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海洋来源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Aspergillus,sp.ZA-01,Aspergillus,versicolor,量子化学计算,抗菌活性
海洋来源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朱奡[1](2019)在《海洋来源新颖结构氧杂蒽类化合物构型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微生物是海洋活性天然产物和海洋药物的重要来源,已经成为近几十年来的研究热点。由于海洋特殊的生态环境,海洋生物的代谢途径具备了一定的特殊性,其代谢产物结构新颖、活性独特。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同一株真菌,在不同条件培养下,可以产生不同化学结构的化合物。已有不少文献报道,一系列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及先导化合物是从海洋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中发现。本研究对一株渤海来源曲霉Aspergillus sp.ZA-01进行不同发酵条件筛选,得到了两种产氧杂蒽化合物较多的发酵方式(固体发酵:100 g大米,100 mL水,NaNO_3 0.3 g,KH_2PO_4 0.1 g,MgSO_4·7H_2O 0.05 g,NaCl 0.05 g,FeSO_4 0.01 g;液体震摇发酵:去皮土豆100 g,葡糖糖10 g,500 mL H_2O,海盐16 g,30?C,150 r/min蔗糖3.0 g,海盐3.3g,pH=7.3),对这两种发酵方式进行大规模发酵,并对各自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提取分离。从两种发酵方式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共得到16个异戊二烯氧杂蒽(C-4具有萜类衍生侧链)单体化合物(1~16),其中1~8,10~12为新化合物,16个化合物的结构区别在于C-14,C-15,C-20以及C-25位的取代基及构型的不同。它们的平面结构和相对构型通过1D和2D NMR、MS数据确定。由于该类化合物具有柔性侧链,使得异戊二烯氧杂蒽中C-14和C-15构型的确定具有一定困难。因此,本研究采用叁种手性光学方法(ECD,ORD和VCD),并结合量子化学理论计算的手段,以确定异戊二烯氧杂蒽类化合物中C-14和C-15的绝对构型。该研究表明,可以联合采用一种以上手性方法作为灵活分子立体化学表征的首选。生物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6对A-549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IC_(50)值为1.1μM;7对溶微球菌具有明显抗菌活性,MIC值为0.78μg/mL,10显示出较强的弧菌活性分别为抗副溶血性弧菌(MIC=1.56μM),鳗弧菌(MIC=1.56μM)和溶藻弧菌(MIC=3.12μM)。此外,本研究还从真菌Aspergillus versicolor中分离得到了8个已知的单体化合物(17~24),该菌株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的结构均通过1D和2D NMR光谱解析确定。综上,本研究从渤海来源真菌Aspergillus sp.ZA-01中分离得到了具有较好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运用光谱学方法及量子化学算的方法确定了化合物的绝对构型。抗菌活性实验表明,部分化合物对某些致病菌具有较好的活性,这为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开发和应用研究提供了化合物基础。(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6-01)
王先绪,贾国东[2](2019)在《东海和黄海沉积物中海洋自生来源对支链四醚类化合物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支链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类脂物(brGDGTs)被广泛应用于陆地古气候、古环境重建研究中,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brGDGTs在海洋沉积物中普遍存在,起初被认为是陆源输入的结果,但越来越受到质疑。在中国东海和黄海区域,brGDGTs的相关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文分析了位于南黄海和东海北部的4个站位年龄跨度近百年的柱状岩芯,讨论了brGDGTs相关参数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brGDGTs的来源。结果显示,岩芯沉积物中brGDGTs分布样式与已发表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土壤中brGDGTs分布样式存在显着差别,暗示了海洋微生物自生brGDGTs的存在。在假设岩芯沉积物中brGDGTs主要由长江和黄河流域土壤输入和海洋微生物自生叁端元贡献的情况下,用四甲基brGDGTs百分含量(%tetra)和四甲基环化指数(#Ring_(tetra))参数计算了叁个端元的相对贡献和绝对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海洋自生是沉积物中brGDGTs的主要贡献者,在南黄海中北部可达70%以上。从百余年来的沉积序列来看海洋自生brGDGTs的含量有增加的趋势,这种趋势可能与海水的富营养化增强有关,也可能是随沉积深度增加降解加强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地球化学》期刊2019年01期)
马新玥,赵业,梁小蕊,季乃云[3](2019)在《海洋沉积物来源哈茨木霉R5-1萜类化合物的分离鉴定与抗弧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采集自渤海沉积物样品中分离得到一株海洋真菌哈茨木霉R5-1,对其扩大发酵,所得提取物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反相硅胶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等方法分离得到5个萜类化合物wickerol B (I)、15-hydroxy acorenone ((1S,4S,5S)-8-hydroxy methyl-1-isopropyl-4-hethylspiro [4. 5]dec-8-en-7-one)(II)、cyclonerodi(III)、epicycloneodiol oxide (IV)和cycloneodiol oxide (V).通过核磁共振图谱及对比文献数据确定其结构,对其抗海洋来源弧菌的活性测试结果显示,5个化合物均显示出对鳗弧菌有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I和V显示出了较好的活性.(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期刊2019年01期)
