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产电视剧:观众总是不买账(论文文献综述)
陈凌[1](2020)在《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的受众期望与情感体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与发展和网民阅读数量的进一步增加,网络小说的数量和规模也在逐步不断扩大。因网络小说具有内容题材丰富、故事性强、粉丝文化基础深厚等特点,受到了诸多影视公司的追捧和青睐。但在改编过程中,却暴露出许多问题。而随着读者或观众的年轻化趋势,这些受众更多的是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专门评论网站为所看剧目打分以及发表评论;这些评分或评论也影响着其他受众。所以本文通过选取受众对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评论内容,分析影响受众期望的情感体验不对等的因素,最后从受众期望和情感体验角度出发为有关部门提出针对性相关建议。另外,在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研究领域上,针对网络评论进行文本分析的方法也是对传统问卷或访谈方法的有效补充。本文以2015-2019年上星播出的、原着和豆瓣电影评论人数大于1万人的25部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为初始样本对象,经过综合分析后,结合期望差异模型,选择同类型期望值相同但实际情感体验值存在明显差异的2部电视剧进行评论高频词分析及类目分析,高频情感词类目分析。综合来看,受众对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制作”这个主类目上,在“制作”这个主类目下,关注点较多的是“剧本”和“演员”这两个次类目,由此可见这两点直接影响受众的实际情感体验;对于其他次类目,古代剧更关注“服化道”和“后期”,而现代剧则较为关注“主题”和“拍摄”。最后从“版权+IP”、“内容+角色”、“流量+品牌”和“个人+团队”四个维度上着手,提高观众的实际情感体验,以此实现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质量提升。
李炯鹏[2](2020)在《热播剧“爽现象”研究》文中指出热播剧“爽现象”是一种处于草根政治生态中的流行文化现象,其形成与影视剧的创作者、制作播出者、观众、传播媒介等多方互动是分不开的。从创作、制作播出、观看这一线性形成过程来看,影视剧创作者、制作者和播出者往往借助多种埋藏“爽点”的影视语言、激发“爽感”的影像制作技法,去实现与影视剧欣赏消费者之间的视听沟通及心理交流互动。观众用“爽”去概括性地描述这种在影视观赏中所产生的酣畅快感与在日常生活交流中所带来的沉浸喜悦;同时,这种个体性、私人化的受众“爽感”,在互联网时代在泛娱乐化社会中借助传媒语汇弥散开来,从而实现了多样化扩张,逐渐演变为公开化、多元化的社群集聚、网络狂欢,最终形成“爽文化”“爽体验”等丰富多样的影视文艺领域的“爽现象”。论文着重援用格拉德威尔的流行三法则,以流行现象中的附着力、个别人物、环境威力为三个切入点,来探析热播剧“爽现象”这一流行文化现象在当前我国影视欣赏接受中的发生发展。在第一章中,关注流行物本身所具备的要素及其信息包装方法,参考影视叙事、镜像审美等相关理论,从沉浸体验、游戏化快节奏、“爽文”视觉化等方面解析热播剧叙事的“爽点”吸引力。在第二章中,将个别人物法则中细分的联系员、内行、推销员依次对应热播剧传播阶段的影视领域KOL、PGC内容生产、视频移动客户端运营人员,分析他们在驱动剧集“爽现象”浪潮时如何用社交能力传播信息、用专业内容生产提供信息并劝说观众展现行动力。在第三章中,从数字化技术的跨屏互动与互联网空间的网络营销两方面,来探析新媒体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建构起热播剧“爽现象”的沉浸式环境。热播剧“爽现象”中的附着力、个别人物、环境威力如此三力合一而形成了热播剧的影视“金三角”,让热播剧之“爽”得以持续地在社会中引爆。在最后一章中,笔者结合当前我国影视文艺生产与发展状况,反思近年来在我国流行起来的热播剧“爽现象”,并从影视剧的艺术审美品位和中国影视文化软实力此二个层面出发来谈谈热播剧“爽现象”所带给影视从业者的某些启示。
董子炜[3](2020)在《国产玄幻剧的类型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国产玄幻剧为主体,研究玄幻剧的类型化发展。玄幻剧作为有着中国特色的新兴电视剧类型,它的发展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的核心来源于中国传统志怪小说、神魔小说、玄幻小说。中国古神话对于玄幻文学和电视剧的创作具有启发性的意义。21世纪以来神话的当代性呈现和现代化转化成为神话学的研究热点,而玄幻剧的创作离不开神话这一丰富的文化资源,玄幻剧发展至今十几年,数量的井喷式增长和火热话题以及它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在媒介文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国产玄幻剧最大限度地融合了神话学、文学、游戏、影视等多种媒介形态,形成了自身的传播优势。然而随着商业的助推、娱乐至上等因素,玄幻剧作品也良莠不齐,这背后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本文从类型化研究的基本思路出发,探索国产玄幻剧类型化发展的动态过程。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聚焦于玄幻剧的热潮探析,从玄幻小说到玄幻文学再到媒介环境的发展、从粉丝经济到明星效应等从多个维度探索玄幻热背后的商业和文化因素。第二部分主要聚焦于玄幻剧类型化发展过程的文化基础,从传统文化的历史承接到现代人的文化需求,玄幻剧恰好满足并承接了这两点,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质,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色与魅力,同时玄幻剧的发展也是中国古神话现代化转化的成果。第三部分聚焦于玄幻剧发展的产业基础,接着第二部分的文化角度,从产业发展角度来探析玄幻剧的类型化发展,探究商业是如何推动玄幻剧的发展这一问题。第四部分聚焦于全媒体语境下电视剧的创作与玄幻剧的发展,玄幻剧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中国影视剧类型化的一次探索,通过探索类型发展的动态过程,总结玄幻剧类型化发展的结果,得出发展启示和价值意义。
