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煤基螯合树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吡啶基螯合树脂,强酸,高铁,重金属离子
煤基螯合树脂论文文献综述
凌晨,刘福强,宗黎丹,刘自成,李爱民[1](2018)在《新型吡啶基螯合树脂选择性分离强酸高铁溶液中镍钴的特性与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pH 2的Ni(Ⅱ)/Co(Ⅱ)/Fe(Ⅱ)混合溶液(摩尔比1:1:10)模拟酸洗废水,研究自合成新型吡啶基螯合树脂(PABPY)对Ni(Ⅱ)/Co(Ⅱ)的静态和动态分离特性。PABPY对Ni(Ⅱ)的吸附量高达1.0mmol/g,而对Co(Ⅱ)和Fe(Ⅱ)的吸附量小于0.2mmol/g,镍钴分离系数高达51.79,较国外商用吡啶基螯合树脂或其他类型螯合树脂提高了187%以上。Ni(Ⅱ)的吸附基本不受Co(Ⅱ)影响,而且显着抑制Co(Ⅱ)的吸附。双组分吸附动力学证明Ni(Ⅱ)的吸附量随着吸附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而Co(Ⅱ)的吸附量则先增加后降低,其主导机制是吡啶基与Ni(Ⅱ)具有更强的亲合力,表现出Ni(Ⅱ)对Co(Ⅱ)的替代效应。动态吸附实验表明,降低流速可提高PABPY对强酸高铁溶液中Ni(Ⅱ)/Co(Ⅱ)的分离效果。在优选的2.5BV/h流速下,前135BV出水中钴的纯度高达99.0%以上,进一步证明了PABPY适用于酸洗废水中典型重金属的分离提纯。(本文来源于《离子交换与吸附》期刊2018年05期)
陈佑宁,赵维,杨小玲,李晨希[2](2018)在《新型偕胺肟基螯合树脂对Ni(Ⅱ)和Cu(Ⅱ)吸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I-ATRP)将丙烯腈(AN)接枝到氯甲基化聚苯乙烯树脂(PS-CH2Cl)表面,再由羟胺和腈基的胺肟转换反应得到偕胺肟基螯合树脂(PAO-g-PS)。采用红外和扫描电镜对树脂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树脂对Ni(Ⅱ)和Cu(Ⅱ)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树脂对Ni(Ⅱ)和Cu(Ⅱ)吸附容量分别达到1.58、1.01mmol/g,经过10次吸附-解吸循环试验,树脂的吸附容量无显着变化,表明树脂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以及良好的重复使用性。(本文来源于《工业用水与废水》期刊2018年03期)
宗黎丹,刘福强,陈达,张小朋,张艳红[3](2017)在《新型吡啶基螯合树脂对强酸高盐溶液中铜镍的分离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自合成的吡啶基螯合树脂(PAPY)为吸附剂,研究其对强酸高盐溶液中Cu(Ⅱ)、Ni(Ⅱ)的静态和动态分离特性。p H值为1时PAPY对Cu(Ⅱ)的吸附量高达1.183mmol/g,比国际同类产品M4195提高5.30%,且此p H值下Ni(Ⅱ)的吸附量为0.172mmol/g,仅为Cu(Ⅱ)吸附量的1/7,更适宜PAPY树脂对Cu(Ⅱ)、Ni(Ⅱ)的选择性分离。分离规律:Na Cl浓度的升高,能够促进优势组分Cu(Ⅱ)的选择性吸附,而对劣势组分Ni(Ⅱ)产生强烈的抑制作用,从而对Cu(Ⅱ)/Ni(Ⅱ)表现出优异的选择分离特性。PAPY树脂可实现强酸高盐溶液中Cu(Ⅱ)/Ni(Ⅱ)的动态分离,在优选的1BV/h条件下,前330m L(~165BV)内出水Cu(Ⅱ)的纯度(初始纯度~50%)高达100%,并且再生性能好、稳定可靠,证明新型吡啶基螯合树脂PAPY为强酸高盐溶液中铜镍的分离回收提供了高效经济的新渠道。(本文来源于《离子交换与吸附》期刊2017年03期)
刘强[4](2017)在《酚基螯合树脂及其复合材料制备与吸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聚多巴胺黏附性研究与吸附性应用,本论文设计合成了酚基螯合树脂及其复合材料,包括酚胺树脂(PCEA)、水解纤维素基酚胺树脂(PCEC-C)复合材料、酚醛树脂(PF)微球和(单宁-己二胺)杂化材料(PTHA)。利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FT-IR)、热失重分析(TGA)、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能谱分析(EDS)等方法对材料的结构、成分进行表征,将其应用于吸附溶液中的重金属离子或染料,探讨不同因素对其去除行为的影响,包括pH值、时间、温度、初始浓度等,并用等温吸附模型、动力学方程、热力学方程对所得数据进行拟合,探究相应吸附的机理。本论文主要分六个部分:(1)PCEA颗粒对溶液中的Cu(II)吸附研究。