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美学态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吕澄,移情,美的态度,人生艺术
美学态度论文文献综述
余骏迪[1](2019)在《从“移情”到“美的态度”——吕澄艺术美学构想》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学概论》与《美学浅说》是吕澄早期出版的两本美学着作。虽然这两本着作中都涉及吕澄对"移情"说的看法,但两者的表述不尽相同。文章对比两本着作中"移情"的表述,阐明吕澄的艺术作品观由"移情"向"美的态度"过渡、人格向人生转变、艺术行为到人生艺术化的构思过程。(本文来源于《艺海》期刊2019年05期)
祁志祥[2](2018)在《学术批评应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以韩德民对“乐感美学”的酷评为反面案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81年结识钱中文先生后转向理论研究,1987年考上徐中玉先生研究生后走上学术之路,叁十多年来,一直行走在学术研究的漫漫长途上,步履匆匆,无暇旁顾。总是不断发现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总是不断地去建设。即便面对既有资源有所甄别与臧否,但也从不与人论战。因为我深知,否定容易建设难,建设的意义大于批判的意义;与人论战耗时耗力,会拖累建设的进度,甚至会偏离建设的目标;与其批判别人的不足,不如致力于规避这种不足的建设,这样才更有说服(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8年10期)
徐仪,刘涓涓[3](2017)在《频谱音乐的历史渊源、创作实质与美学态度》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武汉音乐学院特聘作曲教授徐仪为作曲系师生开设了《频谱音乐》系列学术讲座。本文保留讲座的特色内容并予以提炼,如引用频谱乐派作曲家表达重要理念的自传和日记等第一手资料,推介频谱音乐的核心概念"进程"(Process)并探讨其意义,聚焦频谱乐派"如何继承、如何思考、如何表达"等音乐创作的本质问题,力图对频谱音乐的历史渊源、创作实质与美学态度做出简明扼要的阐述。(本文来源于《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王静[4](2016)在《鲁迅和托尔斯泰道德与美学观之比较——兼论鲁迅对托尔斯泰文学作品的潜在态度》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与托尔斯泰二人在道德、美学方面的观念存在很大差异,鲁迅赞同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精神,但反对托氏倡导的不抵抗主义。托尔斯泰的天性、信仰与道德观无疑是他的不抵抗主义观念的根源,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文学作品的美学特征。鲁迅对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却有一种天性上的抵制,也因此影响了他对托尔斯泰文学的接受。鲁迅对托尔斯泰的作品,尤其是《战争与和平》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误读。(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Cileo[5](2016)在《穿搭美学 用风格表达态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穿搭已经成为了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你每天的穿衣打扮,不仅仅影响到你的外表、你的心情,甚至会决定你这一整天的状态,以及别人对你的观感——你穿了什么,就意味着你向世界展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自己。穿搭是一门美学,不仅仅对于设计师来说是这样,对每一个穿衣服的人也是一样。要如何通过穿衣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品味和心态,这门学问每个人都应该好好学习,付诸实践。7种穿衣风格,教你如何变得更自信!(本文来源于《中国眼镜科技杂志》期刊2016年18期)
刘丹妮[6](2016)在《从“西方化”到“中国化”的美学研究态度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学,19世纪末进入中国。当依据西方学科规范建构而成的美学作为一门西学进入中国时,东方哲学体系与西方文化系统相碰撞必然会使其被烙上本土化的"民族身份",也就产生了美学"中国化"的问题。[1]其实,从美学进入中国即起,就开始了"中国化"的历程,即经历从美学"西方化"到"中国化"的发展进程,而关于美学的两种研究态度的不同也值得我们的关注。(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6年08期)
杨林[7](2015)在《人生最好的态度——浅析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的美学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杰明·巴顿奇事》是导演大卫·芬奇的电影代表作,其阐述的美学内涵,表露出导演独树一帜的艺术才华。本文从"衰老"中的理解与宽容、对爱情的执着与放弃两个方面,浅析电影的美学内涵。(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5年16期)
王铭瑾[8](2015)在《由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浅谈孔子对郑卫之音的态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儒家学说作为统治思想的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文人儒者对于"郑卫之音"的评断褒贬不一。孔子对"郑卫之音"的看法一直以来更是备受争议,本文以《诗经》的内容为线索由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仁"、审美主张"中和"为切入点,以儒家音乐思想重视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的历史背景下来谈谈孔子对于"郑卫之音"的态度。(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15年03期)
蔡军波[9](2015)在《江山态度,风月情怀——白玉蟾美学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南宗第五祖的白玉蟾,在长期的云游修道生涯中,他将自身修炼与审视秀丽的山川结合起来,体验自己内心神秘的道教审美感受。这种感受蕴涵着丰富的道教美学思想,涉及道教审美人格理想、审美心理、自然审美论、道教伦理美学和道教文艺美学等方面。他将道家的这种主观性与其宗教目标相结合,形成了一整套以"求道"为乐的美感判断准则。以求道成仙为乐,在乐中获得审美体验,白玉蟾正是这种强调主观美感论的倡导者。白玉蟾的美学思想成就使其成为宋代道教美学的大家,代表了宋代道教美学思想的高峰。(本文来源于《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齐亮[10](2014)在《从《念奴娇·赤壁怀古》看苏轼的人生态度与美学范式》一文中研究指出苏轼是我国北宋着名的文学家,苏轼在诗、词、文、书、画领域均为卓然大家。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爽,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苏轼对后代很有影响。本文从《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入手,浅析了苏轼超然自适、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与儒道释思想的关系,以及贬谪生涯对其性格和创作的影响。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进取转而压抑苦闷又力求超脱自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本文也从美学的角度解析了苏轼人生感伤和强作慰藉以求超脱的美学范式。(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10期)
美学态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1981年结识钱中文先生后转向理论研究,1987年考上徐中玉先生研究生后走上学术之路,叁十多年来,一直行走在学术研究的漫漫长途上,步履匆匆,无暇旁顾。总是不断发现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总是不断地去建设。即便面对既有资源有所甄别与臧否,但也从不与人论战。因为我深知,否定容易建设难,建设的意义大于批判的意义;与人论战耗时耗力,会拖累建设的进度,甚至会偏离建设的目标;与其批判别人的不足,不如致力于规避这种不足的建设,这样才更有说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美学态度论文参考文献
[1].余骏迪.从“移情”到“美的态度”——吕澄艺术美学构想[J].艺海.2019
[2].祁志祥.学术批评应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以韩德民对“乐感美学”的酷评为反面案例[J].文艺争鸣.2018
[3].徐仪,刘涓涓.频谱音乐的历史渊源、创作实质与美学态度[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
[4].王静.鲁迅和托尔斯泰道德与美学观之比较——兼论鲁迅对托尔斯泰文学作品的潜在态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5].Cileo.穿搭美学用风格表达态度[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16
[6].刘丹妮.从“西方化”到“中国化”的美学研究态度的变迁[J].艺术品鉴.2016
[7].杨林.人生最好的态度——浅析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的美学内涵[J].大众文艺.2015
[8].王铭瑾.由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浅谈孔子对郑卫之音的态度[J].黄河之声.2015
[9].蔡军波.江山态度,风月情怀——白玉蟾美学思想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10].齐亮.从《念奴娇·赤壁怀古》看苏轼的人生态度与美学范式[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