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类配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蛋白质,靶标,配体,生物网络
人类配体论文文献综述
杜宇[1](2016)在《配体和序列空间中人类可靶标蛋白质网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学家通常利用蛋白质的序列、结构和功能来区分蛋白质。我们在这里介绍一种互补的方法即在配体类的水平上区分蛋白质。我们从ChEMBL提取237,960个蛋白质一配体相互作用关系。通过配体二维结构的相似性,将识别1,501个蛋白质的158,087个不同的配体聚成13,769个配体类。我们假设两个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配体类有越多重迭,那么这两个蛋白质就在配体水平上就越相似。我们将这种方法和蛋白质序列分析做了比较并且用基于配体类和基于序列的网络(LCBN和SBN)分别展示了这两种相似性。比较两个网络中的蛋白质集群和HGNC(人类基因组组织基因命名委员会)批准的基因家族之后,我们发现尽管LCBN和SBN之间有一些差异,两个网络中的模块大体上相似,它们的标准互信息为0.9。然后,我们阐述了LCBN中蛋白模块的生物和化学的意义。从配体类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通过蛋白间的化学联系来避免或者利用配体的多药效性。最后,我们将靶标、配体、配体类别、生物通路、疾病和药物副作用整合到ePlatton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可以为用户提供他们感兴趣的小分子可能结合靶标的范围和方便用户查询小分子的多效性。(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汤军花,杨冬,房臻,蒋红丽,刘陶[2](2012)在《人类白细胞抗原G分子、凋亡相关因子及FAS配体分子在宫颈鳞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中表达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人类白细胞抗原-G分子(HLA-G)、FAS/FASL分子在宫颈鳞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8例宫颈鳞癌,4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包括CINⅢ16例,CINⅡ12例,CINⅠ12例),18例正常宫颈组织中HLA-G分子、FAS分子、FASL分子的表达,并分别比较各分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宫颈鳞癌中HLA-G分子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其FAS分子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正常宫颈组织。HLA-G与FAS分子在宫颈鳞癌与CINs中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性,在CINs组间以及CINs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无显着差异性。FASL分子在宫颈鳞癌和CINs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性。HLA-C与FASL分子在各宫颈病变中表达均具有正相关性,其两者与FAS分子之间表达无相关性。结论宫颈鳞癌组织中HLA-G和FASL分子呈高表达,FAS分子呈低表达。HLA-G与FASL分子呈正相关。但HLA-G分子是否介导宫颈鳞癌的免疫耐受,以及FAS/FASL分子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是否为其发生的途径之一尚需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刊》期刊2012年06期)
莫辰[3](2012)在《人类γδT细胞配体分子MutS同源蛋白2—应激性膜异位表达的信号调控机制及在细胞恶变中的膜异位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γδT细胞具有天然免疫细胞特征,可直接识别某些应激诱导的、细胞表面异常表达的抗原分子并启动γδT细胞的早期活化,在清除病原体和维持机体免疫稳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人MutS同源蛋白2(Human MutS homologue2, hMSH2)是DNA错配修复系统成员之一,主要在胞浆合成,并在细胞核内发挥DNA损伤的错配修复作用。hMSH2缺陷或表达异常多见于各种肿瘤细胞。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发现,hMSH2在正常细胞膜上几乎不表达,而在肿瘤细胞膜表面呈广泛的异位表达。这种膜异位表达能被Epstein-barr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感染所诱导。