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氢格尔德霉素论文-李婷

双氢格尔德霉素论文-李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氢格尔德霉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链霉菌,GDM类似物,新次级代谢产物,细胞色素P450

双氢格尔德霉素论文文献综述

李婷[1](2015)在《链霉菌产生的(4S/R)-4,5-双氢-4-羟基格尔德霉素及其他新次级代谢产物的发现与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链霉菌能够产生结构丰富、活性多样的次级代谢产物,是创新微生物药物的重要来源,因此对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进行挖掘和探索对于创新微生物药物研究非常重要。本论文共分为两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基于细胞色素P450催化机制从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 17997中发现和鉴定格尔德霉素新组分,第二部分为链霉菌CPCC 203471和CPCC 200466产生的抗生素新组分的发现和探索。格尔德霉素(geldanamycin, GDM)是由吸水链霉菌产生的苯醌型安莎类抗生素,为热休克蛋白Hsp90的特异性抑制剂,它的抗肿瘤细胞活性(IC50)在亚微摩尔级。但GDM的肝毒性强、水溶性差,只能作为抗肿瘤药物开发的先导化合物。目前已报道数百个GDM的有机半合成衍生物,其中多种衍生物具有较好的体内活性,例如17-烯丙氨基-17-去甲氧基格尔德霉素(17-AAG)已针对多种肿瘤进入了Ⅱ期临床试验阶段。此外,许多天然GDM类似物不断从GDM产生菌中被发现和分离出来,它们中某些化合物的水溶性和抗肿瘤细胞活性优于GDM,预示着天然GDM类似物也有成为潜在的抗肿瘤药物可能。GDM的生物合成分为前格尔德霉素形成和PKS后修饰两部分。在PKS后修饰过程中有一个从碳碳单键到双键的氧化脱氢(去饱和)步骤,催化这步反应的酶GdmP属于细胞色素P450超家族。细胞色素P450在生物体内主要催化羟基化反应,仅在极少数情况下催化去饱和反应,因此这步催化反应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在催化去饱和反应时是否也有羟基化产物出现?依据文献对细胞色素P450催化机制的一般性分析总结,以及我们对GdmP初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推测在GdmP催化的C-4,5位去饱和反应过程中也有可能出现羟基化产物。因此,发现该羟基化GDM类似物对于深入理解GDM生物合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其抗肿瘤细胞活性进行测定对于获得具有开发前景的GDM衍生物具有实际意义。吸水链霉菌17997 (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 17997)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分离鉴定的一株GDM产生菌。根据上面的推测,我们通过TLC和LC-MS/MS等方法对吸水链霉菌17997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了两个预期的GDM新组分:化合物1和2。经分离纯化后,采用HRESIMS、IR、NMR及Mosher法等确定化合物1和2为一对差向异构体,化学结构分别为(4S)-4,5-双氢-4-羟基格尔德霉素(1)和(4R)-4,5-双氢-4-羟基格尔德霉素(2)。化合物1和2不能生物转化为GDM,因此它们不是GDM生物合成中的正常中间产物,而是GdmP催化出现的支路产物。化合物1和2的发现使得我们对GdmP在GDM生物合成中催化C-4,5位氧化脱氢的机制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体外抗肿瘤细胞毒性测定表明:与GDM相比,(4S/R)-4,5-双氢-4-羟基格尔德霉素的HepG2肿瘤细胞毒性降低约30倍。说明C-4位羟基化对GDM的活性有不利影响。本论文第二部分对链霉菌CPCC 203471和CPCC 200466进行了抗菌活性产物鉴定及抗生素新组分发现探索。链霉菌CPCC 203471和CPCC 200466是经过对20余株不同来源的链霉菌进行次级代谢产物产生情况和活性情况初筛后选定的。这两株菌次级代谢产物较为丰富且活性较好,值得进一步研究。CPCC 203471是从滇西森林土壤中分离得到的一株链霉菌,通过TLC、LC-MS以及HRMS等方法对其脂溶性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分析,获得其中的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分子量和分子式等信息后,检索天然产物化合物库及SciFinder数据库并查阅文献,对化合物进行排重,首先确定了CPCC 203471产生的主要抗菌活性化合物为新生霉素(novobiocin)。随后,从CPCC 203471的脂溶性次级代谢产物中发现了6个新生霉素结构类似物,其分子量分别为555(b)、642(d,NOV-642)、 555 (e)、569 (f)、569 (g)、598 (i)。根据分子量信息,推测化合物b为4"-O-去甲基-3"-O-去氨甲酰基新生霉素(4"-O-desmethyl-3 "-O-descarbamoylno vobiocin);化合物f、g为同分异构体,其中一个可能为3"-O-去氨甲酰基新生霉素(3"-O-descarbamoylnovobiocin),另一个推测为天然的新生霉素新组分,由于产量较低留待后续研究;化合物i为4"-O-去甲基新生霉素(4"-O-desmethylnovobiocin);化合物d (NOV-642)为新生霉素新组分。经分离纯化和NMR结构解析,确定NOV-642为5-甲氧基新生霉素。我们对NOV-642和新生霉素的抗菌活性(MIC)进行了测定和对比,发现NOV-642比新生霉素的活性约降低了3-7倍。结合文献报道,5-羟基新生霉素比新生霉素活性降低约40倍,这给新生霉素类似物构效关系提供了新内容:新生霉素C-5位的取代会降低化合物活性,取代基团的极性越大活性降低越多。已知新生霉素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细菌,曾用于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同时新生霉素作为Hsp90 C端抑制剂,还对多种癌细胞显示抑制作用,并能与抗癌药联用、逆转抗癌药的耐药性。因此,还需要对NOV-642进行更多的生物活性测定与评价,以确定其是否具有药物开发潜力。此外,从CPCC 203471的次级代谢产物中我们还发现了大环内酰胺类化合物BE-14106(c),文献报道该化合物具有肿瘤细胞毒性。CPCC 200466是一株具有抗真菌活性的链霉菌。同样通过TLC、LC-MS以及HRMS等方法对该菌株的部分脂溶性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分析鉴定,得到了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数据和分子量、分子式等信息,通过检索SciFinder数据库等并查阅文献,对化合物进行排重,确定CPCC 200466的主要次级代谢产物为嗯唑霉素(oxazolomycin, OZM,化合物4),同时发现了与恶唑霉素分子量(655)相同的5个恶唑霉素小组分(化合物3、5、6、7、8),而目前文献报道的分子量为655的嗯唑霉素类化合物共3个,分别为嗯唑霉素A (4'Z,6'Z,8'E)、B (4'E,6'E,8'E)和C (4'Z,6'E,8'E),叁者互为几何异构体。由此推断,CPCC 200466中含有至少3个恶唑霉素新组分有待确证。恶唑霉素结构新颖,含有γ-内酰胺螺β-内酯环,嗯唑环,(E,E)二烯和一个(Z,Z,E)叁烯链,其中的γ-内酰胺-螺β-内酯环与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抗肿瘤药物salinosporamide A(20S蛋白酶抑制剂)的药效团相似。嗯唑霉素具有抗菌、抗病毒和抗肿瘤活性,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开发价值。因此,有必要对发现的恶唑霉素新组分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我们通过TLC和HPLC等方法对5个恶唑霉素小组分(主要为化合物5)进行了分离纯化探索。由于它们属于同分异构体,结构非常相似,分离纯化非常困难,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5-05-01)

