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黑腐病抗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甘蓝,替换系,QTL定位,抗病育种
黑腐病抗性论文文献综述
刘泽慈[1](2019)在《甘蓝染色体片段替换系的构建和黑腐病抗性QTL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球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capitata)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的叶菜类蔬菜。近年来,由于复种指数的提高、不合理栽培方式与大量引种,黑腐病在我国甘蓝产区普遍发生且逐年加重,严重影响了甘蓝的品质和产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了解甘蓝黑腐病遗传机理、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黑腐病最经济有效的办法。本研究以野生抗黑腐病甘蓝自交系R4-P1与感病骨干自交系R2-P2为杂交组合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绘制了甘蓝遗传图谱;通过连续多代回交与自交策略,结合遗传图谱上均匀分布的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择的方法构建了一套以R2-P2为背景、R4-P1为供体的甘蓝染色体片段替换系;利用构建的染色体片段替换系与绘制图谱所用的重组自交系,进行了甘蓝黑腐病抗性QTL定位,对主效定位区段内的9个候选基因进行测序比对与接病后不同时间段表达量与瞬时表达分析;并对甘蓝全基因组NBS-LRR类型抗病基因进行了鉴定与基因分析,为甘蓝抗黑腐病品种的分子选育提供帮助。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选用野生甘蓝高代纯合自交系R4-P1和结球甘蓝骨干自交系R2-P2构建的重组自交系,构建了一张包含303对SSR与In Del标记,覆盖基因组总长度为767.2 c M,标记间平均遗传距离和物理距离分别为2.53 c M和2.07 Mb的结球甘蓝遗传连锁图谱。2.利用均匀分布在图谱9条染色体的181个标记,通过对不同世代的单株进行分子标记筛选,构建了一套包含160个株系,以结球甘蓝自交系R2-P2为遗传背景的甘蓝染色体片段替换系,导入的供体R4-P1染色体片段对受体R2-P2基因组的覆盖率为100%,受体亲本基因型的回复率平均达到97.21%。3.通过苗期喷雾法接种黑腐病3号生理小种,在重组自交系与染色体片段替换系两个群体中共定位出分布在甘蓝1、2、7和8号染色体上的11个抗黑腐病QTL,其中位于7号染色体上的q BR-7-1与q BR-7-3与位于8号染色体的q BR-8-2的LOD值均大于3,为主效抗黑腐病位点。位于1号染色体上的q BR-1-2与q BR-1-4,7号染色体的q BR-7-1与q BR-7-3及8号染色体的q BR-8-1与q BR-8-2均存在部分定位区域重迭,说明这叁个重迭区域可能为稳定抗黑腐病区间。其中位于7号染色体,最高可解释16.72%表型变异的q BR-7-3在两个群体中均被定位到且LOD最高,为稳定主效抗病区域。4.根据稳定主效抗病q BR-7-3区域内的基因注释,共鉴定出9个(5个NBS-LRR、3个STK及1个抗病相关)黑腐病抗病候选基因。候选基因测序结果表明NBS-LRR类型基因Bo7g111290在两亲本间存在多处SNP和In Del差异,导致两亲本间编码的部分氨基酸存在差异;9个候选基因在喷雾接种黑腐病3号生理小种后在0-48小时内的表达量存在显着差异。与其它8个候选基因不同,Bo7g111290在接病后各时间段内在抗病亲本R4-P1中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感病亲本R2-P2;瞬时表达表明Bo7g111290可能参与了甘蓝黑腐病的抗性,R4-P1与R2-P2中Bo7g111290基因表达量的不同可能是导致两亲本对黑腐病3号生理小种抗性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之一。5.在甘蓝基因组上共鉴定出包括Bo7g111290在内的广泛分布于甘蓝9条染色体上的176个NBS-LRR基因,其中88个NBS-LRR基因以基因簇的形式存在,约占全部基因NBS-LRR总数的51.5%,抗黑腐病候选基因Bo7g111290单独存在于甘蓝7号染色体,这些基因簇的分布可能与甘蓝NBS-LRR基因进化有关;甘蓝TNL类型基因的平均序列长度、CDS长度及编码的氨基酸均大于CNL与NL类型。同时,TNL基因的平均外显子数量也高于CNL与NL类型,表明甘蓝NBS-LRR基因的大小与结构域及基因类型密切相关。同时在这176个NBS-LRR蛋白中均检测到P-loop、RNBS和kinase-2基序,而且这叁个基序在叁种类型的NBS-LRR蛋白质中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说明甘蓝NBS-LRR基因家族的蛋白具有很强的保守性;基因进化分析表明TNL亚家族的扩展程度更大,表明TNL亚家族比CNL和NL亚家族更古老。(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9-05-20)
