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塔论文-李合群,宋之仪,禹凤云

中国古塔论文-李合群,宋之仪,禹凤云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古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塔基,夯土,不均匀沉降

中国古塔论文文献综述

李合群,宋之仪,禹凤云[1](2019)在《试论中国古塔塔基加固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古塔基,根据地质条件与塔体结构,采用了夯土、土石并用、木石并用、砖砌或砖木以及石质等类型,以增强其坚固性、整体性,以减少塔身沉降度及不均匀性。这是我们今天从事古塔保护与纠偏的重要依据,对现代建筑地基的处理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四川文物》期刊2019年04期)

倪鑫[2](2017)在《浅谈中国古塔建筑结构的演进》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塔的建设和发展历经中国建筑自汉魏至明清的多个历史时期,经过无数次的调整和改良,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建塔方法体系。随着建筑业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塔的构造也在逐渐发生演变,塔变得越来越坚固、越来越复杂。早期的佛塔通常是以夯土塑形的方法完成的。在南北朝时期,楼阁式塔逐渐有了比较固定的形态。方形、多层、宽檐、高刹成为了木塔的典型特征。在木塔数量逐渐减少之后,更加耐火抗风化的砖塔开始流行。为了更好地增加塔的抗横向力作用,也为了使塔更便于登临并拥有更多的展示和观景方位,古塔逐渐由方形向六边形、八边形转变,塔的内部构造也逐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7年17期)

戴孝军[3](2016)在《论中国古塔的造型和装饰之美》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塔是中国的古建筑之一。它在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浸染下,礼拜敬佛的神秘性有所降低而登临观赏的世俗性、美观性大为增强。其美观性主要表现在古塔造型的千姿百态、丰富多彩与装饰的繁缛富丽、花团锦簇上。这种形式上的美观性不仅仅是单纯的形式之美,而是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本文来源于《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高山[4](2016)在《中国建筑经典之作——古塔》一文中研究指出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山西应县木塔,独特的建筑材料是其最大的特色,也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宝塔全部用红木制成,接口之处用榫卯相嵌合,不见一枚铁钉、一块砖石,其精美的建筑技巧不禁让人拍案叫绝。(本文来源于《阅读》期刊2016年Z8期)

高峰[5](2016)在《大美中国 古塔觅踪》一文中研究指出佛宫寺释迦塔佛宫寺释迦塔被称作山西应县木塔,比当地地名更为大多数人熟知。这座塔以其材质而扬名,塔身全部用红木制成,接口之处用榫卯相嵌合,不见一枚铁钉、砖石,精美的建筑技巧不禁让人拍案叫绝。而这座木塔在历经千年之久依然屹立不倒,更是让人赞叹不已。这样奇特的建筑,想必只有走到近前,才能感受它那独特的魅力。应县木塔最初建于辽代,距今已有将近1 000年的历史。整个塔上共有54种斗拱样式,大大小小的斗拱不(本文来源于《乡村科技》期刊2016年04期)

蔡华[6](2015)在《中国古塔的历史与发展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辽阔美丽的大地上,随处都可以看到古塔的踪影。这些千姿百态的古塔,其造型之美,结构之巧,雕刻、装饰之华丽,均堪与我国其它种类的古代建筑相比。而塔这种建筑并不是我国的固有类型,而是外国的一种建筑。在传入我国以后,塔又和我国原有的建筑形式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的建筑类型。(本文来源于《四川水泥》期刊2015年11期)

叶锋[7](2015)在《建议发行《中国古塔》第叁组》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邮政曾于1958年和1994年发行两组古塔邮票,其中6枚为楼阁式、2枚为密檐式。若发行第叁组古塔邮票,可将楼阁式、密檐式、覆钵式和金刚宝座式塔各选一种,以全面展示中国古塔的建筑类型。楼阁式塔可选上海松江兴圣教寺塔或上海龙华寺塔;密檐式塔可选西安荐福寺小雁塔或辽宁朝阳舍利塔;覆钵式塔可选北京妙应寺白塔;金刚宝座式塔可(本文来源于《上海集邮》期刊2015年10期)

贺炜[8](2014)在《浅谈中国古塔建筑文化特点及其在当今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现今中国城市建筑设计中存在的远离传统与趋同性等问题,从中国古塔建筑的发展历程和文化特点出发,思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根本理念,并提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领域中传承与发展的一些看法。(本文来源于《美术与市场》期刊2014年04期)

