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抬高类型论文-张芸芸,高宇平

段抬高类型论文-张芸芸,高宇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段抬高类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选择性血栓抽吸,病变类型

段抬高类型论文文献综述

张芸芸,高宇平[1](2019)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急诊PCI治疗中适合血栓抽吸病变类型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适合应用血栓抽吸的病变类型。方法连续入选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时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253例。将冠状动脉造影时及应用球囊抽拉或预扩后仍可见明显血栓影、应用球囊抽拉或预扩后血流仍未恢复的病人设为血栓抽吸组(53例),将其余病人设为直接PCI组(200例)。比较两组病人的基线资料、术后校正TIMI帧数、术后1个月超声心动图左室舒张末内径和射血分数(LVEF)、术后3h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及3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病人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抽吸组校正TIMI帧数高于直接PCI组(P=0.03)。术后1个月的左室舒张末内径和射血分数抽吸组有优于直接PCI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hST段回落不良率,直接PCI组有高于抽吸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7)。住院及随访3年期间,直接PCI组有4例病人发生卒中,血栓抽吸组病人均无卒中发生,但两组在发生卒中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9)。两组病人除卒中外其他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890)。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值=1.221)、叁酰甘油(OR值=3.102)为STEMI病人PCI术后卒中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急诊介入治疗时符合完全闭塞的冠状动脉符合应用球囊抽拉或预扩后血流恢复但可见明显血栓影或急诊造影时冠状动脉血流已恢复但可见明显血栓影亦或应用球囊抽拉或预扩后血流仍未恢复这一特定冠状动脉造影表现的病人,选择性应用血栓抽吸较直接PCI相比,可以获得更好的心肌灌注水平,且不增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13期)

张芸芸[2](2019)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时血栓抽吸病变类型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病变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期间对血栓抽吸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2月于我院急诊行冠脉造影期间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的122例STEMI患者的影像光盘,将急诊冠脉造影时及应用球囊抽拉或预扩后仍可见明显血栓影、应用球囊抽拉或预扩后血流仍未恢复的患者根据是否进行血栓抽吸分为血栓抽吸组(107例)和直接PCI组(1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术中相关数据、术后校正TIMI帧数、术后1个月超声心动图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3小时心电图ST段回落率(STR)以及1年内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显着差异(年龄P=0.955,胆固醇P=0.538,甘油叁酯P=0.772,性别P=0.075,高血压P=0.788,糖尿病P=0.788,吸烟P=0.543)。在PCI手术期间,两组患者在病变血管数、梗死相关动脉位置无显着差异(病变血管数P=0.915,梗死相关动脉位置P=0.639)。在介入治疗效果方面,抽吸组校正TIMI帧数高于直接PCI组,术后1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优于直接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TIMI帧数P=0.000,左室内径P=0.037,左室射血分数P=0.005)。血栓抽吸组术后3小时ST段回落大于等于50%的发生率高于直接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患者1年临床随访的结果显示,1年内血栓抽吸组发生14例(13.1%)主要终点事件,13例(12.1%)次要终点事件;在对照组中,1年内发生4例(26.7%)主要终点事件,4例(26.7%)次要终点事件。主要终点事件亚组分析显示,血栓抽吸治疗组患者发生6例(5.6%)心血管死亡、2例(1.9%)再发心机梗死、2例(1.9%)心源性休克、4例(3.7%)心功能IV级;直接PCI组发生2例(13.3%)心血管死亡、0例(0%)再发心肌梗死、1例(6.7%)心源性休克、1例(6.7%)心功能IV级。次要终点事件亚组分析提示,抽吸组5例(4.7%)支架内血栓形成、8例(7.5%)血运重建;直接PCI组1例(6.7%)支架内血栓形成、3例(20.0%)血运重建。两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无显着差异(OR=1.131,95%CI(0.581~2.203),P=0.718);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无显着差异(OR=0.814,95%CI(0.361~1.834),P=0.814)。结论:对于在急诊介入治疗期间冠脉造影显示冠脉完全闭塞,且符合应用球囊抽拉或预扩后血流恢复但可见明显血栓影或冠脉造影时冠脉血流已恢复但可见明显血栓影,亦或应用球囊抽拉或预扩后血流仍未恢复的STEMI患者,与直接PCI相比,应用血栓抽吸可以不增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的情况下实现更好的心肌灌注水平。(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5-31)

