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霉素环论文-常彩虹,高义英

红霉素环论文-常彩虹,高义英

导读:本文包含了红霉素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特发性肺纤维化,免疫抑制剂,小剂量红霉素,糖皮质激素

红霉素环论文文献综述

常彩虹,高义英[1](2014)在《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小剂量红霉素、环磷酰胺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小剂量红霉素、环磷酰胺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07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50例,男性28例,女性22例,随机把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口服醋酸泼尼松片0.5 mg/(kg.d),环磷酰胺片,红霉素肠溶片0.25 g/d。对照组:口服醋酸泼尼松片、环磷酰胺片,用法同上。治疗3个月后通过肺功能指标、动脉血气变化、肺CT纤维化程度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小剂量红霉素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在症状、肺功能、动脉血气变化、HRCT影像学表现等方面都得到了有效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联合应用上述药物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可以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减轻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结论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小剂量红霉素、环磷酰胺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可以取得较好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14年29期)

尹戎,宋志春,张志荣,包凯,张为革[2](2009)在《微波辅助合成红霉素环11,12-碳酸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无相转移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红霉素、碳酸乙撑酯及碳酸钾(物质的量之比为1∶5∶1.5)于溶剂二氧六环中,经微波照射直接合成了红霉素环11,12-碳酸酯,其结构经MS和1H-NMR谱确证。与常规的制备方法相比,该方法更加简便、有效。(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化学杂志》期刊2009年03期)

游雪甫,娄人慧,张伟新,王跃明,闫桂华[3](2003)在《红霉素环11,12-碳酸酯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评价红霉素环 11,12 -碳酸酯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琼脂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国产和进口红霉素环 11,12 -碳酸酯对临床分离致病菌的体外抗菌作用 ,并与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地红霉素、阿奇霉素和乙酰螺旋霉素进行了比较。结果 国产和进口红霉素环 11,12 -碳酸酯对 5 79株临床分离菌的抗菌活性相近 ,对革兰氏阳性菌和厌氧菌的抗菌活性比红霉素强 2~ 8倍 ,优于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地红霉素、阿奇霉素、乙酰螺旋霉素 ,但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活性稍弱于阿奇霉素。红霉素环 11,12 -碳酸酯对金葡菌显示抑菌作用 ,对化脓链球菌在 2~ 4倍 MIC浓度时显示杀菌作用 ;红霉素环 11,12 -碳酸酯抗金葡菌和化脓链球菌的活性随着 p H的增加而增强 ,接种量和血清浓度对国产红霉素环 11,12 -碳酸酯抗金葡菌和化脓链球菌的活性无明显影响。结论 红霉素环 11,12 -碳酸酯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菌活性 ,国产红霉素环 11,12 -碳酸酯抗菌活性与进口相近 ,优于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地红霉素、阿奇霉素和乙酰螺旋霉素。(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2003年08期)

游雪甫,张伟新,娄人慧,王跃明,闫桂华[4](2003)在《红霉素环11,12-碳酸酯于小鼠体内的抗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评价红霉素环 11,12 -碳酸酯的体内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小鼠腹腔感染模型 ,观察红霉素环 11,12 -碳酸酯口服对临床分离的金葡菌、化脓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感染小鼠的体内疗效 ,并与罗红霉素、红霉素进行比较。结果 红霉素环 11,12 -碳酸酯口服对金葡菌 15、金葡菌 91- 2 9、化脓链球菌 94 - 3、化脓链球菌 5 5 6、肺炎链球菌 9- 9、肺炎链球菌 9- 5感染小鼠的 ED50 值分别为 38.84、37.0 8、 8.6 2、9.15、12 .76、31.4 2 mg/ kg,抗菌活性比红霉素强 2~ 8倍 ,与罗红霉素相近。结论 红霉素环 11,12 -碳酸酯对金葡菌、化脓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感染小鼠均有较强的保护作用 ,抗菌活性明显优于红霉素 ,与罗红霉素相近。(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2003年08期)