异位表达的hMSH2可为γδT细胞受体(78T cell receptor, TCRγδ)和NK细胞受体成员2D (Natural killer group2member D, NKG2D)双重识别,从而促进γδT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清除。然而,目前hMSH2膜异位表达的调控方式尚不明确。澄清γδT细胞应激性配体分子膜表达的分子机制,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γδT细胞在免疫监视中的重要作用。鉴此,本研究主要针对以下叁个科学问题展开:一是hMSH2是否为γδT细胞的应激性配体分子?二是hMSH2应激性膜异位表达的信号调控机制是什么?叁是细胞恶变过程中,hMSH2的膜异位表达变化及其对γδT细胞杀伤恶变细胞存在什么影响?本文分两部分就上述叁个科学问题进行研究,证实了hMSH2是γδT细胞的应激性配体分子,并发现MAPK家族的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38-MAPK)通路和应激活化蛋白激酶/c-Jun氨基末端激酶(Stress-activated protein kinase/c-Jun N-terminal kinase, SAPK-JNK)通路是调控hMSH2应激性膜异位表达的重要信号通路,初步揭示了细胞的恶变过程可伴随着hMSH2膜异位表达水平升高的规律性变化。本研究的第一部分包括叁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旨在证实应激环境中,hMSH2在肿瘤细胞上的膜异位表达是否具有可诱导性。通过建立热应激和氧化应激等细胞应激模型,分析了hMSH2应激时膜异位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FCM)榆测结果表明,hMSH2在肾癌细胞表面呈低水平的组成性表达;应激环境中,hMSH2膜异位表达呈不同程度上调,其中以氧化应激诱导hMSH2膜异位趋势最明显(从8-10%上调至40-50%),而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L-cysteine, NAC)能抑制应激诱导的hMSH2膜异位表达(从40-50%下调至6-10%),提示hMSH2的膜异位表达可能被应激环境所诱导。随后,在几种对γδT细胞杀伤作用敏感的血液来源肿瘤细胞(黑素瘤、淋巴瘤和白血病肿瘤)中,证实了hMSH2在肿瘤细胞膜上的异位表达具有可诱导性。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RT-PCR)和免疫印迹技术,发现氧化应激可诱导hMSH2mRNA及总蛋白表达水平升高,提示氧化应激可能在转录水平上调hMSH2的表达。本研究还发现,hMSH2与γδT细胞经典的应激性配体分子MHC-class I类链相关抗原A/B (MHC-class I chain related A and B, MICA/B)在胞膜的应激性表达上调趋势一致,进一步证实了应激环境中,hMSH2在肿瘤细胞上的膜异位表达具有可诱导性,提示该分子可能为危险相关分子模式(Danger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DAMP)家族的成员。本研究第一部分的第二项工作,是利用肾癌细胞建立的氧化应激模型,探讨了hMSH2应激性膜异位表达的信号调控机制。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氧化应激时MAPK家族的p38-MAPK、SAPK-JNK和丝裂原活化蛋白/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MEK-ERK)通路均处于磷酸化活化状态。利用qRT-PCR、FCM和Western blot技术联合叁条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对应激前后hMSH2mRNA、膜异位和总蛋白表达进行分析,初步证实了p38-MAPK和SAPK-JNK通路主要参与应激时hMSH2膜异位表达的调控,而未见MEK/ERK通路发挥调控作用。进而,当促进p38-MAPK和SAPK-JNK通路上游共同的结点激酶——凋亡信号激酶1(Apoptosis signal-regulating kinase1, ASK1)活化时,hMSH2在肾癌细胞上的膜异位表达上调,验证了上述两条通路对hMSH2膜异位表达的调节作用。采用qRT-PCR和Wesetern blot方法,发现p38-MAPK和SAPK-JNK通路下游的激活转录因子3(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3,ATF3)对氧化应激敏感,且hMSH2调控区存在ATF3的结合位点。运用小RNA干扰(Small interference RNA, siRNA)技术靶向敲低肾癌细胞ATF3表达时,氧化应激诱导的hMSH2膜异位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MICA/B的膜表达变化不明显,提示氧化应激时ATF3对hMSH2膜异位表达的调控作用可能具有特异性。本研究第一部分的第叁项内容,旨在进一步确定氧化应激诱导hMSH2膜异位表达中关键的影响因素。