樊慧从[4](2019)在《《亮剑》的跨文本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99年底,都梁讲述主人公李云龙的传奇一生的小说《亮剑》在毫无宣传的情况下凭借口碑成为红极一时的畅销书。2005年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亮剑》成为当年的收视冠军,剧中传达的“亮剑精神”至今仍然具有很高的时代价值。2011年,《新亮剑》在浙江卫视播出引起一阵观剧热潮。《亮剑》经历的数次改编表明了这是一部具有研究价值的作品。本文从跨文本比较的角度展开研究,将《亮剑》的小说、两版电视剧放置于不同的文化语境中进行跨文本研究,通过探讨文本间的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发现不同文本间的转换规律。进而探析不同文本的思想价值及艺术审美价值。在综合分析作品的同时,深入地了解到作品改编的优势以及不足,为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与经验。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阐述《亮剑》跨文本研究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以及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改编剧市场日益繁荣,通过对《亮剑》不同文本研究现状的梳理确定跨文本研究的方向,期望通过《亮剑》的跨文本研究为改编剧提供一条可行之路。第一章探讨的是《亮剑》跨文本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梳理《亮剑》的各个版本,使用跨文本的研究方法掌握不同文本之间的异同,得出《亮剑》成功的原因在于不同文本在主题、人物形象、叙事策略以及修辞与符号等方面的巧妙设置,从而能够向改编作品提供一条可行之路。第二章探讨的是《亮剑》不同文本的主题变迁与亮剑精神的当代价值。《亮剑》的小说文本与两版改编剧在主题上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小说侧重于历史与战争中的悲剧式人生带给读者的思考;05版电视剧则注重人物的个性化、典型性的塑造,亮剑精神成为主题;11版《新亮剑》则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扩充了内容,同时对主题进行了扩充。在把握了不同版本主题意蕴后,对两版改编剧对小说文本的“腰斩”的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得出其主题的变化受大众文化、观众接受程度、国家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的结论。最后结合当下亮剑精神广泛传播应用的现象分析其当代价值。第三章探讨的是《亮剑》不同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变迁。本章从英雄人物形象、日军人物形象、以及女性人物形象的角度进行跨文本比较研究,从《亮剑》小说与改编剧文本之间的差异阐述亮剑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的异同,并且在阐述中对不同文本人物形象塑造出现的问题进行审视和思考。不同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各有优劣,在小说文本向电视剧文本跨越的过程中,应该发挥各文本自身的优势。第四章探讨的是《亮剑》不同文本的叙事策略。小说与电视剧均采用线性叙事结构,同时二元对立模式进行了拆解;电视剧在改编过程中对小说叙事情节进行了适当增删,丰富了细节;小说采用多种方式转换叙事视角让读者体会多种情感,电视剧的全知视角符合电视剧自身特点以及电视观众审美习惯;最后不同文本在叙事节奏方面均张弛有力,电视剧也充分发挥了音乐对节奏把控的优势。对叙事策略在《亮剑》不同文本中的运用进行研究,为在小说文本影视化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一条新的思路,在改编中需要根据艺术形式的不同对叙事策略进行调整。第五章探讨的是《亮剑》不同文本的修辞与符号。小说文本与改编剧文本的修辞与符号间的不同使用方式归根结底是艺术形式相异造成的,因此在研究《亮剑》小说文本到电视剧文本的过程中就要对修辞与符号进行研究,寻找改编过程中的规律,加以总结应用。结语部分对《亮剑》的小说文本与电视剧文本在主题意蕴、人物塑造和叙事策略以及修辞与符号的系统性研究之后,对改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改编不能囿于忠实原着,而是在原着的基础上加以深化创新。
