造试验为实验室性质,所用原料为米曲、麦曲和白薯,各酿造试验中使用的原料都是分2次投料,发酵温度为20~35℃。使用旋转蒸馏器、减压蒸馏器(60℃/650 mm Hg)及常压进行加热和蒸馏。(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8年08期)
刘娴,朱道林,王池丽,仰玲玲,刘艳萍[2](2018)在《提取马铃薯渣果胶啤酒酵母的诱变育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用实验室保存的啤酒酵母菌种为出发菌种,进行紫外线和超声波进行复合诱变,以提高马铃薯渣果胶的提取率。经过实验,获得最优诱变条件:紫外灯功率20W,照射距离25cm,照射时间75s时为最佳诱变时间;超声功率500W,超声频率25Hz,超声时间60min为诱变最佳条件。经过诱变,菌种的果胶提取率提高了6.83%,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本文来源于《萍乡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顾鹏飞,李萌,朱瑞宇,金坚[3](2016)在《双缺陷型毕赤酵母X33突变株的诱变育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促进Pichia pastoris X33α-1,6-甘露糖转移酶(OCH1p)与α-1,3-甘露糖转移酶(ALG3p)双突变菌株(och1 alg3 m X33)作为蛋白质表达宿主菌的应用,为双突变菌株进一步糖基化的研究奠定基础。作者通过紫外诱变和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的方法来提高双突变菌株的生长速度以及适应能力。经过4轮筛选发现了生长速度提高15%、温度敏感性有所降低、细胞存活率有所提高的双突变菌株。(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龚国利,史政豪[4](2015)在《清酒酵母的育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日本,清酒作为一种酒精饮料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清酒主要是利用清酒曲上的米曲霉和清酒酿酒酵母对大米进行发酵生产而得。综述了业内近年来对几种酵母诱变菌株的选育,清酒酵母的孢子形成和杂交技术,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对清酒酵母的选育研究,以及清酒酵母的未来选育方向,为其他发酵行业中酿酒酵母的选育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酿酒科技》期刊2015年07期)
广冈青央,赵欣[5](2015)在《清酒酵母蛋白质遗传分析及育种》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清酒生产使用多种型号的酵母,这些酵母在性质上非常接近,但又有差别。它们在清酒酿造上的生香或产酸等性质上是有差别的,但其差别由何而来一直未查明。各型号清酒酵母之间在特性上的差别起因于它们遗传基因上的细微之差,由此而显示出蛋白质量上的变化,这是其不同特征的由来。作者从酵母基因蛋白组分析着手,首先做了清酒酵母蛋白质量分析,用二元等电聚焦电泳对各型号的酵母蛋白组进行分析后得到它们之间在蛋白质量上的差别图谱,据此对各种酵母(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5年02期)
杨白雪,苟敏,汤岳琴,木田建次[6](2014)在《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木糖醇的酵母育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秸秆等木质纤维素类废弃生物质中含有的木糖是生产木糖醇的主要原料。开发木糖醇生产技术对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生产木糖醇的方法主要有化学加氢法和生物转化法。相比化学加氢法,利用微生物生产木糖醇具有发酵条件温和、成本低、生物安全性好等特点,产品更适合用于食品和医药行业。本研究以已获得GRAS(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安全认证的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为出发菌株,导入树干毕赤氏酵母(Pichia stipitis)的木糖还原酶(XR)基因—xy11基因,使酿酒酵母具有发酵木糖生产木糖醇的功能。发酵结果表明,构建的基因工程菌具有将木糖转化为木糖醇的能力,但在木糖为唯一碳源条件下木糖消耗速率慢,木糖醇收率较低(约0.5 g木糖醇/g木糖)。葡萄糖的添加可以显着提高木糖醇的收率,在发酵初始添加4%葡萄糖条件下,木糖醇的收率可以提高至约0.8 g木糖醇/g木糖。(本文来源于《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章)》期刊2014-08-22)