戴孝军[9](2014)在《中国古塔及其审美文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塔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类型。它是中国的建筑匠师们把印度的覆钵塔与中国传统的建筑类型亭台楼阁等结合起来而创造出来的一种中国式塔,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印度佛教建筑文化融合的产物,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佛塔自从汉末传入中国内地之后,在中国建筑传统、审美心理和宗教观念的影响下,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二千多年的历史沧桑,其体量、造型、结构、功能、装饰、材料以及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造成了中国古塔形式上的千姿百态、功能上的丰富多彩、装饰上的美轮美奂等,具有较高的审美文化价值。本文从审美文化的视角,对中国古塔进行了全面研究。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揭示出中国古塔审美文化的神秘性、世俗性和美观性等主要特征,从而加深对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中国古塔的形式渊源,包括古印度与西域两个部分。古印度的佛塔造型是源头,而西域的佛塔造型则是中介。中国内地的佛塔形式直接受印度和西域佛塔造型的影响。印度的佛塔主要包括覆钵塔和高塔两种。覆钵塔主要是以半球形的倒扣覆钵为主,其上是方形的平头和伞盖,其下是圆形的塔基,塔基与覆钵之间是供信徒右旋环绕的圆形甬道,甬道是由栏栀围绕而成,东、西、南、北出口各有一个牌楼(又名陀兰那)耸立。古印度的率堵波建筑充满佛教文化的象征性,覆钵象征佛陀的涅盘和宇宙;平头及柱竿和柱竿上所穿的伞盖,象征佛、法、僧叁宝;右旋绕塔的甬道象征达到佛陀涅盘的境界。四个牌楼上雕刻了许多与佛陀紧密相关的美妙的莲花卷纹,以及天鹅、孔雀、大象等佛陀化身的仁禽义兽,造型逼真,形态优美,形成陀兰那艺术。可见古印度的率堵波是佛教文化与陀兰那艺术融合为一的产物。其特点是充满浓厚的佛性意味和宗教色彩,具有崇拜的神圣性和超世俗性,并常常靠艺术的手段作为弘扬佛法的得力工具,因此,古印度的率堵波建筑文化除了宗教崇拜的神圣性外,还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美观属性,是崇拜和美观双重属性的统一。另外,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古印度的窣堵波就变为犍陀罗地区的高塔,这种高塔首先没有了桑奇大塔的栏楯与塔门,覆钵和基坛的周围以壁柱划分壁龛,壁龛内供奉着佛像,改变了窣堵波时期以动植物形象来象征佛陀的局面。覆钵的外围和基坛的侧面则装饰着佛教故事浮雕嵌板。其次,塔基、塔身和塔刹都被大大的拉高了,塔基由原先的圆形变为多层的四方形,塔身也由实心变为中空,以便设置佛像,塔刹的覆钵部分比例缩小,但相轮部分层数增加,整体气势上是给人高耸挺拔之感。这种塔像一体的高塔造型使得佛塔的神圣性大为增强,因为佛陀的神像直指人心,比用其他的动植物加以象征来的直接。西域佛塔的造型基本上是继承犍陀罗地区的高塔,也是方形的基座和圆柱形的塔身,塔身上有佛像,佛塔的神圣性较为强烈。中国古塔在继承古印度率堵波和犍陀罗及西域高塔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传统建筑类型楼、台、亭、阁等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汉式塔。汉式塔以楼阁式塔及其变体密檐式塔为主要类型。楼阁式塔主要由中国下部层层分隔的楼阁与顶端比例缩小的印度窣堵波融合而成,塔内中空可以登临。密檐式塔是楼阁式塔的变体,其主要由第一层高大的塔身和塔身之上层层的密檐组成,多为实心,不能登临。从审美文化的视角来看,中国古塔仍然一直延续了印度佛塔的神秘性,但随着儒道精神的浸染,中国古塔逐渐增加了功能上的世俗性和造型上的美观性。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塔形成、发展、繁荣的时期。楼阁式塔从层数较少,体量较小逐渐变为多层高广、体量较大。但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审美文化追求气韵生动,身心舒展,且以自然为美,注重在心物的交融中来满足心灵需要,所以层数虽然增多,体积虽然变大,但由于此时主要的楼阁式塔在塔檐和塔身上常用曲线,增加了建筑外形的活泼道劲,因此建筑造型也从汉代的雄浑大气逐渐转向了质朴轻灵。而此时唯美的审美文化风尚和佛教的装饰风格也使得佛塔变得绮丽。隋唐时期的审美文化开放自信、兼收并蓄、大气磅礴,反映在建筑群体上就是气势恢宏、雄伟壮观,反映在建筑单体则显得端庄、稳重,而佛塔也以刚健、端庄的造型取胜,装饰上则较为质朴、简洁。宋代的审美文化内敛保守,理性有余而自由不足,追求精致典雅,文人色彩较为浓厚,表现在建筑技术上则以《营造法式》中所规定的建筑构件的模数制为标准,使建筑建造逐渐走向制度化、标准化、审美化。宋塔受其影响也呈现出建造技术上的清秀典雅的造型风格。辽金因地处边陲,文化落后,主要吸收中原文化,再加上崇信佛教,因此佛塔以不能登临的实心密檐塔为主,在基座和塔身上装饰了繁缛富丽的佛教题材,佛性意味浓厚,显得雄壮华丽。明清时代的审美文化新旧美学观念强烈碰撞,伦理文化的理性约束逐渐走向了僵化保守,使得官式建筑更加方正中则,轴线清晰,条理分明,成为伦理文化的形象阐释。而具有个性解放性质的“唯情说”、“童心说”等新的美学观念又为建筑创造带来了新的契机。这种创造不是表现在建筑形式的创新上,而是表现在对建筑细节的改造上。这个时期人们在继续完善建筑形式的基础上,极力追求建筑细节的繁复装饰,使建筑逐渐走向了工艺化、审美化。明清时期的佛塔在建筑造型没有大的变化,但细节上更繁复华美。中国古塔是与寺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隋唐之前,无论是印度和西域的宫塔寺,还是中国内地的楼塔寺,都是在寺庙中心建塔,即立塔为寺。这种佛塔居中,周围绕以附属建筑的布局风格是佛教教义的要求,信徒礼拜的需要,彰显了佛塔的神圣性。但中国内地的楼塔寺在彰显佛塔神圣性的同时也逐渐呈现出世俗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中轴线上主要建筑依次排列,周围以附属建筑加以围合。隋唐以后,随着中国化佛教——禅宗的兴盛和发展,其所主张的“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法修行,特别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修行,彻底破除了信徒对佛经和佛像神圣性的崇拜,使得佛陀的象征物——佛塔也失去了神圣的色彩,逐渐偏离于寺院的中心,位于殿之傍或殿之后,后来逐渐游离于寺院之外,佛殿则逐渐成为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这样就使得佛塔的神圣性大为淡化,世俗性逐渐增强。中国的寺庙是一种园林化的布局,因此中国佛塔还与寺庙园林关系密切。在印度,佛塔是寺庙园林的中心建筑,具有神圣性和超世俗性,而鲜花果实主要作为祭品供养佛塔和寺内僧人果腹之食。到了中国内地之后,塔在园林中仍然具有神圣性,但美好的鲜花果实不再作为单纯供养佛塔的祭品和寺内僧人果腹之食,而是具有较为浓厚的审美意味。佛塔此时居于寺庙园林之中,其造型和装饰的神秘性和美观性直接震撼了进入寺庙中的信徒和香客的心灵,给他们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同时也加强了园林审美的力度和力量。而园林的审美性也补充了宗教,使人们易于理解宗教、走进宗教。随着舍宅为寺的盛行和向山林佛寺的转化,佛塔的体量和位置受到限制,其逐渐成为园林的构景因素。到明清时期,统治阶级有意识地把佛塔和皇家园林融合,使得佛塔成为勾勒中国园林风景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古塔特别是楼阁式塔是中国建筑文化最好的形象阐释。高大、雄伟、威严的中国楼阁是古代的统治阶级借以炫耀财富、地位,登高揽胜,渴望羽化成仙的最好平台。这种平台随着儒家伦理文化的广泛渗透具有越来越浓厚的现世性、世俗性和人间性,但道家的羽化成仙思想也使得楼阁具有迎接仙人,渴望成仙的超越意味,因此,楼阁在秦汉时期就具有娱神与娱人的审美文化意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印度率堵波与中国楼阁融合组成的楼阁式塔也具有娱神与娱人的统一性。这是中国古塔的文化功能。楼阁式塔在此时期的大规模建造既是魏晋士人们崇信佛教、追求超脱,媚神祈福的娱神需要,又是魏晋士人们追求气韵生动、以自然为美,在心物的交融中来满足自由活泼心灵的需要。从审美文化的视角来看,中国古塔文化具有叁个主要特征:神秘性、世俗性和美观性。神秘性是中国古塔延续印度佛塔文化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在叁个方面:一是建造观念上多为弘扬佛法而建;二是装饰上多为一些佛教题材;叁是平面布置上具有宗教含义。世俗性是中国古塔区别于印度佛塔的主要文化特征,它是在借助佛塔神秘性的力量来达到某种如登高揽胜、了敌警戒、补充风水、振兴文风等实用功能。这些功能是中国现世文化的一种表现,更是人间性、世俗性、实用性在佛塔造型上的一种运用。中国审美文化的美观性也在中国古塔身上体现出来。这主要从塔基的稳定、塔身的形状及其节奏之美、塔刹的高耸以及建塔的材料之美、平面造型之美、曲线之美等彰显出来。(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4-05-30)