张慧琳,侯杰,谭伟,吕晓菊,李德天[5](2003)在《红霉素环11,12-碳酸酯与罗红霉素多中心双盲双模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霉素环 1 1 ,1 2 碳酸酯是红霉素的衍生物 ,对革兰氏阳性菌、肺炎支原体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其作用比红霉素强。研究目的 :通过治疗敏感菌所致的急性细菌性感染 ,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方法 :采用多中心、区组随机化 ,双盲双模拟对照试验设计(本文来源于《四川生理科学杂志》期刊2003年03期)

谭伟,侯杰,陈旭岩,陈亦芳,张慧琳[6](2003)在《红霉素环11,12-碳酸酯与罗红霉素双盲双模拟随机对照治疗细菌性感染的临床及细菌学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评价红霉素环 11,12 碳酸酯治疗呼吸系统和皮肤细菌性感染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区组随机化、双盲双模拟对照试验设计 ,选用罗红霉素作对照药。试验药 :红霉素环 11,12 碳酸酯片剂 ,2 5 0~ 5 0 0mg/次 ,每日 2次。对照药 :罗红霉素片剂 ,15 0~ 3 0 0mg/次 ,每日 2次 ,疗程均为 5~ 10d。结果 实验组 2 8例 (呼吸系统感染 17例 ,皮肤软组织感染 11例 )与对照组 2 9例 (呼吸系统感染 17例 ,皮肤软组织感染 12例 )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 85 71%与 82 76% ,细菌清除率分别为 76%与 83 3 3 % ,细菌敏感百分率分别为 89 3 6%与 72 3 4% ,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12 1%与 12 5 % ,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红霉素环 11,12 碳酸酯治疗细菌性感染安全有效。(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2003年04期)

吕晓菊,俞汝佳,高燕渝,张谊之,冯萍[7](2003)在《红霉素环11,12-碳酸酯与罗红霉素双盲双模拟随机对照治疗细菌性感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评价红霉素环 11,12 碳酸酯治疗呼吸系统和皮肤软组织细菌性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以罗红霉素为对照 ,进行多中心、区组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试验。红霉素环 11,12 碳酸酯片 2 5 0~5 0 0mg/次 ,每日 2次 ,口服 ,疗程 5~ 10d。罗红霉素片 15 0~ 3 0 0mg/次 ,每日 2次 ,疗程 5~ 10d。结果 试验组、对照组各病种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 90 0 0 %与 77 2 7% ;不同细菌感染者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 89 47%与76 19% ;细菌清除率分别为 10 0 % (19/19)与 95 2 4% (2 0 /2 1) ,试验组与对照组各对应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不良反应结果显示 ,红霉素环 11,12 碳酸酯可引起轻微消化道症状 ,及实验室肝功能的异常 ,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2 .0 0 % ,罗红霉素可引起轻微肝功能异常 ,无需处理可自行缓解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 85 % ,两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显着性 (P >0 0 5 ) ,试验期间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红霉素环 11,12 碳酸酯作为一种新型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抗菌活性较强 ,使用方便 ,可安全有效地治疗由敏感菌引起的轻、中度感染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2003年03期)

孙培红,周颖,崔一民,赵侠,刘玉旺[8](2002)在《单次口服国产红霉素环11,12-碳酸酯片剂药代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健康志愿者口服国产红霉素环酯片剂后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探讨国产红霉素环11,12-碳酸酯片剂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11名健康男性志愿者按拉丁方设计叁种单剂量口服国产红霉素环11,12-碳酸酯片剂(250,500,750mg),用微生物琼脂平皿扩散法测定血请、尿液中药物浓度和排泄量,检测菌为藤黄八迭菌。结果:受试者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用3P97软件进行拟合,符合一室药代动力学模型,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t1/2分别为9.92±2.39,9.67±2.44和9.38±2.89h;tmax分别为7.27±3.26、6.00±1.26和7.64±2.94h;Cmax分别为0.35±0.16,0.62±0.18和1.08±0.42mg·L-1;AUC0-∞别为6.37±2.93,10.58±4.09和19.28±7.26mg·h·L-1。48h的尿累积排出百分率分别为8.76%±5.07%,7.89%±3.80%,10.22%±5.37%。结论:与其他红霉素相比,本品具有分布广、排泄慢、尿累积排除率大等药代动力学特性,极有利于有关细菌感染的治疗。(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期刊2002年04期)