张洁,王桂香,韩硕,严红,宗梅[2](2016)在《花椰菜—黑芥体细胞杂种的性状演变和对黑腐病抗性的转育》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对黑腐病(Black rot)感病的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 L.var.botrytis L.,2n=18,CC)‘Korso’和抗病的黑芥(B.nigra,black mustard,2n=16,BB)‘G1/1’的体细胞杂种(简称PFCN,protoplast fusion of cauliflower and Brassica nigra)高代自交及回交后代为材料,根据表型特征将其分为4大类:性状介于花椰菜和黑芥之间的中间型材料(M)、向花椰菜过渡的过渡型(M-K)、偏花椰菜型(-K)和花椰菜型(K)。连续5年的黑腐病人工接种鉴定结果显示:‘Korso’的病情指数在44~57之间,表现为耐病到感病;‘G1/1’在12~32之间,表现为抗病,从M、M-K、-K至K型,杂种后代病情指数总体上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中M型和M-K型材料表现为高抗至抗病,-K型材料表现为抗病至耐病,K型材料表现为耐病。对2014年的15份典型-K至K型材料进行了形态演变及黑腐病抗性变化追溯:总体上,偏花椰菜的形态转变发生在S1BC4、S5、S1BC3和BC3(S为自交,BC为回交)世代中,伴随着形态的转变,黑腐病病情指数急剧升高;同一年中来源相同或者相近的株系病情指数相差不多。2015年进一步对2014年25个单株的自交后代进行黑腐病抗病性跟踪鉴定:整体上病情指数呈下降趋势,仅少数株系表现上升;来源相同的衍生株系变化趋势几乎一致,且差异不大,说明这些材料系内对黑腐病抗病性逐年趋于稳定。目前获得了6份相对于受体亲本‘Korso’表现出了对黑腐病抗性显着提高的材料:PFCN14-15-4.1、PFCN14-15-5.1、PFCN14-29-1.1和PFCN14-29-1.2,连续3年病情指数呈下降趋势,并最终稳定在30左右;PFCN14-14-1.1和PFCN14-14-1.2则连续6年保持在20~38之间。(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周建波,殷辉,封云涛,秦楠,赵晓军[3](2015)在《应用相对抗病性指数评价胡萝卜种质资源黑腐病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旨在建立胡萝卜苗期黑腐病品种抗病性鉴定方法,并筛选出胡萝卜黑腐病抗病种质资源。通过连续2年同一地块苗期人工喷雾接菌方法对胡萝卜种植资源进行胡萝卜黑腐病抗性鉴定,应用相对抗病性指数和聚类分析方法建立品种抗病性评价标准,对供试品种进行品种抗病性分析。依据相对抗病性指数进行聚类分析,确定胡萝卜黑腐病品种抗性类型划分标准为:高抗(HR),RRI≥1.4;抗病(R),1.1≤RRI<1.4;中抗(MR),0.5≤RRI<1.1;感病(S),0.1≤RRI<0.5;高感(HS),RRI<0.1。供试11个品种中高抗品种2个、抗性品种3个、中抗品种3个、感病品种1个、高感品种2个。试验建立了胡萝卜品种田间抗病性鉴定方法和评价标准,可为胡萝卜抗病育种研究和田间种植品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5年19期)
段韫丹,邱杨,汪精磊,王海平,张晓辉[4](2015)在《萝卜不同抗源对黑腐病抗性的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抗病基因的挖掘是作物持久抗性遗传改良的基础。本研究利用2份抗黑腐病(Xanthamonas campestris pv.campestris)萝卜(Raphanus sativus L.)材料(KB10Q-22、KB10Q-24)和1份感病材料(KB10Q-33)构建了2个F2群体,采用苗期剪叶+喷雾法接种黑腐病菌Xcc8004进行抗病性鉴定。