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流通论文-陈云

知识流通论文-陈云

导读:本文包含了知识流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核心素养,数学活动,北师大版,问题情境

知识流通论文文献综述

陈云[1](2018)在《在知识“流通”过程中培养数学核心素养》一文中研究指出培养好的数学核心素养,我们需要改变"获取知识就是为了储存"的现象,把"接收"、"储存"知识的过程转变为知识的"流通"过程。实现知识的"流通",学生需要在查验"原储存"的过程中产生问题,再按自己的方式提取认为有用的"原储存"来弥补解决新问题的空白点,然后通过反复试验、反思、改进和完善,让认知得以发展。从查验原有知识到产生新的问题;从提取有效证据到解决新的问题;从探究实验到(本文来源于《小学教学设计》期刊2018年11期)

方晓波[2](2015)在《知识流通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以在孵科技型小微企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知识流通对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组织学习能力对其影响的调节效果,文章首先对知识流通和学习能力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设计了知识流量、创新绩效、知识专精度、组织学习能力等变量的量表,在此基础上,对科技企业孵化器中的237家在孵科技型小微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孵科技型小微企业所能获得的知识流量越大,且知识专精度越高,越能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组织学习能力对于企业知识流通与创新绩效中的组织绩效和战略绩效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建议科技企业孵化器应充分利用所掌握的资源与知识,以提升两者之间的知识流通。(本文来源于《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期刊2015年02期)

吴蕙仪[3](2014)在《超越东亚:多元视野下的跨文化科技知识流通(13~20世纪)——2014年剑桥李约瑟研究所青年历史学者研讨会述要》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2月21日,剑桥李约瑟研究所举行了题为"超越东亚:多元视野下的跨文化科技知识流通(13~20世纪)(Multiplying Horizons on the Cross-cultural Circula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East Asia'and Beyond,13th—20thCentury)"的青年历史学者研讨会。研讨会由李约瑟研究所博士后吴蕙仪和李贞(韩国)召集,5名博士生和博士后围绕东亚世界的科学知识流动的主题,就各自正在进行的研究作了20~30分钟的报告。李约瑟研究所所长梅建军教授主持了会议。李约瑟研究所的劳埃德(Sir Geoffrey Lloyd)教授、剑桥大学东亚系的周绍明(Joseph McDermott)教授和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詹嘉玲(Catherine Jami)博士作为特邀评议人,对报告作了细致点评。包括李约瑟研究所荣休所长古克礼(Christopher(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史杂志》期刊2014年02期)

张飞[4](2009)在《知识流通、组织平台情境、知识创造:大学科研组织创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科研组织以科学研究为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创新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任务,是国家竞争力的源泉。21世纪是人类从工业经济过渡到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将成为未来产业及国家竞争力的关键。而要不断的维持成功与累积优势,持续创造并且累积知识则成为相当重要的课题。目前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大多数是以企业科研组织为研究对象,尽管目前也有学者开始以大学科研组织为研究对象,但研究的主要内容还是单一的研究为主,全面的研究整个大学科研组织的科研知识创新过程的研究很少,这些研究也处于一个初级的研究阶段,缺乏实证数据的论据。本文主要研究大学组织科研创新中知识流通、组织平台情境、知识创造,并进一步研究他们是如何影响大学科研组织创新的。第一章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的目的意义。第二章详细的从大学科研组织、知识流通、组织平台和知识创造四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第叁章根据文献的相关研究构建了文章的研究模型,并提出了相关的研究假设。第四章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提出的假设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并探讨了研究的主要结论。第五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了研究展望。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在知识流通方面,大学科研组织的知识整合能力对知识创造机制的执行会产生积极作用;大学科研组织的知识分享意识对知识创造机制的执行也产生积极作用,但其中部分因素的影响不显着;大学科研组织的知识吸收能力对知识创造机制的执行产生积极作用,但其中部分因素的影响不显着。在组织平台情境方面,大学科研组织的创新意识对知识创造机制的执行产生积极的作用;激励制度对知识创造机制的执行产生积极的作用;多样化能力对知识创造机制的执行产生积极的作用。在知识创造方面,大学科研组织知识创造机制的执行程度越高,对科研创新进度绩效产生积极作用;大学科研组织知识创造机制的执行程度越高,对科研创新成果绩效产生积极作用;大学科研组织知识创造机制的执行程度越高,组织整体科研能力产生积极作用。在知识属性方面,知识的显性程度不同时,会强化或弱化大学科研组织的知识流通以及组织平台情境对知识创造机制执行的影响程度。(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09-11-05)

