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清地震台两套体应变仪资料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郑毅,刘思宇[1](2021)在《张家口地震台两套体应变仪观测资料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张家口台TJ-1型、TJ-2型两套体应变仪2014至2018年观测数据的年变、年漂移、气压干扰、仪器噪声水平和M2波潮汐因子等进行计算,分析总结两套仪器的共性与差异。利用潮汐因子α值系统偏离方法分析总结参数变化特征与地震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潮汐因子在震前主要以负异常为主,分析认为产生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在震前孕震区应力增强产生微裂隙,导致出现扩容现象,使孕震区岩石弹性降低,因而在固体潮观测中表现为振幅减小,潮汐因子α值降低。
刘冬冬,陆德明,狄梁,钱文杰,丁建国[2](2021)在《江苏常熟台VS与VP型倾斜仪观测数据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江苏常熟台VS与VP两个型号的垂直摆倾斜仪记录的2015~2016年地震事件波形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在记录远震时,VP型宽频带垂直摆倾斜仪明显优于VS型垂直摆倾斜仪;在记录近震时,VS型垂直摆倾斜仪会产生同震阶跃,变化幅度大于VP型宽频带垂直摆倾斜仪的变化幅度。
池成全[3](2020)在《钻孔应变前兆观测数据分析与异常提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强烈和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是在地震多发地区,地震灾害时刻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由于地震孕育机理十分复杂,地震预测仍然是一个需要通过长期探索方能解决的世界性科学难题。我国建立了包含重力、地壳形变、地磁、地电及地下流体学科为观测对象的地面前兆观测体系,为我国地震前兆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观测数据。找到合适、有效的前兆观测数据的震前异常识别与提取方法研究对地震预测预报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地壳形变观测是最重要的前兆观测之一。钻孔应变观测以其精度高、频带宽等优势可以精确测量到地壳应变变化,因此钻孔应变观测数据分析成为了地震前兆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然而在钻孔应变观测数据的分析研究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钻孔应变仪虽然深埋于地下,但是钻孔应变观测数据仍然会受到应变固体潮、气温、气压、钻孔水位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震前的钻孔应变数据异常形态及分布各不相同,常规方法很难有效识别和提取到此类异常;在钻孔应变数据异常与地震之间的关联性分析方面,仍然需要更多有利的证据。本文针对这些问题,首先分析了应变固体潮、气温、气压和钻孔水位对钻孔应变观测的影响,利用最小噪声分离、希尔伯特黄变换、变分模态分解的方法去除影响因素;采用瞬时能量计算、主成分计算的方法提取钻孔应变数据异常,并通过地震前兆判据、随机时间对比及多台站对比分析等手段分析提取到的异常与地震之间的关联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钻孔应变观测原理,采用自洽方程验证了数据的有效性。着重分析了影响因素中应变固体潮、气温、气压和钻孔水位的时域特性,通过对应变固体潮、气温数据、气压数据和钻孔水位数据进行频率统计分析,建立了影响因素频率(周期)统计表。(2)提出了基于最小噪声分离的钻孔应变数据应变固体潮去除方法。采用最小噪声分离方法,通过信号和噪声互置,将钻孔应变数据分解为按信噪比排列的最小噪声分离成分,应变固体潮影响集中在低阶成分,基于应变固体潮的频率统计特性判断并分离应变固体潮对应的最小噪声分离成分,重构剩余最小噪声分离成分达到去除应变固体潮的目的。仿真实验和震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的分离钻孔应变数据中的应变固体潮,并且可以很好的保留异常形态。(3)提出了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的钻孔应变数据瞬时能量异常提取方法。