罗珠,汤岳琴,孙照勇,木田建次[7](2014)在《基于连续发酵驯化的耐酸性酿酒酵母的育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纯合二倍体工业酿酒酵母SC-iso-Kan作为出发菌株进行连续发酵,通过逐步降低发酵体系pH值,对酵母的耐酸性进行长期驯化.从pH 2.7发酵体系分离获得耐酸性突变菌株SCiK12,通过孢子形成、分离和培养,获得两株优秀的耐酸性单倍体菌株SCiK12-B3(MATa)和SCiK12-C(MATα),通过交配获得耐酸性二倍体菌株SCiK12-BC4.在35℃,pH 2.5条件下,利用15%YPD发酵48h,和原始出发菌株SC-iso-Kan相比,菌株SCiK12-BC4(MATa/α)和单倍体菌株SCiK12-B3(MATa)及SCiK12-C3(MATα)基于糖消耗的乙醇收率分别提高了12.5%,17.5%和17.2%.本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发酵驯化结合单倍体分离和交配是获得耐无机酸突变菌株的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巩健[8](2014)在《解脂耶氏酵母诱变育种及发酵产α-酮戊二酸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具有发酵产α-酮戊二酸能力的解脂耶氏酵母(Yarrowia Lipolytica)ZY-4进行了紫外诱变和NTG诱变育种,筛选得到产量提高的突变株,并对突变株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紫外诱变和NTG诱变后筛选到的突变株分别比原始出发菌株产量提高了67.8%和110%。优化后发酵培养基成分为甘油8%,氯化铵5.0 g/L,硫胺素1.0μg/L,磷酸二氢钾1.0 g/L,七水硫酸镁0.5 g/L,培养基优化后α-酮戊二酸产量比原始出发菌株提高了232.4%。(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4年07期)
周利,汤岳琴,孙照勇,木田建次[9](2014)在《基于连续发酵驯化的高耐盐性酿酒酵母的育种》一文中研究指出耐盐酿酒酵母菌株的育种对降低燃料乙醇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以具有优秀乙醇发酵能力的工业酿酒母菌株KF-7为出发菌株,通过连续发酵、产孢子及孢子培育、交配等获取稳定耐盐菌株.在盐胁迫条件下利用连续乙醇发酵驯化获得了耐盐突变菌株KF-7(4).在此基础上,通过孢子分离、培养、评价和交配,获得两株耐盐二倍体菌株KF-7(4)-3与KF-7-D1.这3株耐盐菌株在50次转接过程中保持着稳定的耐盐性.并且在9%KCl浓度下,3株耐盐菌株的乙醇发酵能力显着优于出发菌株KF-7:在15%YPD培养基中,发酵36 h时的乙醇浓度比出发菌株KF-7提高了21%.有盐和无盐条件下发酵过程中胞内海藻糖含量分析表明,突变菌株KF-7(4)和菌株KF-7(4)-3即使在无盐条件下的海藻糖积累能力明显高于出发菌株KF-7.本研究获得的变异酿酒酵母菌株具有较高的耐盐性和稳定性,耐盐性与胞内海藻糖积累能力提高相关.因此,基于连续发酵的进化工程手段可以有效地用于培育具有某种稳定性状的酿酒酵母菌株.(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魏咏新[10](2014)在《产GSH酿酒酵母的微生物育种》一文中研究指出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是一种含γ-酰胺键和巯基的活性叁肽,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及甘氨酸叁种氨基酸组成,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广泛分布于动植物细胞和微生物细胞中。谷胱甘肽具有清除自由基、解毒、延缓衰老和抗疲劳等多种生理功效。在临床上用于肝脏保护、治疗肿瘤和内分泌紊乱等疾病。谷胱甘肽的生产方法有多种,目前生产上最常用的是发酵法。发酵法生产谷胱甘肽的基础是选育一株稳定高产的优良菌株。基因组重排育种技术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被提出,该技术将传统诱变育种与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有机结合,大大加快菌株正向突变的进程。国内学者针对这种技术的研究还比较少,在选育谷胱甘肽高产菌株方面还没有相关的文献记载。本文采用基因组重排育种技术对酿酒酵母进行微生物育种,旨在选育出高产、生长周期短、生产性能稳定的高产GSH优良菌株。