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assay, ELISA),证实了氧化应激能促进肾癌细胞自分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18。FCM结果表明,肾癌细胞组成性表达IL-18受体α(Interleukin18receptor α, IL-18Ra),且其表达呈应激性上调。给予肾癌细胞外源性IL-18作用时,hMSH2的膜异位表达上调。利用siRNA技术敲低肾癌细胞IL-18Ra表达时,发现氧化应激诱导肾癌细胞自分泌的IL-18,对hMSH2膜异位表达发挥了直接的促进作用。运用ELISA和胞内免疫荧光染色技术,证实了氧化应激可刺激γδT细胞分泌干扰素(Interferon, IFN)-γ,且.外源性IFN-γ可进一步增强hMSH2的应激性膜异位表达。同时,氧化应激、外源性IL-18或IFN-γ作用能有效增强γδT细胞对肾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由此,氧化应激中γδT细胞产生的IFN-γ可能上调hMSH2在肿瘤细胞上的膜异位表达,且诱导hMSH2膜异位表达的因素可促进γδT细胞清除肾癌细胞。由于hMSH2的膜异位表达主要存在于上皮及血液来源的肿瘤细胞而非止常细胞表面,因此本研究的第二部分内容,分析了肾正常上皮细胞系HK-2在受到叁甲基胆蒽(3-methylcholanthrene,3-MCA)诱变时,hMSH2的膜异位表达变化。通过分析HK-2细胞形态和染色体数目,利用刀豆蛋白A (Concanavalin A, ConA)凝集试验和软琼脂克隆形成试验,证实了3-MCA可诱导HK-2细胞发生一定程度的恶性转变。同时,FCM检测发现hMSH2膜表达出现相应的上调。在诱变后期,hMSH2的膜表达在30-40%,且异位表达的hMSH2促进了γδT细胞对恶变细胞的杀伤。综上,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应激环境可诱导hMSH2在肿瘤细胞上膜异位表达上调;2、氧化应激时p38-MAPK和SAPK-JNK是调控hMSH2应激性膜异位的重要信号通路;3、氧化应激刺激肾癌细胞自分泌的IL-18和γδT细胞产生的IFN-γ可促进hMSH2在肾癌细胞上膜异位表达,并增强γδT细胞对相应靶细胞的杀伤作用;4、化学诱变引发的细胞恶变过程可伴随着hMSH2膜异位表达上调。本研究的创新点:1、证实γδT细胞配体分子hMSH2具有应激性膜异位表达特征,提示hMSH2可能为DAMP成员,是应激环境中向γδT细胞预警的靶标分子;2、首次报道氧化应激时,p38-MAPK和SAPK-JNK通路为调控hMSH2在肿瘤细胞应激性膜异位表达的重要信号通路,初步揭示了hMSH2膜异位表达的分子调控机制;3、发现氧化应激刺激肾癌细胞自分泌的IL-18及γδT细胞产生的IFN-γ,为促进hMSH2膜异位表达的关键因素,提出ROS联合上述两种细胞因子构成一正反馈回路,维持应激环境中hMSH2在肿瘤细胞上的高水平膜异位表达这一调控模式。本文主要科研成果已在JBC上发表,表明国际学术界对本文的学术结果已有认同。(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2-05-01)
张建琼,潘宁[4](2012)在《KIR及其HLA配体基因多态性与人类肿瘤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杀伤(NK)细胞表面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ller cell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KIR)及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配体的多态性与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病、生殖系统疾病和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相关。本文重点介绍KIR及其配体HLA基因与白血病、黑色素瘤、鼻咽癌、宫颈癌、肝癌等肿瘤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以及该领域新发现的意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方向的展望。(本文来源于《临床检验杂志》期刊2012年03期)
代玉梅[5](2011)在《人类γδT细胞对内源性配体分子人MutS同源蛋白2的识别机制及相关天然免疫监视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γδT细胞是T淋巴细胞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机体抗肿瘤及抗感染免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已发现和鉴定出的抗原(或配体)数量有限,且缺乏相应的反应性亚克隆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T cell receptor, TCR)的结构信息,γδT细胞与肿瘤细胞或病毒感染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阐明。