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酸论文-陈伟,于文文,陈亚军,滕云,杨胜利

青蒿酸论文-陈伟,于文文,陈亚军,滕云,杨胜利

导读:本文包含了青蒿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青蒿酸,酿酒酵母工程菌,抗性筛选,遗传稳定性

青蒿酸论文文献综述

陈伟,于文文,陈亚军,滕云,杨胜利[1](2019)在《产青蒿酸酿酒酵母工程菌的抗性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产青蒿酸的酿酒酵母工程菌为出发菌株,通过3种抗菌素(诺尔斯菌素、遗传霉素和潮霉素B)对出发菌株进行抗性筛选。研究表明,当诺尔斯菌素和潮霉素B复合添加且添加浓度分别为150和100μg/ml时,经抗性筛选获得的抗性菌株发酵产量高达(926.8±21.9)mg/L,与出发菌株的(785.3±18.1)mg/L相比提高了18.0%。经多次传代验证,经抗性筛选获得的菌株遗传稳定性好,具备工业化生产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工业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于文文,陈伟,滕云,陈亚军,徐美冬[2](2019)在《酿酒酵母工程菌发酵产青蒿酸的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酿酒酵母工程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1211)发酵制备青蒿酸,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优化,考察了发酵温度、pH、半乳糖质量浓度、发酵碳源及发酵氮源等对青蒿酸发酵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发酵温度30℃,发酵培养基初始pH=5.5,发酵培养基中蔗糖质量浓度91.8 g/L,半乳糖质量浓度10.1 g/L,硫酸铵质量浓度10.3 g/L,磷酸二氢钾质量浓度8.7 g/L的条件下,青蒿酸发酵产量可达(1529.7±12.6)mg/L,与未优化时的发酵产量相比,提升了67.1%。(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2019年05期)

史婷婷,张小波,郭兰萍,王慧,景志贤[3](2017)在《地理环境因子对黄花蒿中青蒿酸含量空间分布影响的探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地药材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受到特定生产加工方式影响,较其他地区所产同种药材品质佳、疗效好且质量稳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的药材。道地药材是我国几千年悠久文明史、中医中药发展史形成的特有概念,根据道地药材的定义,可以看出不同地域之间的同种药材在质量和疗效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特定区域还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该文基于采样点的青蒿酸含量及其各种潜在的地理环境因子,应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地理环境因子对中国各地黄花蒿中青蒿酸含量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青蒿酸含量的空间分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各环境因子对青蒿酸含量的空间分布的影响依次为土壤类型(0.233)>年均辐射量(0.208)>植被类型(0.192)>高程(0.171)>日照(0.170)>年均气温(0.153)>年均降水量(0.111)>坡度(0.110)>相对湿度。其中,土壤类型和年均辐射量是探测到的主要影响因素,且主要影响区域在土壤类型为初育土,年均辐射量为1 200~1 400 k Wh·m-2的分区。该研究筛选出的地理环境主导因子可用于遥感技术监测青蒿酸的空间分布区域,从而为黄花蒿的种植等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7年22期)

余泽民,王江南,何达海,丁克毅[4](2016)在《青蒿母液中二氢青蒿酸的提取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从青蒿母液中提取二氢青蒿酸(DHAA)的工艺进行了优化。以从母液中得到的浸膏总量(提取率)和其中二氢青蒿酸的含量为考察指标,先通过单因素实验对萃取溶剂的种类和浓度、萃取温度,碱液的种类和浓度等因素进行预试,再采用L9(34)正交实验进行系统地考察,以获取最优提取工艺。结果表明:从青蒿母液中提取二氢青蒿酸时,采用乙醇为溶剂时得到的浸膏总量明显高于采用丙酮为溶剂时的浸膏总量;其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溶剂为80%(V/V)的乙醇,萃取温度50℃,采用为1%(w/w)氢氧化钠溶液作为水萃液。在此工艺条件下,母液中二氢青蒿酸的提取率可以达到70%以上,所得样品纯度经HPLC检测可以达到98%。(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6年10期)