应用P1、P2、F1、F24个世代的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方法,研究了萝卜2个不同抗源抗黑腐病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2份材料的遗传规律不同。以KB10Q-22为母本的F1植株表现为抗病,其遗传模型为E_0模型,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而以KB10Q-24为母本的F1植株表现为感病,其遗传模型为D_0模型,即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两群体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7.73%和55.64%,抗性遗传以主基因为主。(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张云霞[5](2014)在《甘蓝苗期黑腐病抗性鉴定及抗病相关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球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 var. capitata)简称甘蓝,是十字花科芸薹属中最重要蔬菜作物之一,在世界各地广泛栽培。甘蓝黑腐病由野油菜黄单胞杆菌野油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 Xcc)引起,严重影响着甘蓝的产量和品质。选育抗病品种一直是甘蓝育种工作的重点。为了筛选甘蓝黑腐病抗源、探寻甘蓝抗黑腐病的生理生化机制,以及挖掘抗病相关基因,本文首先采用不同的接种方法、接种浓度和接种苗龄对甘蓝苗期黑腐病进行抗性鉴定。在此基础上,对筛选出的抗病材料C7和感病材料C26分别接种浓度为1.0×108cfu/mL的黑腐病菌液,研究黑腐病菌液胁迫下甘蓝叶片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活性,抗病相关酚类物质和木质素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最后,运用cDNA-SRAP分子标记技术分析甘蓝叶片在接种菌液和接种蒸馏水条件下基因差异表达情况,寻找与甘蓝抗黑腐病基因相关的分子标记,研究结果如下:1.甘蓝苗期黑腐病抗性鉴定和种质资源的筛选采用不同的接种方法、接种浓度和接种苗龄等对甘蓝苗期黑腐病抗性进行测定,对其表现进行比较,筛选出一套适用于甘蓝苗期的快速准确的抗病性鉴定方法。结果显示:在幼苗4-5片真叶期,将浓度为1.0×108cfu/mL的细菌悬浮液喷施于甘蓝真叶上,能较好的反映发病情况。在此基础上,对31份甘蓝材料做黑腐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材料的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高抗材料占总供试材料的3.22%,中抗材料占38.72%,耐病材料占16.13%,感病材料占22.58%,高感材料占19.35%。2.酚类相关物质变化与甘蓝对黑腐病的抗性关系对抗病材料C7和感病材料C26苗期接种浓度为1.0×108cfu/ML的细菌悬浮液,测定植株叶片内PAL活性,抗病相关酚类物质和木质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接种相比,接种2d后,C7和C26的PAL活性均显着性增加;此后,C26的PAL活性下降,5d后与对照无显着性差异;C7的PAL活性分别在接种2d后和4d后出现峰值,随后PAL活性持续下降。C7和C26接种后酚类物质和木质素含量均高于对照,并且在接种3d后达到峰值,然后随时间增加呈下降趋势;7d后,C26叶片中酚类物质和木质素含量与对照无显着性差异,C7仍保持较高水平。3.与甘蓝抗黑腐病相关的差异基因表达提取抗性材料C7接种菌液和蒸馏水叶片总RNA等量混合,获得2种样品池,采用cDNA-SRAP技术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结果显示:60对SRAP引物组合共扩增出大小在100-750bp的条带685条,平均每对引物扩增11条带,共检测到24个多克隆位点,回收测序后,共得到9条差异条带S-TDFs(cDNA-SRAP transcript derived fragments)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其中3条基因差异片段未搜索到任何同源蛋白,其余6个基因按功能分类,可分为涉及能量代谢、细胞壁生物合成与修饰相关基因、未知功能基因。