人类MutS同源蛋白2(Human MutS homologue 2, hMSH2)是DNA错配修复蛋白家族的一个重要成员,通常定位于细胞核并与hMSH3或hMSH6形成异源二聚体,参与修复DNA合成中的碱基错配,以保证基因组的忠实性。遗传性或获得性的hMSH2缺陷与诸多癌症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密切相关。在前期的研究工作中,本实验室采用基于TCR互补决定区36链(Complementary determining region 3δchain, CDR3δ)肽结合特性的免疫亲和筛选技术策略,用OT3肽探针从卵巢癌细胞系SKOV3的细胞提取物中钓取了叁个可能被Vδ2 TCR识别的配体,hMSH2是其中之一。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hMSH2在SKOV3的细胞表面有异位表达,γδT细胞对SKOV3细胞的杀伤作用亦可为抗hMSH2抗体(Antibody, Ab)部分封闭。鉴于此,我们推测hMSH2是一个能为γδT细胞所识别的、肿瘤相关的内源性抗原(或配体)分子。本研究旨在对此进行验证,并进一步探讨γδT细胞识别hMSH2的分子机制及hMSH2在γ6 T细胞介导的天然免疫监视应答中的作用和意义。本文的第一项研究内容旨在探索hMSH2的膜异位表达在上皮肿瘤细胞中是否具有普遍意义。针对此问题,分析了宫颈癌、胃癌、肺癌、结直肠癌及卵巢癌肿瘤细胞系HeLa、803、NCI-H520、HR8348、SKOV3、HO8910及ES-2细胞中hMSH2的基因序列、mRNA水平及蛋白质表达情况,并对这五种肿瘤病人癌组织标本中hMSH2的分布进行了分析。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hMSH2在受测的七种上皮肿瘤细胞表面均存在异位表达(阳性率14.2~68.2%),而在正常对照细胞HK-2、成纤维细胞及γδT细胞表面则几乎没有表达(阳性率<2.2%),提示hMSH2的膜异位表达在上皮肿瘤细胞中可能具有普遍意义。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的结果也显示,hMSH2在上皮肿瘤细胞中出现异常的亚细胞分布,表现为广泛的胞膜、胞质异位表达,胞核分布则多减弱或消失。基因测序结果表明,hMSH2的基因序列在大多数上皮肿瘤细胞系中并无突变,其mRNA表达水平在不同上皮肿瘤细胞系间也存在较大差异。hMSH2在上皮肿瘤细胞表面不寻常的异位表达为其作为γδT细胞识别的配体提供了可能。因此,本文的第二项研究内容重点验证了γδT细胞对肿瘤细胞膜异位表达的hMSH2的识别作用。首先,运用抗体杀伤封闭实验,在HeLa、803及NCI-H520细胞中初步证实了hMSH2的膜异位表达与γδT细胞对上皮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间存在联系。其次,运用小RNA干扰(Small interference RNA, siRNA)技术靶向沉默HeLa、803及NCI-H520细胞中hMSH2的表达,并比较γδT细胞对干扰组及Mock组杀伤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异位表达的hMSH2的确能被γδT细胞识别,并参与γδT细胞对上皮细胞肿瘤的免疫监视作用。随后,通过杀伤实验及重组hMSH2 (Recombinant hMSH2, rhMSH2)体外刺激实验进一步证实Vδ2 T细胞是hMSH2的主要反应性γδT细胞亚群。最后,通过对HeLa、803及NCI-H520细胞膜蛋白的分离纯化Western blot分析,鉴定出上皮肿瘤细胞膜异位表达的hMSH2为分子量(Molecular weight, MW)约105千道尔顿(Kilodalton, kDa)的全长蛋白质。由于Vδ2 T细胞组成性地表达NKG2D受体,且有研究表明γδT细胞的某些配体分子如MHCⅠ类分子链相关抗原A和B(MHC classⅠ-related chains A and B, MICA/B)、UL16结合蛋白4(UL16-binding protein 4, ULBP4)等存在TCR及NKG2D双重识别机制,本文的第叁项研究内容着重探讨了γδT细胞对hMSH2的识别是否同样存在TCRγδ及NKG2D双重途径。首先,用抗体封闭与siRNA干扰相结合的方法,研究TCRγδ和/或NKG2D封闭是否能够抑制膜异位表达hMSH2所介导的γδT细胞(或NK-92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与杀伤作用;其次,将rhMSH2蛋白在体外与γδT细胞预孵育,经流式细胞术分析rhMSH2对TCRγδ及NKG2D的竞争性结合作用;此外,运用表面离子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对NKG2D与rhMSH2的直接结合作用及亲和力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hMSH2介导的γδT细胞(或NK-92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与杀伤能被anti-TCRγδ和/或anti-NKG2D Ab封闭所抑制;rhMSH2能竞争性地与TCRγδ及NKG2D结合;NKG2D能直接与rhMSH2结合,Kd值为132 nM。这些结果说明γδT细胞对hMSH2的识别存在TCRγδ及NKG2D双重途径。