张万斌[5](2016)在《从青蒿酸到青蒿素的高效化学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屠呦呦研究员因发现了高效抗疟药物青蒿素而荣获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世界上每年感染疟疾的患者多达3亿人。由于青蒿素价格昂贵和供应不稳定,每年因缺乏有效药物救治而死亡的患者超过50万。目前市售青蒿素全部来自于植物黄花蒿的提取,每年也因此浪费了数十万亩农田。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Keasling小组在内的多家单位,在盖茨基金会的资助下联合攻关,利用合(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天然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册)》期刊2016-09-25)

张超,仇峰,李静,王满元,龚慕辛[6](2016)在《青蒿乙素、青蒿酸和东莨菪内酯叁组分对青蒿素在疟疾小鼠体内药动学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青蒿乙素、青蒿酸和东莨菪内酯叁组分在疟疾小鼠体内对青蒿素抗疟增效作用在药物动力学方面可能的影响及其规律,为开发新型基于青蒿素类抗疟药的联合治疗方案药物奠定基础。方法分别对疟疾小鼠灌胃给予青蒿素(100 mg/kg)和青蒿素、青蒿酸、青蒿乙素和东莨菪内酯联用(每种组分各100 mg/kg),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浆,样品经液-液萃取后,采用HPLC-MS/MS法测定药物浓度。结果与青蒿素单用比较,青蒿素、青蒿乙素、青蒿酸和东莨菪内酯联用组青蒿素的最大血药浓度由924 ng/m L增加到1065 ng/m L,AUC(0-t)(1893 h×ng/m L)明显高于青蒿素单用组(661 h×ng/m L),半衰期延长,血浆清除率下降了65%。结论青蒿乙素、青蒿酸和东莨菪内酯可显着影响青蒿素的药物动力学行为。(本文来源于《环球中医药》期刊2016年04期)

黎珊,陈康,肖凤霞,宋建平,张林杰[7](2015)在《青蒿酸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细胞增殖抑制的体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青蒿酸体外作用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青蒿酸对SMMC-7721细胞增殖的影响,Hoechst-33258、Annexin V-FITC/PI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青蒿酸作用SMMC-7721细胞24,48,72 h,能显着抑制细胞增殖,并呈时间、剂量依赖性。青蒿酸作用48 h后,SMMC-7721呈明显的凋亡形态,高浓度青蒿酸作用48 h后,呈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凋亡率达67.54%。结论青蒿酸能抑制SMMC-7721细胞增殖,这可能和诱导细胞凋亡有关。(本文来源于《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期刊2015年04期)

