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根瘤论文-罗振鹏,谢芳

植物根瘤论文-罗振鹏,谢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植物根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硝酸盐,共生固氮,NLPs转录因子,AON途径

植物根瘤论文文献综述

罗振鹏,谢芳[1](2019)在《硝酸盐调控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固氮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氮是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硝态氮不仅可以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还可以作为重要的信号分子调控植物对氮素的响应、吸收、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豆科植物可以通过与根瘤菌共生互作来获得生长所需的氮,但共生固氮是一个耗费植物能量的过程。当土壤中存在高浓度的氮素时,氮作为信号分子会影响共生固氮基因的功能从而抑制共生固氮过程。目前的研究表明,硝酸盐通过局部和系统的调控方式抑制共生固氮过程;结瘤自主调控(Autoregulation of nodulation,AON)和NLPs(NIN-like proteins)转录因子在硝酸盐抑制豆科植物根瘤形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最近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NLPs转录因子和AON途径在硝酸盐抑制共生固氮过程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9年10期)

董汝,曹扬荣[2](2019)在《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免疫调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长期进化中,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形成一种独特的互惠共生关系——共生固氮。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互作与病原细菌激发植物病原反应极为相似,然而根瘤菌的入侵和定殖并没有激发宿主豆科植物过度的防御反应,植物也进化出特殊的共生信号转导和根瘤发育途径来"邀请"根瘤菌的入侵和定殖。此外,植物防御反应也很大程度上调控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的宿主特异性。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植物防御反应在调控根瘤菌匹配识别、入侵、定殖以及类菌体发育等方面起关键调控作用。从植物免疫反应角度综述了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互作的最新进展,通过与病原菌-植物互作的病原反应对比,论述了根瘤中植物感知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MAMP,Microb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和效应蛋白引起的免疫反应的调控机制。(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9年10期)

冀照君,袁晓霞,穆莎茉莉,张继星,王晓宇[3](2019)在《锦鸡儿属植物根瘤菌生物地理分布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锦鸡儿属植物生长于干旱、半干旱的荒漠地区,具有防风固沙、水土保持、防止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重要作用.根瘤菌的共生固氮作用可为锦鸡儿植物提供充足的氮素营养来促进生长.本文简要叙述了锦鸡儿属植物根瘤菌的发现、地理分布、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可为贫瘠的荒漠地区根瘤菌菌剂的应用实践提供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黄河,张超兰,周永信,谢湉,廖长君[4](2019)在《芘污染土壤的根瘤菌-植物修复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热点问题,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是解决土壤有机污染的一种低耗高效的新型修复技术。以往作为目标污染物,绿豆根瘤菌(Rhizobium leguminosarum),紫花苜宿根瘤菌(Rhizobium meliloti)为供试微生物,选用绿豆(Vigna radiata L.)、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和花生(Arachis hypogaea L.)作为修复植物。采用盆栽实验,研究在100 mg·kg-1污染条件下,接种根瘤菌对植物修复法污染土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60d后,4种植物均提高了芘污染土壤的pH,并提高了土壤脱氢酶的活性,其中种植绿豆的效果最好,其次为花生。此外,4种植物均提高了土壤中芘的去除率,提高幅度依次为绿豆(33.70%)>花生(21.63%)>黑麦草(10.55%)>苜蓿(7.72%)。接种根瘤菌后发现,绿豆和花生根瘤数显着高于对照组,苜蓿与根瘤菌没有结合,而黑麦草则不和根瘤菌共生。根瘤菌对土壤中pH有一定的提高作用,但效果不显着。此外,根瘤菌提高了绿豆、花生和紫花苜蓿的生物量以及绿豆和花生处理组土壤的脱氢酶活性。并提高了绿豆和花生对土壤中芘的去除率,分别为4.10%和2.02%。研究表明:种植绿豆对土壤芘的去除率最高(94.63%),根瘤菌能与其根系结合良好,强化了绿豆修复芘污染土壤的能力,结果可为微生物-植物修复芘污染土壤提供新的参考。(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王艳霞,解志红[5](2019)在《根瘤菌诱变育种在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体系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建立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固氮体系不仅可以促进土壤氮素积累,改善土壤肥力,而且在不同环境因子的胁迫下具有很强的生态修复潜力,然而根据长期研究显示这些环境因子限制了这一体系在农业生产上充分发挥作用。通过诱变育种可以使菌种发生遗传变异,从而获得所需要的高产优质菌株。基于此,对高效固氮抗逆根瘤菌诱变育种方面的研究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目前根瘤菌诱变育种在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固氮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进展》期刊2019年02期)

