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气象论文-郑少雄

微气象论文-郑少雄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气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森林微气象,气象监测

微气象论文文献综述

郑少雄[1](2019)在《WSN森林微气象信息监测的组网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现对森林微气象监测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本文提出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SensorNetworks,WSN)的森林微气象数据监测系统。该系统选取广州市天河区的火炉山森林公园为试验区,布置了22个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WSN网络覆盖面积为3500平方米,构成森林微气象数据监测系统,实现对森林微气象的监测,通过森林微气象监测上位机软件,收集到的数据有1.75万条。实现了通过网络节点采集森林环境信息,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融合后传输到基站,再通过GPRS传送到远程监测上位机软件,经过一年左右的运行可以证明该系统稳定性好,能够大大提高森林微气象监测的效率。(本文来源于《现代信息科技》期刊2019年17期)

张海宏,肖建设,陈奇,姜海梅[2](2019)在《青海省甘德两次降雪过程的微气象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青海省甘德两次降雪过程的微气象观测数据,探讨了两场降雪过程雪深、雪密度、雪中含冰量、雪中含水量和雪面温度的变化情况,分析了地表反照率与雪密度、雪中含冰量及雪中含水量的关系,结合降雪过程近地面温、湿、风廓线特征分析了积雪对近地面温、湿、风梯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积雪覆盖会导致地表反照率显着增加,降雪过后正午时地表反照率可高达0.8~0.9。随着积雪的消融,地表反照率逐渐减小;积雪反照率与雪密度和雪中含冰量呈正相关,与雪中含水量呈负相关;地表积雪覆盖会导致近地面温度梯度绝对值减小,相对湿度梯度绝对值在凌晨减小、午后增大,地表积雪覆盖对近地面风速梯度变化并无特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9年08期)

刘宣廷,李鹏,苗爱敏,陈勇,沈鑫[3](2019)在《基于谱聚类的输电线覆冰过程微气象特征提取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因输电线路覆冰造成的电网瘫痪是近年来常见的电网灾害之一,进而对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可控性以及电网灾害预警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了基于谱聚类的输电线路覆冰过程特征提取模型,对覆冰过程进行了定性分析,该模型通过对影响覆冰过程的微气象因素进行特征提取(聚类),较为准确地对输电线覆冰严重程度进行了分离,并对微气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气象倾向率作为参考量,获得了严重覆冰、覆冰脱落等过程发生的气象条件,最后通过云南电网提供的相关数据验证了此模型的有效性,为电网部门输电线路覆冰灾害的预警提供气象参考条件。(本文来源于《测控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庄文兵,祁创,王建,于龙,张清川[4](2019)在《基于微气象监测的输电线路覆冰动态过程估计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导线覆冰与脱冰跳跃威胁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因此实现线路覆冰增长与脱冰跳跃动态过程实时趋势估计,对运维检修决策有很大意义。在现有覆冰增长与脱冰跳跃的影响因素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微气象监测数据的输电线路覆冰及脱冰跳跃发展趋势多时间尺度动态估计模型。以新疆电网某线路运行记录为例进行了建模分析,所提模型与实际运行结果及其他方法对比测试表明,该方法可较好地估计输电线路覆冰增长及脱冰跳跃过程,实用性强,可用于输电线路覆冰及脱冰跳跃监测、越限告警,作为电网调度运行及线路运维检修决策的参考。(本文来源于《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期刊2019年14期)

刘业涛,刘科,王毅,高园,田小海[5](2019)在《高温条件下水稻耐感品种冠层微气象特征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模型法模拟水稻热害过程是研究水稻热害的重要途径,而找到用于模拟的参数是开展这一工作的前提。本试验于2017年采用日本研制的水稻冠层微气象测定仪MINCER,捕获不同温度耐性水稻品种(耐/感)开花期在高温条件下的冠层微气象参数,并与试验地点附近国家基本气象站观察的数据(对照)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对照点相比,热害发生时,白天(9:00—19:00)耐性品种N22水稻冠层内部温度低1.6℃、相对湿度高12.4个百分点,晚间(20:00-5:00)水稻冠层内部温度低0.6℃、相对湿度高1.8个百分点;白天感性品种IR64水稻冠层内部温度低1.6℃、相对湿度高16.2个百分点,晚间感性品种IR64水稻冠层内部温度低0.8℃、相对湿度高2.3个百分点。热害发生时,田间水稻冠层内的温湿度与大气环境具有差异,且温湿度变化幅度白天大于夜间,在部分时段出现了冠层内温度高于对照点的异常现象。上述结果说明,未来设定水稻热害鉴定条件、模拟水稻热害受害过程及利用数学模型模拟热害胁迫时,对于白天和夜间的气象条件应加以区分,同时模拟时利用的气象数据应主要以冠层处为准,这对于提高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全国第十八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专辑》期刊2019-06-23)

