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写作技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柏拉图,《法义》,写作技艺,人物场景
写作技艺论文文献综述
方旭[1](2019)在《隐微传统与写作技艺——柏拉图《法义》读解导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哲学看来,哲学思想的一般表现形式是"论证",突出论证的确定性,而柏拉图的作品写作方式却独树一帜,大多采用对话文体写成,强调作品的"情节",对话过程中往往不下结论,不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柏拉图作品的特点。柏拉图晚年的对话体着作《法义》凡十二卷,是希腊古典时代研究政治理论方面的重要文献之一。但由于其语言晦涩难懂,篇幅臃肿冗长,初入《法义》文本之时往往难以掌握柏拉图的写作意图。本文通过梳理《法义》文本中的隐匿言说传统,从而分析文本标题与编纂体例,考察人物场景,以期为初入《法义》法门者做一个读解导引尝试。(本文来源于《外国语文》期刊2019年05期)
周俊锋[2](2019)在《象征的游移与历史的修辞——也谈多多诗歌写作的技艺与范式》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分析多多诗歌文本中"马匹""麦田""北方""土地""犁""梨"几种典型性的诗歌意象集群,能够从微观层面介入诗歌的象征体系和意象结构。当代汉语诗歌的写作成绩,恰恰体现在诗人是否能够恰切地处理好象征的游移与历史的修辞二者间的关系。多多诗歌在处理象征的游移与诗意的含混时独具匠心,利用深度意象来拓展诗歌历史性修辞的思想场域,进而抵达诗歌象征书写与精神反思的高度契合,拓展汉语诗歌语言的的巨大容量与丰富潜力。文章尝试从文本细读的角度,阐释多多诗歌处理象征的游移与历史性修辞的方式方法,重新在技艺与范式问题上理解汉语诗歌词语和意义的创造性潜能。(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张龙云[3](2018)在《张力美与诗歌写作中的修辞技艺》一文中研究指出张力美是指机体运动的形式美。它由对立统一的表象性形式构成,源自审美主体对自我生命伸展运动形式的反思。以此衡量诗歌写作中的一些常用而且重要的修辞手法,如隐喻、对偶、留白、双关、反讽和悖论等,可见它们虽然在技艺层面各不相同,但其美之为美的本质规定性上却都具备对立统一的表象性形式结构。诗歌修辞乃张力美的具体体现。因此,修辞不仅仅是技艺,更是人结构世界的一种方式,还是审美主体达成对自我生命形式反思的重要途径。(本文来源于《写作》期刊2018年05期)
王付银[4](2017)在《抄本的使用:《不同技艺论》的写作目的及作者身份》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技艺论》由叁篇序言和叁篇正文组成,正文内容涉及中世纪的绘画材料技法、玻璃制造和金属加工工艺。在关于艺术家及其作品哪怕一小段内容的记载都是难能可贵的中世纪,如此内容完整的着作能流传至今真可谓万幸。然而,这样一本穿越时空而完整传承至今的重要着作,字里行间却未向我们清楚地传达它的作者是谁,作者的身份是什么,以及该着作为着什么样的目的而写等重要信息。因此,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论。本文对该着作流传下来的一些重要抄本进行考察,收集他们在历时中是如何被阅读和使用的证据,以进一步的探讨该着作的写作目的,并在此基础上论及作者可能的身份。(本文来源于《齐鲁艺苑》期刊2017年03期)
刘波[5](2016)在《技艺修正、经验转化与持续性写作——论新世纪诗歌的精神转型和美学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持续性写作一直以来都是诗人自我诉求的一部分,尤其是在百年的新诗发展历程中,现代性美学因意识形态等原因屡遭切断,而中间断续的传承和发扬,给诗人的持续性写作带来了挑战。新世纪以来的诗人同样面临这一问题,他们在不断突围中寻找持续性写作的通道,不断地在诗歌技艺、美学、思想上进行自我修正,作日常书写的经验转化,让自己的写作尽可能地趋于智性、深度与阶段性的冒险中,这或许就是持续性写作的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当代文坛》期刊2016年01期)
马俊峰[6](2014)在《思想史视域中的话语表达与写作技艺》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思想史角度出发,立足文本开显的意义,与阅读主体理解和把握的意义一致性问题,展开话语表达如何才能真正表达作者真实意图,以及如何才能洞察文本所显现的真理所在,阐述把握文本写作技艺才是唯一路径,在哲学、科学、修辞学语境中论述表达与技艺的关系,从而凸显思想史对深化理解哲学与政治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云南社会科学》期刊2014年06期)
