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赞电影理论论文-徐立虹

巴赞电影理论论文-徐立虹

导读:本文包含了巴赞电影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后电影,摄影影像本体论,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索引性

巴赞电影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徐立虹[1](2019)在《数字媒体时代的巴赞电影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数字媒体时代,巴赞电影理论开始面临被彻底"解构"的挑战,美国学界在当今的媒体制度语境中对安德烈·巴赞的电影理论价值进行了及时地重新探索和评估,并借此来分析数字媒体时代电影正在发生的剧烈变化。其中关于"摄影影像本体论"与"索引性"(indexicality)问题的讨论和对此前关于巴赞电影理论标准概念化解读的重新纠正成为数字媒体时代巴赞电影理论的两大研究方向,达德利·安德鲁(Dudley Andrew)、丹尼尔·摩根(Daniel Morgan)等美国电影理论家力图复原巴赞对电影与现实关系问题的观点的复杂性,并借此来探寻数字媒体时代影片创作的合理路径。(本文来源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康文钟[2](2019)在《幻觉的真实——数字时代下重访巴赞电影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时代下,电脑算法与层级处理逐渐替代了纯粹光学记录的胶片,巴赞提倡的长镜头、景深镜头映射出的"真实美学"体系在这一语境下遭受到来自"数字美学"的冲击。他推崇的"不受人为干扰""与时间抗衡"的摄影机在数字时代下也面临着"去功能化"的危机。尤其是在达德利·安德鲁提出"摄影机已成为辅助工具",以及列夫·曼诺维奇提出了"电脑本体论"之后,不仅"摄影本体论",巴赞关于真实美学的讨论在数字时代下是否还具有现实指涉意义也引发了学术上的热议。本文通过爬梳电影在数字时代下的技术发展,探讨电影影像的不断进步,以此发起对影像本体的追问,反观巴赞所提倡的"摄影影像本体论""真实美学"等电影理论在当代电影发展中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张淼[3](2019)在《论巴赞电影理论对当代我国电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过程,我国的电影业近些年来也得到了一定的进步与完善,一个好的电影的拍摄离不开电影的理论的影响,其中巴赞电影理论就是一种重要的理论形式。文章就以巴赞电影理论为主要的着力点,同时与我国的电影发展相结合,探究巴赞电影理论对当代我国电影发展的主要影响,并结合现阶段我国电影的发展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探究如何将这种电影理论更好的运用到我国电影的发展中。(本文来源于《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期刊2019年03期)

陈思航[4](2018)在《在《旅行青蛙》里,藏着巴赞的电影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一只面无表情的青蛙在各大社交网络流行起来,唤醒了无数人的母爱与父爱。它来自日本HIT-POINT公司制作的手机游戏《旅行青蛙》。关于这款游戏的特别之处,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介绍,比如玩家无需、也无法进行过多的操作,只需在背包里放上干粮、幸运物等旅行用(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8-02-13)

查姿孜[5](2016)在《巴赞电影理论的中国接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巴赞电影理论在中国经历了叁次标志性的时代关注,1962年中国电影“洋务派”对巴赞理论的的尝试引进被中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巴赞电影理论的再次引进掀起了一个时代的巴赞热潮。受限于当时的社会矛盾与认知局限,巴赞理论在被追捧的同时伴随着深刻的有意消减、过滤、误读与改写。直至2008年,在巴赞诞辰90周年,逝世50周年之际,海内外电影理论界与创作界围绕对巴赞理论在中国的理性反思展开了一场盛大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次历史性的对巴赞电影理论的重温,郑重地正视了中国历史对巴赞理论的误读。理解巴赞理论在中国的命运,可以理解一种西方理论在中国如何被接受和改写。从巴赞理论在中国接受的窗口中,探究中国电影视野中的巴赞理论,以及巴赞理论影响下的中国电影。根据巴赞理论在中国形成的鲜明的时代轨迹,在第一章中,我从时间维度上梳理了巴赞理论的中国接受轨迹。第二章,就巴赞理论在中国所遭遇的消减与误读,从叁个层面集中阐述了巴赞电影理论的中国接受呈现出的特征。第叁章,围绕巴赞理论在中国的历史轨迹以及所呈现出的接受特点,进一步从空间维度上分析巴赞理论在中国电影的现实语境中遭遇的不同的政治、文化、经济境遇。第四章,我怀着对巴赞无比的缅怀与敬仰之心,试图从巴赞理论中探究其对中国电影的深远影响与发展的启示。从本质上说,巴赞理论更多追求的是对人类情感与价值取向的深刻表现和反思,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人文关怀与现实观照。尽管巴赞电影理论在中国经历了曲折的接受历程,乃至受到冷遇,但他为我们带来的现实精神的启迪仍然长存。他的理论是任何电影理论研究者都无法跳过的经典。(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6-03-10)