严警,夏丽,盛下放,何琳燕[6](2019)在《耐重金属苜蓿中华根瘤菌的筛选及其与能源植物联合富集铜的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能源植物在重金属矿区废弃地边际土壤上的适应性,研发根瘤菌-能源植物联合修复技术,从生长于铜矿废弃地土壤上的紫花苜蓿根瘤中分离纯化根瘤菌,并研究其对紫花苜蓿、多年生黑麦草和甜高粱等能源植物生长和富集铜的作用,探究根瘤菌对铜矿废弃地土壤改良的效应。结果表明,从紫花苜蓿根瘤中分离筛选到一株耐铜铅镉的苜蓿中华根瘤菌D10。在铜矿废弃地土壤上,甜高粱的生物量可达黑麦草的4.6~6.4倍。与接灭菌液对照相比,D10菌株能够促进紫花苜蓿和甜高粱的干重显着增加28.6%~78.1%,铜吸收量显着增加50.4%~111.8%。但D10菌株不能促进黑麦草的生长和Cu吸收。D10菌株能够促进甜高粱和紫花苜蓿生长和Cu富集,增加根际土壤有效态Cu含量、水溶性糖含量和土壤脲酶活性,具有应用于铜矿废弃地植被恢复和联合修复污染土壤的潜力。(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石志棉,姬璇,杜勤[7](2018)在《广州地区5种野生豆科植物及其根瘤的比较鉴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广州地区5种野生豆科植物(叁点金、蔓花生、田菁、美洲合萌和链荚豆)的外观形态特征及其根瘤在不同季节的生长状况、形态及显微结构特征。【方法】每月分别采集新鲜的上述5种植物为样品,观察植株的外观形态特征及根瘤的生长部位、形态、颜色和大小;采用显微观察法对5种植物根瘤的显微结构进行研究。【结果】原植物形态:5种植物花冠的颜色差异显着。叁点金呈紫红色;蔓花生呈金黄色;田菁呈黄色;美洲合萌呈灰黄色,具数条深色线;链荚豆呈紫蓝色。根瘤的生长状态:5种植物根瘤的数量和特征呈季节性变化。12月至次年2月,链荚豆无根瘤;1月,叁点金无根瘤;12月至次年3月,田菁无根瘤。根瘤的显微结构:5种植物根瘤结构都由4部分组成,由外向内依次为:周皮、皮层、维管系统和侵染组织。【结论】本研究结果可为5种野生豆科植物的分类、根瘤的采收季节提供依据,为根瘤菌的分离、鉴定和开发利用等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于亮亮,刘玉敏,闫军辉,罗利[8](2018)在《新型植物磺肽素促进蒺藜苜蓿根瘤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磺肽素(phytosulfokine,PSK)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小肽激素,广泛存在于植物界,参与调控植物细胞分裂、细胞生长、抗病反应等多种生理过程。PSK由前体基因编码的蛋白经过磺酸化修饰及蛋白酶水解作用而形成,其化学组成为Y_(SO3)IY_(SO3)TQ,其中两个酪氨酸受到磺酸化修饰。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在豆科模式植物—蒺藜苜蓿基因组中发现一类新型植物磺肽素编码基因Mt PSKn。其成熟小肽分子(PSKn)与传统的PSK仅存在一个氨基酸差异。系统发生关系研究表明Mt PSKn在进化上与其他Mt PSK成员相距较远。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该基因特异性的在苜蓿根瘤中表达,LC-MS实验进一步验证了PSKn小肽主要在根瘤中表达。Promoter-GUS实验表明Mt PSKn在根瘤原基、幼瘤以及成熟根瘤的分生组织区及侵染区强烈表达,预示其在根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发挥功能。然而Mt PSKn的Tnt1插入纯合突变体并未出现根瘤发育及植物生长表型,暗示可能存在同源基因的功能冗余。我们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发根转化在蒺藜苜蓿中过量表达Mt PSKn,显着增加了根瘤的数量,尤其是未成熟根瘤的数量;同时,用化学合成的PSKn小肽处理苜蓿幼苗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RNA-seq结果表明,接种苜蓿中华根瘤菌后,PSKn肽处理显着抑制根中乙烯信号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综上所述,新型植物磺肽素PSKn可能通过抑制乙烯信号途径正调控苜蓿根瘤形成及发育。(本文来源于《第七届长叁角植物科学研讨会暨青年学术报告会摘要集》期刊2018-10-12)

