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换乘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T型换乘,公共区布置,柱网
换乘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王静红[1](2019)在《浅析6A车站T型换乘站公共区建筑方案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轨道交通刚起步的城市中,轨道交通中的换乘站以两线换乘为主,对比十字换乘与L型换乘,两线换乘站更多的是采用T型换乘形式,结合实际案例浅析6A车站的T型换乘的公共区布置。(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9年19期)
楚倡,乔俊杰[2](2019)在《成都骡马市多线换乘枢纽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加速建设,轨道线路逐步成网,多线换乘枢纽站线路间的换乘也成为轨道出行常态,换乘站作为轨道交通大客流集散的重要节点,其站点地下空间设计方案与地上综合交通设施的布局成为枢纽站详细设计的关键所在。本文从成都市骡马市枢纽站的规划设计实践出发,从站点现状发展、功能定位、客流运能预测、场站空间规划设计、综合交通设施布局等方面综合阐述其规划设计过程,为多线换乘站的规划编制提供参考和借鉴,也为站点TOD开发与运营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品质交通与协同共治——2019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16)
于仲洋,张鸿儒[3](2019)在《交叉换乘地铁车站地震特性及其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交叉换乘地铁车站结构的地震特性,提出一种适用于该类型地铁车站的抗震设计方法.利用动力有限元数值模拟,对比叁维交叉换乘地铁车站及相对应的二维标准车站结构内力,给出交叉换乘地铁车站中交叉部分的影响范围.与此同时,基于薄板弯曲理论,提出探讨交叉换乘地铁车站中交叉部分影响范围的简化理论模型,通过将交叉部分影响范围问题转换为双向板短边约束影响范围问题并求解2类双向板理论解析解,验证数值模型中交叉部分影响范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分步抗震设计方法,即对影响范围外的结构沿用传统设计、影响范围内的结构采用改进方法进行设计.结果表明:在常规中硬场地中,单层交叉换乘地铁车站的交叉部分存在影响范围阈值,且影响范围为3倍结构层间高度或1.5倍结构宽度.该结论证明了所提交叉换乘地铁车站结构抗震分步设计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颜佺慧[4](2019)在《站城协同零换乘一体化设计探索——基于广州地铁TOD场站综合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公共交通为导向",通过土地使用和交通政策来协调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交通拥堵和用地不足的矛盾的TOD模式,成为了近年来国家、各省市政府大力倡导的发展模式。但因为开发过程中涉及的用地征拆、施工时序、设计方法及审批流程等环节制约,目前TOD项目的落地情况并不理想。分析了现有TOD项目落成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对比一体化建构和传统站体开发流程,并结合一体化设计的概念,认为轨道枢纽场站综合体一体化建构能最大优化"规划+交通+建筑"协同设计,真正实现站城协同一体化设计。(本文来源于《南方建筑》期刊2019年04期)
彭志强[5](2019)在《关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已经发展非常迅速,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时间长,投资大,为了保证城市轨道交通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对于城市网的规划应该更加重视。主要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模式进行分析,探讨城市轨道交通换乘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可促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长远发展。(本文来源于《建筑技术开发》期刊2019年15期)
冒奇[6](2019)在《轨道交通枢纽车站多线换乘方案的设计研究——以苏州中塘公园站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线网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多线换乘车站。此类车站具有换乘客流大、车站规模大、限制条件多、空间关系复杂的特点,车站的换乘方式对整个地下空间的设计具有决定性影响。本文从苏州市中塘公园站换乘方案的设计实践出发,研究比较车站不同换乘形式下地下空间的客流组织、空间布局,以提高车站的服务水平和乘客的乘车体验,为后续此类车站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借鉴。(本文来源于《北方建筑》期刊2019年03期)
赵薇[7](2019)在《城市密集区多线换乘车站设计探索——轨道交通16号线龙阳路站设计回顾》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追溯了上海轨道交通16号线龙阳路从立项到最终实施的整个过程,以时间为线索探寻TOD交通建筑的设计演变,并结合建筑细部节点的技术创新对具体设计做以阐释。(本文来源于《建材与装饰》期刊2019年18期)
周超婷[8](2019)在《探讨与既有线换乘的车站设计特点——以广州地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广州地铁进行概述,分析了与既有线换乘的车站特点,并以烈士陵园站为例,探讨与既有线换乘的车站设计特点,为下阶段类似的设计寻求更合适的换乘方式。(本文来源于《珠江水运》期刊2019年10期)
陈鑫,姚敏峰,吴堃[9](2019)在《香港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的标识系统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导向标识系统在轨道交通车站中负责为乘客快速、准确的传达信息,并且在客流的引导和组织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轨道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为发挥快速轨道交通的运输能力,必须依靠设置科学合理、设计简洁、准确的标识系统。本文以香港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为研究对象,从标志的内容和形式探求香港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的标识系统设计,从而为我国内地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标识系统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外建筑》期刊2019年05期)
宋义[10](2019)在《智慧城市中汽车站综合交通换乘枢纽一体化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智慧城市汽车站综合交通换乘枢纽一体化设计,主要是以交通换乘为主导因素,利用一系列的综合开发手段,来促进城市的聚集效应,带动城市的发展,本文阐述了交通换乘枢纽的研究概念及内容,对影响交通换乘枢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交通换乘枢纽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中国住宅设施》期刊2019年04期)
换乘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加速建设,轨道线路逐步成网,多线换乘枢纽站线路间的换乘也成为轨道出行常态,换乘站作为轨道交通大客流集散的重要节点,其站点地下空间设计方案与地上综合交通设施的布局成为枢纽站详细设计的关键所在。本文从成都市骡马市枢纽站的规划设计实践出发,从站点现状发展、功能定位、客流运能预测、场站空间规划设计、综合交通设施布局等方面综合阐述其规划设计过程,为多线换乘站的规划编制提供参考和借鉴,也为站点TOD开发与运营奠定良好的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换乘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1].王静红.浅析6A车站T型换乘站公共区建筑方案设计[J].山西建筑.2019
[2].楚倡,乔俊杰.成都骡马市多线换乘枢纽规划设计方法研究[C].品质交通与协同共治——2019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2019
[3].于仲洋,张鸿儒.交叉换乘地铁车站地震特性及其设计方法[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颜佺慧.站城协同零换乘一体化设计探索——基于广州地铁TOD场站综合体的研究[J].南方建筑.2019
[5].彭志强.关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设计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9
[6].冒奇.轨道交通枢纽车站多线换乘方案的设计研究——以苏州中塘公园站为例[J].北方建筑.2019
[7].赵薇.城市密集区多线换乘车站设计探索——轨道交通16号线龙阳路站设计回顾[J].建材与装饰.2019
[8].周超婷.探讨与既有线换乘的车站设计特点——以广州地铁为例[J].珠江水运.2019
[9].陈鑫,姚敏峰,吴堃.香港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的标识系统设计研究[J].中外建筑.2019
[10].宋义.智慧城市中汽车站综合交通换乘枢纽一体化设计研究[J].中国住宅设施.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