γδT细胞在抗病毒感染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γδT细胞识别的某些内源性抗原(或配体)分子,如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HSP) 90、HSP60及ULBPs等,在病毒感染细胞中出现表达上调。因此,本文的第四项研究内容通过建立Epstein-barr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转化细胞模型,观察hMSH2在EBV转化类淋巴母细胞中的表达变化及这种变化对γδT细胞清除病毒感染细胞作用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了hMSH2在γδT细胞介导的病毒感染免疫监视中的作用。结果表明,EBV感染细胞hMSH2的转录水平及膜异位表达均明显增高;膜异位表达的hMSH2亦介导了γδT细胞对EBV感染细胞的识别,并显着增强了γδT细胞的靶向杀伤作用。这提示hMSH2可能如γδT细胞识别的大多数内源性抗原(或配体)一样具有应激分子的特性,且在γδT细胞介导的抗EBV感染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综上所述,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hMSH2的膜异位表达在上皮肿瘤细胞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2)异位表达的hMSH2能被γδT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TCRγδ和NKG2D双重识别,并主要参与Vδ2 T细胞介导的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3)上皮肿瘤细胞膜异位表达的hMSH2为MW约105 kDa的全长蛋白;(4)hMSH2的异位表达能被EBV感染所诱导,并显着增强γδT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清除作用。本研究的创新点体现在:一是初步验证了hMSH2的膜异位表达在上皮肿瘤细胞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提示hMSH2可能是一个新发现的上皮肿瘤标志分子;二是首次证明hMSH2作为一个肿瘤相关的内源性抗原分子,能通过TCRγδ及NKG2D双重识别途径被γδT细胞识别,为γδT细胞识别的抗原(或配体)谱增添了新的分子,揭示了γδT细胞识别、杀伤上皮来源肿瘤细胞的新的分子机制;三是首次报道了hMSH2分子在EBV感染细胞中的诱导表达,并阐明了该分子在γδT细胞介导的抗EBV感染免疫中的作用,揭示了γδT细胞识别和清除EBV病毒感染细胞的新的分子机制,丰富了目前对γδT细胞在病毒感染免疫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总之,本文通过对上皮来源肿瘤细胞及EBV转化B细胞表面hMSH2的异位表达及γδT细胞对其识别机制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揭示了γδT细胞免疫监视的新型作用方式,为全面阐明γδT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新的线索,亦为建立新的肿瘤及病毒感染免疫治疗策略提供了可能的靶标分子。(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1-06-01)
罗臻[6](2009)在《在重组大肠杆菌和盘基网柄菌中高效表达可溶性人类Fas配体》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Fas配体(hFasL)是一种细胞凋亡因子,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家族,是死亡蛋白Fas的天然受体。它是一种Ⅱ型跨膜糖蛋白,通过与细胞表面的Fas受体结合可引起Fas表达阳性的细胞凋亡。由于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hFasL在肿瘤、AIDS、感染性疾病等的治疗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分别在原核表达系统大肠杆菌和真核表达系统盘基网柄菌中以可溶性形式实现了hFasL的高水平表达。从重组盘基网柄菌AX3-pLu8中提取重组质粒pMB74-hFasL作为模板,PCR成功扩增编码hFasL胞外区第141~281个氨基酸的基因序列。选用质粒pET32a(+)作为原核表达载体(其上的TrxA融合标签可以改善重组蛋白的可溶性),将hFasL基因插入质粒pET32a(+)的多克隆位点,转化大肠杆菌,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菌株E.coli BL21(DE3)-pET32a-hFasL。测序结果表明,插入的目的目的基因大小为438bp,经序列比对发现此片段与人类Fas配体序列的同源性为100%,最终证明重组菌株E.coli BL21(DE3)-pET32a-hFasL构建成功。