赵铮[5](2019)在《校园青春网络剧叙事研究》文中指出在整个网络剧市场呈现良好态势的大背景下,校园青春网络剧也逐步形成规模,并初步显现出一些类型化的特征。本文选取了自2000年到2018年期间的内地校园青春网络剧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叙事范式和叙事策略着手进行研究,进一步探讨该题材目前所面临的叙事困境,以期对校园青春网络剧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从研究对象与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价值与意义、研究方法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并将校园青春网络剧界定为:“以中学和大学校园为主要叙事空间,重点展现学生时期的青春理想、纯真爱情和成长故事,并以网络为第一传播渠道,专为满足网络用户观看而制作的连续剧或系列剧。”第一章详细梳理了校园青春网络剧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2000年-2013年为萌芽期,剧集多为网民自发制作上传,内容上体现创作者强烈的个人表达,多是以吐槽为主的系列剧;2014年-2015年为探索期,这一时期视频网站瞄准校园青春网络剧市场开始发力,网文IP改编成为掘金之地,题材上以言情和魔幻为主;2016年至今为发展期,视频网站和影视公司的合作模式逐渐成熟,资深影视制作团队和新一代导演、编剧开始加入校园青春网络剧的创作,出现了《最好的我们》等多部口碑较好的作品,并且呈现出类型融合的趋势。第二、三章为本文的主体章节,阐述了校园青春网络剧在叙事上的特点。第二章从纯爱剧和逐梦剧两种范式出发,对多部校园青春网络剧进行系统梳理,关注作品在主题思想、角色设定和情节设置上的共同点。纯爱剧传达爱和成长的主题,人物设定上力图展现青春群像,形成六种成熟的角色类型——光芒四射的白马王子、平凡的灰姑娘、无所不能的骑士、高贵的公主、搞怪的小丑、“无用”的导师,情节上呈现“相遇——相知——相爱——分别——重逢”的叙事序列。逐梦剧永恒的主题是梦想,围绕“问题导师”和“问题学生”展开,情节序列上多为在梦想中嵌入爱情的镶嵌式复合序列。第三章从叙事物象、空间构建和性别视角三个角度对校园青春网络剧的叙事策略展开研究。策略一:叙事物象符号化。剧中经常出现时代物象和情感物象两类符号。校服和游戏机是剧中高频出现的时代物象,展现时代记忆。单车和书信为情感物象,推动角色情感变化。策略二:叙事空间多维化。校园青春网络剧在现实空间进行怀旧叙事,在异质空间进行“网感”叙事。现实空间包括集体空间、私密空间、特殊空间,异质空间包括彼此中断的异质空间、不能直接沟通的异质空间。策略三:叙事视角性别化。因受众的性别定位不同,可分为以男性、女性为主的两类性别叙事。目标受众为男性的网络剧中添加热血与励志元素;目标受众为女性的网络剧多利用女性角色的旁白和日记等进行叙事。在前文所总结的类型化叙事特征基础上,第四章探讨校园青春网络剧目前所面临的叙事困境,指出“影像叙事薄弱,缺乏视听感染力;创新力量不足,陷入同质化藩篱;过度迎合受众,缺乏艺术关照”三大问题,期望在理论研究层面推动校园青春网络剧的健康、良性发展。
王如意[6](2019)在《高低语境视角下美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 ——以美剧《纸牌屋》为例》文中指出近些年,美剧凭借它过硬的质量和完善的制播机制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在国际市场上备受喜爱。美剧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成为跨文化传播的典型,它在故事中融入美国特色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凭借美国全方位的领先优势,超出了语境、地域、文化的制约在全世界迅速传播。本文以《纸牌屋》为例研究美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探究美剧在中国传播的现状、得到良好传播的原因以及美剧的传播对中国受众的影响。美剧在中国的热播有多方面的原因:强大的经济实力、文化产业实力以及领先世界的传播机制等等。本文着眼于研究其背后的文化因素、特别着力于高、低语境文化的差异及其对传播的影响,探讨美剧在中国的传播环境、中国语境文化的特点变化问题。从高低语境文化的研究角度去讨论美剧在中国的传播问题,可以研究得出美剧在中国热播的文化背景因素,探究高低语境文化之间的相互传播问题。同时美剧在中国传播,离不开中国文化背景这个大环境,本文着重探讨了中国语境文化的变化特点,以解释美剧在中国传播的文化环境问题。我们也可以看到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的冲击带来的中国高语境文化的变化。最后,中国电视剧快速发展,海外传播小有成果,但是依旧难以获得欧美市场的青睐,在中国广受好评的现象级电视剧引入美国后依然以遇冷告终。究其原因,除去中国电视剧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质量参差不齐的因素,中美之间语境文化差异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依照霍尔的理论,美国属于低语境文化国家,而中国反之。高低语境文化并无优劣之分,但是这种文化差异使得美国人大多难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难以体会中国电视剧中展现的“含蓄美”“意境深”的高语境文化。中国电视剧的创作和传播可以从美剧的跨文化传播成功中吸取经验,使得中国电视剧能够向前迈进。通过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基于高低语境文化的差异,中国在制作电视剧时应当力求表达方式的低语境、价值理念的全球共通性,使其能够真正的打开海外尤其是欧美市场,从而通过电视剧去传播中国文化。