(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段韫丹[6](2014)在《萝卜种质对黑腐病抗性的遗传分析及QTL精细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字花科作物黑腐病由野油菜黄单胞菌野油菜致病变种(Xanthamonas campestrispv.campestris,简称Xcc)引起,是一种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的细菌性维管束病害,严重危害萝卜、芜菁、甘蓝、花椰菜、大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我国是全球萝卜生产第一大国,萝卜从苗期至采收期均有可能发生黑腐病。目前,在对黑腐病的防治措施中,抗病育种被认为是最经济有效的途径。因此,挖掘抗病基因、选育抗病品种显得十分重要。本研究以两个稀有抗黑腐病萝卜种质为对象,与同一感病种质构建F2群体,研究比较了其抗黑腐病的遗传规律;以其中一个F2群体,构建了遗传连锁图谱,并进行了抗黑腐病基因的QTL定位研究。1.利用2份萝卜抗黑腐病材料(KB10Q-22、KB10Q-24)和1份感病材料(KB10Q-33)构建了2个F2群体,采用苗期剪叶+喷雾法接种黑腐病菌Xcc8004进行抗病性鉴定。应用P1、P2、F1、F2四世代的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方法,研究了两萝卜抗源对黑腐病抗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2份材料的抗性遗传规律不同。以KB10Q-22为母本的F1植株表现为抗病,其遗传模型为E_0模型,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而以KB10Q-24为母本的F1植株表现为感病,其遗传模型为D_0模型,即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两群体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7.73%和55.64%,抗性遗传以主基因为主。2.以抗病萝卜材料KB10Q-22和感病材料PP10Q-36构建的120株F2群体为构图群体,采用RAD-Seq技术构建了萝卜遗传连锁图谱。图谱共包含9个连锁群,3393个SNP标记,覆盖基因组总长度为3621.6cM,平均图距1.55cM。对F2自交得到的120个F3家系采用苗期剪叶法接种黑腐病菌Xcc8004进行抗病性鉴定。结合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使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定位萝卜抗黑腐病基因的QTL位点,结果共定位到14个QTLs。其中LOD值大于4.0的共有4个位点,分别为qBRR-9-1、qBRR-6-1、qBRR-6-2、qBRR-6-3。qBRR-9-1位于9号连锁群,贡献率为47.28%。qBRR-6-1、qBRR-6-2和qBRR-6-3均位于6号连锁群,贡献率分别为14.65%、14.96%和14.41%。3.对萝卜抗病材料KB10Q-22和感病材料KB10Q-33构建的900株F2群体,采用苗期剪叶+喷雾法接种黑腐病菌Xcc8004进行抗病性鉴定。根据QTL初定位结果,参照萝卜基因组序列,在初定位位点附近设计了102对SSR引物。从F2群体中选择极端抗感单株,构建混池,使用BSA法进行引物筛选,共筛选出11对与抗黑腐病基因共分离的标记。使用这11对标记对该F2群体中的极端隐性单株进行扩增分析,最终将抗病基因定位在了标记QTL1-21和M26之间。然后,以F2大群体为构图群体,使用4对共分离标记构建了一张连锁图谱,结合所有单株的抗病性表型数据进行QTL定位分析,最终也将抗病基因定位在了标记QTL1-21和M26之间。这两个标记间的遗传距离为0.5cM,物理距离为59Kb,在此区间发现了一个传递抗病信号的基因RAR1。(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4-05-01)
张黎黎[7](2013)在《青花菜黑腐病抗性遗传及其防御酶活性和超微结构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黑腐病是危害青花菜的重要病害,由野油菜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引起,不但能造成减产,严重影响青花菜的品质,还能扩展感染十字花科以外的多种蔬菜。