黎珊[8](2015)在《青蒿药渣中青蒿酸的提取纯化工艺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提取青蒿素后的药渣中富含青蒿素前体化合物青蒿酸等成分,运用现代分析化学,优化青蒿药渣中青蒿酸的提取和纯化工艺,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探讨青蒿酸潜在的药效活性,为青蒿酸抗肿瘤活性提供研究基础和科学依据,使青蒿药渣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提升青蒿的综合利用价值。方法:1.采用反相HPLC法对青蒿药渣中的青蒿酸进行定量分析,分析条件为:乙腈:0.2%磷酸水=65:35,C18柱为固定相,流速为1mL/min,进样量为10μL,检测波长为220nm,柱温为25℃。2.采用超临界萃取青蒿素后的药渣作为本实验的原料,响应面实验设计优化提取青蒿素药渣中青蒿酸的提取工艺:采用乙醇超声提取法提取青蒿药渣中的青蒿酸,以青蒿酸得率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提取溶剂乙醇浓度、液料比、提取时间3个变量,进行Box-Behnken实验设计,采用溶剂法对提取后的青蒿酸进行初步纯化,硅胶柱层析法进一步进行纯化。3.采用四甲基偶氮噻唑蓝(MTT)法检测SMMC-7721细胞存活率,采用Hoechst-33258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形态,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SMMC-7721细胞凋亡率,从而考察青蒿酸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1建立了青蒿药渣中青蒿酸定量分析方法建立了青蒿药渣中青蒿酸含量测定的反相HPLC法,在0.209~2.09μg范围内回归方程为 Y=1029500X+6056.35904(R=0.9999),其平均回收率为 96.63%,RSD=1.26%(n=6)。2提取工艺青蒿药渣中青蒿酸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91%的乙醇溶液为提取液、液料比为8.5、提取时间42min,在该条件下青蒿酸的提取率为0.458mg/g,所得青蒿酸的提取回归模型高度显着(R2=0.9859),拟合性好。3初步纯化工艺采用溶剂萃取法进行纯化。粗提浸膏混悬于水溶液,调节pH11,加入相同体积的石油醚洗涤两次,除去部分杂质。然后调节pH至5,按1:1的液料比例加入石油醚萃取两次,萃取液干燥,最后所得产品含量达5.724%。4硅胶柱层析纯化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对初步纯化的青蒿酸进一步分离纯化。石油醚洗脱至无色后,石油醚-乙酸乙酯(9:1)洗脱,得到的流份依次经乙酸乙酯、石油醚浓缩析出杂质,青蒿酸存在于母液中,回收溶剂后得青蒿酸,纯度为76.38%。5青蒿酸体外抗肿瘤活性青蒿酸作用于人肝细胞SMMC-7721细胞24h、48h、72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 71.067μg/mL、35.800 μg/mL、13.308μg/mL,表明青蒿酸的确能抑制 SMMC-7721细胞的增殖。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青蒿酸作用48h后,SMMC-7721细胞形态不完整,染色质致密固缩集于核膜,出现凋亡小体等典型凋亡特征,提示凋亡机制在青蒿酸抗肝癌活性中有重要作用。进一步的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青蒿酸对细胞产生的诱导凋亡主要为晚期凋亡,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肝癌细胞凋亡比例明显上升,呈现良好的剂量依赖性,当浓度为75μg/mL时,调亡率高达67.54%。结论:1青蒿酸分析方法的建立优选了 HPLC的流动相及波长,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准确,简单,稳定性良好,适于青蒿酸的含量测定。2提取工艺通过Box-Behnken设计,得出青蒿酸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液料比8.5:1,91%乙醇溶液在超声提取3次,每次42min,且验证结果较为接近,说明该提取工艺稳定,为后期的生产工艺研究奠定基础。3纯化工艺提取浸膏经溶剂萃取初步纯化后所得产品青蒿酸含量为5.724%;再经硅胶柱层析纯化后,纯度提高到76.38%。经过纯化,青蒿酸的含量由最初乙醇粗提的浸膏中0.4%左右提高到76.38%。4青蒿酸体外抗肿瘤活性青蒿酸可明显抑制人肝癌细胞SMMC-7721 24h、48h、72h的增殖,并呈现显着的时间、剂量依赖性。高浓度青蒿酸作用于人肝癌细胞SMMC-7721 48h后,细胞呈现出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凋亡率高达67.54%。进一步证实了凋亡机制在青蒿酸抗肝癌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15-05-01)

孙东红,尚光华[9](2015)在《青蒿母液中青蒿酸和二氢青蒿酸的提取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优选了从青蒿母液中提取青蒿酸(1)和二氢青蒿酸(2)的工艺。以1、2提取率为筛选指标,以乙醇萃取温度、碳酸氢钠溶液用量、乙醇浓度和氢氧化钠溶液浓度为考察因素,用L9(34)正交试验优选最佳提取工艺。结果 1、2提取最佳工艺参数为乙醇浓度80%,萃取温度15℃,碳酸氢钠溶液用量20 ml,氢氧化钠溶液浓度3%,1、2提取率为31.0%和30.5%,所得样品纯度大于98%。(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工业杂志》期刊2015年02期)