黄歆媛[7](2020)在《新世纪“红色经典电影”翻拍的创新、困境与突破》文中研究表明进入新世纪,沉寂多年的“红色经典电影”因陆续被翻拍而重新回归银幕。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视听艺术化呈现的“红色经典电影”在百年中国电影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承担着宣传政治思想、教化民众的作用,并受到了多数民众的好评与认可。时过境迁,现在市场环境的重心已经被“作品为王”“数据为王”等准则更替,人们更注重文化产品带来的体验与感受。“红色经典电影”也应该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主动与消费文化接轨,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主,为作品注入商业元素,用全新的形式重新与观众见面。本文以现有翻拍后的“红色经典电影”作品为研究对象,结合时代背景、美学风格、电影产业等相关理论,对这一翻拍现象的兴起原因以及创作现状进行探讨与归纳。本文首先阐述了新世纪“红色经典电影”的翻拍概况,以及探讨其在宣传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性、电影艺术的发展以及满足大众怀旧情愫等多种元素规约下翻拍的必要性;然后分别通过比较研究传统“红色经典电影”与新世纪翻拍后的主题思想、人物塑造、视听语言与美学特征等方面的异同,并且结合时代语境分析翻拍后“红色经典电影”的亮点与不足;最后通过重点关注电影的本体与伴随性文本两部分为即将要翻拍的“红色经典电影”提供相关的策略分析。总之本文力求挖掘“红色经典电影”翻拍的先进经验与不足症结,以求为即将到来的翻拍热潮提供更好的建议,为中国“红色经典电影”的发展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王本正[8](2019)在《我国当前热播仙侠剧的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5年播出的《仙剑奇侠传》一炮而红,“仙侠剧”也成为我国电视剧的一个类型。此后,《古剑奇谭》《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十里桃花》《香蜜沉沉烬如霜》等仙侠剧的每一次播出,都在网络上掀起阵阵关于“仙侠”讨论的狂欢。相较于业内的沸腾,学术界对此类题材的研究还有待深入。论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等方法,通过对我国近年大热仙侠剧文本的仔细观看,从叙事人物、叙事主题、叙事结构、叙事时空等叙事学角度对我国仙侠剧进行剖析。在叙事人物上,仙侠剧有着浪漫传奇的人物身世、仙气飘渺的人物造型与“圆扁”互助的人物形象。在叙事主题上,仙侠剧有着个体成长、正邪斗争以及虐恋爱情等情节主题,以及生死轮回的生命与胸怀天下的侠义主题思想。在叙事结构上,仙侠剧既沿用了传统的因果式线性叙事结构,又巧妙穿插使用了交织对比式和回环套层式的非线性叙事结构。在叙事时空上,仙侠剧将其幻想特质发挥到极致,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不以现实时间、空间为转移的虚幻时空。为了充分满足受众的娱乐消遣诉求,进而赚取商业利益,仙侠剧在叙事上也存在人物、剧情过度同质化,剧情随意堆砌和注水等问题,导致叙事节奏比较拖沓,形成了过度的娱乐化狂欢现象。作为融合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新兴网络事物的仙侠剧,在商业上取得了令其他类型剧艳羡的成绩,但在艺术价值上还应继续努力,使其不仅成为高收视率作品,更成为高口碑作品。
王宁佳[9](2018)在《新世纪国产谍战剧反派角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产谍战剧创作肇始于1980年代,成熟于新世纪以后。谍战剧以间谍活动为主要内容,表现正面间谍/军警与敌对间谍/势力的信息争夺、政治斗争。它在传统反特片的基础上丰富了内容,形式上有所创新,尤其在反派角色的塑造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与突破。因此,反派角色的走红原因、角色类型、叙事功能、价值表达等方面都值得深入研究。本文的研究思路,是结合多部国产谍战剧代表作,运用人物形象、反派角色的理论,对国产谍战剧中反派角色的政治类型、叙事功能、价值表达、文化症结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这对于谍战剧反派角色的形象建构与电视剧人物的形象建构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由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三个方面组成。从当前谍战剧繁荣与反派角色走红的创作现状出发,阐述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对以往关于谍战剧反派角色的研究进行梳理与归纳,阐明本论文的研究价值所在。其次,第二至第五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对谍战剧及不同反派角色类型进行定义,并从真实人性、命运呈现、处境效应、身份认同等四个方面,分析不同政治类型反派角色走红的原因;第三部分,分析反派角色与正面角色的关系,重点探讨反派角色在平衡、揭秘、博弈等层面所具备的多样化叙事功能;第四部分,从政治还原、人性诉求等方面,探讨新世纪以来国产谍战剧中反派角色的意义表达,并分析其意义还原的原因所在;第五部分,从人物塑造、社会信仰、影视政策角度进行文化反思,并提出一些建议。第六部分是结语,主要对全文进行了简要的归纳与总结,并提出对国产谍战剧踏入新阶段的期待。从当前谍战剧的创作环境与形势来看,反派角色还处于很尴尬的境地,即使在剧中表现十分突出,也难以在“飞天奖”及其他电视剧重要奖项上获得应有的认可。就剧中地位而言,反派角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反派角色与正派角色之间,应平衡好戏份、功能、意义等方面的关系,共同朝着丰富谍战剧人物形象、展现谍战剧精神主旨的方向努力,使反派角色为更多的人所认可,发挥其更大的艺术价值。
