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供者论文-陈晓霞,王智明,罗贤生,徐丹丹,李兴

正常供者论文-陈晓霞,王智明,罗贤生,徐丹丹,李兴

导读:本文包含了正常供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造血干细胞,供者,动员

正常供者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霞,王智明,罗贤生,徐丹丹,李兴[1](2010)在《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对正常供者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是当前健康志愿供者采用的主要方法。据国内外文献报告: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中已发生少数严重不良反应,这引起了国人对中国非血缘健康供者安全的忧虑。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作为动员剂对健康志愿供者有何影响?是否安全?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正常供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01/2008-12在海口市人民医院接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10μg/(kg·d)动员剂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赠者16例,观察动员及采集过程的不良反应,检测动员前后血常规CD3、CD19、CD3+4、CD3+8细胞比值在动员前后变化,并随访所有供者。结果与结论:10例供者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过程中无任何不适,有3例出现低热,头痛、肌肉及骨骼疼痛、腰痛等,3例供者出现发热,其严重程度均在Ⅰ级,但无需终止动员。白细胞经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后数量较动员前升高,停止动员后3d全部供者的白细胞恢复至动员前水平。血红蛋白、血小板、CD3、CD19、CD3+4、CD3+8细胞比值在动员前、动员后72,96h无明显变化。提示健康供者可耐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10μg/(kg·d),动员和采集过程;且对T细胞亚群无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10年23期)

商保军[2](2009)在《rhG-CSF动员正常供者与恶性血液病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质量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正常供者与恶性血液病患者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后,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通过形态学观察PBSC中淋巴细胞比例及单个核细胞活力。方法分别对15例正常供者和1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使用rhG-CSF动员剂,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中单核细胞(MNC),观察有核细胞数、有核细胞分类、MNC计数及细胞活力。结果 (1)正常供者组采集的PBSC有核细胞总数为(4.31±1.41)×10~8/kg,恶性血液病患者组有核细胞总数MNC数为(6.21±4.37)×10~8/kg。(2)恶性血液病组采集的PBSC有核细胞数高于供者组(P<0.01)。(3)用淋巴细胞比值乘以有核细胞总数计算单个核细胞,正常供者组(2.82±1.03)×10~8/kg、恶性血液病患者组(2.58±1.79)×10~8/kg,正常供者组与恶性血液病组单个核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正常供者组MNC计数为(96.7±5.1)%,其中淋巴细胞占(65.9±9.4)%、粒细胞占(16.3±8.7)%、单核细胞占(16.5±4.0)%;恶性血液病组MNC计数为(92.7±15.6)%,其中淋巴细胞占(55.3±16.7)%、粒细胞占(24.3±16.5)%、单核细胞占(14.9±9.1)%。(5)正常供者组冻存前后细胞活力分别为(91.5±4.3)%、(67.4±9.1)%,恶性血液病组冻存前后细胞活力分别为(82.9±11.1)%、(56.5±20.1)%;两组冻存前后细胞活力差异均有显着性(P<0.01)。(6)rhG-CSF动员前后正常供者组及恶性血液病组T细胞在CD3单克隆抗体+rhIL-2刺激下,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增生能力在应用rhG-CSF后下降[(68.5±15.1)%vs(52.3±12.5)%(P<0.05)。结论单用rhG-CSF或化疗联合rhG-CSF动员均可采集到足够数量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应用淋巴细胞乘以有核细胞数作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时计算输入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数量的指标时简便、快捷,不失为一良好的临床检测方法。(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杂志》期刊2009年10期)

张炜沂[3](2008)在《正常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影响因素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自1989年Kessiger等率先开展以来,发展迅速,已成为治疗恶性血液系统肿瘤、恶性实体瘤等疾病的有效手段,这与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移植术简便易行、造血重建速度快有关[1]。国内外学者对外周血干细胞(PBSC)的特性进行了长期的大量研究,认为PBSC来源于骨髓,在正常状态下骨髓干细胞池与外周血干细胞池间处于动态平衡。正常生理条件下PBSC的含量远远低于骨髓造血干细胞(BMSC)的含量,动员和采集到足够的、优质的外周血干细胞是保证移植后造血重建及免疫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动员方法目前常用的为化疗药物、造血干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以及二者联合使用。用于正常健康供者,我们遵循伦理学的观点选用集落刺激因子。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根据供、受者亲缘关系主要分为:自体移植、同胞供者移植(其中包括同基因移植和异基因移植)和无关供者移植[2]。自体移植的适应症有限,而且受患者自身条件限制,越来越多的患者需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而在我国由于计划生育是一项长期基本国策,同胞供者来源也日趋减少,无关供者逐渐成为造血干细胞的主要来源,如何能在有限的采集次数内提高干细胞的数量,是国内外学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本实验回顾性分析我科(中国人民解放军叁零七医院移植科)十年间251例正常供者,其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效果与可能的影响因素的关系,主要分析供者性别、年龄、动员剂的选择及动员天数对动员效果的影响。通过本实验,我们发现性别因素上,男性占明显优势,即在干细胞采集中男性的CD34~+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女性,年龄上,提示年龄越小动员效果越好,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CD34~+细胞上;动员剂G-CSF对MNC作用更显着,G-CSF和GM-CSF联合使用对CD34~+细胞作用更显着,MNC和CD34~+细胞都表现出动员5天开始采集的值高于第4天开始者,其中CD34~+细胞差异显着。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发现女性供者的CD34~+细胞峰值出现较晚,我们推测其可能与雌激素水平或雌激素与动员剂的相互作用有关,今后我们需要再多观察一些病历辅以体外或动物实验进行进一步验证。(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期刊2008-05-15)