采用希尔伯特黄变换的方法将钻孔应变数据分解成多个模态,通过频率比对判断并去除相应模态;计算剩余模态的瞬时能量,选择合适的阈值提取瞬时能量异常,采用异常累计的手段分析了瞬时能量异常与地震的相关性。芦山地震研究表明,该方法去除了应变固体潮、气温、气压和钻孔水位数据的影响,提取到了姑咱台钻孔应变观测数据震前瞬时能量异常。(4)提出了基于变分模态分解的钻孔应变数据主成分域异常提取方法。建立钻孔应变观测数据状态空间模型,确定了变分模态分解层数,利用变分模态分解方法将钻孔应变观测数据分解成五个有限带宽模态,通过对比分析判断并去除应变固体潮、气温、气压和钻孔水位对应的模态;计算剩余模态的主成分特征值和特征向量,采用阈值分析和相似性分析提取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异常。芦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研究表明,该方法有效的去除了应变固体潮、气温、气压和钻孔水位的影响,并提取到了芦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的震前异常。
王建亮,李自芮,张燕霞,沈宁,栾博文[4](2020)在《山洪对银川基准台形变观测数据的干扰分析》文中提出前兆观测是地震预报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环境的变化极为敏感,通过对银川基准台滚钟口观测站近三年来(2016—2018)的山洪统计分析,总结出山洪对台站形变观测仪器(DSQ水管倾斜仪和SS-Y洞体应变仪)在一定程度上的干扰特点,并通过一阶差分、斜率分析和潮汐因子的分析手段,找出数据曲线受山洪影响的变化特征,分析产生影响的机制,以便更好的排除干扰,捕捉地震前兆异常。
钱山,宋潇潇,曾智辉,金成林,龙宇云[5](2019)在《宜昌台地倾斜观测受气压干扰特征分析》文中提出湖北省地震局宜昌地震台地倾斜仪器包括有VS型垂直摆倾斜仪,VP型宽频带垂直摆倾斜仪以及DSQ水管倾斜仪。收集这三套仪器的地倾斜观测数据,和台站的WYY-1型气象仪所测得的气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气压对这三套倾斜仪的观测干扰特征。结果表明,宜昌台地倾斜仪器对外界气压变化的响应,主要表现为受气压短周期突变干扰,导致观测曲线出现短时间畸变。气压对VP仪的影响要大于对垂直摆和水管仪的影响。
茅远哲,张国苓,董博,乔子云,马栋,曹筠[6](2019)在《短时气压干扰下TJ-Ⅰ、TJ-Ⅱ型体应变观测频谱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短时气压干扰是形变观测中常见且显着的影响因素之一。本文选取易县地震台2015年3月1日至12月31日的TJ-Ⅰ型和TJ-Ⅱ型体应变观测分钟数据为研究对象,对受气压干扰的主测项与钻孔气压观测值进行对比分析,利用小波变换方法分别提取出高、低气压环境干扰下两台仪器观测值在不同频段的频谱特征,结果显示:对于短时气压干扰,TJ-Ⅰ型与TJ-Ⅱ型体应变均与气压变化发生同步响应;在高气压干扰下,两套体应变主测项及其辅助气压测项分别在其小波6阶细节上的变化同步且相关系数接近;对于低气压干扰,TJ-Ⅱ型体应变主测项与其钻孔气压测项在高频6阶的节相关系数更大,说明TJ-Ⅱ型体应变更易于在高阶细节部分识别低气压干扰。
尤宇星,罗开奇,陈新兴,张有明,林文峰[7](2019)在《泉州地区三套TJ-2C钻孔体应变观测资料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泉州地区目前存在的三套TJ-2C钻孔体应变仪整点值都能清晰地记录到应变固体潮汐,分钟值能记录到部分远大震应变波、震前异常阶跃等动态信息。由于不同的测点因其所处地质构造和钻孔自身岩性、岩石完整性、埋深等情况不同,其受干扰的影响程度和监测地震前兆异常的能力都可能存在着不同,并且观测曲线表现为较复杂的异常形态。对2015年这三套仪器观测资料进行对分析,从中找出更能真实反映地球内部应力变化的测点。
李文超,闫美蓉,刘发,韩胜,彭丽娟,高存英[8](2018)在《大同中心地震台体应变观测资料干扰因素分析及运行质量评价》文中提出文章通过对大同中心地震台TJ-Ⅱ型钻孔体应变仪近几年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识别日常观测中的干扰因素。从自然环境、仪器自身、电源干扰、人为干扰、外界环境等方面引起的典型干扰动态特征分析,总结各种干扰因素对观测资料的影响;通过对体应变仪观测数据内精度的分析,对仪器进行综合评价,找出影响观测质量的因素。
何斌,田韬,王恒知[9](2018)在《基于钻孔特性的体应变观测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相关分析与调和分析方法对江苏省数字化以来的体应变观测数据进行计算,研究不同台站观测资料变化特征。结合钻孔柱状图和仪器运行状况,分析了M2波潮汐因子、气压和水位回归系数与岩性和井孔特性的关系,讨论在安装过程中提高体应变仪观测质量的有效措施。