杨亚攀[3](2017)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内血栓类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冠脉内易损斑块的破裂及继发的血栓形成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发病机制。病理学和影像学研究证实冠脉内血栓包括红色血栓和白色血栓。传统的理念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冠脉内形成的是红色血栓。然而,Yasushi等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40例STEMI患者的罪犯血管进行观察,结果示78%的患者冠脉内形成的是红色血栓,另有22%的患者冠脉内形成的是白色血栓;Quadros等通过肉眼分辨冠脉内抽吸血栓,发现113例STEMI患者的抽吸血栓中31%为白色血栓。介于组织病理学分析是鉴别血栓类型的金标准,且冠脉内血栓抽吸可以较为经济、方便地获取血栓,因此本研究欲通过对抽吸血栓进行病理学分析来鉴别STEMI患者冠脉内是否存在不同的血栓类型。目的探究STEMI患者冠脉内抽吸血栓的病理类型及其构成比;分析影响STEMI患者形成不同类型血栓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确诊为STEMI并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于发病12小时以内接受直接PCI。对入组对象于急诊冠脉造影后行血栓抽吸,并对抽吸血栓行大体病理学观察和组织病理学分析。根据抽吸血栓的组织病理学类型将患者分为红色/混合血栓组与白色血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冠脉造影资料及血栓外观。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影响STEMI患者形成不同血栓病理类型的相关因素。结果对137例STEMI患者于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时行血栓抽吸,共获得97例(70.8%)患者抽吸血栓的病理结果。其中红色/混合血栓64例(66%),白色血栓33例(34%)。红色/混合血栓组吸烟的患者多于白色血栓组(P=0.031);红色/混合血栓组患者的总缺血时间明显长于白色血栓组(P=0.013);白色血栓组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nfraction related artery,IRA)形成侧支循环的比例高于红色/混合血栓组(P=0.001)。红色/混合血栓多表现为灰红色、长条状,白色血栓多表现为灰白色、碎屑状(P<0.001);红色/混合血栓的直径(P<0.001)和长度(P=0.001)均明显长于白色血栓。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总缺血时间和IRA侧支循环是影响血栓类型的相关因素,其中总缺血时间是形成红色/混合血栓的危险因素(OR:1.741[95%CI,1.203 to 2.520];P=0.003);IRA侧支循环是形成红色/混合血栓的保护因素(OR:0.109[95%CI,0.032 to 0.376];P<0.001)。结论STEMI患者冠脉内抽吸血栓中红色/混合血栓约占2/3,白色血栓约占1/3;总缺血时间和侧支循环影响STEMI患者冠脉内血栓类型: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形成红色/混合血栓可能性增加;无侧枝循环时更容易形成红色/混合血栓,存在侧支循环时更容易形成白色血栓。(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7-03-01)