马玉一[9](2017)在《红叁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和根瘤菌对根系构型和植物及土壤氮、磷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在温室条件下进行矿区土壤的盆栽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试验共设9组,接种处理包括单接种R、GE、GM、GI和双接种GE+R、GM+R、GI+R和对照CK(耕作土壤、矿区土壤)。初花期收获进行植株与土样的各项指标(形态和生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1)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和根瘤菌均有效的对红叁叶的根系进行侵染,侵染率和侵染丰富度都显着高于CK对照组。摩西球囊霉(GM)真菌的单接种和双接种侵染水平最充分达到80%以上,与种植在贫瘠的矿区土壤上的红叁叶根系表现出较强依附性,为最优接种菌种。(2)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和根瘤菌对红叁叶根系构型(根重、根长、主根直径、根侧直径、根系分枝数)均显着出高于对照组,摩西球囊霉(GM)菌剂和根瘤菌根系构型参数呈现最优。接种AMF和根瘤菌在矿区土壤上显现出联合共生的积极效应,增加了植物根系主根和侧根的平均直径,提高植物根系的生物量,增强了植物根系的根系活性,扩大了植物根系的分枝数。(3)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和根瘤菌提高了红叁叶的叶绿色含量,促进植物自身光合作用,提高了对氮磷的吸收。接种组均高于对照组,且双接种GM+R在提高叶绿素含量和养分吸收方面最优。(4)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和根瘤菌明显提高了 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有效磷含量,接种组显着高于对照组。接种组中摩西球囊霉(GM)对增加土壤有效磷、NH3-N、NH4-N含量的效果最明显,且双接种GM优于单接种。(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肖潇[10](2017)在《豆科植物根际和根瘤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环境中重要的物质和能量转换者,对植物生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壤微生物从土壤进入豆科植物根际和根内乃至根瘤组织内,形成根际微生物和内生菌,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仍不清楚。本文针对豆科植物共生固氮体系,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豆科植物根系由外到内:根区微生物群落、根际微生物、根内生菌和根瘤内生菌群落构成,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探索了根瘤内生菌的富集过程;分析了根际微生物群落与植物生物量的相关性;最后利用分根试验探究豆科植物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得到结果如下:通过对大豆和苜蓿根瘤内生菌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分析,发现Ensifer和Bradyrhizobium是大豆根瘤内生菌群落的主要类群,Ensifer是苜蓿根瘤内生菌的主要类群,在根瘤内还检测到少量Rhizobium和Mesorhizobium。除根瘤菌外,根瘤内还存在多种非根瘤菌的内生菌,主要属于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通过微生物群落的相似性分析,发现非根瘤菌的根瘤内生菌与根内生菌群落结构之间有显着差异。通过置换多元方差分析和限制性主坐标分析发现,对于根瘤菌群落,最主要影响因子是植物种类,其次是土壤氮含量、pH和时期;对于非根瘤菌的根瘤内生菌群落,最主要影响因素是植物种类,其次是土壤氮和磷含量,时期对其并无显着影响。通过对大豆和苜蓿根区、根际、根内和根瘤这四个微域及空白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及结构的分析,发现这四个微域的微生物群落组成之间有显着差异,并借助这四个微域在空间上形成从外到内的结构变化,发现植物对土壤微生物表现出从外到内的逐渐增强的层级过滤作用(根瘤>根>根际>根区),且过滤作用从根区开始。土壤类型对根际部位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从外到内逐渐减小,植物种类对根际部位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从外到内逐渐增大。通过对大豆和苜蓿根际微生物群落及环境因子的分析,发现土壤pH、磷含量和钾含量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有显着影响。结合植物生物量分析,发现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和结构对植物生物量有显着影响,其中Paracraurococcus、Treponema、Actinomadura、Actinopolymorpha、Desulfitobacterium和Nonomuraea与大豆生物量显着正相关;Ensifer、Thermobacillus、Acetivibrio、Pandoraea、Marmoricola、Rhodococcus、Gordonia、Turicibacter、Pimelobacter、Filifactor、Nocardioides、Frateuria和Aestuariimicrobium与苜蓿生物量显着正相关。与大豆植物生物量相关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受到土壤pH、磷含量和钾含量的显着影响,与苜蓿植物生物量相关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受到土壤pH和钾含量的显着影响。结果说明土壤因子不仅影响整个根际微生物群落构成,还影响根际促生菌的群落结构。利用分根试验体系对同时种植在两种土壤中的菜豆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发现植物在同时感应到两种土壤条件时,土壤类型造成的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差异变小,两种土壤中的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表现出趋同性。趋同性在江西土壤中主要表现在变形菌门、浮霉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在陕西土壤中主要表现在变形菌门、浮霉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绿弯菌门、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在植物同时感应到两种土壤后,亚硝酸盐氧化菌、Ensifer和Mesorhizobium的相对丰度显着下降,Bradyrhizobium的相对丰度显着上升。本研究揭示了豆科植物根瘤内存在根瘤菌和多种内生细菌,这些内生菌的富集是植物通过根区、根际和根对土壤微生物的层级过滤作用实现的,我们发现植物生物量受到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的显着影响,并且发现分根试验中种植在不同土壤中的豆科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有趋同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植物根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长期进化中,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形成一种独特的互惠共生关系——共生固氮。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互作与病原细菌激发植物病原反应极为相似,然而根瘤菌的入侵和定殖并没有激发宿主豆科植物过度的防御反应,植物也进化出特殊的共生信号转导和根瘤发育途径来"邀请"根瘤菌的入侵和定殖。此外,植物防御反应也很大程度上调控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的宿主特异性。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植物防御反应在调控根瘤菌匹配识别、入侵、定殖以及类菌体发育等方面起关键调控作用。从植物免疫反应角度综述了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互作的最新进展,通过与病原菌-植物互作的病原反应对比,论述了根瘤中植物感知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MAMP,Microb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和效应蛋白引起的免疫反应的调控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物根瘤论文参考文献