白仕雄,刘凯,宋梁,彭勇,雷泽宇[6](2019)在《±8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微气象实时监测与带电作业安全评估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局地微气象复杂多变、难以准确预报且给带电作业安全开展带来较大问题,基于定点监测手段,实时获取输电线路局地微气象信息;在此基础上,分析了±800 kV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影响因素,基于气体击穿理论修正了气压、温度及湿度对最小安全距离的影响,构建了以最小安全距离、气象条件、地形条件、作业人员条件及作业设备条件等因素为指标的±8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基于评价指标层次结构建立关系矩阵及模糊一致矩阵,获取项目层及指标层各因素的权值;划分带电作业安全等级,结合半梯形和叁角形函数构建各指标隶属度函数,采用模糊综合评估法获得带电作业安全等级。针对四川锦苏线±800 kV带电作业安全等级进行了评估,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及有效性。该方法为实时准确地获取输电线路局地微气象信息及±8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评估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高压电器》期刊2019年06期)

刘业涛,刘科,王毅,高园,田小海[7](2019)在《高温条件下水稻耐感品种冠层微气象特征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模型法模拟水稻热害过程是研究水稻热害的重要途径,而找到用于模拟的参数是开展这一工作的前提。本试验于2017年采用日本研制的水稻冠层微气象测定仪MINCER,捕获不同温度耐性水稻品种(耐/感)开花期在高温条件下的冠层微气象参数,并与试验地点附近国家基本气象站观察的数据(对照)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对照点相比,热害发生时,白天(9∶00—19∶00)耐性品种N22水稻冠层内部温度低1.6℃、相对湿度高12.4个百分点,晚间(20∶00—5∶00)水稻冠层内部温度低0.6℃、相对湿度高1.8个百分点;白天感性品种IR64水稻冠层内部温度低1.6℃、相对湿度高16.2个百分点,晚间感性品种IR64水稻冠层内部温度低0.8℃、相对湿度高2.3个百分点。热害发生时,田间水稻冠层内的温湿度与大气环境具有差异,且温湿度变化幅度白天大于夜间,在部分时段出现了冠层内温度高于对照点的异常现象。上述结果说明,未来设定水稻热害鉴定条件、模拟水稻热害受害过程及利用数学模型模拟热害胁迫时,对于白天和夜间的气象条件应加以区分,同时模拟时利用的气象数据应主要以冠层处为准,这对于提高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稻米》期刊2019年03期)

郑少雄[8](2019)在《基于WSN的森林微气象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监测森林环境的微气象,有助于实时获取森林环境的各项信息,本文采用分簇路由算法,部署森林微气象WSN节点,开发森林环境信息监测上位机软件,能实时动态采集并显示森林微气象信息,对于森林火灾的监测防控工作,具有较好的辅助意义。(本文来源于《信息通信》期刊2019年04期)

张懿,文小航,王少影,尚伦宇,张宇[9](2019)在《玛曲高寒草甸夏季近地层微气象和CO_2通量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15年夏季玛曲高寒草甸观测资料,从中选取7月10个连续完整的观测日,分析了近地层气象要素、地表辐射和能量传输以及CO_2通量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夏季玛曲地区气温和比湿昼夜差异较大,最大温差为19.2℃,平均风速为2.7 m·s~(-1),风向以东风为主。晴天条件下向下短波辐射可达1 200 W·m~(-2)左右,平均地表反照率为0.22,均大于藏北那曲地区。净辐射峰值可达850 W·m~(-2)左右,陆-气间能量传输以潜热输送为主。10 d能量闭合度平均值为0.61,能量不平衡程度较大。夏季玛曲高寒草甸表现为"碳汇", CO_2通量平均值为-0.20 mg·m~(-2)·s~(-1),晴天碳吸收最大速率为-14.05 mg·m~(-2)·s~(-1),显着大于阴天,最大碳吸收时长为13 h, CO_2密度平均值为530.7 mg·m~(-3)。(本文来源于《冰川冻土》期刊2019年01期)