对Cu(II)的吸附实验表明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为24 h,在298 K时最大去除量为44.2mg/g,该过程受颗粒分散模型的影响,是自发的、吸热的,符合Langmuir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首次解吸率达到84.54%。由于受其它条件的影响较小,PCEA颗粒可以直接去除溶液中的Cu(II)。(2)不同方式制备的两种酚胺树脂对Cr(VI)的去除能力比较:在不同的溶剂中合成了两种相似结构的酚胺树脂(PCEA1、PCEA2),并在同一条件下吸附Cr(VI),依次研究了等温吸附、颗粒分散、动力学、热力学,发现均符合Langmuir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而Cr(VI)在被吸附的同时会还原成Cr(III),其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00 mg/g和175.4 mg/g,以上研究证实这两种螯合树脂具有相似的吸附机理,属于单层化学吸附作用。(3)不同胺基交联酚胺树脂对溶液中Pb(II)的吸附动力学研究。选用叁种多胺单体、邻苯二酚及合成交联剂反应,按照相同摩尔比例制备了叁种胺基交联酚胺树脂,并用于溶液中Pb(II)的比较研究。经过表征发现,叁种吸附剂PBA、PDA和PTA具有类似的结构,而PBA的结构较好,且PBA在pH=5时去除量最大。经过动力学计算表明,叁种吸附剂对Pb(II)的去除能力大小为PBA>PTA>PDA,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其R~2均大于0.99,且PBA的理论计算去除量最大(34.28 mg/g),对吸附机理进行了分析。(4)PCEC-C复合材料从未调节pH的目标溶液中吸附甲基橙和茜素红。基于酚胺树脂的粘附作用,我们以水解纤维素为基体,制备了PCEC-C复合材料,并用于比较去除溶液中的甲基橙和茜素红。两个染料的去除都属于化学吸附和自发吸热的行为,在303 K最大去除量分别为189.39 mg/g和284.09 mg/g,其吸附量的差距在于茜素红与吸附剂的π-π共轭和氢键作用,并在循环叁次之后仍对两种染料保持较高的吸附量。(5)PF微球对溶液中Cr(VI)的吸附-还原研究。该吸附过程满足准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颗粒分散模型证实整个过程有叁个阶段,热力学参数(?H°>0,?S°>0,?G°<0)说明该过程是吸热的、自发的,在303 K时对Cr(VI)的最大去除量达到280.9 mg/g,因此PF微球能对Cr(VI)溶液进行吸附-还原处理。(6)(单宁-己二胺)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对Cr(VI)的吸附-还原性能。按照单宁酸与1,6-己二胺的不同摩尔比(1:5-15)在水中合成了PTHA,并对其成盐后聚合的反应过程表征,同时采用没食子酸与己二胺按1:1反应,合成了PGHA以推测PTHA的反应机理,并确认1:12.5的PTHA对Cr(VI)的螯合能力最大,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表明两个吸附位点螯合一个目标离子,且Langmuir适用于等温吸附线的拟合,此条下的最大吸附量在283.29 mg/g,属于单层化学吸附作用。综上,酚基螯合树脂的原料丰富、成本较低、制备简单、吸附量大,特别是用多元反应取代了一元反应,易调控分子结构和进一步改性。总之,吸附法在污水处理方面弊端较少,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齐鲁工业大学》期刊2017-04-06)
刘傲,邵功磊,张中路,原思国,黄佳佳[5](2016)在《PVC基螯合功能树脂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聚氯乙烯(PVC)是全球第二大通用塑料,具有原料广泛、价格低廉、性能优良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型材或异型材领域。对PVC的化学改性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其性能,而且改性之后的PVC可以应用于其他更广泛的领域,例如催化、水处理等。PVC树脂含有大量氯原子,可以与不同类型的亲核试剂发生取代反应从而引入不同的基团,这一类亲核试剂主要包括多胺类、巯基化合物、迭氮、硅烷、过氧化物等~([1-5])。本文分别以二乙烯叁胺、硫化钠为交联试剂,对PVC树脂进行化学交联,交联后的PVC(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18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6-07-29)