陈何芳[5](2009)在《论适应知识流通需要的新型大学校风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校风对教职员工素质和行为的影响非常巨大。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除了继承大学以往的优良校风,我们还需要关注知识流通的需要,特别应强调以下叁点:一是教职员工的"持续学习"之风,二是大学学者的"知识共享"之风,叁是大学行政的"扶持创新"之风。只有具体分析普通教职工、大学学者、大学行政人员等主体对于知识流通的不同需要,立足于大学中全面的知识、全体人的知识,认真辨识和消除其中阻碍知识创新与共享的各方面因素,才能为大学中知识的良性循环与价值提升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期刊2009年04期)

罗敏[6](2007)在《图书业:信息化管理让知识流通起来》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本漆侠的《王安石变法》,一本邹容的《革命军》,书市上早已绝迹。但在易文网的电子书目系统中,显示这是世纪出版集团内出版社曾经出版过的书籍,分别出版于1958年和1951年。上海数字世纪网络有限公司总经理翁铭泽甚至拿出了两本最近即时印刷的《王安石变法》和《(本文来源于《第一财经日报》期刊2007-11-15)

郭涛[7](2007)在《治愈“高技术近视”亟待知识流通》一文中研究指出“产业集群是看不见、摸不着的。”20年前就开始研究产业集群的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王缉慈介绍说,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或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   创新集群需(本文来源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期刊2007-03-05)

田丁,方曙[8](2004)在《基于知识库建设的图书馆知识流通系统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讨论知识库功能与作用的基础上,设计构建一种以知识库建设为基础的图书馆知识流通系统,为图书馆实现以用 户知识需求为中心的知识组织与服务的知识管理提供有效的途径。(本文来源于《图书情报工作》期刊2004年01期)

李汉林[9](1989)在《论知识流通的社会障碍》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流通主要是指科学和技术知识以其物化或非物化的形式在特定的社区之中,或者在特定社区与社区之间的循环与再循环.在一般意义上,知识流通总是包括两个同时进行的社会过程:一个是科学技术知识转移和扩散的社会过程;另一个是对科学技术知识吸收与消化的社会过程.本文仅对知识流通的社会障碍展开讨论.(本文来源于《科学学研究》期刊1989年02期)

李汉林[10](1989)在《论知识流通的社会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流通主要是指科学和技术知识以其物化或非物化的形式在特定的社区之中,或在特定社区与社区之间的循环与再循环。在一般的意义上,知识流通总是包括两个同时进行的社会过程:一个是科学技术知识转移与扩散的社会过程,另一个是对科学技术知识吸收与消化的社会过程。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不准备对知识流通的社会过程展开分析,而仅仅只对知识流通的社会功能展开讨论。(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研究》期刊1989年03期)

知识流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讨知识流通对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组织学习能力对其影响的调节效果,文章首先对知识流通和学习能力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设计了知识流量、创新绩效、知识专精度、组织学习能力等变量的量表,在此基础上,对科技企业孵化器中的237家在孵科技型小微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孵科技型小微企业所能获得的知识流量越大,且知识专精度越高,越能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组织学习能力对于企业知识流通与创新绩效中的组织绩效和战略绩效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建议科技企业孵化器应充分利用所掌握的资源与知识,以提升两者之间的知识流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知识流通论文参考文献

[1].陈云.在知识“流通”过程中培养数学核心素养[J].小学教学设计.2018

[2].方晓波.知识流通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以在孵科技型小微企业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

[3].吴蕙仪.超越东亚:多元视野下的跨文化科技知识流通(13~20世纪)——2014年剑桥李约瑟研究所青年历史学者研讨会述要[J].中国科技史杂志.2014

[4].张飞.知识流通、组织平台情境、知识创造:大学科研组织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

[5].陈何芳.论适应知识流通需要的新型大学校风建设[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

[6].罗敏.图书业:信息化管理让知识流通起来[N].第一财经日报.2007

[7].郭涛.治愈“高技术近视”亟待知识流通[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

[8].田丁,方曙.基于知识库建设的图书馆知识流通系统的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2004

[9].李汉林.论知识流通的社会障碍[J].科学学研究.1989

[10].李汉林.论知识流通的社会功能[J].社会科学研究.1989

标签:;  ;  ;  ;  

知识流通论文-陈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