宋慧慧[4](2016)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内血栓类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以及在此基础上冠状动脉内血栓的形成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发生、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学术界一直聚焦该领域的研究。过去要了解冠脉内血栓类型,只能通过动物实验或尸检进行病理检查;我们课题组前期对STEMI患者冠脉内血栓抽吸物用病理检查血栓类型的工作表明:STEMI患者中除红色血栓、混合血栓外,仍有一部分白色血栓。由于不同的血栓类型决定了不同的治疗措施,所以尽早识别冠状动脉内血栓的类型,及时给予有效地干预措施,可以避免STEMI的发展和恶化。然而长久以来,研究者一直缺乏一种可靠的直接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内血栓的方法,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的出现则改变了这一现状。近年来,研究发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具有高分辨率的血管内断层成像技术,可以达到显微水平,被称之为”光学活检”,它不仅可以详细地检查冠状动脉内血管壁的构造,同时也可以鉴别血栓的类型和斑块的性质。与其他冠脉内影像学诊断法相比,OCT在观察冠脉内血栓和斑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目的1.利用oct观察stemi患者的血栓类型和斑块类型;2.探讨影响stemi患者不同血栓类型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中心导管室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30例stemi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不符合入选标准的4名患者,实际入选26例stemi患者;所有研究对象除了完成相应的介入治疗以外,均利用oct进行冠脉内检查。根据oct检查出的血栓类型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分别是红色血栓组和白色血栓组,并收集这26例stemi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冠脉造影结果和oct结果,用t检验或χ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这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冠脉造影结果和oct结果;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26例stemi患者的血栓类型进行分析。结果1.oct下stemi患者血栓类型情况本研究中入组的26例stemi患者,血栓检出率100%。根据oct血栓诊断标准,检出红色血栓21(80.8%)例,白色血栓5(19.2%)例。2.基线资料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两组患者冠脉造影结果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在梗死相关血管、梗死部位的分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timi血流分级的比例,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白色血栓组ira侧枝循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红色血栓组,分别为3(60.0%)vs2(9.5%),p=0.010;且白色血栓组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发生率高于红色血栓组,分别为4(80.0%)vs5(23.8%),p=0.018。4.两组患者oct的形态学结果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在参考血管直径上无显着性差异,分别为(3.47±0.49)mmvs(3.26±0.57)mm,p=0.727。尽管两组患者在斑块类型上无显着性差异,但红色血栓组合并斑块破裂的比例显着高于白色血栓组,分别为19(90.4%)vs2(40.0%),p=0.010;红色血栓组薄纤维帽粥样斑块的比例显着高于白色血栓组,分别为15(71.4%)vs1(20.0%),p=0.034。两组患者均在脂质斑块或纤维斑块的基础上合并血栓,两组患者钙化斑块的检出率均为0.5.对血栓类型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TIMI血流分级、薄纤维帽粥样脂质斑块、斑块破裂、斑块类型、是否为单支血管病变与血栓类型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斑块破裂、薄纤维帽粥样脂质斑块、单支血管病变与红色血栓的形成具有相关性,其OR值分别为2.894(95%的CI为2.704-2.956)、8.033(95%的CI为7.985-8.283)和1.746(95%的CI为1.659-1.785)。结论1.本研究再次证实STEMI患者的血栓类型以红色血栓为主,但仍可见小部分白色血栓。2.单支血管病变、斑块破裂、薄纤维帽脂质斑块与红色血栓的形成相关;多支血管病变、稳定斑块与白色血栓的形成相关。(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6-05-01)

于泓,陈惠卿,高文强,陈吉,戴洁[5](2013)在《支架类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使用药物涂层支架或裸支架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影响。方法收集整理1991年1月-2011年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内科病房连续住院的2 314例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年龄、性别,合并心源性休克、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肾损害的情况,溶栓和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BB)、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盐酸噻氯匹定等药物的基线情况,以及行PCI、植入支架类型、住院病死率等临床资料。结果植入药物涂层支架患者中合并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构成比均显着高于植入裸支架者(P值均<0.05),心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护理的构成比显着高于植入裸支架者(P<0.05),使用BB、他汀类药物、氯吡格雷的构成比均显着高于植入裸支架者(P值分别<0.05、0.001),使用盐酸噻氯匹定的构成比显着低于植入裸支架者(P<0.001)。开通急诊PCI绿色通道后STEMI患者的住院病死率为13.2%(222/1 687),显着低于开通急诊PCI通道前的20.6%(129/627,P<0.01)。874例行支架植入术的患者中,植入药物涂层支架患者的病死率为3.9%(23/597),与植入裸支架患者的4.3%(12/277)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急诊PCI术中植入支架的874例STEMI患者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心源性休克(P=0.000)、年龄(P=0.01)、累及下壁或前壁(P=0.005)、累及冠状动脉的数目(P=0.000,尤其是累及左主干)、血脂异常(P=0.001),以及未使用ACEI/ARB(P=0.000)、阿司匹林(P=0.000)、氯吡格雷(P=0.000)和他汀类药物(P=0.000)是其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与支架类型不相关(P>0.05)。结论急诊PCI能明显降低STEMI患者的住院病死率,不同类型支架对住院病死率无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上海医学》期刊2013年09期)