邵功磊,张中路,黄佳佳,原思国[6](2016)在《硫脲基螯合树脂的合成、表征及吸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子技术等新兴工业的突飞猛进发展,人们在生产中使用金属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在工业废水中出现了大量的金属离子,其中有些金属离子比较昂贵,如Au~(3+)、Ag~+、Pt~(2+)等,若不加以回收利用会造成很大的浪费,有些金属离子如Hg~(2+)、Ni~(2+)、Cr~(6+)、Cd~(2+)等毒性较大,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并在体内蓄积,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威胁。因而,重金属离子废水的高效净化与资源化治理已成为一类重要的研究课题~([1])。金属离子废水的常用处理方法包括化学沉淀、溶剂萃取、膜分离、离子交换等方法~([2])。(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18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6-07-29)
史嘉璐[7](2015)在《含吡啶基螯合树脂负载纳米铁系金属选择性还原硝酸盐的特性和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工农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饮用水源水面临严重污染的威胁,其中硝酸盐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污染物,能诱导人体产生各种肿瘤等疾病,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化学还原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降解硝酸盐的方法,能够将硝酸根转化为亚硝酸根、氨氮和氮气等。其中,催化加氢还原法是能将硝酸根选择性还原为氮气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得到广泛研究,但该法多需要使用氢气作为还原剂,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且氢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利用率低。近年来,由于铁来源广泛、价格低廉,且纳米零价铁具有高的还原能力等特点,纳米零价铁在硝酸根去除方面的研究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但该方法存在还原选择性较低、还原产物多为氨氮等不足。因此,如何提高纳米零价铁还原硝酸根时产物氮气的选择性,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本论文以含吡啶基螯合树脂为载体,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了负载型纳米铁系金属复合材料,包括负载型纳米零价铁、纳米铁镍双金属复合材料以及纳米铁钯双金属复合材料;采用比表面积分析(BET)、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SEM-ED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和光电子能谱(XPS)等分析手段对纳米铁系金属复合材料的结构、组成进行了表征,系统地研究了这些材料对硝酸根的选择性还原特性和机理,探讨了载体在选择性还原硝酸根中的作用。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负载型纳米零价铁去除离子态污染物研究:以含毗啶基螯合树脂为载体制备了负载型纳米零价铁复合材料(DOW 3N-Fe),TEM表明所制备的纳米零价铁金属颗粒分散均匀,粒径范围为10-30nm,纳米零价铁的负载量为90.10mgg-1。研究结果表明DOW 3N-Fe可同步去除阴离子污染物N03-和阳离子污染物Pb2+,当N03--N和Pb2+的初始浓度为104mgL-1和14mgL-1时,N03-和Pb2+的去除率分别为86.7%和97.2%。而以阴离子交换树脂D201或阳离子交换树脂D001为载体制备的纳米零价铁复合材料,只能分别去除水体中的阴离子污染物N03-或阳离子污染物Pb2+;这主要是由于D201表面带正电荷的季铵基官能团和D001树脂表面带负电荷的磺酸基官能团对阳离子污染物或阴离子污染物存在静电排斥作用,而吡啶基螯合树脂DOW 3N没有带电荷的官能团,N03-和Pb2+都能顺利扩散至DOW 3N树脂内部。(2)负载型纳米铁镍双金属复合材料去除硝酸根研究:以含吡啶基螫合树脂为载体制备了负载型纳米铁镍双金属复合材料(DOW 3N-Fe/Ni), Fe和Ni的负载量分别为74.75 mg g-1和32.11 mg-1。XRD结果表明,在加入金属Ni后,负载型纳米铁材料的抗氧化性能显着提高。