洪纳娜[10](2014)在《基于类型学理论的文化信息视觉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这个信息爆炸式的社会中,如何高效获取具有价值的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也促使设计师将眼光逐渐投向信息视觉设计领域。信息视觉设计通过各类设计手段,如排版技巧、图形创作等,将大量枯燥乏味的信息转化成生动并易于人们接受的视觉形式予以表达,使信息能够有效地传递给受众,缓解信息超载带来的诸多困扰。本文引入交叉学科的―类型学理论‖,将其作为辅助信息视觉设计的一种手段,对如何提高信息视觉设计的效率进行研究。通过分析类型学理论的分类与设计方法,结合信息视觉设计本身的设计要求及特点,总结出适用于信息视觉设计的一般方法:确定信息的―原型‖—构建信息的层级关系—优化视觉元素。这一方法不仅适用于信息视觉设计前期的信息整理过程,也能运用于最后的设计过程中。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中国历代古塔造型分类为主题,对此进行了信息视觉设计。运用基于类型学理论所总结的信息视觉设计的一般方法,对信息进行分类、筛选、提取、创作,最终绘制出中国历代古塔造型的演变图,并通过实验证明,此设计与以往关于古塔造型分类的信息表达对比在信息获取效率上有显着的提高。这将对希望快速全面了解中国古塔造型信息者提供有效的帮助。(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4-01-06)