于文江,彭丽岚[6](2013)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对应导联ST段改变类型对临床预后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T)患者心电图对应导联ST段改变(R-ST-D)不同类型与受累冠状动脉及临床近期预后高危分层。方法:选择件院初发STEMI资料完整967例,根据R-ST-D振幅分4种类型,即R-ST-D振幅无下移(Ⅰ组)143例;R-ST-D下移振幅小于或等于梗死区ST段抬高振幅(Ⅱ组)664例;R-ST-D下移振幅大于梗死区(本文来源于《全国第十叁届心脏学会、第十六届心功能专业委员会和《心脏杂志》编委会联合学术大会会议摘要》期刊2013-09-06)

于文江,彭丽岚[7](2013)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对应导联ST段改变类型对临床预后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电图对应导联ST段改变(R-SU-D)不同类型与受累冠状动脉及临床近期预后高危分层。方法:选择住院初发STEMI资料完整967例,根据R-ST-D振幅分4种类型,即R-ST-D振幅无下移(Ⅰ组)143例;R-ST-D下移振幅小于或等于梗死区ST段抬高振幅(Ⅱ组)664例;R-ST-D下移振幅大于梗死区ST段抬高振幅(Ⅲ组)93例;R-ST-D和梗死区ST段均抬高(Ⅳ组)67例;分析其心电图R-ST-D 4种不同类型与罪犯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和临床近期高危预后。结果:R-ST-D 4种类型中Ⅱ组发生率68.7%,Ⅰ组次之(14.8%),并以前降支为主,单支病变多见。Ⅲ组、Ⅳ组发生率为9.6%、6.9%,并以复合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受累前降支合并回旋支或(和)临床并发泵衰竭、低血压、严重心律失常、AMI扩展、室壁运动失调、左室射血分数低(≤50%)、住院病死率高(P<0.05或P<0.01)等临床特点。结论:STEMI患者心电图RST-D区分不同类型高危分层,对受累冠状动脉和临床近期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本文来源于《心脏杂志》期刊2013年04期)

楚英杰,董淑娟[8](2013)在《急性心肌梗死时ST段抬高与否究竟与血栓类型有无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直、一致的观点是: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往往是单支血管闭塞性病变,血栓成分以纤维蛋白为主,血流持续中断;治疗原则是在强化抗栓、抗缺血治疗的基础上尽早、完全、持续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可行溶栓或急诊介入治疗。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往往是多支血管非闭塞性病变,血栓成分以血小板为主,血流减少或间歇中断;治疗原则(本文来源于《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期刊2013年01期)

昝朝霞,刘满林,王宇桐,程康安[9](2009)在《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临床类型及与血管病变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类型与血管病变的相关性,以及不同类型心绞痛心脏超声的比较,以利选择临床正确治疗方案。方法收集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患者145例,将冠脉造影结果与心绞痛类型进行分析,研究血管病变程度与不同类型心绞痛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心脏超声比较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类型之间的差异。结果心脏超声结果提示静息性心绞痛的各项心功能指标与劳力性心绞痛相比,明显比后者差(P<0.05)。缺血相关血管狭窄程度≥90%的临床表型是:自发性心绞痛55例(45.8%),混合性心绞痛65例(54.2%),无劳力性心绞痛。结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多与相关血管残余狭窄有关。(本文来源于《河北医药》期刊2009年15期)

方裕,陈珊,吴祥[10](2005)在《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类型特性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方医师(主治医师)本次教学查房患者男性,41岁。因突发胸痛3h入院。3h前患者于睡眠中突发胸痛,位于胸骨中下段后,剧烈,呈绞榨样疼痛,无恶心呕吐,未向他处放射。自服止痛药未明显缓解。体检:T36.5°C,P78次/min,R20次/min,BP94/64(本文来源于《心电学杂志》期刊2005年01期)

