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壳结构复合颗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金,核壳结构,纳米颗粒,生物医学
壳结构复合颗粒论文文献综述
吴睿,张强,郝亮,刘存芳,吴迎春[1](2018)在《金核壳结构复合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核壳结构纳米材料是一种新型复合材料。贵金属金纳米核壳材料同时具有核和壳的性质,以及独特的光学、电学、催化性能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因此在生物、化学、医学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基于文献分析,综述了金及其核壳结构纳米复合颗粒在生物及医学上的应用,包括蛋白质、DNA、细菌和病毒的检测,以及肿瘤热疗、生物成像、生物传感、药物传递与释放等。并对完善制备技术以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贵金属》期刊2018年02期)
陈杨,左长智,陈爱莲,汪亚运[2](2018)在《核/壳结构PS/_MSiO_2复合颗粒的制备和压缩弹性模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表面修饰的聚苯乙烯(PS,约260 nm)微球为内核并利用PVP与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之间的液相协同自组装过程,制备出以介孔氧化硅(Mesoporous silica,MSiO_2)为包覆层的核/壳结构PS/MSiO_2复合颗粒。结果表明,在样品壳层中有大量的放射状介孔孔道,壳层的厚度约为60 nm;样品的比表面积为848 g/m2,平均孔径为2.54 nm。根据单个复合颗粒的力曲线,使用Hertz弹性接触模型拟合出样品的压缩弹性模量为(4.47±0.83)(泊松比取值0.33)和(4.89±0.89)GPa(泊松比取值0.2)。对比结果表明,壳层中丰富介孔孔道有利于提高有机/无机复合颗粒的弹性响应。(本文来源于《材料研究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梁霄,连利仙,刘颖,孔清泉,汪莉[3](2016)在《核壳结构SiO_2@Ag@Cu_2O与SiO_2@Ag@Cu复合颗粒制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在不同粒径的二氧化硅微球模板上进行化学镀银得到SiO_2@Ag粉体,并进一步在不同尺寸的SiO_2@Ag复合结构上沉积Cu_2O、Cu得核壳结构SiO_2@Ag@Cu_2O与SiO_2@Ag@Cu混合粉末复合颗粒。发现通过改变镀铜液的pH值与还原剂滴加速率等参数可以控制包覆表层的物相,当pH值低于10时,不会出现含有铜元素的沉积层;当pH值处于10~11之间,且降低还原剂滴速有利于得到Cu_2O镀层;pH值提高至12且还原剂滴加速率增高则有利于在表面得到Cu单质包覆层。(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6年05期)
海振银[4](2016)在《核壳结构PANI-Co_3O_4复合纳米颗粒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化石燃料消耗引起的资源短缺和包括微波污染在内的环境污染逐渐对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威胁。针对这些问题,超级电容器和微波吸收材料成为研究热点。Co_3O_4和PANI分别作为典型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和导电聚合物,在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和微波吸收材料上均有重要应用,但两者都存在不足,无法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为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提高材料的性能,本研究制备了核壳结构PANI-Co_3O_4复合纳米颗粒,并测试分析了其电化学超级电容性能和微波吸收性能。具体内容如下:(1)采用碳辅助法和原位聚合法制备了核壳结构PANI-Co_3O_4复合纳米颗粒。表征分析表明,制备的复合纳米颗粒约为85nm,核Co_3O_4为尖晶石结构,粒径约55nm,壳PANI为无定形态;PANI包覆后,包覆界面发生作用,复合纳米颗粒相对于Co_3O_4纳米颗粒光学带隙变窄且紫外可见光谱吸收能力和亲水性显着提高。(2)采用电化学工作站进行了PANI-Co_3O_4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为1.25 A g-1时,PANI-Co_3O_4电极的比电容高达1184 F g-1;在电流密度为12.5 A g-1时,经过1000次的循环寿命测试后,比电容仍有84.9%的剩余。另外,PANI-Co_3O_4电极还有良好的电学传导性和离子扩散性;(3)采用网络矢量分析仪进行了PANI-Co_3O_4吸波样品的微波吸收性能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在厚度为2.5 mm时,PANI-Co_3O_4吸波材料在微波频率为11.7 GHz时最大反射损耗高达-45.8 dB。在厚度为2-5.5 mm时,PANI-Co_3O_4吸波材料在反射损耗小于-10 dB时的带宽为14.1 GHz;与极有限的已知的PANI-Co_3O_4复合材料研究相比,本研究采用核壳结构将纳米级Co_3O_4和纳米级PANI进行结合,在核壳界面形成协同效应,制备出具有窄光学带隙和高亲水性PANI-Co_3O_4复合纳米材料,显着提高其电化学超级电容性能,并在微波吸收方面取得良好应用,实现了材料的多功能化,使材料有望实现实用化和产业化。(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6-05-23)