当NO3-N的初始浓度为20 mg L-1时,DOW 3N-Fe/Ni对硝酸根的去除率为98.3%,与具有相似铁负载量的负载型纳米零价铁DOW 3N-Fe(Fe的负载量为70.69 mg g-1)相比,加入第二金属镍以后,去除硝酸根的反应速率常数显着提高,从0.0020 min-1增加到0.0598 min-1。此外,第二金属镍的加入可使水体中共存阴离子(Cl, SO42-, PO43-, HCO3-)和腐殖酸对DOW 3N-Fe/Ni还原硝酸根的影响大大减小,这主要是由于加入金属镍以后,材料的稳定性和抗氧化能力得到提高。(3)负载型纳米铁钯双金属复合材料选择性还原硝酸根研究:以含吡啶基螯合树脂为载体制备了负载型纳米铁钯双金属复合材料(DOW 3N-Fe/Pd), TEM和EDS显示负载的铁钯双金属颗粒粒径范围为3-5 nm,且颗粒分布均匀,表明DOW 3N树脂是纳米铁钯颗粒的良好载体。DOW 3N-Fe/Pd能够在近中性pH条件下高效降解硝酸根(去除率大于95%),获得较高的氮气选择性(最高可达71.0%),71.0%的氮气选择性为公开文献报道中非催化加氢条件下所获得的最大值。研究还表明,铁和钯负载顺序的改变能够影响复合材料对硝酸根的还原特性和氮气选择性。实验结果表明,当Pd负载量为8wt.%、初始溶液pH值为6.75且无氧条件下,先载铁后载钯制备的纳米铁钯双金属复合材料对硝酸根的去除率和氮气选择性分别为97.8%和69.2%,高于先载钯后载铁制备的纳米铁钯复合材料(92.0%和47.5%)。当载体上金属Pd的负载量增加时,氮气选择性也逐渐增加,当Pd含量从2%增加到8%时,氮气选择性从36.8%增加到69.2%。这主要是由于当Pd含量增加时,Pd表面的吸附氢增加,吸附氢能与氧结合,使N-N重组形成氮气,因而增大了氮气形成的几率,使氮气选择性增加。当溶液初始pH增大时,氮气选择性也逐渐增大,当溶液初始pH值从5.31升高至8.67时,氮气选择性从61.4%提高到71.0%。这主要是因为当溶液中的pH值升高时,体系中的氢含量减少,同时,pH值升高会使金属氧化物增多,被吸附在材料表面的硝酸根和亚硝酸根的含量增多,导致材料金属表面的氮氢比例增大,因而氮气选择性增大。(4)负载型纳米铁钯双金属复合材料选择性还原硝酸根机理探讨:为进一步阐明载体含吡啶基螯合树脂负载纳米铁钯双金属选择性还原硝酸盐的机理,选择了几种具有不同化学结构的树脂作载体制备负载型纳米铁钯双金属复合材料,包括阳离子交换树脂D001,阴离子交换树脂D201以及含吡啶基团的螫合树脂Reillex 402、Reillex 425和DOW 3N,研究其对硝酸盐的还原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与负载单金属纳米铁复合材料一致,载体的表面电荷性影响纳米铁钯复合材料对硝酸根的去除效率。表面含磺酸官能团(-S03-)的D001树脂作载体制备的铁钯复合材料,由于静电斥力阻碍硝酸根在载体内扩散,因而对硝酸根的去除率低,约为21.15%;而表面带正电荷基团(-N+(CH3)3)的D201和含吡啶基团的螯合树脂DOW 3N、Reillex 402和Reillex 425作载体制备的铁钯复合材料,由于不存在Donnan排斥作用,对硝酸根去除率分别可达100%、97.8%、92.7%和87.8%。而且,研究发现,载体与硝酸根之间亲和力大小是影响负载型纳米铁钯复合材料还原硝酸根选择性的重要因素。D201树脂上的季铵基团(-N+CH3)3)对硝酸根和亚硝酸根有强的静电引力,导致反应生成的亚硝酸根不能转移至金属Pd表面,因而不能与Pd表面的吸附氢反应形成氮气,导致氮气选择性为零;D001树脂上磺酸官能团(-S03-)对硝酸根和亚硝酸根有很强的静电斥力,导致反应生成的亚硝酸根不能与金属钯接触,造成氮气选择性极低,约为0.3%;而螯合树脂上吡啶功能基为中性基团且对硝酸根和亚硝酸根有较弱的吸引作用,硝酸根既可以顺利扩散至树脂内部,且反应生成的亚硝酸根又能迁移至金属钯表面被进一步还原为氨氮或氮气等气态产物,因而DOW 3N-Fe/Pd、Reillex 402-Fe/Pd和Reillex 425-Fe/Pd还原硝酸根时有较高的氮气选择性,分别为69.2%、44.3%和62.4%。(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5-05-01)
赵平,蒋敏[8](2014)在《双醛淀粉基螯合树脂对几种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了双醛淀粉8-氨基喹啉(DASQA)螯合树脂,并通过红外光谱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等对该树脂进行了表征。DASQA螯合树脂作为螯合吸附剂,用于Pb2+、Cu2+、Cd2+、Ni2+Zn2+等离子的吸附实验表明:当pH值为5时,吸附量基本保持不变且达到最大值,吸附在2h可以达到平衡,对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由大到小依次是Cd2+、Zn2+、Pb2+、Ni2+、Cu2+。