牛沂菲[2](2012)在《第一部分 4,5-双氢-7-去氨甲酰基-7-羟基-19-S-甲基格尔德霉素及其与格尔德霉素生物合成PKS后修饰的关系 第二部分 必特螺旋霉素生物合成调节基因acyB2在大肠杆菌中的异源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格尔德霉素(geldanamycin,GDM)是一种苯(醌型)安莎类抗生素,是分子伴侣热休克蛋白90(Hsp90)的特异性抑制剂,具有抗肿瘤和抗病毒等生物学活性。但是,GDM具有严重的肝脏毒性,且水溶性和光稳定性较差,限制其开发成为药物,因此,它只作为一个重要的抗肿瘤药物开发先导化合物。近年来,寻找水溶性好、肝毒性低的格尔德霉素衍生物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对吸水链霉菌17997格尔德霉素生物合成PKS后修饰gdmN-(编码氨甲酰基转移酶)变株的次级代谢产物分析,发现了一个预期的新格尔德霉素衍生物,4,5-双氢-7-去氨甲酰基-7-羟基-19-S-甲基格尔德霉素。gdmN变株发酵上清液乙酸乙酯提取后,进行硅胶板TLC分析;对一个红色目标化合物进行HPLC和高分辨质谱分析,并对其进行了1H-和13C-核磁共振分析;对红色目标化合物在吸水链霉菌17997格尔德霉素PKS基因阻断变株中进行了生物转化实验。结果显示:在gdmN-变株发酵产物中发现了1个预期的红色目标化合物(4,5-双氢-7-去氨甲酰基-7-羟基-19-S-甲基格尔德霉素);该化合物可被格尔德霉素生物合成PKS后修饰系统7-O-氨甲酰化,生成4,5-双氢-19-S-甲基格尔德霉素,但不能C-4,5氧化。4,5-双氢-7-去氨甲酰基-7-羟基-19-S-甲基格尔德霉素的发现,以及早期发现的19-S-甲基格尔德霉素和4,5-双氢-19-S-甲基格尔德霉素,加深了对天然存在于吸水链霉菌17997格尔德霉素生物合成PKS后修饰系统以外修饰的认识。通过分析生物转化产物,证实19-S-甲基化修饰对格尔德霉素生物合成PKS后修饰系统中的氨甲酰基化没有影响,而对C-4,5氧化具有抑制作用。必特螺旋霉素是由基因工程重组菌Streptomyces spiramyceticus WSJ-1产生的一组以4"异戊酰螺旋霉素为主组分的十六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将来自碳霉素生物合成中的4"异戊酰基转移酶(ist, carE或acyB1)基因导入到螺旋霉素产生菌中,所表达的酶可以对螺旋霉素进行4"异戊酰化。已知acyA和acyB1-acyB2这3个基因,acyA主要负责十六元内酯环上C3-羟基的乙酰基化。而acyB1-acyB2负责十六元内酯环C5上连接的糖基的异戊酰基化。acyB1基因编码4"异戊酰基转移酶。Arisawa等人推测acyB2基因是acyB1基因的正调控基因,但是acyB2的表达产物对acyB1基因的调控结合位点并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确证acyB2基因表达产物的DNA结合区,为acyB2基因是acyB1基因的正调控基因提供直接证据;同时,将为应用生物技术手段构建必特螺旋霉素高产菌株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依据。我们首先将acyB2基因克隆到pMD18-T Simple Vector上,获得pMA01基因重组质粒并测序验证无误。然后,采用EcoR Ⅰ和Xba Ⅰ双酶切,切下acyB2基因并插入到冷休克表达载体pCold Ⅱ Vector (利用大肠杆菌冷休克基因cspA启动子序列的蛋白质表达系统,采用低温诱导方法,蛋白质表达量和可溶性较高)中,获得pCA01重组质粒。将pCA01重组质粒导入到E. coli Competent Cell BL21中进行异源表达,发现目的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随后尝试更换表达宿主,Chaperone Competent Cells BL21系列——分别含有一种伴侣蛋白质粒,能有效表达一组协同作用、共同参与蛋白折迭的分子伴侣(以增加可溶性蛋白表达水平),但仍没有获得可溶性目的蛋白。最后,我们对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的目的蛋白进行了纯化和复性。acyB2与acyB1间有段约300bp的DNA片段,我们推测其中可能包含acyB2编码蛋白的DNA结合区(以正调控acyB1转录表达)。我们设计PCR引物,扩增该300bp DNA片段,标记后作为探针,利用凝胶阻滞实验,以确证acyB2蛋白的DNA结合位点,但是没有成功。(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2-05-01)

