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共聚聚碳酸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CO2基高分子,生物基高分子,聚碳酸酯,生物降解
共聚聚碳酸酯论文文献综述
秦玉升[1](2019)在《CO_2/生物基环氧化合物共聚制备绿色聚碳酸酯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以CO_2为原料合成脂肪族聚碳酸酯材料不仅利用了廉价、可再生的CO_2资源,而且可以实现全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是一条绿色可持续的高分子材料合成路线。但长期以来,该领域研究多集中在利用CO_2与一些石油来源的环氧烷烃(如环氧丙烷、环氧环己烷等)共聚方面,未能完全摆脱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因此,发展基于生物基的环氧单体制备全生物基高分子材料逐渐成为CO_2基高分子材料研究的热点。生物基来源化合物的引入有助于丰富CO_2基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和性能,拓展其应用领域。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利用生物基环氧化合物与CO_2共聚合成全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该领域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功能高分子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陈柳,魏永梅,王涛,田恒水[2](2018)在《异山梨醇型聚碳酸酯的共聚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乙酰丙酮锂(LiAcac)为催化剂,脂肪族直链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和1,8-辛二醇)、异山梨醇(IS)和碳酸二苯酯(DPC)为原料,通过熔融酯交换法合成了一系列脂肪族二醇/异山梨醇共聚碳酸酯(PIAC),产品特性黏数为48.3~85.7 m L/g。考察了不同1,4-丁二醇/异山梨醇投料摩尔比对合成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丁二醇用量的增大,热稳定性降低,共聚产品Tg下降,但分子链的柔韧性增强,产品力学性能得到改善。同时考察了等摩尔不同种类的直链二醇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分子链中二醇亚甲基数的增加,共聚产品Tg逐渐降低,但热稳定性逐渐提高,分子链力学性能明显增强,1,8-辛二醇改性产品的断裂伸长率达到575.2%。(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8年08期)
王建[3](2016)在《聚碳酸酯的可控降解及其共聚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碳酸酯(PC)是性能优异的工程塑料,因其力学强度高、透光性和电绝缘性好而被广泛应用于建材、电子和汽车制造领域。PC是不可生物降解的塑料,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实现PC的回收和循环利用也更具有现实意义。本课题旨在研究实现PC降解的新途径,降低PC的回收难度,并扩展PC回收料的应用范围。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1)采用乌氏粘度计测定PC原料的粘均分子量,测得PC的粘均分子量为29070,小于GPC测得的重均分子量47890,大于数均分子量20890。用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PC的裂解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C在高温氮气氛围下,主链中C-C键和C-O键断裂,最终产生以双酚A和各种酚为主的小分子。其中C-C键的断裂是产生脂肪烃基或苯基封端的主因,而C-O键断裂是产生羟基封端的主因。最终裂解产物主要为各种酚,其中双酚A的产率最高。研究PC在二氯甲烷中醇解反应,反应得到的最终产物为双酚A。对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进行表征发现,PC在溶液中先降解为含甲基和羟基封端的低聚物,低聚物进一步与甲醇反应得到双酚A。这说明PC在溶液中先发生了链段的无规断裂,再进一步反应得到双酚A。裂解的方法需要高温条件,消耗的能量高,酚类产物丰富,需要较为复杂的分离手段,但各种酚的利用价值较高;醇解法需要使用有机溶剂,产物只有双酚A和碳酸二甲酯,利用价值低,但消耗能量低,回收方便。(2)为实现PC的可控降解,分别采用了化学法和挤出降解的方法。