段抬高类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不同病变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期间对血栓抽吸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2月于我院急诊行冠脉造影期间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的122例STEMI患者的影像光盘,将急诊冠脉造影时及应用球囊抽拉或预扩后仍可见明显血栓影、应用球囊抽拉或预扩后血流仍未恢复的患者根据是否进行血栓抽吸分为血栓抽吸组(107例)和直接PCI组(1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术中相关数据、术后校正TIMI帧数、术后1个月超声心动图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3小时心电图ST段回落率(STR)以及1年内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显着差异(年龄P=0.955,胆固醇P=0.538,甘油叁酯P=0.772,性别P=0.075,高血压P=0.788,糖尿病P=0.788,吸烟P=0.543)。在PCI手术期间,两组患者在病变血管数、梗死相关动脉位置无显着差异(病变血管数P=0.915,梗死相关动脉位置P=0.639)。在介入治疗效果方面,抽吸组校正TIMI帧数高于直接PCI组,术后1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优于直接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TIMI帧数P=0.000,左室内径P=0.037,左室射血分数P=0.005)。血栓抽吸组术后3小时ST段回落大于等于50%的发生率高于直接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患者1年临床随访的结果显示,1年内血栓抽吸组发生14例(13.1%)主要终点事件,13例(12.1%)次要终点事件;在对照组中,1年内发生4例(26.7%)主要终点事件,4例(26.7%)次要终点事件。主要终点事件亚组分析显示,血栓抽吸治疗组患者发生6例(5.6%)心血管死亡、2例(1.9%)再发心机梗死、2例(1.9%)心源性休克、4例(3.7%)心功能IV级;直接PCI组发生2例(13.3%)心血管死亡、0例(0%)再发心肌梗死、1例(6.7%)心源性休克、1例(6.7%)心功能IV级。次要终点事件亚组分析提示,抽吸组5例(4.7%)支架内血栓形成、8例(7.5%)血运重建;直接PCI组1例(6.7%)支架内血栓形成、3例(20.0%)血运重建。两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无显着差异(OR=1.131,95%CI(0.581~2.203),P=0.718);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无显着差异(OR=0.814,95%CI(0.361~1.834),P=0.814)。结论:对于在急诊介入治疗期间冠脉造影显示冠脉完全闭塞,且符合应用球囊抽拉或预扩后血流恢复但可见明显血栓影或冠脉造影时冠脉血流已恢复但可见明显血栓影,亦或应用球囊抽拉或预扩后血流仍未恢复的STEMI患者,与直接PCI相比,应用血栓抽吸可以不增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的情况下实现更好的心肌灌注水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段抬高类型论文参考文献

[1].张芸芸,高宇平.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急诊PCI治疗中适合血栓抽吸病变类型的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

[2].张芸芸.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时血栓抽吸病变类型的探讨[D].山西医科大学.2019

[3].杨亚攀.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内血栓类型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7

[4].宋慧慧.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内血栓类型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6

[5].于泓,陈惠卿,高文强,陈吉,戴洁.支架类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影响[J].上海医学.2013

[6].于文江,彭丽岚.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对应导联ST段改变类型对临床预后影响[C].全国第十叁届心脏学会、第十六届心功能专业委员会和《心脏杂志》编委会联合学术大会会议摘要.2013

[7].于文江,彭丽岚.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对应导联ST段改变类型对临床预后影响[J].心脏杂志.2013

[8].楚英杰,董淑娟.急性心肌梗死时ST段抬高与否究竟与血栓类型有无关系?[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3

[9].昝朝霞,刘满林,王宇桐,程康安.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临床类型及与血管病变的关系[J].河北医药.2009

[10].方裕,陈珊,吴祥.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类型特性及其临床意义[J].心电学杂志.2005

标签:;  ;  ;  ;  

段抬高类型论文-张芸芸,高宇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