林启福,甘春芳,崔建国[4](2018)在《海洋微生物来源的甾体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微生物因其特殊的生存环境,使其具有独特的代谢途径和机体防御机制,从而能产生许多结构特殊、活性显着的化合物,被认为是最具开发前景的新药源。目前来源于海洋微生物的活性物质主要包括生物碱类、大环内酯类、肽类、甾体类、萜类、聚酮类、糖苷类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从海洋放线菌、海洋真菌、海洋细菌以及海洋微藻中分离得到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甾体化合物。(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8年07期)
郭雷,王聪,郭家才,郑洪伟[5](2017)在《海洋来源塔宾曲霉LWG-42菌株的鉴定及其抗氧化活性化合物的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鉴定1株具有抗氧化活性的海洋真菌LWG-42菌株,分离鉴定其抗氧化活性化合物。通过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分析对菌株LWG-42进行鉴定;利用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测定抗氧化活性,通过溶剂萃取和柱层析分离LWG-42菌株产生的抗氧化活性化合物;通过化合物的波谱特征鉴定其结构。菌株LWG-42被鉴定为塔宾曲霉(Aspergillus tubingensis);从其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aurasperone A和aurasperone B,aurasperone A、B清除DPPH自由基的EC50值分别为0.18和0.11 mg/m L。实验结果为进一步开发这两个化合物在药品、化妆品和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李占林,张金玲,王文静,李丹毅,华会明[6](2016)在《海洋来源真菌ZJ-M-5中可“天然降解”的多聚内酯类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海洋来源真菌Ascotricha sp.ZJ-M-5在去除Mg~(2+)离子的查氏培养基静置培养物中分离得到3个新的链状聚酮来源的多聚酯类化合物ascotrichesters A-C(1-3)、1个新的大环多聚内酯ascotrichalactone A(4),一个新的聚己酮orthosporinin(5)及其二聚物diorthosporinin(6),以及2个已知的生合成前体(-)-orthosporin(7)和(-)-6-hydroxymellein(8)。通过对化合物4在不同pH值水溶液中稳定性以及ZJ-M-5次生代谢产物随时间变化情况的考察,我们认为大环多聚内酯结构4应该是真菌真正产生的代谢产物,而具有与其相同聚酮片段连接顺序的链状结构(3),及化合物5应该是其"天然降解产物",这与之前学者提出的生合成路径是相反的。此外,我们还测试了上述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及化合物3-4的抑菌活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学会第十叁届青年药学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6-09-27)
陈盛添,周雪峰,徐石海,刘永宏[7](2016)在《海洋微生物来源活性硝基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含硝基的化合物在自然界中相对少见,硝基化合物均具有非常广泛的生物活性,包括抗肿瘤、抗疟疾、抗细菌、抗HIV等活性。含硝基苯酯的倍半萜在自然界很少见,至今仅报道了四个硝基苯酯倍半萜化合物。从海藻来源的曲霉Aspergillus ochraceus JcmalFl7的代谢产物中,分离获得了两个硝基苯酯倍半萜类化合物insulicolide A和6β,9α-dihydroxy-14-P-nitrobenzoylcinnamolide,这是首次在曲菌Aspergillus ochraceus中发现该类化合物。分离获得的两个硝基苯酯倍半萜类化合物,对10种肿瘤细胞均具有抑制活性,发现的新化合物还对流感病毒H3N2和人肠道病毒EV71具有抑制活性。从深海真菌Penicillium chrysogenum SCSl041001中,分离获得了叁个硝基苯反式环氧酰胺ChrysamidesA-C(1-3),其中化合物ChrysamideA结构中含有一个新颖的7-oxa-2,5-diazabicyclo[2.2.1]heptane二环系统,为自然界首个硝基苯反式环氧酰胺二聚体。利用核磁共振、质谱、旋光、圆二色谱、ECD量子化学计算、和X-ray单晶衍射等技术,确定了ChrysamidesA-C(1-3)新颖结构的立体构型。ChrysamideC(3)对炎症因子IL-17具有显着的抑制活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天然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册)》期刊2016-09-25)
高彤,蔡思源,许兰兰,曹飞,朱华结[8](2016)在《海洋来源真菌Penicillim grisefulvum中桔霉素类化合物的分离及抗菌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海洋来源青霉真菌Penicillim grisefulvum为研究对象,采用硅胶、C18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等手段,从中分离获得3个桔霉素类化合物:7-methyl-penicitrinone A(1),citrinin(2)和penicitrinone A(3),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通过一维核磁共振谱(1D NMR)、二维核磁共振谱(2D NMR)和高分辨质谱(HR-ESI-MS)对化合物1的平面结构和相对构型进行确定,并运用电子圆二色光谱(ECD)和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确定了其绝对构型.抗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对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表现出了较强的抑制活性(MIC=0.8μmol/L),高于阳性对照药物环丙沙星的活性(MIC=1.3μmol/L).(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李姗姗,陈睿轩,王伟毅,陈建明[9](2016)在《海洋来源氧杂蒽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特殊性为人类提供了许多结构新颖、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从海洋中寻找天然活性物质的研究已然成为一大热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氧杂蒽酮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作为近代天然产物中的一类重要活性成分,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降血压、抗炎、抗菌、抗氧化和抗肿瘤等生物活性。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近年来从海洋中天然提取的氧杂蒽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进行归类,以有利于该类化合物的研究与应用。(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6年12期)