本试验对293份青花菜材料进行了苗期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通过配制六世代群体,分析了青花菜黑腐病的抗性遗传规律;研究了不同苗龄的青花菜接种黑腐病后的抗性差异,并对其防御酶活性变化进行了分析;通过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抗病和感病品种叶片的超微结构,同时还对不同时期抗、感品种叶片对黑腐病菌侵染响应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对293份青花菜材料进行黑腐病抗性鉴定,筛选出高抗野生材料1份(12B756),抗病材料6份(12B415、12B481、12B741、12B743、12B839、11B908),中抗材料194份,感病材料85份,高感材料7份(11B16、11B438、11B588、12B37、12B610、12B738),无免疫材料。筛选率为68.6%,其中高抗材料占0.34%,抗病材料占2.05%,中抗材料占66.21%;7份高感材料可作为很好的感病对照材料。2、根据F2群体的抗性分离情况,运用经典遗传学知识进行分析,提出了青花菜黑腐病抗性可能为质量遗传性状,该抗性主要受2对显性基因的控制,并伴有隐性基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同时不排除有环境影响和修饰基因的作用。3、通过对叁个苗龄黑腐病的抗性差异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叁个苗龄接种黑腐病后发病的时间和速度差异很大,发病时间为:子叶一心期早于3-4叶期,后者又早于6-7叶期;发病速度为:子叶一心期>6-7叶期>3-4叶期。通过比较确定,3-4叶期为青花菜黑腐病抗性鉴定的最适苗龄,该结论缩短了抗性鉴定周期7d左右。4、通过比较不同抗病类型的青花菜接种黑腐病后防御酶活性的变化发现,抗病材料具有较高的POD、PPO和PAL活性,而感病材料的SOD活性较高。接种后抗病材料的SOD、POD、CAT、PPO和PAL活性均高于对照,且活性变化率高于感病材料。对叁个苗龄进行比较发现,POD、SOD和PPO活性表现为:6-7叶期>3-4叶期>子叶一心期,而PAL活性在抗病材料中表现为:6-7叶期>3-4叶期>子叶一心期,感病材料中则表现为:3-4叶期>6-7叶期>子叶一心期,CAT活性无明显规律。建议作为抗性评价指标的优先顺序为:PAL和PPO,SOD和POD,CAT。5、对抗、感材料接种黑腐病后叶片细胞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发现,抗病材料细胞内膜结构和细胞器受损伤较晚且程度较轻,并出现细胞壁加厚和膜结构小泡数目增多的现象,且细胞壁周围有致密聚集物出现。感病材料受损严重且较早,细胞出现严重的质壁分离现象,细胞器膨胀变形,功能丧失,最后整个细胞解体死亡。(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阳廷密,张素英,王明召,邓明学,覃旭[8](2012)在《广西柑桔主栽品种对黑腐病抗性的初步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年生脱毒无病苗木春梢上,通过人工喷雾接种采自田间经人工分离纯化的黑腐病菌孢子悬浮液,初步鉴定了14个柑桔品种对黑腐病的抗性。结果表明,贡柑和默科特桔高感,春甜桔和星路比葡萄柚中抗,十月桔高抗,南丰蜜桔、79-2椪柑、兴津温州蜜柑、日南1号温州蜜柑、纽荷尔脐橙、卡拉卡拉脐橙、福罗斯特夏橙、桂橙1号甜橙及沙田柚免疫。(本文来源于《中国南方果树》期刊2012年06期)
李红双[9](2009)在《萝卜对芜菁花叶病毒病和黑腐病抗性的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萝卜(Raphanus Sativus L.)为十字花科萝卜属蔬菜作物,栽培历史悠久,在我国蔬菜生产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萝卜病害一直是影响我国萝卜生产的重要因素,其中,发生最为普遍同时危害也最为严重的是芜菁花叶病毒(TuMV)病和黑腐病两大病害。为了实现对病害的有效防治,提高萝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培育抗病品种。我国作为萝卜的起源地之一,种质资源丰富。开展萝卜资源对TuMV和黑腐病的抗性鉴定和评价,筛选优异抗源,解析其抗性遗传规律和挖掘抗性基因,对萝卜抗病基础理论研究和抗病遗传育种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以上背景和目的,本研究对前人初步鉴定评价获得的部分代表性的萝卜抗、感种质资源进行TuMV和黑腐病抗性的重复鉴定,筛选出典型抗、感种质资源;在此基础上进行萝卜特定抗源对TuMV和黑腐病抗性遗传规律研究;通过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QTL定位分析以及分子标记的方法,对萝卜TuMV和黑腐病抗性基因的遗传进行解析,挖掘抗病基因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萝卜代表性种质对TuMV和黑腐病抗性的重复鉴定:在萝卜种质对TuMV和黑腐病田间和苗期抗性初步鉴定筛选的基础上,对其中的26份抗、感特性存在明显差异的自交系进行了苗期抗性重复鉴定。