田娜[10](2014)在《黄花蒿种质创新与二氢青蒿酸的分离纯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疟疾是流行范围最广、历史最长、危害最大的人类寄生虫传染病,长期以来一直是第叁世界国家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病种之一。全球每年有3-5亿疟疾临床病例,其中死亡人数达叁百多万。青蒿素是我国学者首次从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倍半萜内酯过氧化物,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国际市场需求量非常大。此外,进一步的药理研究证明,青蒿素及其相似物具有杀死癌细胞的作用,而对正常细胞损伤很小,并且与传统化疗药不存在交叉耐药。因此,有望将青蒿素及其类似物开发成高效、低毒、价廉、谱广的抗癌新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药用青蒿素均是从黄花蒿植株中提取,由于其含量低,提取工艺复杂,安全隐患较大,导致青蒿素的生产成本过高。因此,如何有效降低青蒿素生产成本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难点与热点问题。本文旨在通过黄花蒿品种资源的创新以及青蒿素生产副产物的回收利用,为低成本生产青蒿素提供新的途径。本研究取得了如下结果:1、通过比较不同黄花蒿外植体对不同农杆菌抑制剂的耐受性,发现节间茎对Carb的耐受性最好适合黄花蒿的遗传转化,从而解决了因对农杆菌抑制剂不耐受性而严重影响黄花蒿的遗传转化的难题,建立了黄花蒿成本低、转化率高、重复性较好、再生能力较强的高效转化与再生体系。进而系统分析了黄花蒿转化效率的影响因素,包括选择压力、预培养时间、侵染时间和侵染液组成,建立了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黄花蒿高效低成本转化体系。本高效转化和再生体系的转基因植株的得率为20%左右,所用时间为7-8周。2、结合叁大诱变系统,包括体细胞变异,EMS和UV处理,获得了一批黄花蒿优异种质。其中,易生根突变不定根数目较野生株提高了2-5倍,不定根发生率(约95%)是野生株的两倍左右,但其地上部分株型、茎横切面超微结构、腺毛密度与野生型黄花蒿无明显差异。该突变株在干旱逆境条件下可能因其根系发达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在黄花蒿的无性繁殖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一个突变株具有株型紧凑的优良性状,且遗传性稳定。抗白粉病突变株的获得,为抵御引起黄花蒿严重减产的白粉病奠定了种质基础。此外,还获得了一个叶茂型黄花蒿突变株,其叶片生长茂密直接提高了叶生物产量,从而提高了青蒿素产量,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3、采用代谢组学和体外实验探讨了易生根突变株的生根机理,结果表明,该突变株中青蒿素、可溶性糖、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与野生型黄花蒿均无明显差别,但2-茨醇的含量较野生株高10倍,且无樟脑存在,而野生株中樟脑含量较2-茨醇的含量高10倍。体外实验表明,2-茨醇[(+)-borneol]显着促进黄花蒿不定根的发生,而樟脑对不定根的形成没有明显影响。4、采用定量蛋白组学技术分离了野生型黄花蒿与易生根突变株之间差异蛋白。结果鉴定到的蛋白数量1292个,其中1025个(79.3%)蛋白质表现与已知功能的蛋白有显着相似性,112个(8.7%)蛋白质与未知的蛋白质有显着相似性,其它155个(12%)蛋白质与公共数据库中的任何蛋白质无显着相似性。根据功能可以将总蛋白分为22类,包括RNA的合成、信号转导、抗逆、蛋白质的合成、代谢、次生代谢、能量、细胞生长/分裂、转录、蛋白质目的地/储存、运输、细胞结构、疾病/防御和未知蛋白。野生型黄花蒿与易生根突变株中差异蛋白共80个,其中在突变株中富集的蛋白45个,在野生型中富集的蛋白35个。在突变株中富集的45个蛋白中,功能已知的31个,在公共蛋白数据库中有同源性但功能未知的9个,5个蛋白在公共数据库中找不到同源性蛋白。5、从野生型黄花蒿与易生根突变株之间差异蛋白中挑选了1个可能与2-茨醇氧化相关的酶即2-茨醇脱氢酶(AaBDH),采用快速扩增cDNA末端法(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 RACE),克隆了该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该基因全长为1415 bp,该序列包含一个885个碱基的完整编码区,共编码294个氨基酸,分子量31043.4 Da,理论等电点PI 6.16。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西红柿(Solanum lycopersicum)花姜酮合成酶S1ZBS (XP_004249781.1)相似性为70%,毛果杨(Populus trichocarpa)乙醇脱氢酶PtADH(EEE92928.1)相似性为69%,川桑(Morus no tabbili)稻内酯酶MnMLAS (EXC01949.1)相似性为68%,与蓖麻(Ricinus communis)短链脱氢酶RcSAD (EEF32231.1)70%的相似性。通过原核表达AaBDH后,经提取与分离纯化,获得了比较纯的AaBDH蛋白,为验证其功能,以2-茨醇为底物进行了体外实验。结果表明,无论在辅酶NAD+或NADP+存在下,AaBDH均能转化2-茨醇为樟脑,但在NAD+存在的条件下AaBDH的酶活性较在NADP+存在的条件下要强。而对照组中(无AaBDH),无论在辅酶NAD+或NADP+存在下,均未检测到樟脑。可见,该酶能氧化2-茨醇,从而验证了AaBDH属于2-茨醇脱氢酶。6、采用气相色谱仪器与氢火焰检测器建立了一种灵敏度高、成本低、操作方便的二氢青蒿酸检测法。该方法的回收率达98%以上,检测限小于3μg/mL,定量限小于9 μg/mL,样品需求量为0.1 g左右,分析时间为20 min,适用于黄花蒿原料、黄花蒿提取物以及纯化产品中二氢青蒿酸的含量与纯度分析。该方法的建立为二氢青蒿酸产品开发、二氢青蒿酸的生物合成研究及黄花蒿优异资源考察提供了可靠的分析手段。7、建立了青蒿素生产的副产物二氢青蒿酸的提取纯化工艺。考察了碱提浓度、超声提取时间、超声波功率以及酸沉pH值单因素对青蒿素生产废料中二氢青蒿酸提取效果的影响,确定了初步提取工艺。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确定了二氢青蒿酸碱提酸沉最佳生产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NaOH浓度为0.3%,提取时间为48.7 min,pH值为1.(?),功率为75.2 w,料液比为1:7。采用离子交换树脂法,以二氢青蒿酸的吸附量和解吸率为指标,确定青蒿素生产副产物中二氢青蒿酸的最佳纯化工艺参数,筛选分离纯化最佳阴离子交换树脂、洗脱剂类型、洗脱剂浓度,上样量及洗脱液体积。结果表明,717阴离子交换树脂对青蒿素生产副产物中二氢青蒿酸的交换能力最强。最佳工艺条件为洗脱剂10%氯化铵+80%乙醇,100 mg/mL浓度下上样液体积为3 BV,洗脱体积为3 BV。该工艺有望有效解决青蒿素生产废液的污染问题,变废为宝,对降低青蒿素生产成本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4-12-01)