PC在二氯甲烷中与乙二醇反应,降解得到端羟基PC低聚物,数均分子量可达到2590。PC分别与双酚A或丙叁醇挤出,得到端羟基低聚物。双酚A或丙叁醇添加的量不同,对产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结晶均有影响。化学法需要使用有机溶剂完全溶解PC,但反应温度低,副反应少;挤出降解法需要在挤出机中进行,反应温度高于250℃,容易发生副反应。但挤出降解法反应时间短,可连续实现PC的降解。(3)利用降解得到的端羟基PC低聚物与聚硅氧烷共聚,成功合成了PC-PDMS共聚物。与低聚物相比,共聚物的热稳定性好,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可得到粘数不同的共聚物。共聚物与PC共混后,得到的材料加工流动性好,且缺口冲击强度得到提高。为提高材料的阻燃性,添加硼酸锌作为协同阻燃剂。加入硼酸锌后,当PC、共聚物和硼酸锌的比例为100:3:4时,材料的阻燃性能可以达到V0级,但缺口冲击强度和拉伸强度下降明显。(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6-04-20)
王建,薛峰,李白雪,丁恩勇[4](2015)在《聚碳酸酯醇解产物的共聚》一文中研究指出双酚A型聚碳酸酯是五大工程塑料之一,它具有优良的机械强度、冲击韧性、电绝缘性和透光性,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汽车制造、建材等领域。因而实现聚碳酸酯的回收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二氧六环为溶剂,乙二醇为反应试剂,醋酸锌为催化剂,实现聚碳酸酯的降解,得到端基为羟基的聚碳酸酯低聚物。并用二氯甲烷为溶剂,对苯二甲酰氯为扩链剂,叁乙胺为酸接受剂,采用溶液聚合法合成了聚酯聚碳酸酯。利用乌氏粘度计、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对产物进行表征。研究表明,聚碳酸酯在二氧六环中醇解,可以得到低粘度的端羟基聚碳酸酯低聚物。共聚得到的聚酯聚碳酸酯,羟基含量低,粘度和玻璃化转变温度较高,热稳定性较好,实现了聚碳酸酯的回收利用。(本文来源于《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M 高分子工业》期刊2015-10-17)
李白雪[5](2015)在《温和条件下聚碳酸酯的可控醇解及共聚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碳酸酯(PC)具有突出的力学性能、较好的耐热性和耐寒性,且电性能优良、吸水率低、透光性好,是一种具有优良性能的热塑性塑料。在包装、电子电器、汽车工业、建材等领域应用广泛。随着产量与需求的不断增大,随之产生了大量PC废弃物,因其在自然界中不能生物降解,现有的回收方法又各自存在不足,因此,找到一种有效循环利用PC废料的方法十分必要。本课题以PC塑料的循环利用为目的,旨在减轻废弃塑料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以乙二醇(EG)为醇解剂,1,4-二氧六环为反应介质,醋酸锌为催化剂,在溶液中对PC进行降解反应。采用L8(27)正交实验研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醋酸锌用量及两因素交互作用对醇解反应影响程度的大小,结果得出它们对醇解产物粘数均有显着影响,其主次顺序分别为: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醋酸锌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醋酸锌用量>反应时间×醋酸锌用量;采用L9(34)正交实验设计得出四个主要单因素对PC醇解行为的影响程度主次顺序为: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乙二醇用量>醋酸锌用量。可通过设置特定的反应条件,即可得到特定分子量的产物,从而实现对PC的可控醇解。(2)以乙二醇为醇解剂对PC进行解聚,醇解产物是末端带有羟基的与PC重复链节结构相同的低聚物,并探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乙二醇用量、溶剂类型及用量、催化剂类型及用量对PC醇解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反应温度的升高、反应时间的延长、乙二醇用量的增大,醇解产物的粘数均有所下降;实验选用1,4-二氧六环作溶剂介质,最佳用量是35ml;实验选用醋酸锌作催化剂,最佳用量是1wt%;PC在乙二醇中的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活化能为35.7k J/mol。(3)采用溶液聚合法对醇解产物与己二酰氯的共聚反应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温度下的醇解产物与己二酰氯共聚前后粘数的差值,随着温度的升高,△VN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80℃时粘数差值达到最大,是5.0ml/g;不同PC/EG摩尔比下的醇解产物与缩聚产物的粘数差值,随PC/EG摩尔比的提高而逐渐上升,在PC/EG的摩尔比达到2时后趋于平缓;当共聚时间从1h延长至3h时,共聚产物的粘数值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佳的共聚时间是1.5h。最佳的共聚时间为1.5h。共聚物可作为PC的增塑剂,共聚物/PC混合物的MFR最高可达纯PC的5倍。(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5-05-08)