杨骏[10](2016)在《海洋来源抗菌化合物Curvulamine的发酵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吲哚里西啶生物碱Curvulamine是从海洋弯孢霉(Curvularia sp.)IFB-Z10培养中分离得到的一个次级代谢产物。文献报道表明,其同临床抗菌药物替硝唑相比,Curvulamine具有较好的抗厌氧病原菌的生物活性,但是其发酵产率较低,严重限制了进一步的开发研究工作。为解决该问题,本论文主要针对海洋弯孢霉IFB-Z10产抗菌化合物Curvulamine的发酵工艺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通过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优化,筛选出了适合Curvulamine合成的发酵培养基及相应的培养条件,且在此过程中发现菌体形态是影响Curvulamine合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然后,本文分别采用了滑石粉共培养和金属钙离子添加的手段对海洋弯孢霉IFB-Z10的菌体形态进行调控,并建立了相应的调控策略以促使IFB-Z10形成毛绒状的小粒径菌球结构以提高Curvulamine的产量。此外,在菌体形态优化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通过添加脯氨酸和丙氨酸进行生物合成途径的调控,最终建立了摇瓶阶段的最优发酵工艺,Curvulamine的产量最高可达93.48mg/L,为初始产量的11.58倍。为进一步完善Curvulamine的发酵工艺,本文也以摇瓶阶段的研究结果为基础进行了生物反应器放大的研究。在放大过程中,发现菌体形态和氮源缺乏是影响Curvulamine合成的关键性因素,通过利用种子培养级数优化调控菌体形态和利用酵母浸膏流加补充氮源,可使得Curvulamine在50L反应器上的产量达到31.22 mg/L。(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6-04-14)
海洋来源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些年,支链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类脂物(brGDGTs)被广泛应用于陆地古气候、古环境重建研究中,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brGDGTs在海洋沉积物中普遍存在,起初被认为是陆源输入的结果,但越来越受到质疑。在中国东海和黄海区域,brGDGTs的相关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文分析了位于南黄海和东海北部的4个站位年龄跨度近百年的柱状岩芯,讨论了brGDGTs相关参数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brGDGTs的来源。结果显示,岩芯沉积物中brGDGTs分布样式与已发表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土壤中brGDGTs分布样式存在显着差别,暗示了海洋微生物自生brGDGTs的存在。在假设岩芯沉积物中brGDGTs主要由长江和黄河流域土壤输入和海洋微生物自生叁端元贡献的情况下,用四甲基brGDGTs百分含量(%tetra)和四甲基环化指数(#Ring_(tetra))参数计算了叁个端元的相对贡献和绝对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海洋自生是沉积物中brGDGTs的主要贡献者,在南黄海中北部可达70%以上。从百余年来的沉积序列来看海洋自生brGDGTs的含量有增加的趋势,这种趋势可能与海水的富营养化增强有关,也可能是随沉积深度增加降解加强的结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洋来源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朱奡.海洋来源新颖结构氧杂蒽类化合物构型及生物活性研究[D].河北大学.2019
[2].王先绪,贾国东.东海和黄海沉积物中海洋自生来源对支链四醚类化合物的贡献[J].地球化学.2019
[3].马新玥,赵业,梁小蕊,季乃云.海洋沉积物来源哈茨木霉R5-1萜类化合物的分离鉴定与抗弧菌活性研究[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19
[4].林启福,甘春芳,崔建国.海洋微生物来源的甾体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8
[5].郭雷,王聪,郭家才,郑洪伟.海洋来源塔宾曲霉LWG-42菌株的鉴定及其抗氧化活性化合物的分离[J].微生物学杂志.2017
[6].李占林,张金玲,王文静,李丹毅,华会明.海洋来源真菌ZJ-M-5中可“天然降解”的多聚内酯类化合物[C].中国药学会第十叁届青年药学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2016
[7].陈盛添,周雪峰,徐石海,刘永宏.海洋微生物来源活性硝基化合物[C].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天然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册).2016
[8].高彤,蔡思源,许兰兰,曹飞,朱华结.海洋来源真菌Penicillimgrisefulvum中桔霉素类化合物的分离及抗菌活性[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6
[9].李姗姗,陈睿轩,王伟毅,陈建明.海洋来源氧杂蒽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化工管理.2016
[10].杨骏.海洋来源抗菌化合物Curvulamine的发酵过程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
标签:Aspergillus; sp.ZA-01; versicolor; 量子化学计算; 抗菌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