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微转移论文-李冬冬,楚社录

淋巴微转移论文-李冬冬,楚社录

导读:本文包含了淋巴微转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肺肿瘤,肺切除术,胸腔镜检查,肿瘤微转移

淋巴微转移论文文献综述

李冬冬,楚社录[1](2019)在《肺癌根治术式对老年肺癌病人围术期T淋巴细胞亚群及肿瘤微转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与传统开胸肺癌根治术对老年肺癌病人围术期T淋巴细胞亚群及肿瘤微转移的影响。方法 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叁门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限期行肺癌根治术病人,选取75例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病人作为胸腔镜组,93例行传统开胸肺癌根治术病人为开胸组,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水平及基质金属蛋白酶-7mRNA(MMPs-7mRNA)、可溶性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类相关分子A(sMIC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镜组较开胸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引流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减少(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胸腔镜组术后1 d、术后3 d、术后7 d的疼痛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开胸组(P<0.05)。术后3 d,胸腔镜组CD4+、CD8+、NK细胞及CD4+/CD8+水平分别为(32.46±4.21)%、(27.69±3.57)%、(23.15±4.45)%、(1.17±0.23),均明显高于开胸组的(27.57±2.79)%、(22.28±3.49)%、(20.11±3.12)%、(0.97±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胸腔镜组MMP-7mRNA、sMICA、VEGF水平分别为(20.41±4.56)、(291.54±67.87)pg/mL、(1.64±0.43)ng/mL,均明显低于开胸组的(24.55±5.36)、(322.58±74.43)pg/mL、(1.89±0.51)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治疗较传统开胸肺癌根治术可能有着一定优势,能够促进围术期免疫功能恢复,降低血清肿瘤微转移因子水平。(本文来源于《安徽医药》期刊2019年05期)

李永霞,郑营营,孙玉云,何思敏,罗建民[2](2018)在《乳腺癌淋巴微转移模型的建立及皮内与静脉注射~(18)F-脱氧葡萄糖的诊断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乳腺癌小鼠区域性局部皮内和静脉注射~(18)F-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后瘤周淋巴结PET/CT成像的差异,评估~(18)F-FDG在肿瘤淋巴结微转移中的成像效果。方法:构建4T1原位乳腺癌淋巴结微转移模型,区域性局部皮内和次日静脉注射~(18)F-FDG,进行小动物PET/CT显像,对淋巴结摄取~(18)F-FDG较高者隔日再行瘤周局部皮内注射锝硫胶体(technetium sulfur colloid,99mTc-SC)后行小动物SPECT/CT成像。显像完成后,取淋巴结组织进行H-E染色,以及上皮细胞角蛋白5/6(cytokeratin 5/6,CK5/6)和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1,Glut-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局部皮内注射时,有微转移的小鼠瘤周淋巴结摄取~(18)F-FDG异常增高,ID%/g值为19.2±2.0(n=2),显着高于对照(自身对照时对侧淋巴结;ID%/g值为6.8±0.4)和无转移小鼠(ID%/g值为7.2±0.4)相同位置淋巴结(P<0.001)。静脉注射时,未发现任何小鼠淋巴结摄取异常增高(ID%/g值为2.5±0.5;P=0.870)。局部皮内注射99mTc-SC时,可观测到多个腋淋巴结,其中1个瘤周淋巴结与~(18)F-FDG高摄取淋巴结位置相吻合。H-E染色和CK5/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18)F-FDG高摄取的淋巴结为发生微转移的淋巴结。结论:区域性局部皮内注射~(18)F-FDG能定性前哨淋巴结,比静脉注射法早期发现肿瘤微转移淋巴结。(本文来源于《肿瘤影像学》期刊2018年03期)

王立红,付秀华,高志芳,高俊珍,王美玲[3](2015)在《联合检测LUNX、KS1/4诊断肺癌淋巴微转移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检测人类肺组织特异性基因(LUNX m RNA)、上皮癌相关基因(KS1/4)在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微转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9月我院胸外科行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术,病理证实为NSCLC的患者100例,术后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34例,无淋巴结转移66例,随访后将66例患者分为复发组23例和无复发组43例。选取肺部良性疾病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RT-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LUNX m RNA、KS1/4 m RNA在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淋巴结中的表达。结果 LUNX m RNA和KS1/4 m RNA在NSCLC复发组、无复发组及对照组淋巴结中RQ均值分别为(5.4±5.98)、(3.2±3.54)、(0.05±0.18)和(1.81±1.69)、(1.34±1.16)、(0.72±0.26),两者在复发组RQ均值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UNX m RNA和KS1/4 m RNA在Ⅰ、Ⅱ、Ⅲ期NSCLC患者淋巴结中的RQ均值分别为(2.78±2.86)、(3.65±3.78)、(4.82±4.91)和(1.23±1.14)、(1.48±1.36)、(1.76±1.65),两者在NSCLC不同分期中的表达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unx m RNA、KS1/4 m RNA的表达均与NSCLC患者淋巴微转移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可提高NSCLC淋巴微转移的诊断率,更准确地进行TNM分期,为NSCLC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提供可靠证据。(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5年33期)