牛沂菲,武临专,赫卫清,李京艳,刘昕[3](2012)在《4,5-双氢-7-去氨甲酰基-7-羟基-19-S-甲基格尔德霉素及其与格尔德霉素生物合成PKS后修饰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吸水链霉菌17997格尔德霉素生物合成PKS后修饰gdmN-变株发酵产物中寻找新格尔德霉素衍生物。方法 gdmN-变株发酵上清液乙酸乙酯提取后,进行硅胶板TLC分析;对一个红色目标化合物进行了HPLC和高分辨质谱分析,并对其进行了1H-和13C-核磁共振(NMR)分析;对红色目标化合物在吸水链霉菌17997格尔德霉素PKS基因阻断变株中进行了生物转化实验。结果在gdmN-变株发酵产物中发现了1个预期的红色目标化合物(4,5-双氢-7-去氨甲酰基-7-羟基-19-S-甲基格尔德霉素);该目标化合物可被格尔德霉素生物合成PKS后修饰系统7-O-氨甲酰化,生成4,5-双氢-19-S-甲基格尔德霉素。结论在gdmN-变株中发现了4,5-双氢-7-去氨甲酰基-7-羟基-19-S-甲基格尔德霉素;该化合物可被格尔德霉素PKS后修饰系统继续7-O-氨甲酰化,但不能C-4,5氧化。(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2012年01期)