张廷健,杨先贵,王公应,张建新,刘斌[6](2014)在《双酚S和双酚A与碳酸二苯酯共聚合成阻燃性聚碳酸酯》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双酚S(BPS)、双酚A(BPA)和碳酸二苯酯(DPC)为单体,KOH为催化剂,通过熔融酯交换法共聚合成阻燃性聚碳酸酯。通过热重分析及对力学强度的测试考察了BPS与BPA的摩尔比对产品的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随着BPS含量的增加,PC的成炭率增加;KOH、BPS、BPA、DPC以5.0×10-4∶0.1∶0.9∶1.08的摩尔比合成的PC黏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4638,热分解温度达419.5℃,S元素含量为0.84%,阻燃性能达到UL 94 V-0级。(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4年04期)
徐鹏翔[7](2013)在《环氧氯丙烷与二氧化碳立体选择性共聚制备聚碳酸酯》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化石资源的日渐枯竭以及全球温室气体效应的逐渐加剧,二氧化碳的综合利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中以二氧化碳为反应单体构筑脂肪族聚碳酸酯高分子材料(二氧化碳基塑料)的研究最具潜力。自1969年该反应被首次报道以来,环氧烷烃和CO2交替共聚制备聚碳酸酯的研究在反应选择性、聚合活性及聚合反应机理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尽管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带动下,CO2共聚物的应用已经具备一定基础,但却受制于材料性能、品种单一等问题,发展十分缓慢,主要原因在于目前用于CO2共聚物所用的环氧烷烃主要为含供电子基团的环氧丙烷、环氧环己烷等,而含吸电子基团的功能性环氧烷烃如环氧苯乙烷、环氧氯丙烷(ECH)则研究较少。另一方面,由于聚合物的机械和热力学性能取决于高分子链中重复单元的的立体排布,相比于无规共聚物而言,立构规整性聚合物通常表现出更为优异的力学性能。因此对于环氧烷烃和CO2交替共聚物而言,如何控制环氧烷烃聚合过程中区域选择性和立体化学选择性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环氧氯丙烷(ECH)为研究对象,在本课题组先前研究基础上,优化出多手性中心的SanlenCo催化体系和反应条件用于制备具有高立构规整度的ECH/CO2共聚物(立构规整度高达97%),并且首次研究并报道了ECH/CO2交替共聚物的机械力学性能。于此同时,研究催化剂和反应条件对环氧氯丙烷的手性开环诱导作用,通过详细考察ECH在双组份催化剂体系诱导下亚甲基开环与次甲基开环比例,以及次甲基位置开环后手性碳构型翻转比例。在此基础之上,考察了温度对ECH与CO2共聚反应中的区域选择性和立体化学选择性的影响。完善了环氧烷烃与CO2共聚反应中的区域和立体化学研究。(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3-04-01)
刘克存[8](2012)在《超临界CO_2合成聚碳酸酯的共聚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氧化碳(CO2)作为温室效应的最主要的气体,减少CO2的排放和加强CO2综合利用已成为现代工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利用CO2和环氧化合物合成脂肪族碳酸酯是化学固定CO2的有效途径,开展CO2和环氧化合物合成脂肪族碳酸酯(APC)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为了提高戊二酸锌的催化效率,将戊二酸锌负载在不同载体,通过正交实验,筛选出适合于CO2与环氧丙烷共聚反应的负载型催化剂,并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通过筛选,选择了分子筛负载型催化剂去催化超临界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的二元共聚,在实验中改变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反应时间以及催化剂的用量以求获得最佳的反应条件。对二元共聚产物进行了红外光谱、核磁共振以及分子量的测定,从而确定产物的结构和性质。完成了CO2、环氧丙烷以及顺丁烯二酸酐的叁元共聚反应。通过调节第叁种单体顺丁烯二酸酐的加入量来调节共聚物的结构和分子量,以求得到最佳的反应效果,对叁元共聚物进行了表征来确定其结构和性质。通过以上二元、叁元共聚反应实验,推测出了这两种共聚反应的机理,为以后的研究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2-06-30)