高志芳,王立红[4](2015)在《肺癌淋巴微转移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肺癌患者逐年增多,肺癌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越来越大,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原发性肺癌的80%,相当一部分患者在原发肿瘤切除后出现肿瘤复发和转移。即使是临床上通过影像学检查或手术后常规病理检查未发现有转移而诊断为NSCLC的患者,而通过分子诊断仍可发现肿瘤细胞的微转移。微转移是行肺癌根治术后肿瘤复发及转移的主要原因,本文就肺癌患者淋巴微转移的分子学诊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S1期)

韦皓棠,李霖,董保国,王佳雷[5](2014)在《结直肠癌淋巴微转移的判定及相关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灶的特点及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65名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淋巴结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分析微转移灶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相关性。结果对65例结直肠癌患者的624枚淋巴结进行了CK19及CE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淋巴结阳性表达率为21.79%(136/624),52.31%(34/65)的患者淋巴结呈阳性表达;CK19阳性表达率为15.54%(97/624),46.15%(30/65)的患者淋巴结染色为阳性;CEA阳性表达率为20.19%(126/624),47.69%(31/65)的患者淋巴结染色为阳性。淋巴结CK19及CEA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相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TNM分期、分化程度及有无血管浸润无显着相关性(P>0.05)。结论免疫组化方法是检测结直肠癌微转移的有效手段,结直肠癌的微转移的发生与有无淋巴结浸润及肿瘤大小相关。(本文来源于《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期刊2014年05期)

崔华娟[6](2012)在《Ⅰ期结直肠癌淋巴血管侵犯的免疫组化分析:与预后及淋巴结微转移之间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部分研究表明隐匿性淋巴结转移(微转移)与Ⅰ期结直肠癌预后不良有关。因此,作者分析了一组Ⅰ期结直肠癌中淋巴结微转移与淋巴血管侵犯(LVI)或淋巴血管密度(LVD)之间的关系,所有病例均有随访,有无特征性描述疾病级数的病例均包含在内。LVD与LVI可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淋巴血管特异性标记物D2-40来测量。在已经有微转(本文来源于《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期刊2012年06期)

周莉,袁勇,杨淑莉[7](2010)在《细胞角质蛋白对诊断子宫内膜癌淋巴微转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细胞角质蛋白(CK)对诊断子宫内膜癌淋巴微转移的意义及影响其检出率的因素。方法:对2005年1月~2009年6月在吉林省肿瘤医院妇瘤科及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进行手术治疗且经一般病理诊断4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无转移的淋巴结240枚(实验组1)和8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有转移的淋巴结440枚(实验组2)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理诊断阳性的淋巴结CK检测全部阳性,病理诊断阴性的淋巴结CK检测并非全部阴性,阳性率提高了19.2%(46/240),经单因素分析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病理类型及手术分期均影响其检查的因素(P<0.05)。结论:CK能够提高淋巴结阳性的检出率,从而正确行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级,指导子宫内膜癌的术后辅助治疗,提高预后。(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10年27期)

贾友鹏,王忠裕,吴园园,赵俊军,赵德明[8](2010)在《TNF-α、CK20在结肠癌淋巴微转移中表达关联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和细胞角蛋白20(CK20)mRNA在结肠癌患者淋巴结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二者与结肠癌淋巴微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30例结肠癌患者,收集淋巴结共计398枚,采用连续切片和RT-PCR法,检测淋巴结中微转移灶的存在情况和TNF-αmRNA、CK20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连续切片结果显示,在常规病理无转移的淋巴结中有20.2%的淋巴结存在微转移,TNF-αmRNA和CK20 mRNA的表达与连续切片的检查结果基本吻合,叁者之间具有良好的关联性。TNF-αmRNA和CK20mRNA的表达在转移阳性淋巴结中表达高于转移阴性淋巴结,且随Dukes分期加深而增高。结论TNF-αmRNA和CK20 mRNA均可以准确反映结肠癌淋巴微转移的情况,TNF-α可能在结肠癌淋巴微转移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实用肿瘤杂志》期刊2010年01期)

