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黄土地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饱和黄土,蒸发系数,土壤含水量,干密度
黄土地表论文文献综述
王铁行,陈晶晶,李彦龙[1](2014)在《非饱和黄土地表蒸发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模拟非饱和黄土地表蒸发,对不同初始含水量和干密度土体进行了室内外蒸发试验,探讨了不同初始含水量和干密度下均质土样蒸发过程中水分场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了室内外试验结果,并解释了室内外试验结果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室内外试验得到的蒸发强度和潜在蒸发强度差别较大,但蒸发系数差别较小,蒸发系数主要受含水量的影响,干密度对其影响不大;不同初始含水量下均质土体的蒸发系数随时间呈指数型减小。进而揭示出,任一时段蒸发系数主要与地表含水量、浅层土含水量梯度有关。(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4年06期)
邓伯科[2](2013)在《雁门关隧道新黄土地表裂缝段施工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北同蒲取直线铁路雁门关隧道进口新黄土地表裂缝段的隧道施工实例,介绍新黄土隧道地表裂缝段处治措施及洞内施工技术,对同类隧道工程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3年11期)
吕建亮,廖超英,孙长忠,刘莉丽,王翠平[3](2010)在《黄土地表藻类结皮分布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仅见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局部地段的黄土藻类群落为对象,分别从植被类型、坡向、坡度、地貌部位、干扰程度等方面对其分布规律进行系统地研究。通过调查,测定了藻类结皮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的结皮厚度、植被分布、结皮盖度等指标。结果表明:①不同植被类型对藻类结皮盖度和厚度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规律性。植被类型不同,藻类结皮盖度不同,荒坡>樟子松林>油松林。但结皮厚度表现出相反的特点,即油松林>樟子松林>荒坡地。②坡向对藻类结皮分布有明显影响。阴坡藻类结皮盖度和厚度均大于阳坡。③坡度对藻类结皮分布的影响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不同坡度对藻类结皮盖度的影响差异不显着;但影响结皮厚度,即平缓坡>缓坡>陡坡>极陡坡。④地貌部位对藻类结皮分布有明显影响,在林地里,结皮盖度表现为坡上部>坡中部>坡下部。结皮厚度无显着差异。⑤干扰程度对藻类结皮分布具有明显影响,干扰程度弱,藻类结皮盖度和厚度均大,反之则小。(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王翠萍,廖超英,孙长忠,田小雄,吕建亮[4](2009)在《黄土地表生物结皮对土壤贮水性能及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双环法对山西省偏关县3种结皮覆盖下(苔藓藻结皮、藻结皮和薄层藻结皮)土壤的贮水性能和渗透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结皮覆盖下土壤的贮水能力受结皮厚度和孔隙度状况的影响较大,0~10 cm土层饱和贮水量为502.69~525.80 t/hm2,滞留贮水量为169.71~198.29 t/hm2;初渗速率的变化范围为5.19~11.10 mm/min,无结皮最高,苔藓藻结皮最低;稳渗速率变化范围为1.67~2.67 mm/min。采用的3种入渗模型(Kostiakov模型、Horton模型和Philip模型)中Horton模型的拟合值更接近于实测值,决定系数R2在0.98~0.99,更适用于描述本研究区具有生物结皮土壤的入渗特征。(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09年04期)
王翠萍[5](2009)在《黄土地表藻类结皮的土壤水分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生物结皮是由土壤微生物、藻类、地衣和苔藓等孢子植物类群与土壤形成的有机复合体。土壤生物结皮在防风固沙、防止土壤侵蚀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土壤藻类作为生物结皮形成的先锋生物,在原始成土过程中,对土壤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能增加荒漠土壤中碳、氮和磷的含量,为其进一步转化为地衣结皮和苔藓结皮,甚至维管植物的植入奠定生物基础。国内土壤藻结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沙区,至今尚未有人对黄土地表藻类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因此,开展黄土藻结皮土壤水分效应研究,不仅能为藻结皮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基础资料,而且还能为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指导。本试验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山西偏关县黄土藻类群落分布密度较大、藻类植物生长状况良好的油松林和荒地为试验地,以其地表所形成的致密而坚硬的藻类结皮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动态观测和室内实验分析,研究了黄土藻结皮对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土壤水分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的影响,同时对生物结皮研究领域中最具争议性的生物结皮生态水文功能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初步总结了黄土藻结皮影响土壤入渗和蒸发的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黄土藻结皮对土壤物理性状有一定的影响。结皮形成后,表层0~10cm的土壤容重、水分含量、孔隙状况等物理性质均与无结皮土壤有明显差异。随着结皮厚度的增加土壤容重有降低的趋势;与无结皮土壤相比,最大减小值为0.09g/cm3。