肖山,丁会利,陈旭,盛京[9](2010)在《聚碳酸酯/无规共聚聚丙烯合金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碳酸脂(PC)/无规共聚聚丙烯(PPR)/POE-g-MAH合金。测试了合金的力学性能和流变性能,观察了合金的拉伸和冲击断面的形貌,并对共混体系的增韧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利用PPR作为PC的增韧剂以降低PC对缺口的敏感性,改善了成型加工性能,同时确定了各组分的最佳质量比为:100/20/5。PC为连续相,PPR为分散相,POE-g-MAH作为增容剂增强界面间的相容性,有利于合金韧性的提高,两相界面脱粘和空穴化引发的剪切屈服是该共混体系能量耗散的主要形式。(本文来源于《塑料工业》期刊2010年04期)
肖山,丁会利,陈旭,郑德[10](2010)在《无规共聚聚丙烯改性聚碳酸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碳酸酯(PC)/无规共聚聚丙烯(PPR)共混体系。PPR的加入可以降低共混物的熔体黏度及平衡转矩,改善成型加工性能;但是相容剂的含量不能过多,否则PC/PPR共混体系的流动性能会变差。通过热变形温度和维卡软化点的测定,加入PPR的PC共混体系的耐热性能下降比较少,共混体系可以保持在原有的温度范围内使用。结果表明:PC为连续相,PPR为分散相,PPR可作为PC的增韧剂增强界面间的相容性,有利于合金韧性的提高。(本文来源于《塑料科技》期刊2010年03期)
共聚聚碳酸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乙酰丙酮锂(LiAcac)为催化剂,脂肪族直链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和1,8-辛二醇)、异山梨醇(IS)和碳酸二苯酯(DPC)为原料,通过熔融酯交换法合成了一系列脂肪族二醇/异山梨醇共聚碳酸酯(PIAC),产品特性黏数为48.3~85.7 m L/g。考察了不同1,4-丁二醇/异山梨醇投料摩尔比对合成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丁二醇用量的增大,热稳定性降低,共聚产品Tg下降,但分子链的柔韧性增强,产品力学性能得到改善。同时考察了等摩尔不同种类的直链二醇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分子链中二醇亚甲基数的增加,共聚产品Tg逐渐降低,但热稳定性逐渐提高,分子链力学性能明显增强,1,8-辛二醇改性产品的断裂伸长率达到575.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共聚聚碳酸酯论文参考文献
[1].秦玉升.CO_2/生物基环氧化合物共聚制备绿色聚碳酸酯材料[J].功能高分子学报.2019
[2].陈柳,魏永梅,王涛,田恒水.异山梨醇型聚碳酸酯的共聚改性研究[J].现代化工.2018
[3].王建.聚碳酸酯的可控降解及其共聚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
[4].王建,薛峰,李白雪,丁恩勇.聚碳酸酯醇解产物的共聚[C].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工业.2015
[5].李白雪.温和条件下聚碳酸酯的可控醇解及共聚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
[6].张廷健,杨先贵,王公应,张建新,刘斌.双酚S和双酚A与碳酸二苯酯共聚合成阻燃性聚碳酸酯[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4
[7].徐鹏翔.环氧氯丙烷与二氧化碳立体选择性共聚制备聚碳酸酯[D].大连理工大学.2013
[8].刘克存.超临界CO_2合成聚碳酸酯的共聚反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2
[9].肖山,丁会利,陈旭,盛京.聚碳酸酯/无规共聚聚丙烯合金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塑料工业.2010
[10].肖山,丁会利,陈旭,郑德.无规共聚聚丙烯改性聚碳酸酯的研究[J].塑料科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