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醋酸乙烯酯丙烯酸甲酯论文-张颖,袁爱华,蔡星伟,张可达

聚醋酸乙烯酯丙烯酸甲酯论文-张颖,袁爱华,蔡星伟,张可达

导读:本文包含了聚醋酸乙烯酯丙烯酸甲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醋酸乙烯酯,甲基丙烯酸甲酯,衰减链转移自由基聚合,嵌段共聚

聚醋酸乙烯酯丙烯酸甲酯论文文献综述

张颖,袁爱华,蔡星伟,张可达[1](2007)在《聚醋酸乙烯酯-b-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醋酸乙烯酯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嵌段共聚的一条新路径。用含碘端基的聚醋酸乙烯酯PVAc-I (M_n=2 000,M_w/M_n=1.26)作大分子链转移剂,90℃时在偶氮二异丁腈作用下使醋酸乙烯酯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发生衰减链转移自由基聚合,产物收率大于70%。GPC图和~1H NMR结果表明,所得产物为聚醋酸乙烯酯-b-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嵌段共聚物,该共聚物具有较窄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M_w/M_n=1.5)。(本文来源于《精细石油化工》期刊2007年06期)

包宏强,张颖,徐冬梅,张可达[2](2007)在《元素碘存在下合成聚醋酸乙烯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嵌段共聚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元素碘存在下,用衰减链转移聚合(DT)的方法合成以碘为端基的聚醋酸乙烯酯(PVAc-I),并以此为大分子引发剂,分别用叁种不同的催化体系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共聚过程符合ATRP机理,所得共聚物通过GPC和1H-NMR表征,证明是分子量分布较窄(■w/-■n=1.4-1.8)的二嵌段共聚物PVAc-b-PMMA。(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07年02期)

高俊刚,樊荣,郦晓布[3](1993)在《丙烯酸甲酯与聚醋酸乙烯酯的核/壳乳液聚合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丙烯酸甲酯在聚醋酸乙烯酯种子胶粒上的核/壳复合高分子乳液聚合反应。讨论了接枝聚合反应中引发剂的浓度、单体与聚合物的比例、乳化剂用量等工艺参数对该类接枝聚合反应的影响,提出了核/壳乳液聚合反应的一些反应规律。(本文来源于《粘接》期刊1993年04期)

宋默,龙福金,黄玉惠,丛广民[4](1992)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与聚醋酸乙烯酯共混的红外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红外光谱(FTIR)研究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与聚醋酸乙烯酯(PVAc)共混体系相容性,在160℃以上共混体系发生相分离;分相体系与非分相体系的FTIR谱明显不同;共混体系的FTIR谱不能从两统组分红外光谱简单加和得到;结果表明大分子构象发生了变化,PMMA/PVAc体系相容可能是大分子构象熵变所致。(本文来源于《功能高分子学报》期刊1992年04期)

宋默[5](1992)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醋酸乙烯酯共混分相过程结构函数的标度分析和相凝聚》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分子共混体系相分离动力学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Cahn理论可很好地描述相分离初期过程,de Gennes的蛇行理论可较好地描述相分离初期大分子扩散。在相分离后期,人们已经发现动力学参量的标度行为,但实验结果不一,标度成因尚不十分清楚。本文研究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醋酸乙烯酯(PVAc)共混体系相分离后期过程。分析了结构函数的标度行为,初步讨论了相凝聚特征。(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1992年05期)

宋默,黄玉惠,丛广民,姜炳政[6](1992)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醋酸乙烯酯共混相分离过程的标度行为与逾渗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激光光散射和光学显微镜方法研究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醋酸乙烯酯共混体系不稳相分离过程最大散射强度I_m(t,T)和相应波矢q_m(t,T)随时间变化规律及相区的逾渗结构.实验结果表明:I_m(T,t)和q_m(t,T)与时间t满足简单的标度关系I_m(t,T)~t~β,q_m(t,T)~t~(-α),且标度关系β=3α成立.揭示了相态结构的分维特征.给出了计算相态结构分维数的简便方法,其分维数D值约为1.64±0.03.与逾渗模型给出的D值接近.(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1992年04期)

宋默,黄玉惠,丛广民[7](1991)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醋酸乙烯酯共混相分离过程的标度行为与逾渗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激光光散射和光学显微镜方法研究了聚甲基丙烯酸甲脂/聚醋酸乙烯酯共混体系不稳相分离过程最大散射强度I_m(t,T)和相应波矢q_m(t,T)随时间变化规律及相区的逾渗结构。实验结果表明:I_m(t,T)和q_m(t,T)与时间t满足简单的标度关系I_m(t,T)~t~β,q_m(t,T)~t~(-a)。且标度关系β=3α成立,首次揭示了相态结构的分维特征,给出了计算相态结构分维数的简便方法,其分维数D值约为1.68±0.03,与逾渗模型给出的D值接近。(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学》期刊1991年03期)