筛选出对TuMV高抗的材料12份,抗病材料8份,中抗材料5份,感病材料1份;对黑腐病抗病的材料3份,中抗材料6份,感病材料6份,高感材料11份。在这些材料中,发现对TuMV和黑腐病均表现抗病的材料2份,均表现感病的材料1份。2.萝卜对TuMV和黑腐病抗性的遗传规律研究:采用完全双列杂交的配合力分析法对萝卜抗TuMV和黑腐病的遗传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明确了在萝卜对TuMV和黑腐病抗病优势育种中亲本的选择和选配原则。同时,利用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的世代联合分析法,对萝卜抗两种病害的遗传特性进行了进一步解析,明确了萝卜对TuMV的抗性遗传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对黑腐病的抗性遗传符合“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遗传模型,同时存在多基因效应。并对各遗传模型中抗性表现的主基因遗传率和多基因遗传率以及基因间的互作效应进行了详细解析。各世代抗病毒病主基因遗传率在55 %~95 %之间,多基因遗传率为0~40.9 %,环境方差仅占总方差的4.3 %~10.1 %;F2世代抗黑腐病主基因遗传率为72.4%,多基因遗传率为9.07%,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率为18.5%。3.萝卜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利用同时对萝卜TuMV和黑腐病存在明显抗性差异的自交系构建了包括360个单株的F2分离群体,以此群体为研究对象,首次采用优化的萝卜SRAP分子标记技术和SSR分子标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构建萝卜分子遗传图谱,该图谱包括9个连锁群,由196个标记组成,图谱总长度736.2 cM,平均图距3.76 cM。4.萝卜对TuMV和黑腐病抗性基因的QTL定位和分子标记:应用构建的萝卜分子遗传图谱,通过多QTL模型作图法,首次对控制萝卜TuMV和黑腐病的抗性基因进行了QTL定位与遗传效应分析,共发现了控制萝卜对TuMV抗性和黑腐病抗性的4个QTL,这4个QTL分布在LG3和LG5连锁群上。在控制萝卜对TuMV抗性的2个QTL中,1个为增效位点,1个为减效位点,QTL的贡献率分别为7.3 %和11.7 %;控制黑腐病抗性的2个QTL中,有1个为增效位点,QTL的贡献率为26.6%,1个为减效位点,QTL的贡献为45.3 %。同时采用混合分组分析法(BSA)法对萝卜TuMV不同抗源的抗性基因进行分子标记研究,结果找到一个与抗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CoMe7F/BEm12R-120,连锁遗传距离为7.9 cM。5.与无毒基因对应的萝卜抗黑腐病基因的分子标记:首次应用从黑腐病菌Xcc_8004中分离出来的8个含有特定无毒基因的菌株对20份萝卜黑腐病抗、感材料进行筛选,发现有12份材料对不同的无毒基因菌株存在抗性反应,表明这12份材料中含有与相应的无毒基因对应的抗性基因。同时,应用以KB07-3和KB07-10为亲本构建的F2分离群体,采用BSA方法和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与无毒基因Xcc_3176对应的抗病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研究,找到了一个与该抗病基(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09-06-01)
古瑜,赵前程,刘松,王春国,孙德岭[10](2007)在《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 var.botrytis)黑腐病抗性基因同源序列分离及克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从 NBS 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 PCR 的方法,以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 vat.botrytis)抗、感黑腐病的近等基因系为材料,分离得到 NBS-LRR 型抗性基因同源序列,并获得1个克隆,命名为 RGA330-7.Southern 杂交表明,该片段在近等基因系中存在明显的多态性,且该片段在抗黑腐病基因位点至少存在3个以上类似 RGA330-7的同源拷贝.