刘超,吕靖薇,汪发美,孙韬,杨琳[5](2015)在《化合物/银核壳结构纳米复合颗粒的消光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离散偶极近似(Discrete Dipole Approximation,DDA)方法系统研究ITO/Ag、CdS/Ag、和ZnS/Ag纳米核壳结构的消光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银纳米核壳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位置随周围介质折射率和颗粒核壳比的增大逐渐红移;且当核壳比相同时,较大球径纳米核壳的消光峰位置处在长波长处。研究亦发现,银壳与化合物之间存在显着的电子迁移现象,相同球径的银表面电子密度降低程度由高到低为CdS/Ag、ZnS/Ag、ITO/Ag。(本文来源于《光散射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李永生[6](2014)在《核-壳结构金纳米复合颗粒的制备及其SERS成像和光热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成像诊断和无毒副作用治疗功能的纳米复合颗粒的设计与制备己成为纳米生物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理论研究表明,与传统的单层金纳米壳材料相比,具有多层结构的金纳米壳复合颗粒具有更加优异的光学特性,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生物传感器、诊断和光热治疗方面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关于如何成功制备多层结构金纳米壳复合颗粒的报道却很少,这大大限制了其向实际应用推进的步伐。这里,通过利用有机硅层代替传统的氧化硅层作为介电层,我们发展了一种制备粒径可调、单分散纳米复合颗粒简单、可控的方法,得到了系列具有核-壳结构的纳米复合颗粒。研究表明,该方法具有如下特点:1)整个制备过程在单一相进行,因此避免了重复的相转移和多次洗涤步骤;2)由于金种子的生成与锚锭同时进行,与传统的方法相比,简化了金种子的预制备、静电作用负载等过程;3)不需要额外的表面修饰与处理等过程,避免了颗粒间的团聚。更重要的是,所制得的纳米复合颗粒的光热效率大大提高,并可作为基底材料,大幅度提高SERS信号强度和稳定性。尤其是,体内研究表明,静脉注射后该材料可通过SERS/MRI显着标识肿瘤部位,并在808 nm近红外激光的照射下高效杀死癌细胞。(本文来源于《2014’中国溶胶—凝胶学术研讨会暨国际论坛会议指南及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10-17)
何冰,霍义萍,赵婷,安斓[7](2014)在《金银核壳结构复合纳米颗粒的消光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离散偶极近似(Discrete Dipole Approximation-DDA)算法,从理论上模拟分析了金银核壳结构复合纳米颗粒的消光光谱以及不同核壳厚度、不同介质折射率情况下峰位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壳层厚度的增加,复合纳米颗粒的消光谱线先逐渐形成两个与单质金属纳米颗粒相似的消光峰,后又逐渐合为一个半峰宽度较宽的消光峰;在不同介质环境中复合纳米颗粒的消光峰都随着介电常数的增大出现红移;无论是作为核层还是壳层,银对总体消光谱线的作用都要比金强。(本文来源于《光散射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步绍静,赵玉霞,张志清,孙继兵,李丹[8](2014)在《水热法制备核壳结构Sm(Co,Hf)_7@Fe_3O_4复合纳米颗粒及其磁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高能球磨所得Sm Co,Hf7纳米颗粒作为硬磁性内核,通过水热法在其上包覆软磁性Fe3O4壳层,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Sm Co,Hf7@Fe3O4硬/软耦合纳米颗粒.利用XRD、TEM、VSM等检测手段分析了纳米颗粒的相结构、微观结构及磁性能.结果显示,所得Sm Co,Hf7@Fe3O4复合纳米颗粒呈现明显的核壳型结构,颗粒粒度均匀且分散性良好,Fe3O4壳层的厚度在5 nm左右.磁性能测试表明,Fe3O4软磁壳层的包覆使复合颗粒的矫顽力和剩磁比与纯Sm Co,Hf7颗粒相比有所下降.