将此重组菌株接种至LB培养基,使用IPTG作为诱导剂,通过考察诱导温度、诱导剂浓度和诱导时间等因素,获得最适诱导条件,在此条件下hFasL表达量可达1.0 mg L~(-1)。采用10L发酵罐,选用全合成培养基SIH发酵培养盘基网柄菌AX3-FH。间歇培养至80 h,菌体密度最大可达8.3×10~7 ml~(-1),hFasL最高产量为420μg L~(-1)。采用亲和层析(Ni-NTA)纯化重组大肠杆菌和重组盘基网柄菌表达的hFasL,经鉴定,目标蛋白纯度分别为94%和90%。采用MTT法检测两种不同来源的重组hFasL体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活性,首先通过考察接种细胞数量、MTT添加量和反应时间等因素,确定MTT反应的最适条件。在此条件下,两种重组hFasL对人宫颈癌细胞和人肺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上有着相似的生物学活性,并且都呈现类似的剂量依赖关系。(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9-05-01)
徐宝多,徐志南,何宁,王颖,陈杰[7](2007)在《微胶囊固定化培养重组盘基网柄菌提高人类可溶性Fas配体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研究了应用于液芯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钙(CMC-ALG)微胶囊制备中的各种化学组分对重组盘基网柄菌生长的影响,然后考察不同组分浓度制备而成的各种CMC-ALG微胶囊内重组盘基网柄菌的生长情况,从而得到较适的微胶囊制备的组分配比(CMC12g·L-1,SA8g·L-1,CaCl2100g·L-1)。结果表明,在以上较适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内重组盘基网柄菌的生长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最大的细胞密度比游离培养时提高了4倍,达到了8.0×107mL-1;相应的人类可溶性Fas配体(FasL)的表达水平也提高了1.5倍,达到了315μg·L-1。最后,开展了微胶囊化重组盘基网柄菌的二次重复发酵FasL的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二次重复批次培养,最大细胞密度可达到1.24×108mL-1,为游离培养的8~10倍,而且FasL的表达水平还能维持高水平(280μg·L-1),为游离培养时的2倍。(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商平平,张彩[8](2007)在《人类自然杀伤细胞活化性配体ULBPs的表达与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自然杀伤细胞活化性配体 ULBPs 家族至少由6个成员组成,其中 ULBP1、ULBP2、ULBP3分子含有α1和α2 结构域,通过 GPI 与细胞膜相连。ULBP4分子含有跨膜和胞质结构域.正常组织中广泛表达 ULBPs.T 淋巴细胞瘤、结肠癌、卵巢癌等肿瘤细胞表面也有 ULBPs 的高表达。化学药物、细胞因子、细菌病毒感染等众多因素都可以调控 ULBPs 的表达.其中离子辐射、化疗药物等诱发的 DNA 损伤反应可以活化 ATM 或 ATR 激酶,进一步活化下游的 Chk1、Chk2(本文来源于《遗传学进步与人口健康高峰论坛论文集》期刊2007-11-01)
商平平,张彩[9](2007)在《人类自然杀伤细胞活化性配体ULBPs的表达与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自然杀伤细胞活化性配体UL16结合蛋白(UL16-binding proteins,ULBPs)家族至少由6个成员组成,其中ULBP1、ULBP2、ULBP3(ULl6-binding protein 1-3)分子含有α1和α2结构域,通过糖基磷脂酰肌醇(gi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GPI)与细胞膜相连。ULBP4(UL16-binding protein 4)分子含有跨膜和胞质结构域。正常组织中广泛表达ULBPs。T淋巴细胞瘤、结肠癌、卵巢癌等肿瘤细胞表面也有ULBPs的高表达。化学药物、细胞因子、细菌和病毒感染等众多因素都可以调控ULBPs的表达,其中紫外线辐射、化疗药物等诱发的DNA损伤反应可以活化3-磷脂酰肌醇激酶家族类成员(ataxia-telangiecta- sia mutated,ATM)或(ataxia-telangiectasia and Rad3-related,ATR)激酶,进一步活化下游的Chk1、Chk2节点激酶和其他的凋亡相关分子,从而诱导ULBPs的表达,引起肿瘤细胞的生长周期停滞,诱导细胞凋亡,发挥抗肿瘤作用。另外,ULBP1启动子中CRE1位点活化也是上调ULBP1转录和表达的关键因素。对ULBPs表达与调控因素的深入探讨将为阐明肿瘤逃逸机制、寻求抗肿瘤有效药物提供新的作用靶点和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期刊2007年05期)