不同厚度藻结皮覆盖下土壤水分含量远大于无结皮土壤,厚度为0.5~3mm、3~7mm和7~12mm的藻结皮土壤水分含量分别是无结皮土壤的1.36、1.60和1.76倍。结皮覆盖后土壤总孔隙度变化规律与容重相反,随藻结皮厚度的增加,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增加的幅度变缓,最大增幅为7.3%。(2)黄土藻结皮覆盖土壤与无结皮土壤表层的土壤水分含量皆属于中等变异,变异系数分别为27%、35%和31%。藻结皮覆盖土壤表层水分含量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其空间异质性以空间自相关部分为主,占到空间总变异程度的95%以上,对照样地空间异质性为随机相关,在采样尺度上不存在空间自相关。在空间上藻结皮覆盖土壤表层水分含量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而无结皮土壤接近各向同性。(3)黄土藻结皮覆盖下表层0~10cm土壤的贮水能力受结皮厚度和孔隙度的影响较大。土壤饱和贮水量和吸持贮水量均随结皮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厚度为7~12mm的藻结皮具有最强的土壤水分调节和保存能力,其饱和贮水量和吸持贮水量分别比无结皮土壤增加了31.36t/hm2、72.56 t/hm2。(4)不同厚度黄土藻结皮对水分入渗的影响不同。厚度大于7mm的藻结皮抑制了水分入渗,小于7mm的藻结皮对水分入渗有一定的促进作用。0.5~3mm藻结皮对土壤入渗的促进作用最大,其初始入渗速率和达到稳定入渗时的累积入渗量均高于无结皮土壤。与无结皮土壤相比,3~7mm藻结皮使土壤初始入渗速率减小了26%,而累积入渗量增加了8%。采用的3种土壤入渗模型中(Kostiakov模型、Horton模型和Philip模型)Horton模型更适合描述研究区黄土藻结皮覆盖土壤的入渗过程。(5)黄土藻结皮对土壤蒸发过程有一定的影响,但其影响机理不是简单的“促进”或“抑制”,而是当土壤含水量较高时,藻结皮覆盖土壤的蒸发能力明显高于无结皮土壤,当土壤逐渐变干时,藻结皮封闭了土壤表面,并将水分束缚在土壤中,有效降低了土壤蒸发能力。(6)黄土藻结皮对雨后土壤蒸发的影响在不同阶段差异明显,降雨发生后的前6天,藻结皮覆盖土壤的蒸发量明显高于无结皮土壤,而6天之后,藻结皮覆盖土壤的蒸发量却低于无结皮土壤。(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9-05-01)
吕建亮[6](2009)在《黄土地表藻类结皮形成的环境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丘陵区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局部地段生长的土壤藻类能在严重干旱缺水、营养贫瘠、生境条件恶劣的环境中生长、繁殖,通过其生活代谢方式影响并改变环境。当前,对于环境因子影响藻类结皮形成与生长的研究涉及较少,因此,研究环境因素对藻类结皮的形成及生长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对环境因子进行测定,评价藻类结皮对各种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能力。室内培养运用单因素实验和完全组合实验,分析了氮素水平、水分,温度,光照等对土壤藻类生长的影响,确定了土壤藻类培养的优化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本研究旨在揭示环境因素对藻类结皮形成过程的影响,从而为水土流失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植被类型对土壤藻类结皮盖度和厚度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规律性。植被类型不同,藻类结皮盖度不同,荒坡>樟子松林>油松林。但结皮厚度表现出相反的特点,即油松林>樟子松林>荒坡地。2.坡向对土壤藻类结皮分布有极显着影响,阴坡藻类结皮盖度和厚度均大于阳坡;坡度对藻类结皮盖度的影响差异不显着;但对结皮厚度有明显的影响,即平缓坡>缓坡>陡坡>极陡坡。3.地貌部位对土壤藻类结皮分布有明显影响,林地结皮盖度表现为坡上部>坡中部>坡下部,结皮厚度无显着差异。荒坡地上、中、下坡藻类结皮盖度和厚度差异不大。干扰程度对藻类结皮分布具有极显着影响,干扰程度弱,藻类结皮盖度和厚度均较大,反之则小。4不同水分处理下,以土壤最大持水量的100%供水时藻类盖度最大,达到40.7%,其次为80%供水、60%供水、40%供水。20%供水时由于严重水分亏缺,藻类基本不生长。不同水分条件下,60%供水比40%供水藻类盖度大70.2%,80%供水比60%供水藻类盖度大87.5%,100%供水比80%供水藻类盖度大33.3%。5.土壤藻类在25℃时生长最好,15℃时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而50℃时土壤藻类基本不生长。从生长趋势来看,35℃下的土壤藻类生长速度很快,30d的培养已达到生长最高点,而15℃下的生长较缓慢,但如果延长培养时间,其生长量还可以增加。室内培养土壤藻类最适生长温度为15~35℃。在不同光照培养下,以7000lx光照强度和以18h/d的光照时间对土壤藻类的生长最有利。6.氮素水平对土壤藻的生长影响显着,不同氮素培养时以CO(NH2)2盖度、密度和株高均最高,分别为55%、36株/cm2和4.2mm。不同浓度培养时,随着NaNO3浓度提高,生长速率逐渐增大,提高氮素的浓度能促进土壤藻类的生长。7.温度、pH值、氮磷比叁因素不同水平完全组合试验条件下,土壤藻生长量达到最大时的条件是温度25℃、氮磷比16∶1、初始pH值设定为8.2。(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9-05-01)
黄土地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北同蒲取直线铁路雁门关隧道进口新黄土地表裂缝段的隧道施工实例,介绍新黄土隧道地表裂缝段处治措施及洞内施工技术,对同类隧道工程有一定借鉴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土地表论文参考文献
[1].王铁行,陈晶晶,李彦龙.非饱和黄土地表蒸发的试验研究[J].干旱区研究.2014
[2].邓伯科.雁门关隧道新黄土地表裂缝段施工技术[J].山西建筑.2013
[3].吕建亮,廖超英,孙长忠,刘莉丽,王翠平.黄土地表藻类结皮分布影响因素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
[4].王翠萍,廖超英,孙长忠,田小雄,吕建亮.黄土地表生物结皮对土壤贮水性能及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
[5].王翠萍.黄土地表藻类结皮的土壤水分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6].吕建亮.黄土地表藻类结皮形成的环境因素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