[1].罗振鹏,谢芳.硝酸盐调控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固氮的机制研究[J].生物技术通报.2019

[2].董汝,曹扬荣.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免疫调控机制[J].生物技术通报.2019

[3].冀照君,袁晓霞,穆莎茉莉,张继星,王晓宇.锦鸡儿属植物根瘤菌生物地理分布研究进展[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黄河,张超兰,周永信,谢湉,廖长君.芘污染土壤的根瘤菌-植物修复效应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9

[5].王艳霞,解志红.根瘤菌诱变育种在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体系中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进展.2019

[6].严警,夏丽,盛下放,何琳燕.耐重金属苜蓿中华根瘤菌的筛选及其与能源植物联合富集铜的特性[J].草业学报.2019

[7].石志棉,姬璇,杜勤.广州地区5种野生豆科植物及其根瘤的比较鉴别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

[8].于亮亮,刘玉敏,闫军辉,罗利.新型植物磺肽素促进蒺藜苜蓿根瘤形成[C].第七届长叁角植物科学研讨会暨青年学术报告会摘要集.2018

[9].马玉一.红叁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和根瘤菌对根系构型和植物及土壤氮、磷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7

[10].肖潇.豆科植物根际和根瘤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标签:;  ;  ;  ;  

植物根瘤论文-罗振鹏,谢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