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将现有保藏的产GSH菌株活化后,经10次传代培养筛选出相对高产且遗传稳定的菌株编号Y1和Y2作为出发菌株,Y1和Y2的GSH产量分别为261.47mg/L和600.13mg/L。对酿酒酵母Y1和Y2单倍体制备条件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单倍体制备条件:Y1和Y2分别用2%和1.5%蜗牛酶作用75min和90min,酶解后55℃分别加热8min和10min,单倍体制备率均达到100%。2、通过探究了单倍体Y1-110和Y2-206原生质体形成与再生的影响因素,确定了单倍体Y1-110和Y2-206原生质体制备的条件为:Y1-110和Y2-206的菌悬液分别预处理20min和25min,渗透压浓度分别为0.45mol/L和0.50mol/L,2%蜗牛酶+1%纤维素酶共同酶解时间分别为3h和4h,其原生质体形成率分别为88.02%和90.00%,再生率分别为51.70%和47.86%。3、进行了基因组重排实验,利用原生质体灭活的筛选方法进行目的融合菌株的筛选。确定了原生质体灭活的条件分别为:Y1-110和Y2-206的原生质体热灭活处理条件分别为65℃处理3min和5min,紫外灭活处理时间分别为90s和120s。原生质体融合的最佳条件为:在28~30℃下,用35%的PEG6000处理120min,融合率达到3.23×10-4%。在进行了叁轮基因组重排、抗性筛选及遗传稳定性筛选后,得到一株稳定高产的抗ZnCl2重排菌株YR-1,其GSH产量为679.95mg/L,比Y1产量提高了160.05%,比Y2提高了13.30%。非基因组重排对照实验也证明了F3代的优良表型确实是通过基因组重排育种技术实现的。4、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对重排菌株YR-1的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4.6%、酵母粉2.4%,磷酸氢二钾0.21%,磷酸二氢钾0.30%,硫酸镁0.05%,发酵GSH产量达到730.12mg/L,比原始重排菌株GSH产量提高了7.38%。初步确定最佳发酵条件为:培养温度28℃,初始pH值5.5,接种量10%,装液量30mL/250mL,摇床转速120r/min,在此条件下,发酵周期为36h,重排菌株的GSH产量达到750.65mg/L,比优化前提高了2.81%。(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4-06-03)
酵母育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实验用实验室保存的啤酒酵母菌种为出发菌种,进行紫外线和超声波进行复合诱变,以提高马铃薯渣果胶的提取率。经过实验,获得最优诱变条件:紫外灯功率20W,照射距离25cm,照射时间75s时为最佳诱变时间;超声功率500W,超声频率25Hz,超声时间60min为诱变最佳条件。经过诱变,菌种的果胶提取率提高了6.83%,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酵母育种论文参考文献
[1].武藤贵史,稻桥正明,宋钢.己酸乙酯高产烧酒酵母的育种及其实用化研究(二)使用己酸乙酯高产烧酒酵母NS2-16的烧酒酿造试验[J].中国酿造.2018
[2].刘娴,朱道林,王池丽,仰玲玲,刘艳萍.提取马铃薯渣果胶啤酒酵母的诱变育种[J].萍乡学院学报.2018
[3].顾鹏飞,李萌,朱瑞宇,金坚.双缺陷型毕赤酵母X33突变株的诱变育种[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6
[4].龚国利,史政豪.清酒酵母的育种研究[J].酿酒科技.2015
[5].广冈青央,赵欣.清酒酵母蛋白质遗传分析及育种[J].中国酿造.2015
[6].杨白雪,苟敏,汤岳琴,木田建次.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木糖醇的酵母育种研究[C].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章).2014
[7].罗珠,汤岳琴,孙照勇,木田建次.基于连续发酵驯化的耐酸性酿酒酵母的育种[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8].巩健.解脂耶氏酵母诱变育种及发酵产α-酮戊二酸条件优化[J].生物技术通报.2014
[9].周利,汤岳琴,孙照勇,木田建次.基于连续发酵驯化的高耐盐性酿酒酵母的育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4
[10].魏咏新.产GSH酿酒酵母的微生物育种[D].山东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