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古越语底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赣语,词汇,古越语,底层成分
古越语底层论文文献综述
肖九根,李军[1](2012)在《赣语词汇中的古越语底层成分及其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赣语词汇系统中沉积着大量古越语底层成分,这与其形成的人文历史密不可分。史料记载,大约商周时期,赣鄱地区属于百越族聚居地。其时,百越族中的干越族或曰扬越族统治着赣鄱地区,其活动中心在赣东北余干一带,与东部瓯越地域毗邻,关系十分密切。干越族在赣鄱地区活动时间长达千余年,这使赣鄱地区至今不仅保留着古越族的生活习俗,而且还遗存着古越族的语言文化烙迹。(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2年05期)
张艳菊[2](2011)在《江苏徐州地名中的古越语底层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江浙一带曾经是我国古百越民族的栖息区域,他们先后建立了吴、越等地方政权,但随后迁至湘黔桂粤地区。然而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具有民族特色的地名被保存下来。以江苏徐州市为考察点,涉及其辖区内的市区、乡镇、村各级行政区划单位。针对发现的"贾汪","圩"类地名,以及"思田"、"岳骆王"等疑似古越语地名进行解释和考证,从而为古吴越地名中有侗台语底层这一观点提供新的例证。(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李心释,吕军伟[3](2010)在《汉语南方方言中的古越语底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底层理论揭示了底层现象的存在须有两个前提:一是民族底层;二是语言转用。底层理论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底层"一词已经跟接触语言学的"母语干扰"等概念合流。汉语底层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重点探讨南方方言中的古越语底层,但无论在底层词、底层音系特征还是底层形态-句法方面,都存在判定标准问题及其它争议。作为南方方言之一的平话不应放在底层论的视野中研究,从汉、壮语接触历史与现状看,平话受影响的机制属于母语干扰或借用。(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1期)
胡海琼[4](2008)在《南方方言中的“栏”并非古越语底层词》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学者认为南方方言中表"关养牲畜之所"的"栏"是古越语底层词。通过考察古汉语、现代汉语方言以及壮侗语中"栏"的使用情况,我们认为底层词说不可信,把它解释为古语词更合理。(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6期)
陆招英[5](2007)在《闽顺昌方言古越语底层词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建境内很早就有先民居住,他们是早期对福建进行开发的闽越族人,在福建境内的生产和和生活促进了闽地的发展,同时在方言中也留下了痕迹,称之为"底层词"。(本文来源于《双语学习》期刊2007年11期)
龚群虎[6](2001)在《南方汉语古越语底层问题新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方汉语里的“古越语底层”有不同类型的情况。以“底层词”为例,有的是 分布在南方而汉籍无查的;有的是南方汉语形式跟今天侗台语等兄弟民族语言相似, 但可以证明汉越同源或早期互惜的;有的则是多方面都像汉语固有词,但也可以从 “底层词”角度解释的。讨论“底层”时应加以区别。(本文来源于《民族语文》期刊2001年03期)
古越语底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江浙一带曾经是我国古百越民族的栖息区域,他们先后建立了吴、越等地方政权,但随后迁至湘黔桂粤地区。然而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具有民族特色的地名被保存下来。以江苏徐州市为考察点,涉及其辖区内的市区、乡镇、村各级行政区划单位。针对发现的"贾汪","圩"类地名,以及"思田"、"岳骆王"等疑似古越语地名进行解释和考证,从而为古吴越地名中有侗台语底层这一观点提供新的例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古越语底层论文参考文献
[1].肖九根,李军.赣语词汇中的古越语底层成分及其成因[J].广西社会科学.2012
[2].张艳菊.江苏徐州地名中的古越语底层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
[3].李心释,吕军伟.汉语南方方言中的古越语底层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4].胡海琼.南方方言中的“栏”并非古越语底层词[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5].陆招英.闽顺昌方言古越语底层词初探[J].双语学习.2007
[6].龚群虎.南方汉语古越语底层问题新探[J].民族语文.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