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培养模式探索闫飞云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培养模式探索闫飞云

闫飞云

(中北大学(朔州校区))

摘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我国大地中已经深深的扎下了根。不管在工业领域还是在高校的教育模式中,都是受众多学员与工作人员喜爱的方向。高校的培养每年都为工厂输送大量优秀的工程师,但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社会以及工厂在不断的智能化,这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将从学校培养与社会教育两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寻找一个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电气工程;人才培养;自动化

Abstract:ElectricalengineeringanditsautomationmajorshavebeendeeplyrootedinthelandofChina.Whetherintheindustrialfieldorintheeducationmode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itisthedirectionthatmanystudentsandstafflove.Thetraining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sendsalargenumberofexcellentengineerstothefactoryeveryyear.However,withthedevelopmentofsocialscienceandtechnology,thesocietyandthefactoryareconstantlyintelligent,whichputsforwardnewrequirementsforthetrainingmodeofelectricalengineeringanditsautomation.Analyzeandexplorebothaspectsoftrainingandsocialeducationtofindanewtalenttrainingprogram.

正文:

引言

从专业定位来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我国进行电力系统建设的主要专业,主要为了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而设置的,该专业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实用型人才。[4]

几年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社会中一直是就业方向的热门专业,尤其是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现在,随着人工智能的崛起,我们也逐渐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各行各业都出现了智能化控制,传统的人工操作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生产力的需要,在此大背景下,我们在社会中需要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引入人工智能的控制,为了早日达到这一目标,不得不对我们当下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1学校教育需要紧跟企业发展需求

1.1确立人才建设的目标

我们要牢牢坚持教育要面向的四个目标,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为核心目的。[1],对于理论和实践不能分开实行,需要统一,在理论扎实的基础上着重进行实践的锻炼,把社会的需求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将操作更加智能化的目标作为立足点进行培养。

大力进行校企合作,使学生对企业的了解不会停留在十年前的水平,积极同社会中各大企业进行交流,学生进入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企业工人则可进入学校同学生交流,或是上课,以此来提高企业员工的理论技术水平,二者结合,是培养新形式下的新人才的根本方法。

1.2学校大力进行课程教育体系改革

我们要培养的是在社会中可以有实际意义的工程师,这就不得不改变中国高校当下的学术氛围,“死读书”的现象。改变这一现象,对高校来说,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到:

1.2.1制定更加严格的课程管理和监督体系。促使学生改变自己心中的观念,从旷课转变为不敢旷,再转变为自己心中认识的不能旷。学校只有在严格的督察体系下,才能开展对学生教育以及课程改革的实行,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1.2.2创新基础理论课程,优化专业课程,强化实践环节的建设思路,建设一批精品课程、优质课程、特色课程。突出“宽基础、活模块”的特点,加大力度,全民推进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比起,强行灌输学生高科技的理论,不如稳扎基础,对专业的学生进行课程的改革,取缔掉一些无用的基本科目,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将基础扎实。

此外,课程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只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学校再教育过程中可将不同课本,不同科目的内容结合起来串讲,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的更加透彻,在学期末考核时,也进行多门考试的串考。

课程安排采用模块化方式,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要完全打破学科性专业知识的纵向完整体系的框架。综合课程体系要将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要求进行整合,突出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综合应用,突出生产和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突出新知识、新技术运用。学生主要学习本专业实际动手能力和工作技能,突出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要求学生达到专业岗位的职业资格,完成相应的技能考证,如车工证、钳工证、电工证、焊工证等。将这些专业的基本证书也划入大学的必考证书范围内,最终结果是满足了本专业所必需达到的专业能力要求,掌握了就业岗位的技能和知识。此模块主要是针对各专业岗位的操作技能和知识。

1.2.3建立一支专业能力强,教学质量高的师资队伍。采用学校的教学基本原则,最大限度的发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牢牢掌握基本知识。另一点,对教师队伍的建立可实行零时工制度,一方面招收研究生学历以上符合条件的优秀教师,但也可从社会中招收优秀人才,如通过注册电气工程师执照考试的企业员工,这些人对于专业的理论与知识融会贯通,并且擅长企业上的各种实际情况与突发情况的处理,相对的,在校老师则更擅长于书本理论,但缺少在带电厂中实际工作的经验。[2]