程明荣,程志俭,蔡元坤,赵家应,徐宏智[9](2010)在《结直肠癌淋巴微转移免疫组化检测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Ⅰ、Ⅱ期结直肠癌术后病理因素和淋巴结微转移对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方法纳入研究对象为Ⅰ、Ⅱ期结直肠癌患者共126例,均为我院胃肠组行结直肠癌根治术者,术后随访64~106月。平均每例结直肠癌患者检查淋巴结数10枚以上,将所有淋巴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对10个临床病理因素与免疫组化表达的关系及微转移对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仅见"淋巴管侵犯"与淋巴结免疫组化表达阳性有正相关,而其他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免疫组化表达均无明显相关性。淋巴结免疫组化表达阴性、孤立肿瘤细胞巢(isolated tumor cells,ITCs)和微转移(micrometastasis,MCM)的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8.7%、65.5%和43.8%。ITCs与淋巴结(-)的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4),而MCM与淋巴结(-)的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对于Ⅰ、Ⅱ期结直肠癌患者,若淋巴结中检测出有微转移,其预后较差,术后复发率较高,术后应予以积极的辅助治疗。(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0年01期)

张志强,王腾祺[10](2009)在《进展期胃癌腹主动脉周围淋巴微转移(16组)廓清术的意义与适应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胃癌死亡率居恶性肿瘤之首[1],胃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根治术后仍有部分复发和死亡的病例,淋巴结转移是主要的原因之一[2]。胃癌淋巴结清(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实践》期刊2009年14期)

淋巴微转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乳腺癌小鼠区域性局部皮内和静脉注射~(18)F-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后瘤周淋巴结PET/CT成像的差异,评估~(18)F-FDG在肿瘤淋巴结微转移中的成像效果。方法:构建4T1原位乳腺癌淋巴结微转移模型,区域性局部皮内和次日静脉注射~(18)F-FDG,进行小动物PET/CT显像,对淋巴结摄取~(18)F-FDG较高者隔日再行瘤周局部皮内注射锝硫胶体(technetium sulfur colloid,99mTc-SC)后行小动物SPECT/CT成像。显像完成后,取淋巴结组织进行H-E染色,以及上皮细胞角蛋白5/6(cytokeratin 5/6,CK5/6)和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1,Glut-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局部皮内注射时,有微转移的小鼠瘤周淋巴结摄取~(18)F-FDG异常增高,ID%/g值为19.2±2.0(n=2),显着高于对照(自身对照时对侧淋巴结;ID%/g值为6.8±0.4)和无转移小鼠(ID%/g值为7.2±0.4)相同位置淋巴结(P<0.001)。静脉注射时,未发现任何小鼠淋巴结摄取异常增高(ID%/g值为2.5±0.5;P=0.870)。局部皮内注射99mTc-SC时,可观测到多个腋淋巴结,其中1个瘤周淋巴结与~(18)F-FDG高摄取淋巴结位置相吻合。H-E染色和CK5/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18)F-FDG高摄取的淋巴结为发生微转移的淋巴结。结论:区域性局部皮内注射~(18)F-FDG能定性前哨淋巴结,比静脉注射法早期发现肿瘤微转移淋巴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淋巴微转移论文参考文献

[1].李冬冬,楚社录.肺癌根治术式对老年肺癌病人围术期T淋巴细胞亚群及肿瘤微转移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9

[2].李永霞,郑营营,孙玉云,何思敏,罗建民.乳腺癌淋巴微转移模型的建立及皮内与静脉注射~(18)F-脱氧葡萄糖的诊断效果[J].肿瘤影像学.2018

[3].王立红,付秀华,高志芳,高俊珍,王美玲.联合检测LUNX、KS1/4诊断肺癌淋巴微转移的临床意义[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

[4].高志芳,王立红.肺癌淋巴微转移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5

[5].韦皓棠,李霖,董保国,王佳雷.结直肠癌淋巴微转移的判定及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4

[6].崔华娟.Ⅰ期结直肠癌淋巴血管侵犯的免疫组化分析:与预后及淋巴结微转移之间关系[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2

[7].周莉,袁勇,杨淑莉.细胞角质蛋白对诊断子宫内膜癌淋巴微转移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0

[8].贾友鹏,王忠裕,吴园园,赵俊军,赵德明.TNF-α、CK20在结肠癌淋巴微转移中表达关联性的研究[J].实用肿瘤杂志.2010

[9].程明荣,程志俭,蔡元坤,赵家应,徐宏智.结直肠癌淋巴微转移免疫组化检测及其意义[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0

[10].张志强,王腾祺.进展期胃癌腹主动脉周围淋巴微转移(16组)廓清术的意义与适应证[J].临床医药实践.2009

标签:;  ;  ;  ;  

淋巴微转移论文-李冬冬,楚社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