吴红丹[10](2016)在《21世纪以来中国引进的韩国家庭伦理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韩流”的浪潮,韩国的电视剧异军突起,成功席卷了包括中国、日本在内的许多的东南亚国家。韩国也凭借韩剧成功地将本国的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成为文化大国。直到21世纪的今天,“韩迷”们对韩剧的热情度丝毫没有减退,韩剧仍在中国的海外引进剧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那么我不禁想问,从历史的角度来说,韩国曾经作为中国的一个属国,曾经借用中国的文字和制度,曾经一度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为什么这样一个“小国”的电视剧能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造成如此这般的轰动?韩剧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能让中国的观众像中了毒一般疯狂?面对学术界“儒学反哺”的论点,以及中国电视剧行业不景气的局面,我们应该向韩剧学习,但到底学习什么,这也是值得探讨的地方。由于前人对韩国家庭伦理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20世纪90年代,我将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一个整合,将21世纪中国引进的韩国家庭伦理剧作为这篇论文的研究对象,主要谈论两个问题,一是对韩国家庭伦理剧本身的研究,二是对韩国家庭伦理剧的成功以及风行中国的原因的分析。为此本文将分四章来进行论述,引言作为全文的一个引子,首先对“家庭伦理剧”这个概念做了一个界定,进而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第一章从文化全球化、中韩两国的交流和两国文化的接近性来分析中国引进韩国家庭伦理剧的背景和原因。第二章从韩剧中承载的文化、韩剧的叙事艺术和形式要素三个方面来揭示韩剧的魅力。第三章韩国家庭伦理剧的生产,主要从韩国的文化立国、生产韩剧的文化产业政策和韩剧的产业化的运作着三个方面来阐述。第四章是讲韩国家庭伦理剧的成功对于中国电视剧行业发展的启示,也就是解决学习韩剧,究竟是学习什么的问题。面对韩剧的“进攻”,我们不应该以“酸葡萄”的心理进行否定,而应该以“拿来主义”的态度进行学习和借鉴。我国的电视行业应该立足于本国的文化,生产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能被世界大多数观众认可和喜爱的优秀电视剧作品。
二、国产电视剧:观众总是不买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产电视剧:观众总是不买账(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的受众期望与情感体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成市场潮流 |
1.1.2 受众参与对改编影响加深 |
1.1.3 受众期望与体验不一致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2 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 |
2.1 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研究 |
2.1.1 兴起及成功原因研究 |
2.1.2 开发运营模式研究 |
2.1.3 版权研究 |
2.1.4 剧本开发研究 |
2.1.5 研究评述 |
2.2 相关理论 |
2.2.1 期望差异理论 |
2.2.2 情感体验 |
2.2.3 研究评述 |
3 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概况及类型 |
3.1 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概况 |
3.1.1 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的概念界定 |
3.1.2 发展历程 |
3.1.3 发展现状 |
3.2 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类型 |
3.2.1 网络小说题材 |
3.2.2 国家广电总局题材划分 |
3.2.3 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题材自划分 |
3.2.4 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趋势 |
4 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的受众期望差异分析 |
4.1 期望差异模型构建 |
4.2 数据收集及变量定义 |
4.2.1 数据收集 |
4.2.2 变量定义及数据来源 |
4.3 描述性统计 |
4.3.1 分类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4.3.2 相关性检验 |
4.3.3 配对样本t检验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4.4.1 总体样本的期望差异模型检验 |
体验值”的样本期望差异模型检验'>4.4.2 “期望值>体验值”的样本期望差异模型检验 |
4.5 本章小结 |
5 影响期望差异的情感体验因素:案例分析 |
5.1 相关电视剧的受众情感体验数据研究设计 |
5.1.1 电视剧评论收集与预处理 |
5.1.2 分词与高频词提取 |
5.1.3 高频词类目构建 |
5.1.4 高频情感词类目构建 |
5.2 总体简述 |
5.3 网络小说改编古代剧的受众情感体验分析 |
5.3.1 基本简介 |
5.3.2 高频词特征及所属类目对比分析 |
5.3.3 《凤囚凰》知情受众评价要素分析 |
5.3.4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知情受众评价要素分析 |
5.3.5 小结 |
5.4 网络小说改编当代剧的受众情感体验分析 |
5.4.1 基本简介 |
5.4.2 高频词特征及所属类目对比分析 |
5.4.3 《夏至未至》知情受众评价要素分析 |
5.4.4 《山月不知心底事》知情受众评价要素分析 |