(本文来源于《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薛乐乐,黄英,邓茂盛[9](2014)在《偕胺肟基螯合树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偕胺肟螯合树脂对重金属离子有高的选择性和较大的吸附量,可用于污水处理和回收利用废矿、废液中的重金属离子。本文介绍了偕胺肟螯合树脂的合成方法,阐述了偕胺肟基螯合树脂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表征手段,对偕胺肟螯合树脂作为吸附分离材料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展望了偕胺肟螯合树脂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材料开发与应用》期刊2014年01期)
谭平,胡慧萍,白蓝[10](2012)在《新型二氧化硅基螯合树脂的合成与除铜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色谱柱填料二氧化硅为原料,首先采用3-氯丙基叁乙氧基硅烷对二氧化硅进行硅烷化反应,再在二氧化硅表面接枝多胺基线性聚合物聚乙烯亚胺(PEI),得到一种多胺基树脂(Si-PEI)。利用胺基与2-氯甲基吡咯的功能化反应,合成了一种用于硫酸钴电解液深度净化除铜的新型二氧化硅基氨基吡咯螯合树脂(Si-AMP)。红外、元素分析结果表明,二氧化硅表面成功引入了氨基吡咯官能团。从料液pH、吸附动力学及分离性能等方面考察了树脂对Cu2+、Ni 2+、Co2+的吸附性能。树脂在溶液pH 3.8时对Cu2+、Ni 2+、Co2+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0.35mmol/g、0.25mmol/g、0.22mmol/g。模拟钴电解液静态吸附试验得到树脂对铜钴的分离系数达3 167,净化后溶液铜离子含量低于1mg/L。(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冶炼部分)》期刊2012年09期)
煤基螯合树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用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I-ATRP)将丙烯腈(AN)接枝到氯甲基化聚苯乙烯树脂(PS-CH2Cl)表面,再由羟胺和腈基的胺肟转换反应得到偕胺肟基螯合树脂(PAO-g-PS)。采用红外和扫描电镜对树脂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树脂对Ni(Ⅱ)和Cu(Ⅱ)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树脂对Ni(Ⅱ)和Cu(Ⅱ)吸附容量分别达到1.58、1.01mmol/g,经过10次吸附-解吸循环试验,树脂的吸附容量无显着变化,表明树脂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以及良好的重复使用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煤基螯合树脂论文参考文献
[1].凌晨,刘福强,宗黎丹,刘自成,李爱民.新型吡啶基螯合树脂选择性分离强酸高铁溶液中镍钴的特性与机制[J].离子交换与吸附.2018
[2].陈佑宁,赵维,杨小玲,李晨希.新型偕胺肟基螯合树脂对Ni(Ⅱ)和Cu(Ⅱ)吸附性能研究[J].工业用水与废水.2018
[3].宗黎丹,刘福强,陈达,张小朋,张艳红.新型吡啶基螯合树脂对强酸高盐溶液中铜镍的分离特性[J].离子交换与吸附.2017
[4].刘强.酚基螯合树脂及其复合材料制备与吸附性能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7
[5].刘傲,邵功磊,张中路,原思国,黄佳佳.PVC基螯合功能树脂的制备[C].中国化学会第18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
[6].邵功磊,张中路,黄佳佳,原思国.硫脲基螯合树脂的合成、表征及吸附性能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18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
[7].史嘉璐.含吡啶基螯合树脂负载纳米铁系金属选择性还原硝酸盐的特性和机理[D].南京大学.2015
[8].赵平,蒋敏.双醛淀粉基螯合树脂对几种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9].薛乐乐,黄英,邓茂盛.偕胺肟基螯合树脂的研究进展[J].材料开发与应用.2014
[10].谭平,胡慧萍,白蓝.新型二氧化硅基螯合树脂的合成与除铜性能研究[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