周颖,赵侠,孙培红,崔一民,刘玉旺[9](2002)在《多剂量口服国产红霉素环11,12-碳酸酯片剂药代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健康志愿者连续服用国产红霉素环酯片剂后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探讨国产红霉素环11,12-碳酸酯片剂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12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多剂量口服国产红霉素环11,12-碳酸酯片剂500mg,12h一次,共服8d,用微生物法测定血清、尿液中药物浓度和排泄量,检测菌为藤黄八迭菌(CMCCB 28001)。结果:受试者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用ssd软件处理,所获得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t1/2为10.14±3.36h;tmax为4.33±0.62h;Cmax为2.09±0.48mg·L-1;Cssmin为1.36±0.43mg·L-1;波动百分率DF%为48.11%±14.78%;AUCssmin为19.53±5.60mg·h·L-1;清除率CL为27.59±7.73L·h-1;表观分布容积V为391.56±151.09L;72h的尿累积排出百分率为35.70%±15.79%。结论:本品多剂量给药后,血药浓度高且波动小,口服吸收量大,药物不良反应小,有利于细菌感染的治疗。(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期刊2002年04期)

宋丹青,高丽梅,张致平,于顺庭,齐晶[10](2001)在《红霉素环11,12-碳酸酯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红霉素 A为原料 ,与环状碳酸酯一步反应得到了红霉素环 11,12 -碳酸酯 ,其体内外抗菌活性均强于母体抗生素 -红霉素。由于分子内氢键的存在 ,使之以 9R构型的半缩酮异构体形式存在(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2001年04期)

红霉素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无相转移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红霉素、碳酸乙撑酯及碳酸钾(物质的量之比为1∶5∶1.5)于溶剂二氧六环中,经微波照射直接合成了红霉素环11,12-碳酸酯,其结构经MS和1H-NMR谱确证。与常规的制备方法相比,该方法更加简便、有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霉素环论文参考文献

[1].常彩虹,高义英.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小剂量红霉素、环磷酰胺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2014

[2].尹戎,宋志春,张志荣,包凯,张为革.微波辅助合成红霉素环11,12-碳酸酯[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9

[3].游雪甫,娄人慧,张伟新,王跃明,闫桂华.红霉素环11,12-碳酸酯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3

[4].游雪甫,张伟新,娄人慧,王跃明,闫桂华.红霉素环11,12-碳酸酯于小鼠体内的抗菌活性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3

[5].张慧琳,侯杰,谭伟,吕晓菊,李德天.红霉素环11,12-碳酸酯与罗红霉素多中心双盲双模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3

[6].谭伟,侯杰,陈旭岩,陈亦芳,张慧琳.红霉素环11,12-碳酸酯与罗红霉素双盲双模拟随机对照治疗细菌性感染的临床及细菌学评价[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3

[7].吕晓菊,俞汝佳,高燕渝,张谊之,冯萍.红霉素环11,12-碳酸酯与罗红霉素双盲双模拟随机对照治疗细菌性感染[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3

[8].孙培红,周颖,崔一民,赵侠,刘玉旺.单次口服国产红霉素环11,12-碳酸酯片剂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2

[9].周颖,赵侠,孙培红,崔一民,刘玉旺.多剂量口服国产红霉素环11,12-碳酸酯片剂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2

[10].宋丹青,高丽梅,张致平,于顺庭,齐晶.红霉素环11,12-碳酸酯的合成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1

标签:;  ;  ;  ;  

红霉素环论文-常彩虹,高义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