5.4.5 小结 |
6 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受众期望与情感体验提升策略 |
6.1 “版权+评估”:规范开发环节 |
6.1.1 规制部门健全版权保护市场 |
6.1.2 建立网络小说价值评估体系 |
6.2 “内容+角色”:提高创作质量 |
6.2.1 改编注重精神内涵 |
6.2.2 构建电视剧故事世界 |
6.2.3 编剧演员全方位塑造角色 |
6.3 “流量+品牌”:打造系列价值 |
6.3.1 做好粉丝运营 |
6.3.2 整合多种媒体资源 |
6.4 “个人+团队”:培养专业人才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2015 -2019年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 |
(2)热播剧“爽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关于热播剧“爽现象” |
第二节 研究流行文化的“流行三法则” |
第一章 热播剧“爽现象”中的附着力 |
第一节 附着于剧情演进中的沉浸体验 |
一、技能与挑战相和谐的沉浸之“爽” |
二、游戏化快节奏推进 |
第二节 附着于“爽文”视觉化呈现中的观剧高潮 |
一、多题材“爽点” |
二、“爽点”输出技巧 |
第二章 热播剧“爽现象”中的个别人物 |
第一节 热播剧“爽现象”中的联系员 |
一、流行现象中的联系员 |
二、联系员对热播剧“爽感”的预热 |
第二节 热播剧“爽现象”中的内行 |
一、流行现象中的内行 |
二、内行对热播剧“爽感”的辑录 |
第三节 热播剧“爽现象”中的推销员 |
一、流行现象中的推销员 |
二、推销员对热播剧“爽感”的弥散 |
第三章 热播剧“爽现象”中的环境威力 |
第一节 热播剧“爽现象”的跨屏互动环境 |
一、跨屏与入口 |
二、操控与互动 |
第二节 热播剧“爽现象”的网络营销环境 |
一、精准的受众定位 |
二、多样的营销布局 |
第四章 对热播剧“爽现象”的反思 |
第一节 探求“爽现象”的价值理性 |
一、多元“爽文化”观 |
二、在文化权力博弈中秉持价值理性 |
第二节 对国产影视剧创作的启示 |
一、为提升影视剧的艺术审美品位增彩 |
二、为打造中国影视文化软实力添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热播剧“爽现象”中的部分网络热评 |
致谢 |
(3)国产玄幻剧的类型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国产玄幻剧热潮的出现及发展状况 |
第一节 国产玄幻剧创作热潮的出现 |
一、玄幻剧的发展概述 |
二、玄幻文化的历史基础 |
三、互联网时代下的媒介创造基础 |
第二节 国产玄幻剧的创作发展 |
一、传统玄幻剧的创作 |
二、“玄幻元年”的集体创作 |
第三节 观众性别与玄幻剧类型划分 |
一、男性观众与“男性向”玄幻剧 |
二、女性观众与“女性向”玄幻剧 |
第二章 玄幻剧类型化发展的文化基础 |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承接 |
一、文化母题的延续与重构 |
二、古典神话元素的运用 |
第二节 现代受众的文化需求 |
一、娱乐消遣——天马行空的仿象体验 |
二、表达自我——平民英雄化的意识变革 |
三、伦理补偿——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诉求 |
第三节 玄幻剧的文化特质 |
一、玄幻剧的幻想性 |
二、玄幻剧的传奇性 |
三、玄幻剧的后现代性 |
第三章 玄幻剧类型化发展的产业基础 |
第一节 国产玄幻剧的产业化发展 |
一、多元化的制播模式 |
二、IP 资源的优化整合 |
三、流量明星的“打造” |
第二节 互联网媒介环境下的传播受众与类型化 |
一、影视公司的变化和尝试 |
二、网络视频平台的创新和升级 |
第三节 产业化语境下玄幻剧形式风格的变化与发展 |
一、数字影像技术助力打造玄幻世界 |
二、影视音乐的传播塑造东方旋律 |
三、造型设计演绎民族风格 |
第四章 玄幻剧类型化发展的启示与思考 |
第一节 玄幻剧类型化发展的启示 |
一、艺术性让位娱乐性 |
二、价值内涵的偏失 |
三、“本土化”缺失 |
第二节 玄幻剧类型化发展的意义价值 |
一、社会价值观念的重构 |
二、人文现实意义的提升 |
第三节 互联网时代下国产影视剧的类型化探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 |
(4)《亮剑》的跨文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亮剑》跨文本研究的对象、目的、方法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亮剑》跨文本研究的对象:小说及其影视化作品 |
第二节 《亮剑》跨文本研究的目的、方法和理论基础 |
第二章 《亮剑》不同文本的主题变迁与亮剑精神 |
第一节 小说:历史反思与悲剧美 |
第二节 电视剧:红色经典的衍生 |
一、2005年版电视剧《亮剑》:“野生”英雄完美诠释亮剑精神 |
二、2011年版电视剧《新亮剑》:致敬经典演绎情感纠葛 |
第三节 从小说到电视剧:《亮剑》的“腰斩” |
一、电视剧不能承受之重 |
二、大众文化驱使 |
第四节 亮剑精神的当代价值 |
第三章 《亮剑》不同文本人物形象的变迁 |
第一节 英雄人物形象 |
一、李云龙:难以割舍的英雄情怀 |
二、赵刚:理想主义者的蜕变 |
三、楚云飞:难为知己难为敌 |
四、英雄群像:个性鲜明的配角 |
第二节 日军人物形象 |
一、日本军官形象 |
二、日本士兵形象 |
第三节 女性形象的塑造 |
一、田雨 |
二、冯楠 |
三、秀芹 |
第四章 《亮剑》不同文本的叙事策略 |
第一节 叙事结构 |
一、线性叙事中的时空 |
二、二元对立叙事模式的拆解 |
第二节 叙事情节 |
一、小说与电视剧:围绕主题进行的增删 |
二、小说与电视剧:细节的魅力 |
第三节 叙事视角 |
一、小说:巧妙的视角变换 |
二、电视剧: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 |
