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氮过冷流动沸腾论文-田露,方贤德

液氮过冷流动沸腾论文-田露,方贤德

导读:本文包含了液氮过冷流动沸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液氮,流动沸腾,换热,关系式

液氮过冷流动沸腾论文文献综述

田露,方贤德[1](2016)在《液氮管内过冷流动沸腾传热关联式的评价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冷流动沸腾是低温流体在输送过程中常见的物理现象,随着低温流体在国防、航天以及空间技术等高科技领域应用的深入,其过程特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液氮具有无色、无味、不可燃等特点,其过冷沸腾过程广泛应用在各种低温设备中。在过去的60年,大量学者对液氮过冷沸腾进行了研究。但是,液氮过冷沸腾换热实验数据和关系式较少,很难研究换热特征。本文总结了过冷流动沸腾换热关系式;收集了内部的255组液氮过冷沸腾实验数据,实验管道当量直径为11.9 mm,饱和压力范围为0.84-2.29MPa,热流密度从9 KW/m2到98.8KW/m2,液体质量流量从150 kg/m2·s到1170 kg/m2·s,过热度范围为1.06-5.45C;评价了21个现有管内过冷沸腾关系式,发现Bergles等公式的适应性最好,平均绝对相对误差(MAD)为28.7%,其次是Gungor等公式,Shah公式,Rohsenow公式,Thom等公式,Kandlikar公式,MAD分别为34.8%、51.6%、53.5%、53.8%、58.3%,其余公式的MAD均大于60%。现有公式的整体预测精度不高,有必要研究出预测精度更高的公式。本文工作为液氮过冷沸腾关联式的选用提供了指导,为新的预测精度更高的关联式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10-20)

李祥东,周丽敏,汪荣顺,杨燕华[2](2009)在《液氮过冷流动沸腾数值模拟中的双流体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液氮过冷流动沸腾广泛见于各种低温换热设备中.采用双流体模型分析液氮过冷流动沸腾,需要为模型提供适当的封闭方程,用于描述汽液两相间质量、动量以及能量的传输过程,封闭方程的合理性直接决定了双流体模型的准确性.将液氮流动沸腾通道划分为近壁区和主流区,分别介绍液氮核态沸腾壁面上的传热传质机理模型,以及两相流程内汽液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相间传输模型,建立液氮流动沸腾过程适用的双流体模型,并分析了对模型预测能力具有显着影响的因素,指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力学进展》期刊2009年02期)

鞠鹏[3](2009)在《竖直管内液氮过冷流动沸腾的汽泡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低温技术的不断发展,低温液体得到了广泛应用。液氮以其卓越的性能而成为低温工业中广泛使用的工质。然而,在低温传热方面,尽管已有一些液氮传热的经验关联式,但是往往由于其精度或适用范围的限制,不能很好的满足低温传热事业的发展。基于此,采用高沸点液体所普遍采用的热量拆分模型对液氮过冷流动沸腾壁面传热进行分析研究已成为必然。在壁面热量拆分模型的有关参数中,汽泡脱离直径对于计算结果的精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虽然文献中已有一些低温液体汽泡脱离直径关联式,但大多是针对池沸腾提出,不能很好的应用于流动沸腾。综合以上考虑,本文运用汽泡动力学相关知识,采用汽泡受力平衡模型对液氮流动沸腾过程中核态沸腾壁面上的汽泡进行受力分析。本文采用流体力学软件CFX将双流体模型应用于本文的计算。其中,采用壁面热量拆分模型作为壁面传热的边界条件。首先将汽泡脱离直径的经验关联式植入壁面热量拆分模型,计算了壁面处汽泡脱离直径的大小。分别从出口压力,过冷度,壁面热流密度和入口流速四个方面综合考察了各自对汽泡脱离直径的影响。分析了汽泡脱离直径在变换工况下的变化趋势。分析发现在某些工况下汽泡脱离直径会随热流密度的增大而降低,这与一般认识有所区别。在此基础上,将汽泡受力模型代入壁面热量拆分模型中,把计算所得汽泡脱离直径代入汽泡受力模型中,计算出平行于流动方向和垂直于流动方向的各个力的大小。通过对平行于流动方向和垂直于流动方向的各个力在变换工况下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发现各个力的变化趋势基本是合理的,并给出了相应的解释。同时,根据受力平衡考察了各个力的相对大小,发现生长力远小于其他各力。同时,剪升力偏小。由此证明生长力和剪升力的关联式不能很好的适用于本文工况下的液氮过冷竖直向上流动沸腾,本文对其修正提出了初步的建议。在分析各个力的变化趋势时发现各个力的变化趋势可以归结为汽泡脱离直径或汽泡脱离直径与汽泡质量中心处汽液相速度差的相对变化,其根源为速度场和温度场的变化。CFD可以很好的计算两相流场中的流速及温度变化,双流体模型的使用保证了计算结果的精确度。(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09-02-01)

王斯民,厉彦忠,文键,余锋[4](2008)在《竖直圆管内液氮过冷流动沸腾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有数学模型的基础上,从沸腾换热的机理入手,对过冷流动沸腾模型中的气泡参量模型进行了修正,分析确定了壁面热流密度的拆分方法,构建出适应于液氮的过冷沸腾计算模型。将新模型应用于CFX4.4中,对液氮在叁维竖直圆管内的过冷流动沸腾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发现,在过冷流动沸腾形成之后,蒸发热流成为壁面换热的主要部分,沸腾换热占据换热的主导地位。数值模拟结果与已有的实验数据吻合较好,证明了新建模型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08年10期)

液氮过冷流动沸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液氮过冷流动沸腾广泛见于各种低温换热设备中.采用双流体模型分析液氮过冷流动沸腾,需要为模型提供适当的封闭方程,用于描述汽液两相间质量、动量以及能量的传输过程,封闭方程的合理性直接决定了双流体模型的准确性.将液氮流动沸腾通道划分为近壁区和主流区,分别介绍液氮核态沸腾壁面上的传热传质机理模型,以及两相流程内汽液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相间传输模型,建立液氮流动沸腾过程适用的双流体模型,并分析了对模型预测能力具有显着影响的因素,指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液氮过冷流动沸腾论文参考文献

[1].田露,方贤德.液氮管内过冷流动沸腾传热关联式的评价分析[C].第九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6

[2].李祥东,周丽敏,汪荣顺,杨燕华.液氮过冷流动沸腾数值模拟中的双流体模型[J].力学进展.2009

[3].鞠鹏.竖直管内液氮过冷流动沸腾的汽泡动力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

[4].王斯民,厉彦忠,文键,余锋.竖直圆管内液氮过冷流动沸腾数值模拟研究[J].化学工程.2008

标签:;  ;  ;  ;  

液氮过冷流动沸腾论文-田露,方贤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