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速度协调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H_2优化,系统切换,加速度抑制
速度协调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李峰,吴智政,侯伟,秦晓飞[1](2019)在《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跑步机速度协调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下肢康复机器人患者主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为防止因肌肉痉挛等造成跑步机加速度过大对患者产生二次伤害,提出一种基于加速度抑制的跑步机速度协调控制方法。采用系统辨识的方法建立跑步机的数学模型。采用基于H_2优化设计方法和连续时间系统切换理论设计具有加速度抑制的跑步机速度PI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器既能对跑步机的加速度进行抑制,又能使跑步机的速度快速跟踪患者期望的步行速度,实现了患者下肢与跑步机之间速度的协调控制。(本文来源于《系统仿真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潘媛,贾顺平[2](2019)在《考虑速度波动区间的城市干线双向绿波协调控制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主干道交通量的增长使干线协调控制受到越来越多城市的青睐,而传统的干线协调控制模型主要基于速度均值进行绿波方案设计。考虑到车辆在实际的行驶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速度存在一定的波动,以95%置信区间下的绿波设计速度作为速度波动区间,在Asymmetrical Multi-BAND(AM-BAND)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速度波动区间约束,建立了考虑速度波动区间的干线协调控制模型,以获得最大绿波设计速度及最小绿波设计速度。算例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改进模型的平均行程时间、平均停车次数等评价指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进,带宽利用率提高,绿波协调控制效果得到改善。(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15期)
王艳丽,李晓庆,王忠宇,吴兵[3](2018)在《面向出口匝道拥挤的快速路速度协调控制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缓解快速路出口匝道的交通拥挤,提出了从主线上进行速度协调控制的方法,在现有基于断面的速度协调控制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入口匝道、出口匝道等的修正构建了面向出口匝道的基于车道的速度协调控制模型,描述和预测每个车道的交通流状态,以路网行程时间最短、总通过量最大为优化目标,对每个车道分别进行最佳速度引导.并搭建仿真系统,分析不同交通需求情形下,基于车道和基于断面的速度协调控制策略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速度协调控制策略更加适用于中高密度,当交通需求量较高时,相比于无控制策略,基于车道和基于断面的速度协调控制模型均能降低车辆平均延误,且在大多数情形下,基于车道的速度协调控制模型效果优于基于断面的控制模型,对缓解交通拥堵、提高交通安全具有一定助益.(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7期)
郑淑鉴,佘文晟,周沛[4](2017)在《基于路段速度区间的干道协调控制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干道协调控制模型均以路段的平均速度或设计速度为前提设计绿波协调控制方案,但路段实际车速受驾驶员行为、车辆汇入汇出、公交车进出站台等因素影响,往往无法用单一的数值去衡量,实际速度应有一定的波动区间.论文以传统的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为基础,通过分析路段最小速度和最大速度对带宽的影响和要求建立了基于路段速度区间的干道协调控制模型,并通过与其它两种主流方法进行对比说明了模型的有效性.最后,通过仿真验证说明在路段速度处于一定的区间时该模型优化得到的控制方案对车流的排队长度、延误时间和停车次数有显着的改善.(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期刊2017年08期)
荆彬彬,卢凯,鄢小文,吴焕,徐建闽[5](2016)在《车路协同下基于速度引导的双周期干道绿波协调控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双周期干道绿波协调控制方法的不足,建立了一种新的双周期干道绿波协调控制模型,利用车路协同环境下车-车、车-路实时双向通信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加减速引导的双周期干道绿波协调控制方法,并结合算例对比分析了加减速引导前后车辆的通行效果。仿真结果表明:加速引导策略能够有效降低车辆的平均行程时间、平均延误时间与平均停车次数;减速引导策略则能够在保证平均行程时间与平均延误时间不增加的前提下,有效降低车辆的平均停车次数.(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8期)
胡波[6](2016)在《基于公交行车速度优化的干线信号协调控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信号优先控制作为常用手段优先考虑公交车运行效益,在改善公交车服务水平、提高公交分担率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针对公交车辆进行信号优先控制一定程度上会对社会车辆运行造成影响,因此,如何在保证社会车辆效益的基础上提升公交车的运行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社会车辆进行干线信号协调控制方案设计,保证社会车辆的运行效益;通过对公交车进行行车速度优化设计,提升公交车运行效益,最终达到提升整体运行效率的同时,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目的。首先,本文对交叉口车辆到达及离去特性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到达-离去曲线分析的尾气排放简化算法,实现了在算法中考虑污染物排放计算;针对社会车辆,以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多目标遗传方法(NSGA-Ⅱ)对干线信号协调控制方案进行求解。其次,在现有理论绿灯最优行车速度建议(GLOSA)的应用基础上,考虑公交车站点停靠时间、以及进、出站损失时间等影响因素,提出了公交行车速度优化算法。进而,基于微观仿真软件VISSIM,通过Visual Basic Script对VISSIM进行COM接口设计,分别对公交停站前速度、站点停车时长、停站后速度叁个模块进行优化设计,最终建立优化干线信号控制及公交行车速度的综合控制仿真平台。最后,利用常州市实地调查数据对优化信号控制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并对不同流量及优化起始距离条件下公交运行效果做出分析对比。结果表明,综合控制方案下,各项污染物排放及燃耗减少约16.67%,公交行程时间减少约12.3%,污染物排放及车辆运行效率均有了显着的改善。(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6-05-01)