第四节 叙事节奏 |
一、主次故事的穿插与事件安排 |
二、音乐:锦上添花的艺术 |
第五章 《亮剑》不同文本的修辞与符号 |
第一节 不同文本的修辞 |
一、文学修辞 |
二、影视修辞 |
第二节 不同文本中的符号 |
一、身体符号与空间 |
二、人物的符号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校园青春网络剧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价值 |
四、理论方法与论证方式 |
第一章 校园青春网络剧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萌芽期(2000 年-2013 年) |
第二节 探索期(2014 年-2015 年) |
第三节 发展期(2016 年至今)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校园青春网络剧的叙事范式 |
第一节 纯爱剧范式 |
第二节 逐梦剧范式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校园青春网络剧的叙事策略 |
第一节 叙事物象的符号化 |
第二节 空间建构的多维化 |
第三节 叙事视角的性别化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校园青春网络剧的叙事困境 |
第一节 影像叙事薄弱缺乏视听感染力 |
第二节 创新力量不足陷入同质化藩篱 |
第三节 过度迎合受众缺乏现实关照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高低语境视角下美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 ——以美剧《纸牌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美剧在中国传播现状 |
第一节 美剧的特征 |
第二节 美剧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
第三节 美剧在中国的传播现状 |
第二章 中美的高低语境文化差异 |
第一节 霍尔的高语境与低语境文化理论 |
第二节 中美的高低语境文化差异 |
第三节 高低语境文化如何实现良好交流 |
第三章 从《纸牌屋》看美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 |
第一节 美剧《纸牌屋》的特点 |
第二节 美剧《纸牌屋》在中国热播原因 |
第三节 从美剧的热播看中国语境文化的发展变迁 |
第四章 美剧《纸牌屋》跨文化传播的启示 |
第一节 美剧的传播影响 |
第二节 美剧中的文化输出 |
第三节 中国电视剧如何借鉴和向海外传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新世纪“红色经典电影”翻拍的创新、困境与突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新世纪“红色经典电影”的翻拍现状与产生语境 |
第一节 “红色经典电影”的翻拍现状 |
一、数量上持续增长 |
二、质量上良莠不齐 |
第二节 多重元素规约下的“红色经典电影”翻拍 |
一、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必要性 |
二、市场经济下与消费文化的接轨 |
三、怀旧倾诉下对英雄主义的渴望 |
四、电影艺术本体的发展 |
第二章 新世纪“红色经典电影”翻拍的创新 |
第一节 主题、叙事与人物塑造的转变 |
一、主题表达的隐匿性与包容性 |
二、情节设置多维度与非线性 |
三、人物塑造归真化与完整化 |
第二节 视听语言的转变 |
一、镜头语言风格平实化 |
二、音乐音响多元化 |
三、电影外部节奏明快化 |
第三节 从主导文化到与大众文化的融合 |
一、与类型电影元素结合 |
二、与当下流行元素结合 |
三、利用明星效应造势 |
第三章 新世纪“红色经典电影”翻拍的困境 |
第一节 与“红色经典电影”的思想内涵断裂 |
一、国家意识与民族精神的弱化 |
二、过度消费化及教育意义减弱 |
第二节 与电影创作的艺术性相悖 |
一、叙事平面化与影像过度奇观化 |
二、细节处理粗糙化 |
第三节 与市场和观众的关系疏远 |
一、市场定位不准确与宣发不到位 |
二、与观众的审美需求与审美接受背离 |
第四章 新世纪“红色经典电影”的翻拍的突破 |
第一节 寻找政治话语、艺术品格与娱乐功能的交融点 |
一、坚定主流文化的崇高性,着重注入时代元素 |
二、秉承人文精神的信念,避免陷入新的“脸谱化” |
三、关注受众的需求,多方寻求新的审美体验 |
第二节 重视电影的伴随文本,发挥多重辅助作用 |
一、显性伴随文本——构建个人品牌,发展类型化电影 |
二、生成性伴随文本——利用不同前文本,引起受众共鸣 |
三、解释性伴随文本——扩大宣传阵地,引导正面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8)我国当前热播仙侠剧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 研究对象的界定及其发展概述 |
1.4.1 仙侠剧的界定 |
1.4.2 仙侠剧的发展概述 |
第2章 飘然出尘的叙事人物 |
2.1 浪漫传奇的人物身世 |
2.1.1 非神即怪的浪漫身世 |
2.1.2 拥有传奇经历的平凡身世 |
2.2 仙气飘渺的人物造型 |
2.2.1 符合仙侠气质的整体造型 |
2.2.2 配合人物身份的多变造型 |
2.3“圆扁”互助的人物形象 |
2.3.1“圆形”人物增强人物真实性 |
2.3.2“扁形”人物强化人物作用 |
第3章 混合杂糅的叙事主题 |
3.1 多线并行的情节主题 |
3.1.1 个体成长与环境制约的矛盾 |
3.1.2 守护苍生与争夺天下的对决 |
3.1.3 虐恋情深与爱而不得的较量 |
3.2 意蕴丰富的主题思想 |
3.2.1 生死轮回的生命主题 |
3.2.2 心怀天下的侠义主题 |
3.2.3 永恒歌颂的爱情主题 |
第4章 灵活多变的叙事结构 |