郝锐楠[10](2019)在《微地形微气象条件下输电塔线体系动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网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输电线路建设于山区之中。输电塔线体系具有高柔性大跨度的结构特点,在微地形区域容易受到极端气象条件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极端风载荷对输电塔线体系的破坏,轻则导致风偏跳闸,重则导致倒塔断线等事故。完善输电线路防风设计方法,研究塔线体系在微地形风场下的响应,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采用CFD数值模拟方法,针对典型风致输电塔线体系事故案例,选取垭口-山坡微地形,研究其叁维风场特征。研究表明:垭口微地形内,近地面风场狭管加速效应明显,横向、竖向平均风速均有明显增大;山坡近地面内,横向风速增大幅度较大,而竖向风速增大幅度较小。通过对比微地形风场与平坦地貌风场,计算典型测点风速修正系数,并与输电线路设计规范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规范中风速修正系数取值偏小。基于ANSYS平台,采用梁单元建立了输电铁塔塔架的有限元模型,并通过模态测试分析事故铁塔振动特性。结果表明:该输电塔的主要振型以塔头沿X、Y方向整体摆动和沿Z方向的整体扭转为主。根据悬链线索单元法进行导线找型,采用杆单元模拟绝缘子串,在输电塔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叁塔两线体系有限元模型。塔线体系的模态测试结果表明,塔线体系的振型以导线振动为主,且频率远低于输电塔振动频率。结合CFD垭口-山坡微地形风场与塔线体系进行有限元仿真。从档中导线风偏最大位移、绝缘子串风偏参数两个方面,计算输电塔线体系的风致响应。分别计算平坦地貌风场和微地形风场两种情况,并单独考虑竖向风速的影响,对比输电线路设计规范计算值,结果表明:对于平坦地貌风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风偏设计值基本满足要求;对于垭口-山坡微地形风场,因规范中未考虑微地形风场加速效应和竖向风速的存在,规范设计值偏小。(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9-03-01)

微气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青海省甘德两次降雪过程的微气象观测数据,探讨了两场降雪过程雪深、雪密度、雪中含冰量、雪中含水量和雪面温度的变化情况,分析了地表反照率与雪密度、雪中含冰量及雪中含水量的关系,结合降雪过程近地面温、湿、风廓线特征分析了积雪对近地面温、湿、风梯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积雪覆盖会导致地表反照率显着增加,降雪过后正午时地表反照率可高达0.8~0.9。随着积雪的消融,地表反照率逐渐减小;积雪反照率与雪密度和雪中含冰量呈正相关,与雪中含水量呈负相关;地表积雪覆盖会导致近地面温度梯度绝对值减小,相对湿度梯度绝对值在凌晨减小、午后增大,地表积雪覆盖对近地面风速梯度变化并无特定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气象论文参考文献

[1].郑少雄.WSN森林微气象信息监测的组网试验研究[J].现代信息科技.2019

[2].张海宏,肖建设,陈奇,姜海梅.青海省甘德两次降雪过程的微气象特征分析[J].气象.2019

[3].刘宣廷,李鹏,苗爱敏,陈勇,沈鑫.基于谱聚类的输电线覆冰过程微气象特征提取模型[J].测控技术.2019

[4].庄文兵,祁创,王建,于龙,张清川.基于微气象监测的输电线路覆冰动态过程估计模型[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9

[5].刘业涛,刘科,王毅,高园,田小海.高温条件下水稻耐感品种冠层微气象特征差异[C].全国第十八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专辑.2019

[6].白仕雄,刘凯,宋梁,彭勇,雷泽宇.±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微气象实时监测与带电作业安全评估方法研究[J].高压电器.2019

[7].刘业涛,刘科,王毅,高园,田小海.高温条件下水稻耐感品种冠层微气象特征差异[J].中国稻米.2019

[8].郑少雄.基于WSN的森林微气象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信息通信.2019

[9].张懿,文小航,王少影,尚伦宇,张宇.玛曲高寒草甸夏季近地层微气象和CO_2通量特征分析[J].冰川冻土.2019

[10].郝锐楠.微地形微气象条件下输电塔线体系动特性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

标签:;  ;  ;  

微气象论文-郑少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