冯琼松,白仙富,李鹏,钱文品[10](2015)在《昆明地震台地震前形变异常分析》文中指出选择昆明地震台2012—2014年形变仪记录,利用形态法、年变曲线、矢量合成法,分析云南省MS≥5.0和全球MS≥8.0地震前出现的短中期和临震异常特征。分析表明:形态法分析甄别出较好的临震异常,日均值年变曲线和矢量合成图分析获得较好映震效果的中短期异常。
二、长清地震台两套体应变仪资料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清地震台两套体应变仪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张家口地震台两套体应变仪观测资料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台站观测概况 |
2 固体潮一致性对比分析 |
3 年动态对比分析 |
4 噪声水平M1对比分析 |
5 气压效应对比分析 |
6 M2波α潮汐因子值 |
7 结论 |
(3)钻孔应变前兆观测数据分析与异常提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钻孔应变观测发展现状 |
1.3 钻孔应变数据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
1.4.1 论文研究思路 |
1.4.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钻孔应变观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
2.1 钻孔应变观测原理 |
2.2 钻孔应变观测的自洽方程与应变换算 |
2.3 应变固体潮影响分析 |
2.3.1 理论应变固体潮 |
2.3.2 应变固体潮影响应变观测实例 |
2.3.3 应变固体潮的时频域特征分析 |
2.4 气温变化影响分析 |
2.4.1 温度场变化的一维模型 |
2.4.2 气温变化影响应变观测实例 |
2.5 气压变化影响分析 |
2.5.1 气压变化对应变观测的影响 |
2.5.2 气压变化影响应变观测实例 |
2.6 钻孔水位变化影响分析 |
2.6.1 钻孔水位变化与降雨的关系 |
2.6.2 钻孔水位变化对应变观测的影响 |
2.7 钻孔应变数据影响因素的频域特征分析 |
2.8 其他因素影响 |
2.9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最小噪声分离的钻孔应变数据应变固体潮去除方法研究 |
3.1 基于最小噪声分离的应变固体潮去除 |
3.1.1 最小噪声分离变换 |
3.1.2 钻孔应变数据的高频信号估计 |
3.1.3 最小噪声分离成分的计算 |
3.1.4 应变固体潮的分析判断及去除 |
3.2 仿真实验 |
3.2.1 应变固体潮对异常信号时频特征的影响 |
3.2.2 应变固体潮去除结果的分析与对比 |
3.3 震例分析 |
3.3.1 芦山地震钻孔应变数据的应变固体潮去除与异常分析 |
3.3.2 汶川地震钻孔应变数据的应变固体潮去除与异常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的钻孔应变数据瞬时能量异常提取方法研究 |
4.1 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的影响因素的去除 |
4.1.1 希尔伯特黄变换 |
4.1.2 钻孔应变数据影响因素的去除 |
4.1.3 瞬时能量的计算与瞬时能量异常提取 |
4.2 震例分析 |
4.2.1 芦山地震前钻孔应变数据瞬时能量异常提取 |
4.2.2 瞬时能量异常与芦山地震的关联性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变分模态分解的钻孔应变数据主成分域异常提取方法研究 |
5.1 钻孔应变数据状态空间模型的建立 |
5.1.1 传统状态空间模型 |
5.1.2 新的状态空间模型 |
5.2 基于变分模态分解的钻孔应变数据影响因素的去除 |
5.2.1 变分模态分解的原理 |
5.2.2 变分模态分解的参数选择问题 |
5.2.3 基于VMD的钻孔应变数据分解 |
5.2.4 影响因素模态的识别与去除 |
5.3 钻孔应变数据的主成分域异常提取方法 |
5.3.1 主成分计算 |
5.3.2 特征值异常累计与特征向量角度换算 |
5.3.3 主成分域的构建 |
5.3.4 钻孔应变数据主成分域异常特征分析及提取 |
5.4 震例分析 |
5.4.1 芦山地震前钻孔应变数据主成分域异常提取 |
5.4.2 主成分域异常与芦山地震的关联性分析 |
5.4.3 汶川地震前钻孔应变数据主成分域异常提取 |
5.4.4 主成分域异常与汶川地震的关联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4)山洪对银川基准台形变观测数据的干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质构造及地理环境 |