4.1 沿用传统因果式线性结构 |
4.1.1 严整有序的因果式线性结构 |
4.1.2 以《花千骨》为例展示因果式线性结构 |
4.2 巧用交织对比式非线性结构 |
4.2.1 多线交错的交织对比式非线性结构 |
4.2.2 以《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十里桃花》为例展示交织对比式非线性结构 |
4.3 妙用回环套层式非线性结构 |
4.3.1 逆转重构的回环套层式非线性结构 |
4.3.2 以《古剑奇谭》为例展示回环套层式非线性结构 |
第5章 多元变换的叙事时空 |
5.1 张弛有度的叙事时间 |
5.1.1 无限延长的本事时间 |
5.1.2 灵活运用的本文时间 |
5.1.3 承前启后的历时时间 |
5.2 构建想象的叙事空间 |
5.2.1 超越现实的内在故事空间 |
5.2.2 仙魔分明的呈现空间 |
5.2.3 推动剧情的多重转换空间 |
第6章 热播仙侠剧中存在的叙事问题与对策 |
6.1 热播仙侠剧中存在的叙事问题 |
6.1.1 内容过度同质化 |
6.1.2 叙事节奏拖沓 |
6.1.3 叙事过度娱乐化 |
6.2 仙侠剧在叙事发展上的对策 |
6.2.1 丰富人物形象与剧情 |
6.2.2 合理设置叙事节奏 |
6.2.3 追求高级审美愉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2005—2018 年我国主要热播仙侠剧一览表 |
致谢 |
(9)新世纪国产谍战剧反派角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1. 谍战剧研究 |
2. 反派角色研究 |
(三) 研究理论与方法 |
1. 人物形象、反派角色的理论 |
2. 文献研究法 |
3. 文本分析法 |
一、新世纪国产谍战剧中反派角色的政治类型 |
(一) 谍战剧及反派角色的定义 |
(二) 谍战剧中反派角色的形象类型 |
1. 国民党间谍 |
2. 日军间谍 |
3. 汪伪间谍 |
4. 一般犯罪间谍 |
(三) 国产谍战剧不同类型反派角色走红的原因 |
1. 反派角色的真实人格塑造 |
2. 反派角色的悲剧命运呈现 |
3. 反派角色的现实处境效应 |
4. 观众对反派角色的体验式身份认同 |
二、新世纪国产谍战剧中反派角色的叙事功能 |
(一) 平衡者:正面人物的对立面 |
1. 正反角色的友好关系 |
2. 正反角色的敌对关系 |
(二) 揭秘者:情节走向的决定者 |
1. 制造困局促动正面人物行动 |
2. 悬而未决的矛盾点深入剧情 |
(三) 博弈者:主题表达的暧昧化 |
1. 正义表面上战胜邪恶 |
2. 正义实质上混同邪恶 |
三、新世纪国产谍战剧中反派角色的价值表达 |
(一) 反派角色的政治还原 |
1. 对政治信仰的执着 |
2. 对世界和平的追求 |
3. 对他人信仰的尊重 |
(二) 反派角色的人性诉求 |
1. 对金钱物质的崇尚 |
2. 对理想爱情的追求 |
3. 对家庭亲情的关爱 |
(三) 反派角色价值还原的原因 |
1. 和平时期的政治宽容 |
2. 消费文化的商业诉求 |
四、新世纪国产谍战剧中反派角色塑造的文化症结 |
(一) 人物塑造的尴尬 |
1. 正面角色过于僵化 |
2. 反派角色过于鲜活 |
(二) 社会信仰的尴尬 |
1. 以“真实”为卖点 |
2. 以“另类”为趣味 |
3. 以“角儿”为偶像 |
(三) 影视政策的尴尬 |
结语 |
附录: 2005年以来国产谍战题材剧重要作品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21世纪以来中国引进的韩国家庭伦理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韩国家庭伦理剧被引进中国的背景和原因 |
1.1 文化全球化 |
1.2 国产电视剧难以满足中国观众的需求 |
1.3 中国大力发展文化事业需向韩国学习 |
1.4 中韩两国文化的接近性 |
2 韩国家庭伦理剧的内在魅力 |
2.1 韩剧的文化分析 |
2.2 韩剧的叙事艺术 |
2.3 韩剧的形式要素 |
3 韩国家庭伦理剧成功的外在经验 |
3.1 文化立国的基本方略 |
3.2 文化为产业的政策推动 |
3.3 产业化运作体系的建构 |
4 韩国家庭伦理剧对我国电视剧行业发展的启示 |
4.1 电视剧传播内容的定位 |
4.2 中国特色文化的呈现 |
4.3 政府扶持 |
4.4 电视剧市场化的必由之路 |
4.5 拓展海外营销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国产电视剧:观众总是不买账(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的受众期望与情感体验研究[D]. 陈凌. 浙江传媒学院, 2020(12)
- [2]热播剧“爽现象”研究[D]. 李炯鹏.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8)
- [3]国产玄幻剧的类型化研究[D]. 董子炜.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亮剑》的跨文本研究[D]. 樊慧从.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2)
- [5]校园青春网络剧叙事研究[D]. 赵铮. 山东艺术学院, 2019(02)
- [6]高低语境视角下美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 ——以美剧《纸牌屋》为例[D]. 王如意. 国际关系学院, 2019(08)
- [7]新世纪“红色经典电影”翻拍的创新、困境与突破[D]. 黄歆媛.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8]我国当前热播仙侠剧的叙事研究[D]. 王本正. 湖南大学, 2019(07)
- [9]新世纪国产谍战剧反派角色研究[D]. 王宁佳. 浙江师范大学, 2018(03)
- [10]21世纪以来中国引进的韩国家庭伦理剧研究[D]. 吴红丹. 四川师范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