刘昕,李书芬,牛沂菲,贾长虹,武临专[4](2011)在《利用珍贵橙色束丝放线菌ATCC31565氨甲酰基化4,5-双氢-7-去氨甲酰基格尔德霉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格尔德霉素(geldanamycin,GDM)和安丝菌素(ansamitocin,ASM)分别是由吸水链霉菌(如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17997)和珍贵橙色束丝放线菌(如actinosynnema pretiosum ATCC31565)产生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安莎(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期刊2011年04期)

张侃,武临专,林灵,赫卫清,孙桂芝[5](2009)在《吸水链霉菌17997产生的4,5-双氢格尔德霉素的鉴别与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从吸水链霉菌17997发酵提取获得的格尔德霉素精制品进行了LC-MS-MS分析,发现其中含有4,5-双氢格尔德霉素组分。对吸水链霉菌17997摇瓶发酵产物的硅胶板薄层层析分析表明,4,5-双氢格尔德霉素组分在发酵中期有积累。已知4,5-双氢格尔德霉素的抗肿瘤活性比格尔德霉素差,因而需要限制其在格尔德霉素制品中的含量。本文研究结果对以吸水链霉菌17997等为产生菌研究格尔德霉素发酵,促进4,5-双氢格尔德霉素转化为格尔德霉素以提高发酵液的品质,以及检测格尔德霉素制品中的4,5-双氢格尔德霉素组分具有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2009年05期)