青蒿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酿酒酵母工程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1211)发酵制备青蒿酸,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优化,考察了发酵温度、pH、半乳糖质量浓度、发酵碳源及发酵氮源等对青蒿酸发酵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发酵温度30℃,发酵培养基初始pH=5.5,发酵培养基中蔗糖质量浓度91.8 g/L,半乳糖质量浓度10.1 g/L,硫酸铵质量浓度10.3 g/L,磷酸二氢钾质量浓度8.7 g/L的条件下,青蒿酸发酵产量可达(1529.7±12.6)mg/L,与未优化时的发酵产量相比,提升了67.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青蒿酸论文参考文献

[1].陈伟,于文文,陈亚军,滕云,杨胜利.产青蒿酸酿酒酵母工程菌的抗性筛选[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9

[2].于文文,陈伟,滕云,陈亚军,徐美冬.酿酒酵母工程菌发酵产青蒿酸的工艺优化[J].精细化工.2019

[3].史婷婷,张小波,郭兰萍,王慧,景志贤.地理环境因子对黄花蒿中青蒿酸含量空间分布影响的探测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7

[4].余泽民,王江南,何达海,丁克毅.青蒿母液中二氢青蒿酸的提取工艺优化[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6

[5].张万斌.从青蒿酸到青蒿素的高效化学合成[C].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天然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册).2016

[6].张超,仇峰,李静,王满元,龚慕辛.青蒿乙素、青蒿酸和东莨菪内酯叁组分对青蒿素在疟疾小鼠体内药动学行为的影响[J].环球中医药.2016

[7].黎珊,陈康,肖凤霞,宋建平,张林杰.青蒿酸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细胞增殖抑制的体外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5

[8].黎珊.青蒿药渣中青蒿酸的提取纯化工艺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9].孙东红,尚光华.青蒿母液中青蒿酸和二氢青蒿酸的提取工艺[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5

[10].田娜.黄花蒿种质创新与二氢青蒿酸的分离纯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

标签:;  ;  ;  ;  

青蒿酸论文-陈伟,于文文,陈亚军,滕云,杨胜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