洪鸣,李建勇,钱思轩,吴汉新,张闰[4](2007)在《正常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效果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正常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毒副作用及影响因素。方法对59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正常供者采用 G-CSF 皮下注射3~5d,使用 COBESpectra 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干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采集物中 CD_(34)~+细胞数。结果所有供者第一次采集的单个核细胞(MNC)及 CD_(34)~+细胞量平均值分别为4.4(1.12~13.06)×10~8/kg 供者体重及3.78.(1.14~12.92)×10~6/kg 供者体重。患者不良反应轻微。男性供者、年龄小于45岁者及采集前白细胞计数高者采集所得 CD_(34)~+细胞数较高。结论 G-CSF 作为正常供者动员剂安全有效。患者性别、年龄及采集前白细胞计数可作为预测因素。(本文来源于《白血病.淋巴瘤》期刊2007年06期)

王丹红,郭梅,余长林,乔建辉,孙琪云[5](2007)在《G-CSF的不同方案动员正常供者外周血干细胞的效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最佳动员方案,对HLA完全相合的非清髓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供者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供者rhG-CSF10μg/(kg·d)的动员方案组所采集的单个核细胞及CD34+细胞数明显高于供者rhG-CSF5μg/(kg·d)的动员方案组(P<0.05)。供者rhG-CSF10μg/(kg·d)的动员方案在第4天或第5天采集时所获得的单个核细胞及CD34+细胞数无统计学差别。供者不同rhG-CSF动员剂量及采集时间所获得的CD3+、CD4+、CD8+细胞的百分比无统计学差别。结论:供者10μg/(kg·d)的动员效果明显优于供者5μg/(kg·d)的动员效果。供者10μg/(kg·d)的动员方案在第4天或第5天采集时效果无统计学差异,但第4天采集可缩短动员天数,降低费用,因此对供者采用10μg/(kg·d)动员方案时在第4天采集单个核细胞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期刊2007年01期)

阎嶂松,李大鹏,姜尔烈,周春林,冯四洲[6](2006)在《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正常供者自发性脾破裂一例——附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讨论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不良反应及其动员的正常供者的安全问题。方法报道国内第1例经G-CSF动员的正常供者自发性脾破裂,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本文供者和3例文献报道的供者,在G-CSF动员后脾脏均增大并发生自发性脾破裂;1例文献报道的供者,在G-CSF动员后脾脏未增大,但也出现自发性脾破裂。结论供者在G-CSF动员、采集过程中、采集后出现腹痛、头昏时应警惕脾破裂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华血液学杂志》期刊2006年12期)

李素霞,达万明,高春记,黄文荣,靳海杰[7](2005)在《中剂量rhG-CSF对正常供者外周血CD34~+细胞动员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探讨中等剂量600μg/d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正常供者CD34+细胞的动员效果及动员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细胞亚群的变化。对2002-2004年我科31例健康供者给予rhGCSF600μg/d,在动员的第4天开始采集外周血干细胞(PBSC),并检测动员前后白细胞总数、动员后的有核细胞(NC)数、单个核细胞(MNC)数、CD34+细胞数及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同时观察动员及采集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对12例供者GCSF动员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细胞亚群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600μg/d组与既往使用的300μg/d组相比,rhGCSF动员后的外周血细胞中NC、MNC和CD34+细胞及CFUGM显着增加(P<0.05),受者造血重建时间缩短(P<0.05),动员和采集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上升(P>0.05),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动员后CD3+细胞在PBMNC中的比例较动员前下降(15.05±3.3)%,(P<0.05)。动员前后CD4+/CD8+淋巴细胞的比值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600μg/d的GCSF对正常供者的动员效果好,受者造血重建快,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动员后PBMNC中CD3+细胞的下降及CD4+/CD8+淋巴细胞比值无明显变化,从而使得移植后急性GVHD的发生率无明显上升。(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期刊2005年06期)

洪鸣,李建勇,吴汉新,钱思轩,张闰[8](2005)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正常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正常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影响因素及不良反应。方法对32例造血干细胞正常供者采用中位剂量G-CSF 10.9μg/(kg·d)皮下注射3-5天后,使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采集物中CD34+细胞数。结果第一次采集的单个核细胞(MNC)及0334+细胞量分别为(1.12~13.06)(中位数3.1)×108个/kg供者体重及(1.14~10.42)(中位数3.8)×106个/kg供者体重。MNC及CD34+细胞采集总量分别为2.21~13.6(中位数5.8)×108个/kg受者体重及2.3~14(中位数6.4)×106个(本文来源于《第10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5-11-01)