张侃[6](2009)在《4,5-双氢格尔德霉素组分检测及格尔德霉素生物合成后修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链霉菌以其产生众多有价值的生理活性物质在医药工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吸水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多样性更值得关注。吸水链霉菌17997(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17997)是从我国土壤中分离得到的一株格尔德霉素(geldanamycin, GDM)产生菌,近年来研究发现GDM具有抗肿瘤和抗病毒等活性,是热休克蛋白90的特异性抑制剂,现成为在抗癌和抗病毒领域中非常有潜力的药物。本论文对S. hygroscopicus17997进行了发酵跟踪,研究了菌株17997的生长及发酵周期,表明其生长始于0-12h,对数生长期是24-60h,稳定期是60-120h;发酵培养的生长期为12-48h,抗生素(格尔德霉素)合成期为48-108h。对来自S. hygroscopicus17997的格尔德霉素制品进行了LC-MS-MS分析,发现其中含有4,5-双氢格尔德霉素组分和其它几种格尔德霉素结构类似物。对S. hygroscopicus17997摇瓶发酵产物的硅胶板薄层层析分析表明,4,5-双氢格尔德霉素组分在发酵中期有积累。已知4,5-双氢格尔德霉素的抗肿瘤活性比格尔德霉素差,因而需要限制其在格尔德霉素制品中的含量。本论文研究结果对以吸水链霉菌17997等为产生菌研究格尔德霉素发酵,促进4,5-双氢格尔德霉素转化为格尔德霉素以提高发酵液的品质,以及检测格尔德霉素制品中的4,5-双氢格尔德霉素组分具有实际意义。格尔德霉素安莎链C4,C5位之间的碳碳键在格尔德霉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经历了双键→单键→双键这样一个循环,目前推测它对于完成格尔德霉素生物合成PKS后修饰步骤具有重要意义。已知GDM生物合成基因簇的PKS module6中的ER(烯酰还原酶)结构域负责催化C4,C5位碳碳之间的双键→单键步骤,格尔德霉素生物合成后修饰基因gdmP参与了单键→双键步骤。通过破坏格尔德霉素生物合成过程中C4,C5位碳碳之间的单双键循环变化,可以深入了解其在格尔德霉素生物合成中的作用。对烯酰还原酶结构域中NADPH结合位点进行点突变,可以有效地失活该结构域的催化活性,同时不影响PKS后续结构域位点的催化活性。本论文采用PCR扩增技术,在体外对PKS module 6 ER的NADPH结合位点引入突变位点以破坏其NADPH结合功能,进而失活其催化活性,然后通过接合转移、DNA同源双交换技术,将突变失活的ER替换吸水链霉菌17997的野生型ER,筛选获得突变株,对变株的发酵产物进行分析,有可能揭示格尔德霉素生物合成过程中C4,C5位碳碳之间的单双键循环变化在PKS后修饰步骤中的确切作用。目前,本工作还在进行之中,初步获得了发生单交换的变株。(本文来源于《沈阳药科大学》期刊2009-05-01)

