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触发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触发

沈银春(滨海县淤尖中学,江苏盐城224545)

从教育者的角度而言,任何教师都应该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进行情感方面的教育和熏陶。而语文教学是最能走近学生的心灵,深入挖掘埋藏于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触发点,激发学生的情感意识的。翻开中学语文教材,总能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人、对同志、对战友的深挚情感,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是真情的喷涌结晶。

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将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哲理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戏剧淋漓尽致地演绎出来呢?又如何让学生在强有力的艺术感染中,产生积极的情感,塑造崇高的人格呢?

从教多年来,笔者不断地听取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其中感触体悟最深的是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它深深地折服了读者的心,让读者浸润在浓郁的情感中,犹如身临其境。可以说,语言是一切思维的基础,思想的张力要通过语言得到体现,而情感的抒发也是如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激情洋溢、抑扬顿挫的语言显得更加的重要。

在笔者脑中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两位老师上的同一课《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位温婉细腻,道尽了海子不幸的一生,缓慢低沉的语速似乎让人们看到了海子徘徊于山海关一段慢行铁轨时赴难的神情;一位慷慨激扬,揭露了底层人民的苦难,时而气愤时而悲伤的神情让人们真正体悟到了海子对现实的绝望。每个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不一样的,但是他们在与学生进行对话的时候,都真实的打动了学生,让他们触摸到了真实的海子,而非只是文本中的虚像。

第一位教师的课堂设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题目同学们想到了什么,第二个问题是再次感受“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情感。同学们的参与度很高,他们都有着桃花源式的梦,真希望也有这样一所面朝大海的房子。就在此时,教师引入了一段海子的身世介绍:

十年前,安徽怀宁一个偏远的小村庄,一位少年渴望走出贫瘠、落后的山沟,他怀着对城市的赤诚追求踏进了北京政法大学,前途是一片光明。可当他游走于城市的大街小巷时,一个山村的孩子他那敏感细腻的心理所感受到的只是钢筋混泥土和人情冷漠。曾经的美好梦想在巨大的现实面前被碾得粉碎,麦子、桃花、太阳,已不复存在,失望、孤独将他重重包围,让他无处可逃。

1989年3月26日下午,一个穿着干净的年轻小伙子用铅笔使劲地写下:“我是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教师,我叫查海生,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他慢慢把身子躺在铁轨上,腰部紧挨着轨道。一列货车呼啸而来,这个年轻人完成了生与死的精彩一幕。

这个年轻人便是诗人———海子。他如此匆匆地结束了自己短暂而又绚丽的一生。缓慢而低沉的叙述,渐渐地感染了在坐的学生和老师,先前激烈而热闹的讨论场面顿时冷却,学生神情严肃而悲伤似有所思。当再次讨论感受“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学生就能够走进海子,体会海子“独立于社会人群的边缘”的无奈而又孤傲的情感。

第二位教师重点解读了“明天”的意象和“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一节诗文的现实意义。

海子祝福陌生人有个灿烂的前程,有情人终成眷属,获得尘世的幸福。既然这种幸福是得到祈求而获得的,那么生活在尘世的陌生人的生活就有着种种不幸福的可能。那么这个社会现实是怎样的呢?

老大爷,佝偻着身躯,双手合插在袖筒里,轻声吆喝着,眼睛不时地盯着路人,起五更过半夜为的只是一个红薯能挣几毛钱,为了一天能多买几个红薯。生活的重担压垮了老人的脊梁,然而一辆城管局的车驶过,夺走了老人的红薯,砸烂了老人赖以生存的挣钱工具。老人只有无奈地退缩在墙角一旁独自饮泣。

小女孩,穿着一双不齐的布鞋,天真地拿着花朵请求靠窗用餐的男人买一朵花给边上的女士。男人不屑的摆摆手,让女孩离开。女孩怯生生地不解地问男人:你有钱吃这么好的饭,难道没有钱买花吗?

………

当我们日日走过老人的摊位计较着几毛钱的时候,当我们用嫌弃的眼色看着邋遢的卖花小女孩的时候,有没有想过生活在底层的百姓他们那被苦难所磨砺的沧桑的双手。

通过这位教师的描述,学生们更加感受到了“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只愿”二字所体现出来的诗人在承担尘世苦难之后的孤寂情怀。

教师的煽情表演,所创设的是一种艺术情境和情感气氛,能让学生置身其中,使学生动情,细心品味,受到感染,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情感,真正符合了新课程提出的注重“人文关怀”。

标签:;  ;  ;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触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