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迁畏兀儿人论文-郭胜利,张俊

内迁畏兀儿人论文-郭胜利,张俊

导读:本文包含了内迁畏兀儿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明,畏兀儿,变迁

内迁畏兀儿人论文文献综述

郭胜利,张俊[1](2019)在《明初内迁畏兀儿人社会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东迁畏兀儿群体,缘于外部环境变化,文化上表现为多元取向,生活方式上凸显为多元模式,并呈现出多元心理认同与身份流动,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意识与文化形态,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来源于《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期刊2019年01期)

郭胜利[2](2014)在《元明时期内迁畏兀儿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元明时期的畏兀儿人,缘于地域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其内迁之后于族群上呈现多元流动、文化上表现为多元取向、生活方式上凸显为多元模式,最终形成了不同的民族与文化形态,成为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来源于《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陈高华[3](2011)在《元代内迁畏兀儿人与佛教》一文中研究指出元代内迁的畏兀儿人以信仰佛教为主。他们中有些人以佛教为晋身之阶,进入仕途。在元朝中央各种佛教管理机构的高级官员行列中,畏兀儿人占有很大的比例。畏兀儿僧人在元朝都城大都佛教界颇有势力,江南亦有畏兀儿僧人的踪迹。内迁畏兀儿人积极从事翻译、校刊佛经和建造、修葺佛寺等宗教活动,有较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史研究》期刊2011年01期)

崔建华[4](2008)在《元代内迁畏兀儿人伦理道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维吾尔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之一,她既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组成者之一,也是这种格局的创造者之一。维吾尔族与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维吾尔族的伦理道德思想,一如她悠久的历史,具有千百年的传统,是维吾尔人民古代文化的核心与主干,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对历史上的维吾尔族的伦理道德研究是非常薄弱的,基于这点考虑,本论文选取了蒙元时期的内迁畏兀儿人伦理道德作为研究内容,我们知道蒙元时期畏兀儿民族特性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此时他们已是农商兴旺,文化发达的定居民族。他们是那个时代中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中的佼佼者,可以说蒙元时期是内迁畏兀儿人发挥作用最大、文化最为辉煌的时代,对发展中华文化作出了杰出的历史贡献,造成这种原因是多方面的,当然有历史的原因,有内因,也有外因。显然,其伦理道德思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因。内迁畏兀儿人伦理道德思想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对儒家伦理道德采取一种积极接纳的态度,逐渐汇入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干的伦理道德文化大河。本论文试图通过此时期的研究,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系统分析论述此时期内迁畏兀儿人的伦理道德思想渊源与发展,揭示此时期内迁畏兀儿人的伦理道德思想发展的特点。随着时光和岁月的流逝,元代内迁畏兀儿人的活动及其历史,几乎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淡漠以至湮没无闻。然而,实际上内迁畏兀儿人的伦理道德思想,就像他们保存和创造的众多文化因子一样早已汇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巨流。(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08-05-26)

贾丛江[5](2003)在《关于元朝内迁畏兀儿人的几个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内迁畏兀儿人的主体即普通民众的情况,与此有很大不同。他们是以聚族而居的聚落形式,定居于关内各地的。内地普通畏兀儿民众,绝大多数是受海都、都哇等西北叛王发动的战争的波及而迁居内地的。朝廷在安置畏兀儿人时,赋予了其浓重的军事色彩。各个聚落,除永昌和大都外,在形成之初,大多带有军事镇戍或屯田驻扎的性质,这与他们探马赤军的身份有关。各聚落的畏兀儿人,不属于国家编户,即"皇帝民户",而属于亦都护领有的投下封户。他们的社会地位和享有的权力,实际上高于当时的国家编户。(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期刊2003年06期)

尚衍斌[6](1999)在《元代内迁畏兀儿仕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元代畏兀儿人入居内地后,在多元民族国家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拟以内迁畏兀儿仕宦为研究对象,试图在一定程度上阐明这一社会群体在元代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本文来源于《民族史研究》期刊1999年00期)

尚衍斌[7](1997)在《元代内迁畏兀儿人的分布及其对汉文化的吸收》一文中研究指出内迁畏兀儿人在元朝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在广泛搜集元人文集及元明方志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较全面地探讨了内迁畏兀儿人的分布及其对汉文化的吸收;分析了内迁畏兀儿人吸收汉文化的原因,从而客观地勾勒了内迁畏兀儿人在元代多民族文化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历史贡献。(本文来源于《民族研究》期刊1997年01期)

田卫疆[8](1992)在《元代畏兀儿人内迁及其原因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元代畏兀儿人(即维吾尔族)曾对祖国统一和中华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元代文人所谓“高昌元人(即畏兀儿)内侍禁迈外布行列,语言文字之用尤荣他族,”“故其国人柄用尤多,大贾擅水陆利,天下各城巨邑必居其津要,专其膏腴,”诸如此类的评述亦已证明这点。畏兀儿人在元代社会生活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及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中外学界已多有专(本文来源于《喀什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2年02期)

内迁畏兀儿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元明时期的畏兀儿人,缘于地域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其内迁之后于族群上呈现多元流动、文化上表现为多元取向、生活方式上凸显为多元模式,最终形成了不同的民族与文化形态,成为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迁畏兀儿人论文参考文献

[1].郭胜利,张俊.明初内迁畏兀儿人社会嬗变[J].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2019

[2].郭胜利.元明时期内迁畏兀儿人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3].陈高华.元代内迁畏兀儿人与佛教[J].中国史研究.2011

[4].崔建华.元代内迁畏兀儿人伦理道德研究[D].新疆大学.2008

[5].贾丛江.关于元朝内迁畏兀儿人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

[6].尚衍斌.元代内迁畏兀儿仕宦研究[J].民族史研究.1999

[7].尚衍斌.元代内迁畏兀儿人的分布及其对汉文化的吸收[J].民族研究.1997

[8].田卫疆.元代畏兀儿人内迁及其原因初探[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

标签:;  ;  ;  

内迁畏兀儿人论文-郭胜利,张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