双氢格尔德霉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格尔德霉素(geldanamycin,GDM)是一种苯(醌型)安莎类抗生素,是分子伴侣热休克蛋白90(Hsp90)的特异性抑制剂,具有抗肿瘤和抗病毒等生物学活性。但是,GDM具有严重的肝脏毒性,且水溶性和光稳定性较差,限制其开发成为药物,因此,它只作为一个重要的抗肿瘤药物开发先导化合物。近年来,寻找水溶性好、肝毒性低的格尔德霉素衍生物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对吸水链霉菌17997格尔德霉素生物合成PKS后修饰gdmN-(编码氨甲酰基转移酶)变株的次级代谢产物分析,发现了一个预期的新格尔德霉素衍生物,4,5-双氢-7-去氨甲酰基-7-羟基-19-S-甲基格尔德霉素。gdmN变株发酵上清液乙酸乙酯提取后,进行硅胶板TLC分析;对一个红色目标化合物进行HPLC和高分辨质谱分析,并对其进行了1H-和13C-核磁共振分析;对红色目标化合物在吸水链霉菌17997格尔德霉素PKS基因阻断变株中进行了生物转化实验。结果显示:在gdmN-变株发酵产物中发现了1个预期的红色目标化合物(4,5-双氢-7-去氨甲酰基-7-羟基-19-S-甲基格尔德霉素);该化合物可被格尔德霉素生物合成PKS后修饰系统7-O-氨甲酰化,生成4,5-双氢-19-S-甲基格尔德霉素,但不能C-4,5氧化。4,5-双氢-7-去氨甲酰基-7-羟基-19-S-甲基格尔德霉素的发现,以及早期发现的19-S-甲基格尔德霉素和4,5-双氢-19-S-甲基格尔德霉素,加深了对天然存在于吸水链霉菌17997格尔德霉素生物合成PKS后修饰系统以外修饰的认识。通过分析生物转化产物,证实19-S-甲基化修饰对格尔德霉素生物合成PKS后修饰系统中的氨甲酰基化没有影响,而对C-4,5氧化具有抑制作用。必特螺旋霉素是由基因工程重组菌Streptomyces spiramyceticus WSJ-1产生的一组以4"异戊酰螺旋霉素为主组分的十六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将来自碳霉素生物合成中的4"异戊酰基转移酶(ist, carE或acyB1)基因导入到螺旋霉素产生菌中,所表达的酶可以对螺旋霉素进行4"异戊酰化。已知acyA和acyB1-acyB2这3个基因,acyA主要负责十六元内酯环上C3-羟基的乙酰基化。而acyB1-acyB2负责十六元内酯环C5上连接的糖基的异戊酰基化。acyB1基因编码4"异戊酰基转移酶。Arisawa等人推测acyB2基因是acyB1基因的正调控基因,但是acyB2的表达产物对acyB1基因的调控结合位点并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确证acyB2基因表达产物的DNA结合区,为acyB2基因是acyB1基因的正调控基因提供直接证据;同时,将为应用生物技术手段构建必特螺旋霉素高产菌株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依据。我们首先将acyB2基因克隆到pMD18-T Simple Vector上,获得pMA01基因重组质粒并测序验证无误。然后,采用EcoR Ⅰ和Xba Ⅰ双酶切,切下acyB2基因并插入到冷休克表达载体pCold Ⅱ Vector (利用大肠杆菌冷休克基因cspA启动子序列的蛋白质表达系统,采用低温诱导方法,蛋白质表达量和可溶性较高)中,获得pCA01重组质粒。将pCA01重组质粒导入到E. coli Competent Cell BL21中进行异源表达,发现目的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随后尝试更换表达宿主,Chaperone Competent Cells BL21系列——分别含有一种伴侣蛋白质粒,能有效表达一组协同作用、共同参与蛋白折迭的分子伴侣(以增加可溶性蛋白表达水平),但仍没有获得可溶性目的蛋白。最后,我们对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的目的蛋白进行了纯化和复性。acyB2与acyB1间有段约300bp的DNA片段,我们推测其中可能包含acyB2编码蛋白的DNA结合区(以正调控acyB1转录表达)。我们设计PCR引物,扩增该300bp DNA片段,标记后作为探针,利用凝胶阻滞实验,以确证acyB2蛋白的DNA结合位点,但是没有成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氢格尔德霉素论文参考文献

[1].李婷.链霉菌产生的(4S/R)-4,5-双氢-4-羟基格尔德霉素及其他新次级代谢产物的发现与探索[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

[2].牛沂菲.第一部分4,5-双氢-7-去氨甲酰基-7-羟基-19-S-甲基格尔德霉素及其与格尔德霉素生物合成PKS后修饰的关系第二部分必特螺旋霉素生物合成调节基因acyB2在大肠杆菌中的异源表达[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

[3].牛沂菲,武临专,赫卫清,李京艳,刘昕.4,5-双氢-7-去氨甲酰基-7-羟基-19-S-甲基格尔德霉素及其与格尔德霉素生物合成PKS后修饰的关系[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2

[4].刘昕,李书芬,牛沂菲,贾长虹,武临专.利用珍贵橙色束丝放线菌ATCC31565氨甲酰基化4,5-双氢-7-去氨甲酰基格尔德霉素[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1

[5].张侃,武临专,林灵,赫卫清,孙桂芝.吸水链霉菌17997产生的4,5-双氢格尔德霉素的鉴别与检测[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9

[6].张侃.4,5-双氢格尔德霉素组分检测及格尔德霉素生物合成后修饰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9

标签:;  ;  ;  ;  

双氢格尔德霉素论文-李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