中国古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古塔的建设和发展历经中国建筑自汉魏至明清的多个历史时期,经过无数次的调整和改良,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建塔方法体系。随着建筑业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塔的构造也在逐渐发生演变,塔变得越来越坚固、越来越复杂。早期的佛塔通常是以夯土塑形的方法完成的。在南北朝时期,楼阁式塔逐渐有了比较固定的形态。方形、多层、宽檐、高刹成为了木塔的典型特征。在木塔数量逐渐减少之后,更加耐火抗风化的砖塔开始流行。为了更好地增加塔的抗横向力作用,也为了使塔更便于登临并拥有更多的展示和观景方位,古塔逐渐由方形向六边形、八边形转变,塔的内部构造也逐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古塔论文参考文献

[1].李合群,宋之仪,禹凤云.试论中国古塔塔基加固技术[J].四川文物.2019

[2].倪鑫.浅谈中国古塔建筑结构的演进[J].北方文学.2017

[3].戴孝军.论中国古塔的造型和装饰之美[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4].高山.中国建筑经典之作——古塔[J].阅读.2016

[5].高峰.大美中国古塔觅踪[J].乡村科技.2016

[6].蔡华.中国古塔的历史与发展演变[J].四川水泥.2015

[7].叶锋.建议发行《中国古塔》第叁组[J].上海集邮.2015

[8].贺炜.浅谈中国古塔建筑文化特点及其在当今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J].美术与市场.2014

[9].戴孝军.中国古塔及其审美文化特征[D].山东大学.2014

[10].洪纳娜.基于类型学理论的文化信息视觉设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

标签:;  ;  ;  

中国古塔论文-李合群,宋之仪,禹凤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