序列分析结果认为该克隆与 NBS-LRR 型抗性基因的部分 CDSs 有很高的同源性,说明该片段属于 NBS-LRR 型.系统进化分析该序列与甘蓝型油菜的2个抗病同源序列归为一类,很可能这3个不同来源的抗性基因同源序列同属于一种抗性基因家族.因此推测该序列与花椰菜抗黑腐病基因紧密相关,为进一步克隆花椰菜抗黑腐病基因提供了可靠的候选基因,对分子标记辅助抗性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2期)
黑腐病抗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对黑腐病(Black rot)感病的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 L.var.botrytis L.,2n=18,CC)‘Korso’和抗病的黑芥(B.nigra,black mustard,2n=16,BB)‘G1/1’的体细胞杂种(简称PFCN,protoplast fusion of cauliflower and Brassica nigra)高代自交及回交后代为材料,根据表型特征将其分为4大类:性状介于花椰菜和黑芥之间的中间型材料(M)、向花椰菜过渡的过渡型(M-K)、偏花椰菜型(-K)和花椰菜型(K)。连续5年的黑腐病人工接种鉴定结果显示:‘Korso’的病情指数在44~57之间,表现为耐病到感病;‘G1/1’在12~32之间,表现为抗病,从M、M-K、-K至K型,杂种后代病情指数总体上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中M型和M-K型材料表现为高抗至抗病,-K型材料表现为抗病至耐病,K型材料表现为耐病。对2014年的15份典型-K至K型材料进行了形态演变及黑腐病抗性变化追溯:总体上,偏花椰菜的形态转变发生在S1BC4、S5、S1BC3和BC3(S为自交,BC为回交)世代中,伴随着形态的转变,黑腐病病情指数急剧升高;同一年中来源相同或者相近的株系病情指数相差不多。2015年进一步对2014年25个单株的自交后代进行黑腐病抗病性跟踪鉴定:整体上病情指数呈下降趋势,仅少数株系表现上升;来源相同的衍生株系变化趋势几乎一致,且差异不大,说明这些材料系内对黑腐病抗病性逐年趋于稳定。目前获得了6份相对于受体亲本‘Korso’表现出了对黑腐病抗性显着提高的材料:PFCN14-15-4.1、PFCN14-15-5.1、PFCN14-29-1.1和PFCN14-29-1.2,连续3年病情指数呈下降趋势,并最终稳定在30左右;PFCN14-14-1.1和PFCN14-14-1.2则连续6年保持在20~38之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黑腐病抗性论文参考文献
[1].刘泽慈.甘蓝染色体片段替换系的构建和黑腐病抗性QTL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2019
[2].张洁,王桂香,韩硕,严红,宗梅.花椰菜—黑芥体细胞杂种的性状演变和对黑腐病抗性的转育[J].园艺学报.2016
[3].周建波,殷辉,封云涛,秦楠,赵晓军.应用相对抗病性指数评价胡萝卜种质资源黑腐病抗性[J].中国农学通报.2015
[4].段韫丹,邱杨,汪精磊,王海平,张晓辉.萝卜不同抗源对黑腐病抗性的遗传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5
[5].张云霞.甘蓝苗期黑腐病抗性鉴定及抗病相关机理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
[6].段韫丹.萝卜种质对黑腐病抗性的遗传分析及QTL精细定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
[7].张黎黎.青花菜黑腐病抗性遗传及其防御酶活性和超微结构变化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
[8].阳廷密,张素英,王明召,邓明学,覃旭.广西柑桔主栽品种对黑腐病抗性的初步鉴定[J].中国南方果树.2012
[9].李红双.萝卜对芜菁花叶病毒病和黑腐病抗性的遗传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10].古瑜,赵前程,刘松,王春国,孙德岭.花椰菜(Brassicaoleraceavar.botrytis)黑腐病抗性基因同源序列分离及克隆的研究[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