2 台站概况及前兆观测仪器的基本情况 |
2.1 台站概况及观测环境 |
2.2 前兆观测仪器的基本情况 |
3 山洪对银川基准台形变观测数据的干扰分析 |
3.1 DSQ水管倾斜仪和SS-Y洞体应变仪整点值观测数据曲线变化分析 |
3.2 一阶差分分析 |
3.3 斜率分析 |
3.4 潮汐因子分析 |
4 结论 |
(5)宜昌台地倾斜观测受气压干扰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观测概况 |
2 气压对地倾斜观测干扰特征 |
2.1 雷雨天气时气压的干扰特征 |
2.1.1 宜昌台垂直摆、水管仪和VP仪固体潮形态很清晰,对气压在短时间内发生剧烈变化时有明显的响应。 |
2.1.2 |
2.2 无降雨时气压的干扰特征 |
2.3 三套地倾斜仪器对气压响应的异同点 |
3 结论 |
(6)短时气压干扰下TJ-Ⅰ、TJ-Ⅱ型体应变观测频谱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测点环境与观测仪器 |
2 资料选取与研究方法 |
3频谱对比分析 |
3.1 高气压对体应变的干扰 |
3.2 低气压对体应变的干扰 |
3.3 从高阶部分对比两套体应变频段特征 |
4 结论 |
(7)泉州地区三套TJ-2C钻孔体应变观测资料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井孔条件及仪器概况 |
2 观测质量分析 |
2.1 观测资料的完整性 |
2.2 观测资料的动态变化规律 |
2.3 观测资料的主要干扰分析 |
2.3.1 长期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 |
2.3.2 短期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 |
2.4 观测资料的固体潮调和分析结果 |
3 地震映震效能分析 |
3.1 各测点地震映震能力分析 |
3.2各测点对台湾地区强震映震特征分析 |
3.3 各测点对远震大震映震特征分析 |
4 结论 |
(8)大同中心地震台体应变观测资料干扰因素分析及运行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台站背景资料 |
1.1 台址概况 |
1.2 钻孔状况 |
2 观测曲线正常动态分析 |
3 主要干扰分析 |
3.1 气压干扰 |
3.2 降水干扰 |
3.3 雷电干扰 |
3.4 供电干扰 |
4 运行质量评价 |
5 结论 |
(9)基于钻孔特性的体应变观测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江苏数字化体应变观测概况 |
2 观测数据处理结果 |
3 气压、水位与体应变相关分析 |
4 仪器安装中存在的问题与讨论 |
4.1 钻孔裂隙发育程度对观测结果的影响 |
4.2 钻孔套管隔离表层水 (地表水) 对观测结果的影响 |
4.3 钻孔观测层岩性的性质对观测结果的影响 |
5 结论 |
(10)昆明地震台地震前形变异常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台站参数 |
2 资料异常统计 |
3 资料异常与地震对应关系 |
3.1 形态异常分析 |
3.2 日均值年变曲线异常 |
3.3 矢量合成图变化异常 |
4 结论 |
四、长清地震台两套体应变仪资料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张家口地震台两套体应变仪观测资料对比分析[J]. 郑毅,刘思宇. 防灾减灾学报, 2021(02)
- [2]江苏常熟台VS与VP型倾斜仪观测数据对比分析[J]. 刘冬冬,陆德明,狄梁,钱文杰,丁建国. 四川地震, 2021(01)
- [3]钻孔应变前兆观测数据分析与异常提取研究[D]. 池成全. 吉林大学, 2020(08)
- [4]山洪对银川基准台形变观测数据的干扰分析[J]. 王建亮,李自芮,张燕霞,沈宁,栾博文. 防灾减灾学报, 2020(01)
- [5]宜昌台地倾斜观测受气压干扰特征分析[J]. 钱山,宋潇潇,曾智辉,金成林,龙宇云. 科学技术创新, 2019(31)
- [6]短时气压干扰下TJ-Ⅰ、TJ-Ⅱ型体应变观测频谱对比分析[J]. 茅远哲,张国苓,董博,乔子云,马栋,曹筠. 四川地震, 2019(03)
- [7]泉州地区三套TJ-2C钻孔体应变观测资料对比分析[J]. 尤宇星,罗开奇,陈新兴,张有明,林文峰. 防灾减灾学报, 2019(01)
- [8]大同中心地震台体应变观测资料干扰因素分析及运行质量评价[J]. 李文超,闫美蓉,刘发,韩胜,彭丽娟,高存英. 山西地震, 2018(03)
- [9]基于钻孔特性的体应变观测相关性研究[J]. 何斌,田韬,王恒知. 地震工程学报, 2018(01)
- [10]昆明地震台地震前形变异常分析[J]. 冯琼松,白仙富,李鹏,钱文品.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