[6](2016)在《巴赞电影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德烈·巴赞是法国战后现代电影理论的一代宗师。1945年,他发表了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性文章《摄影影象的本体论》。上世纪50年代,他创办《电影手册》杂志、并担任主编。巴赞英年早逝,他的《电影手册》的同事们(即着名的《电影手册》派)掀起的新浪潮把他的理论实践于银幕,为电影带来真实美学的新气息。因此,安德烈·巴赞被称为"电影新浪潮之父"、"精神之父"、"电影的亚里士多德"。(1)电影影像本体论:核心、基本观点:影像客观(本文来源于《现代视听》期刊2016年01期)

常品[7](2015)在《浅析巴赞电影理论的译介与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电影界一直努力引介西方先进的电影理论,希望藉此来引领中国电影的长足快速地发展。本文借阐述对世界电影产生过深远影响的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o巴赞进入中国电影界的历程,来试图解读中国电影人在上个世纪为中国电影做出的努力以及译介巴赞对中国电影产生的历史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王家东[8](2014)在《巴赞纪实主义电影理论及其论述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德烈·巴赞是法国战后现代电影理论的一代宗师,其理论奠定了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电影理论的基础,并为世界电影的发展指明了进一步的方向。巴赞的贡献巨大,其文章《摄影影像的本体论》所开创的纪实主义电影理论与苏联蒙太奇电影理论共同构成经典电影理论的两座高峰。巴赞纪实主义理论的两大部分"电影影像本体论"与"电影语言进化论"以艺术史的视角,详细解释了电影的本体,以及电影本体与电影语言演进之间的关系,有着非常独特的论述逻辑与框架。(本文来源于《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封燕[9](2012)在《巴赞电影理论对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影响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巴赞电影理论对世界纪实电影的影响巨大,其倡导的人性化的电影纪实模式对中国第四代、第六代导演有着较大的影响。本文中,笔者运用巴赞电影的有关理论对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影响进行初步分析和研究。文章首先对巴赞电影理论进行了概述,指出了其"真实性"的电影风格对纪实电影的影响;进而重点围绕巴赞电影理论对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从中国第六代导演的成就来看,巴赞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第六代导演认识的变化、第六代导演对纪实美学的实践、人道主义的张扬与隐退等几个方面。文章最后对第六代导演的成就进行了简要评述,并进行了反思与期待。(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2年11期)

申燕[10](2010)在《巴赞电影理论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纪实性"为核心的巴赞电影理论,在80年代初进入中国,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改变了中国电影的结构模式;二、改变了中国观众的观影模式;叁、影响了中国电影研究者的思维方式;四、刷新了中国电影的真实观,使电影重新坚守了自由、民主、人道主义的价值立场。巴赞的纪实美学加速了中国电影追寻现代意识和世界品质的进程。(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0年12期)

巴赞电影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数字时代下,电脑算法与层级处理逐渐替代了纯粹光学记录的胶片,巴赞提倡的长镜头、景深镜头映射出的"真实美学"体系在这一语境下遭受到来自"数字美学"的冲击。他推崇的"不受人为干扰""与时间抗衡"的摄影机在数字时代下也面临着"去功能化"的危机。尤其是在达德利·安德鲁提出"摄影机已成为辅助工具",以及列夫·曼诺维奇提出了"电脑本体论"之后,不仅"摄影本体论",巴赞关于真实美学的讨论在数字时代下是否还具有现实指涉意义也引发了学术上的热议。本文通过爬梳电影在数字时代下的技术发展,探讨电影影像的不断进步,以此发起对影像本体的追问,反观巴赞所提倡的"摄影影像本体论""真实美学"等电影理论在当代电影发展中的现实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巴赞电影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徐立虹.数字媒体时代的巴赞电影理论[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9

[2].康文钟.幻觉的真实——数字时代下重访巴赞电影理论[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9

[3].张淼.论巴赞电影理论对当代我国电影的影响[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9

[4].陈思航.在《旅行青蛙》里,藏着巴赞的电影理论[N].文汇报.2018

[5].查姿孜.巴赞电影理论的中国接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

[6]..巴赞电影理论[J].现代视听.2016

[7].常品.浅析巴赞电影理论的译介与意义[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8].王家东.巴赞纪实主义电影理论及其论述逻辑[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9].封燕.巴赞电影理论对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影响探究[J].电影文学.2012

[10].申燕.巴赞电影理论对中国电影的影响[J].文艺争鸣.2010

标签:;  ;  ;  ;  

巴赞电影理论论文-徐立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