1.3建立长期的校区合作协议

除了高校对内的改革外,需要同校外的各大企业进行合作。利用节假日时间,让高校教师带学生进入企业进行观察学习,在毕业后可优先选派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在实习期内,学生若表现突出,并且企业在实习期后将其转正后。该毕业学生可回到学校进行宣讲会,给学弟学妹们传授相关经验与建议。

可适时派遣未毕业生进入工厂实习,因为生产实习是学术步入电力行业前的必修之课,科学合理的生产实习能将学生从理论课程中培养的创新意识、工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进一步得以升华,更能优化其社会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领导能力及与人沟通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因此,需要不间断派遣学生进入工厂学习操作。

2企业的自动化培养方案

2.1企业员工的自主学习方案

企业在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基础上,也需要进行对自身的调整。除上述与各大高校的联合培养学生外,也需要加强自身的结构体制优化进度。在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企业员工也需要与时俱进,及时学习企业所需先进的技术。企业可实行裁员制度,对已经不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员工进行辞退,对对企业有突出贡献的员工进行嘉奖。凭此促使各个企业员工积极学习,加强自身的能力。

2.2企业引入与互联网相关的专业人才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人工操作的设备仪器以及监督的方法逐渐被计算机的智能系统替代,这并不标志着企业的就业渠道变窄,就业人员锐减。而是就业类型的转变,利用计算机智能系统替代人工,只是为了增大企业的生产能力,提升生产率。同样的,计算机发展并不成熟,背后需要人工的操纵,值此原因,企业的对就业人员有了更多范围与类型的选择。新成员,尤其是新领域新人才的加入才可以为企业注入更多的活力。

2.3企业需要加强对工程项目的管理

目前,在我国电力企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企业实施电气工程项目是一种粗放式的管理,通常认为项目管理就是把工作任务分发给各部门间或相关人员,然后设想他们将取得预期的进展,但中间缺少相关的监督与催促,结果导致许多项目的拖延;或者是有一个目标和大致的计划,但没有具体的执行方法。

在关于企业进行科研的部分,部分电力企业,还停留在那种项目管理无序的状态,企业硬软件管理不规范、器具材料的现场摆放严重杂乱,更谈不上用计算机来进行项目的全过程管理,经费的花销没有准确的记录,对整个项目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部署,各部门的进度要求不明确,直接增加了由于配合不好造成的时间延误。一个项目的进

(下转第68页)

度如不进行科学管理,任其自由进展,势必延长工期,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如若盲目追求进度,不顾一切地赶工期、抢进度,又势必加大成本、影响质量,给项目留下无穷隐患。[3]

因此,需要加强对企业各大工程项目的管理,要有专门的责任到人制度,这是企业开展自动化培养模式的前提条件。

3结语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培养模式是面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的是对人民与社会经济的负责。承办的两个重点单位是全国的各大高校与相关企业,最直接的培育对象是需要具备扎实基本功,了解互联网内容,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与能力新一代青年才俊。使学生们的理论知识与能力更加贴近社会的实际,这不仅仅是对学生的肯定,更是对企业和社会的负责。

总而言之,社会在不断发展,企业,高校,学生三体之间的联系也在不断加深,在将来,这之间的联系还会更加频繁,旨在培育出一批又一批适应社会发展的青年,与对企业员工进行再培养。尤其是现在,国家电网发布了要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公告后,这种趋势更是明显,尤其是对我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企业而言,这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机遇,同时也是一个挑战,所以进行该模式的探索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参考文献:

[1]郑雪娜沈国杰罗平贾渭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培养模式探索》重庆大学

[2]梁计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阳江市凯源电力发展有限公司

[3]赵彪周耀华《企业电气工程的管理分析》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开封东大化工有限公司河南开封

[4]王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双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山东华宇工学院

标签:;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培养模式探索闫飞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