对复合颗粒在660℃进行退火处理30 min,发现在加热过程中核壳之间将发生元素的互扩散并进而形成梯度型微观结构.(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王静娟,胡程奕,陈光需,郑南峰[9](2014)在《核壳结构Rh@MO_x纳米复合颗粒的合成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两种或多种金属构成的复合纳米粒子具有独特的催化、电子学和光学性质[1,2]。我们利用化学分步还原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贵金属-过渡金属氧化物(Rh@MOx)的核壳结构复合纳米颗粒。其中通过控制Rh,Fe的比例,制备了粒度均匀且粒径可控的Rh@Fe3O4复合纳米粒子,其Fe3O4壳层厚度随着Fe含量的增加而增厚,同时Rh核尺寸基本保持在1.5 nm。利用TEM跟踪观察大比例(Fe:Rh=10)下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的形成过程发现,易还原的贵金属Rh核在低温时首先形成,反应温度上升后Rh核上开始生长过渡金属氧化物而生成核壳结构复合纳米粒子。由于金属壳层中的电子自由程度受到壳层厚度的限制,使其氧化还原性质随着壳层厚度不同而变化,因此表现出不同的CO加氢催化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3分会:纳米材料合成与组装》期刊2014-08-04)
孙冠华,仇实,郑经堂[10](2014)在《水热法制备聚苯乙烯/CdS核壳结构纳米复合颗粒》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热法合成聚苯乙烯/CdS核壳复合材料,同时引入聚乙烯吡咯烷酮改善CdS纳米粒子与聚合物基体间的亲和性,防止聚苯乙烯团聚;改变水热时间和Cd2+与S2-的摩尔比,对制备条件进行探索优化。利用SEM,TEM,XRD和FT-IR等测试手段对样品的形貌、成分、微观结构和粒度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水热法制备的聚苯乙烯/CdS复合材料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颗粒均匀,呈球形,核的平均粒径约260nm,CdS壳层厚度约10~50nm,有良好的可见光催化效能。(本文来源于《材料工程》期刊2014年04期)
壳结构复合颗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表面修饰的聚苯乙烯(PS,约260 nm)微球为内核并利用PVP与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之间的液相协同自组装过程,制备出以介孔氧化硅(Mesoporous silica,MSiO_2)为包覆层的核/壳结构PS/MSiO_2复合颗粒。结果表明,在样品壳层中有大量的放射状介孔孔道,壳层的厚度约为60 nm;样品的比表面积为848 g/m2,平均孔径为2.54 nm。根据单个复合颗粒的力曲线,使用Hertz弹性接触模型拟合出样品的压缩弹性模量为(4.47±0.83)(泊松比取值0.33)和(4.89±0.89)GPa(泊松比取值0.2)。对比结果表明,壳层中丰富介孔孔道有利于提高有机/无机复合颗粒的弹性响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壳结构复合颗粒论文参考文献
[1].吴睿,张强,郝亮,刘存芳,吴迎春.金核壳结构复合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J].贵金属.2018
[2].陈杨,左长智,陈爱莲,汪亚运.核/壳结构PS/_MSiO_2复合颗粒的制备和压缩弹性模量[J].材料研究学报.2018
[3].梁霄,连利仙,刘颖,孔清泉,汪莉.核壳结构SiO_2@Ag@Cu_2O与SiO_2@Ag@Cu复合颗粒制备研究[J].功能材料.2016
[4].海振银.核壳结构PANI-Co_3O_4复合纳米颗粒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中北大学.2016
[5].刘超,吕靖薇,汪发美,孙韬,杨琳.化合物/银核壳结构纳米复合颗粒的消光性能研究[J].光散射学报.2015
[6].李永生.核-壳结构金纳米复合颗粒的制备及其SERS成像和光热效应研究[C].2014’中国溶胶—凝胶学术研讨会暨国际论坛会议指南及论文摘要集.2014
[7].何冰,霍义萍,赵婷,安斓.金银核壳结构复合纳米颗粒的消光特性研究[J].光散射学报.2014
[8].步绍静,赵玉霞,张志清,孙继兵,李丹.水热法制备核壳结构Sm(Co,Hf)_7@Fe_3O_4复合纳米颗粒及其磁性能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4
[9].王静娟,胡程奕,陈光需,郑南峰.核壳结构Rh@MO_x纳米复合颗粒的合成与应用[C].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3分会:纳米材料合成与组装.2014
[10].孙冠华,仇实,郑经堂.水热法制备聚苯乙烯/CdS核壳结构纳米复合颗粒[J].材料工程.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