王艳,于海生,于金鹏[7](2016)在《永磁同步电机速度的滑模与哈密顿协调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永磁同步电机速度伺服系统单独使用滑模控制效果不佳的问题,本文设计了基于滑模和端口受控哈密顿协调控制方案。在dq同步旋转坐标系下,建立永磁同步电机的速度系统模型,给出了永磁同步电机速度的协调控制原理,通过定义滑模面设计滑模控制器,利用端口受控哈密顿控制方法的能量成形、互联配置和阻尼注入,设计了哈密顿控制器,同时将滑模控制和PCH控制方法相结合设计了协调控制策略,并用Matlab/Simulink对滑模与哈密顿协调控制的PMSM速度控制系统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永磁同步电机的滑模与哈密顿协调控制系统有效结合了两者的优点,既能快速跟踪信号,又有较好的稳态性能和较强的稳定性。因此,该控制方法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和实际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期刊2016年01期)
卢凯,吴焕,杨兴,徐建闽[8](2014)在《绿波协调控制方案的速度区间适应性分析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实际行驶车速的不确定性,分析了行驶车速变化对交通信号绿波协调控制方案实际效果的影响;通过确定行驶速度的正常变化区间,设定绿波协调控制平均设计车速,生成干道绿波协调控制备选方案;根据速度分布下的绿波带宽期望评价备选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优选.算例分析与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考虑了干道不同行驶方向行驶速度的变化范围与分布情况,可依据行驶速度的数据样本与概率分布,在多个备选方案中优选出一套面向行驶速度区间需求的最佳绿波协调控制方案,实现了交通信号协调控制方案风险的量化评估,提高了干道绿波协调控制方案的适应性与鲁棒性.(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曹小燕,郭松林[9](2012)在《翅片管生产线焊接速度的协调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翅片管生产线的特点以及对焊接速度的要求,本文提出了一种采用主从协调控制方式和模糊自整定PID控制算法的双电机控制系统。分析了系统的结构和原理,介绍了控制器的设计。实验证明该控制系统具有较好的动态响应性能,超调量小,调整方便,能很好的满足工艺要求。(本文来源于《制造业自动化》期刊2012年01期)
刘礼新[10](2010)在《1422可逆冷带轧机速度张力协调控制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张家港“1422冷带轧机液压AGC及电气传动系统改造”实际项目为背景,针对其速度张力系统进行整体机理建模、分析及控制器的设计和部分试验研究。随着轧钢技术趋向连续化、高速化、自动化、高精度发展,需要更高性能的速度张力系统,然而,可逆冷带轧机速度张力系统是多变量的耦合系统,还受到系统不确定性和干扰的影响。因此,对其进行鲁棒控制和分散控制研究是当前轧钢控制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首先根据张力产生模型、直流电动机模型、前滑及后滑模型以及系统的结构特点,建立了速度张力系统的非线性、多变量、耦合的机理数学模型。其次,在已建立的数学模型基础上,分别为1422可逆冷带轧机速度张力系统设计了间接张力控制算法和直接张力闭环控制器。然后,针对速度张力系统的不确定性和干扰抑制问题,基于H∞混合灵敏度设计方法,设计了速度张力鲁棒控制器,提高了系统的鲁棒性和干扰抑制;针对速度张力系统的耦合问题,从系统结构的角度,应用系统包含原理,并结合分散控制技术和最优控制器设计方法,设计了积分二次型(LQ)最优分散控制器,弱化了系统的耦合,消除了系统静差。最后,结合“1422冷带轧机液压AGC及电气传动系统改造”实际项目,对速度张力控制系统进行了部分试验研究。在系统现有硬什组成和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对轧机速度控制和卷取机的间接张力控制系统进行了总体调试和参数优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改造后的速度张力控制系统能满足现场生产的要求。(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0-05-01)
速度协调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主干道交通量的增长使干线协调控制受到越来越多城市的青睐,而传统的干线协调控制模型主要基于速度均值进行绿波方案设计。考虑到车辆在实际的行驶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速度存在一定的波动,以95%置信区间下的绿波设计速度作为速度波动区间,在Asymmetrical Multi-BAND(AM-BAND)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速度波动区间约束,建立了考虑速度波动区间的干线协调控制模型,以获得最大绿波设计速度及最小绿波设计速度。算例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改进模型的平均行程时间、平均停车次数等评价指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进,带宽利用率提高,绿波协调控制效果得到改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速度协调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李峰,吴智政,侯伟,秦晓飞.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跑步机速度协调控制[J].系统仿真学报.2019
[2].潘媛,贾顺平.考虑速度波动区间的城市干线双向绿波协调控制模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3].王艳丽,李晓庆,王忠宇,吴兵.面向出口匝道拥挤的快速路速度协调控制模型[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4].郑淑鉴,佘文晟,周沛.基于路段速度区间的干道协调控制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7
[5].荆彬彬,卢凯,鄢小文,吴焕,徐建闽.车路协同下基于速度引导的双周期干道绿波协调控制方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6].胡波.基于公交行车速度优化的干线信号协调控制方法[D].东南大学.2016
[7].王艳,于海生,于金鹏.永磁同步电机速度的滑模与哈密顿协调控制研究[J].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16
[8].卢凯,吴焕,杨兴,徐建闽.绿波协调控制方案的速度区间适应性分析与评价[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9].曹小燕,郭松林.翅片管生产线焊接速度的协调控制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2
[10].刘礼新.1422可逆冷带轧机速度张力协调控制及实验研究[D].燕山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