徐斌,石英,李俊红,张薇,吴昊[10](2007)在《人类CC3配体样蛋白1在果蝇Schneicier-2细胞的表达和活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HIV-1辅助受体趋化因子受体5(CCR5)配体人类CC3配体样蛋白1 (CCL3L1)进行果蝇Schneider-2细胞融合蛋白表达,纯化后活性分析。方法克隆人类CCL3L1 cDNA,构建CCL3L1表达载体pMT/BiP/His,获得Schneider-2果蝇细胞表达的His-CCL3L1融合蛋白,同时克隆pCDNA3.1-flag-CCR5表达载体,培养稳定表达flag-CCR5的细胞株,检测表达人趋化因子CCL3L1活性。结果成功构建人趋化因子CCL3L1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载体pMT/BiP/His,表达并纯化出融合蛋白His-CCL3L1。免疫沉淀法和Western印迹法分析发现,纯化的His-CCL3L1蛋白能特异性结合CCR5受体,His-CCL3L1蛋白在浓度1~50 nmol/L存在剂量依赖性,50~100 nmol/L无剂量依赖性。结论果蝇Schneider-2细胞表达的His-CCL3L1蛋白具有与天然CCL3L1相同的生物学活性,为进一步探讨CCL3L1影响HIV-1感染的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华传染病杂志》期刊2007年09期)
人类配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检测人类白细胞抗原-G分子(HLA-G)、FAS/FASL分子在宫颈鳞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8例宫颈鳞癌,4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包括CINⅢ16例,CINⅡ12例,CINⅠ12例),18例正常宫颈组织中HLA-G分子、FAS分子、FASL分子的表达,并分别比较各分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宫颈鳞癌中HLA-G分子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其FAS分子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正常宫颈组织。HLA-G与FAS分子在宫颈鳞癌与CINs中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性,在CINs组间以及CINs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无显着差异性。FASL分子在宫颈鳞癌和CINs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性。HLA-C与FASL分子在各宫颈病变中表达均具有正相关性,其两者与FAS分子之间表达无相关性。结论宫颈鳞癌组织中HLA-G和FASL分子呈高表达,FAS分子呈低表达。HLA-G与FASL分子呈正相关。但HLA-G分子是否介导宫颈鳞癌的免疫耐受,以及FAS/FASL分子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是否为其发生的途径之一尚需进一步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类配体论文参考文献
[1].杜宇.配体和序列空间中人类可靶标蛋白质网络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2].汤军花,杨冬,房臻,蒋红丽,刘陶.人类白细胞抗原G分子、凋亡相关因子及FAS配体分子在宫颈鳞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中表达的研究[J].中国医刊.2012
[3].莫辰.人类γδT细胞配体分子MutS同源蛋白2—应激性膜异位表达的信号调控机制及在细胞恶变中的膜异位表达[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
[4].张建琼,潘宁.KIR及其HLA配体基因多态性与人类肿瘤的相关性[J].临床检验杂志.2012
[5].代玉梅.人类γδT细胞对内源性配体分子人MutS同源蛋白2的识别机制及相关天然免疫监视作用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
[6].罗臻.在重组大肠杆菌和盘基网柄菌中高效表达可溶性人类Fas配体[D].厦门大学.2009
[7].徐宝多,徐志南,何宁,王颖,陈杰.微胶囊固定化培养重组盘基网柄菌提高人类可溶性Fas配体的表达[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7
[8].商平平,张彩.人类自然杀伤细胞活化性配体ULBPs的表达与调控[C].遗传学进步与人口健康高峰论坛论文集.2007
[9].商平平,张彩.人类自然杀伤细胞活化性配体ULBPs的表达与调控[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07
[10].徐斌,石英,李俊红,张薇,吴昊.人类CC3配体样蛋白1在果蝇Schneicier-2细胞的表达和活性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