毕喜平,李滨耀,张东华[8](1990)在《聚醋酸乙烯酯/聚丙烯酸甲酯互穿网络聚合物的平衡溶胀行为及网络间的互穿缠结》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Thiele-Cohen模型的基础上,引入聚合物Ⅰ/聚合物Ⅱ/溶剂叁元体系的作用参数,推导了一般均相互穿网络聚合物(IPN)体系的溶胀方程,将聚醋酸乙烯酯/聚丙烯酸甲酯(PVAc/PMA)IPN在丙酮中平衡溶胀度λ的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做了比较,方程经Siegfried修正后,能较好地描述一般均相IPN体系的溶胀行为,并观察到在IPN的网络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穿缠结效应。(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期刊1990年12期)

龙福金,宋默[9](1990)在《FTIR法研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聚醋酸乙烯酯共混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很多作者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AA)和聚醋酸乙烯酯(PVAC)共混体系的研究都表明两者为不相容.但这些研究都是基于从回氢呋喃(THF)溶液成膜或熔融混合制得的共混物.不同组分的共混物由氯仿溶液成膜均可得到透明薄膜,DSC测量结果表明各组分比时均只有单一Tg,可见PMMA和PVAC是相容的.本文从FTIR光谱出发讨论该相容体系中的分子链构象变化.(本文来源于《全国第六届分子振动光谱学术报告会文集》期刊1990-09-13)

毕喜平,李滨耀,张东华[10](1989)在《聚醋酸乙烯酯/聚丙烯酸甲酯互穿网络聚合物的研究——4.橡胶态模量和网络间的互穿缠结》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动态粘弹谱仪测定了分步法互穿网络聚合物,聚醋酸乙烯酯/聚丙烯酸甲酯(PVAc/PMA-IPN)的橡胶态模量。实验值与从方程E_R=φ_Ⅰ~1/3·E_(R,Ⅰ)~0+φ_(Ⅱ)E_(R,Ⅱ)~0所得理论值的比较,表明网络问有明显的互穿缠结,网络Ⅰ交联程度对其的影响大于网络Ⅱ。并结合实验结果对Binder-Frisch理论中,ΔS_(ent)∝N_(c,Ⅰ)~(-1)·N_(c,Ⅱ)~(-1/2)关系的合理性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1989年04期)

聚醋酸乙烯酯丙烯酸甲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元素碘存在下,用衰减链转移聚合(DT)的方法合成以碘为端基的聚醋酸乙烯酯(PVAc-I),并以此为大分子引发剂,分别用叁种不同的催化体系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共聚过程符合ATRP机理,所得共聚物通过GPC和1H-NMR表征,证明是分子量分布较窄(■w/-■n=1.4-1.8)的二嵌段共聚物PVAc-b-PMMA。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醋酸乙烯酯丙烯酸甲酯论文参考文献

[1].张颖,袁爱华,蔡星伟,张可达.聚醋酸乙烯酯-b-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表征[J].精细石油化工.2007

[2].包宏强,张颖,徐冬梅,张可达.元素碘存在下合成聚醋酸乙烯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嵌段共聚物[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7

[3].高俊刚,樊荣,郦晓布.丙烯酸甲酯与聚醋酸乙烯酯的核/壳乳液聚合反应[J].粘接.1993

[4].宋默,龙福金,黄玉惠,丛广民.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与聚醋酸乙烯酯共混的红外光谱研究[J].功能高分子学报.1992

[5].宋默.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醋酸乙烯酯共混分相过程结构函数的标度分析和相凝聚[J].高分子学报.1992

[6].宋默,黄玉惠,丛广民,姜炳政.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醋酸乙烯酯共混相分离过程的标度行为与逾渗结构[J].高分子学报.1992

[7].宋默,黄玉惠,丛广民.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醋酸乙烯酯共混相分离过程的标度行为与逾渗结构[J].广州化学.1991

[8].毕喜平,李滨耀,张东华.聚醋酸乙烯酯/聚丙烯酸甲酯互穿网络聚合物的平衡溶胀行为及网络间的互穿缠结[J].中国科学(B辑化学生命科学地学).1990

[9].龙福金,宋默.FTIR法研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聚醋酸乙烯酯共混体系[C].全国第六届分子振动光谱学术报告会文集.1990

[10].毕喜平,李滨耀,张东华.聚醋酸乙烯酯/聚丙烯酸甲酯互穿网络聚合物的研究——4.橡胶态模量和网络间的互穿缠结[J].高分子学报.1989

标签:;  ;  ;  ;  

聚醋酸乙烯酯丙烯酸甲酯论文-张颖,袁爱华,蔡星伟,张可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