洪鸣,李建勇,吴汉新,钱思轩,张闰[9](2005)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正常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正常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影响因素及不良反应。方法:对20例造血干细胞正常供者采用中位剂量G-CSF10.9μg/(kg·d)皮下注射3~5天后,使用COBE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采集物中CD34+细胞数。结果:第一次采集的单个核细胞(MNC,个)及CD34+细胞量(个)分别为(1.12~13.06,中位数3.10)×108/kg供者体重及(1.14~10.42,中位数3.8)×106/kg供者体重。MNC及CD34+细胞采集总量分别为(2.21~13.60,中位数5.80)×108/kg受者体重及(2.30~14.00,中位数6.40)×106/kg受者体重,均达到移植要求。男性CD34+细胞总量显着高于女性。不良反应较为轻微。供者年龄、体重、G-CSF剂量、采集前白细胞数等与采集所得MNC及CD34+细胞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G-CSF作为正常供者动员剂安全有效。(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10期)

洪鸣,李建勇,吴汉新,钱思轩,张闰[10](2005)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正常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正常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影响因素及不良反应。方法:对32例造血干细胞正常供者采用中位剂量G-CSF 10.9ug/(kg·d)皮下注射3-5天后, 使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采集物中CD34+细胞数。结果:第一次采集的单个核细胞(MNC)及CD34+细胞量分别为(1.12-13.06)(中位数3.1) ×10 8个/kg供者体重及(1.14-10.42)(中位数3.8)×10 6个/kg供者体重。MNC及CD34+细胞采集(本文来源于《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05-10-01)

正常供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正常供者与恶性血液病患者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后,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通过形态学观察PBSC中淋巴细胞比例及单个核细胞活力。方法分别对15例正常供者和1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使用rhG-CSF动员剂,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中单核细胞(MNC),观察有核细胞数、有核细胞分类、MNC计数及细胞活力。结果 (1)正常供者组采集的PBSC有核细胞总数为(4.31±1.41)×10~8/kg,恶性血液病患者组有核细胞总数MNC数为(6.21±4.37)×10~8/kg。(2)恶性血液病组采集的PBSC有核细胞数高于供者组(P<0.01)。(3)用淋巴细胞比值乘以有核细胞总数计算单个核细胞,正常供者组(2.82±1.03)×10~8/kg、恶性血液病患者组(2.58±1.79)×10~8/kg,正常供者组与恶性血液病组单个核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正常供者组MNC计数为(96.7±5.1)%,其中淋巴细胞占(65.9±9.4)%、粒细胞占(16.3±8.7)%、单核细胞占(16.5±4.0)%;恶性血液病组MNC计数为(92.7±15.6)%,其中淋巴细胞占(55.3±16.7)%、粒细胞占(24.3±16.5)%、单核细胞占(14.9±9.1)%。(5)正常供者组冻存前后细胞活力分别为(91.5±4.3)%、(67.4±9.1)%,恶性血液病组冻存前后细胞活力分别为(82.9±11.1)%、(56.5±20.1)%;两组冻存前后细胞活力差异均有显着性(P<0.01)。(6)rhG-CSF动员前后正常供者组及恶性血液病组T细胞在CD3单克隆抗体+rhIL-2刺激下,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增生能力在应用rhG-CSF后下降[(68.5±15.1)%vs(52.3±12.5)%(P<0.05)。结论单用rhG-CSF或化疗联合rhG-CSF动员均可采集到足够数量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应用淋巴细胞乘以有核细胞数作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时计算输入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数量的指标时简便、快捷,不失为一良好的临床检测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正常供者论文参考文献

[1].陈晓霞,王智明,罗贤生,徐丹丹,李兴.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对正常供者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

[2].商保军.rhG-CSF动员正常供者与恶性血液病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质量的比较[J].医学研究杂志.2009

[3].张炜沂.正常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影响因素的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

[4].洪鸣,李建勇,钱思轩,吴汉新,张闰.正常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效果及影响因素[J].白血病.淋巴瘤.2007

[5].王丹红,郭梅,余长林,乔建辉,孙琪云.G-CSF的不同方案动员正常供者外周血干细胞的效果比较[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7

[6].阎嶂松,李大鹏,姜尔烈,周春林,冯四洲.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正常供者自发性脾破裂一例——附文献复习[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6

[7].李素霞,达万明,高春记,黄文荣,靳海杰.中剂量rhG-CSF对正常供者外周血CD34~+细胞动员效果[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5

[8].洪鸣,李建勇,吴汉新,钱思轩,张闰.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正常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研究[C].第10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05

[9].洪鸣,李建勇,吴汉新,钱思轩,张闰.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正常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10].洪鸣,李建勇,吴汉新,钱思轩,张闰.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正常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研究[C].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5

标签:;  ;  ;  ;  

正常供者论文-陈晓霞,王智明,罗贤生,徐丹丹,李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