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报应说论文-刘雅稚

因果报应说论文-刘雅稚

导读:本文包含了因果报应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慧远,法性实有,神不灭论,因果报应说

因果报应说论文文献综述

刘雅稚[1](2016)在《试析慧远的因果报应说》一文中研究指出释慧远是我国东晋时继道安之后的着名佛学家,他长期住在江西庐山,其思想多宣扬佛教的出世主义,对江南佛教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慧远以其"内通佛理,外善群书"的远见卓识,力图将中印佛教文化加以融通,提出"法性实有"论和神不灭论,在此基础上又特别发挥了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因果报应说是慧远佛教思想中最有代表性和最有影响的思想。慧远的因果报应论以通俗、圆融的理论特征,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和伦理生活。与此同时也备受质疑并引发争论。(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下)》期刊2016年05期)

李大伟[2](2007)在《论佛教“因果报应说”对古典文学“复仇意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习惯,喜欢给任何悲剧加上一个喜庆的结局。“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几乎成了一个公式。因果报应说是佛教的一个基本教义。在印度佛(本文来源于《希望月报(上半月)》期刊2007年04期)

万全勇[3](2006)在《中国佛教因果报应说的理论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因果报应说是佛教的“实理”和“根要”,排除因果报应学说,也就排除了佛教的真实理论和根本要义,七千卷《大藏经》也只是对因果报应圆融详尽的阐释而已。然而,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既不同于印度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也不同于中国固有的因果报应观念,是印度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与中国固有的因果报应观念相冲突、相妥协、相融合而逐渐形成的产物。因此,它具有许多自身所特有的理论特色。(本文来源于《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3期)

郭征宇[4](2005)在《简论佛教的因果报应说》一文中研究指出因果报应说是佛教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东汉以来就对我国社会和思想界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我国思想界不断地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的质疑、辩论、批评、应答的过程中,因果报应理论事实上经历了一个逐渐中国化的过程,因果报应论也逐渐地深入人心。(本文来源于《晋阳学刊》期刊2005年04期)

唐吉思[5](2004)在《藏传佛教因果报应说对蒙古族道德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古代蒙古族社会 ,维护社会伦理道德的精神力量主要是上天崇拜和祖先崇拜。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后 ,维护社会道德的精神力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佛教伦理思想完全改变了旧时蒙古人的道德结构 ,使蒙古人他律性的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律性的道德规范。本文对蒙古族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藏传佛教因果报应说作了对比 ,分析和揭示了佛教道德思想在蒙古人中传播的过程及产生的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青海民族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1期)

何渊[6](1989)在《对因果报应说应作具体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因果报应说只当作唯心主义的、消极的东西理解,实践上因果报应的基本含义有二: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有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有什么样的果就有什么样的因。这本身包含着肯定因果联系的客观性的合理思想,它作为对人们行为规范的束缚力量并非仅具有消极意义,因果报应理论在一开始形成时就倡导人们多多行善,以图善报,不去作恶,以绝恶报,这对社会的安定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客观上对劳动人民(本文来源于《教学与研究》期刊1989年03期)

周齐[7](1986)在《慧远及其因果报应说》一文中研究指出慧远是我国东晋时的着名高僧,是东晋后期南方的佛教领袖,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据《高僧传·慧远传》说,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人(今山西省代县)。年少时即"博综六经,尤善《老》、《庄》;性度弘伟,风鉴朗拔,虽宿儒英达,莫不服其深致。"《高僧传》是梁僧慧皎撰写的,自然不免溢美之辞,但说慧远在出家之前在"六经"等佛教所谓的"外典"方面已具备相当深的功底则应是可信的。二十岁时,慧远准备过江去随名重南北的(本文来源于《文史知识》期刊1986年10期)

因果报应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习惯,喜欢给任何悲剧加上一个喜庆的结局。“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几乎成了一个公式。因果报应说是佛教的一个基本教义。在印度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因果报应说论文参考文献

[1].刘雅稚.试析慧远的因果报应说[J].文学教育(下).2016

[2].李大伟.论佛教“因果报应说”对古典文学“复仇意识”的影响[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

[3].万全勇.中国佛教因果报应说的理论特色[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4].郭征宇.简论佛教的因果报应说[J].晋阳学刊.2005

[5].唐吉思.藏传佛教因果报应说对蒙古族道德观的影响[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4

[6].何渊.对因果报应说应作具体分析[J].教学与研究.1989

[7].周齐.慧远及其因果报应说[J].文史知识.1986

标签:;  ;  ;  ;  

因果报应说论文-刘雅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