秦红霞[7](2014)在《从《爱玛》看简·奥斯丁的写作技艺》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简·奥斯丁(1775—1817)是18世纪英国最后一位作家,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可称得上英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简·奥斯丁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共有六部作品问世,取材均局限于她熟悉的英国中产阶级生活的小圈子。她的成名作《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读者都比较熟悉,但最能体现其炉火纯青写作技艺的却是她的第五部作品——《爱玛》。《爱玛》在取材上并没有突破其原有(本文来源于《芒种》期刊2014年01期)
邬晓玲[8](2012)在《读得文本“秘密”,习得写作技艺——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新尝试》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可否认,时至今日,语文课所花的时间、师生所投入的精力与学生具备的语文能力还不成正比,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笔者担任小学语文教研员多年,在各地、各校听了不少课,感到"费时多而收效微"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课文内容当教学内容,面面俱到,蜻蜓点水;二是脱离课文的语(本文来源于《语文教学通讯》期刊2012年27期)
袁艺林[9](2012)在《列奥·施特劳斯:《迫害与写作的技艺》(节译)》一文中研究指出序言本书选收这些文章主要是因为它们都涉及同一问题:哲学和政治的关系。在引言中,我试图从哲学角度陈述这个问题。在《迫害与写作的技艺》文章中,我试图从众所周知的我们时代的政治现象出发来阐释这个问题。正如我在引言中所陈述的,我在学习中世纪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哲学中熟悉这个问题。后叁篇文章涉及这个问题,它从两位最着名的中世纪犹太思想家(哈列维和迈蒙尼德)和斯宾诺莎的作品中出现。斯宾诺莎被称为"中世纪最后一人",并不完全错误。(本文来源于《华中学术》期刊2012年01期)
谢宁[10](2011)在《写作技艺和灵感是可以传授的》一文中研究指出《创意写作书系》是国内首套关于全面地传授写作技艺和灵感的图书,书中不时地传递出"只要经过训练,你也能成为作家"的讯息,颠覆了人们"成为一名作家需要天赋"的传统概念,令人耳目一新。本刊对该丛书的主要译者——中国(本文来源于《博览群书》期刊2011年07期)
写作技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考察分析多多诗歌文本中"马匹""麦田""北方""土地""犁""梨"几种典型性的诗歌意象集群,能够从微观层面介入诗歌的象征体系和意象结构。当代汉语诗歌的写作成绩,恰恰体现在诗人是否能够恰切地处理好象征的游移与历史的修辞二者间的关系。多多诗歌在处理象征的游移与诗意的含混时独具匠心,利用深度意象来拓展诗歌历史性修辞的思想场域,进而抵达诗歌象征书写与精神反思的高度契合,拓展汉语诗歌语言的的巨大容量与丰富潜力。文章尝试从文本细读的角度,阐释多多诗歌处理象征的游移与历史性修辞的方式方法,重新在技艺与范式问题上理解汉语诗歌词语和意义的创造性潜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写作技艺论文参考文献
[1].方旭.隐微传统与写作技艺——柏拉图《法义》读解导引[J].外国语文.2019
[2].周俊锋.象征的游移与历史的修辞——也谈多多诗歌写作的技艺与范式[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张龙云.张力美与诗歌写作中的修辞技艺[J].写作.2018
[4].王付银.抄本的使用:《不同技艺论》的写作目的及作者身份[J].齐鲁艺苑.2017
[5].刘波.技艺修正、经验转化与持续性写作——论新世纪诗歌的精神转型和美学流变[J].当代文坛.2016
[6].马俊峰.思想史视域中的话语表达与写作技艺[J].云南社会科学.2014
[7].秦红霞.从《爱玛》看简·奥斯丁的写作技艺[J].芒种.2014
[8].邬晓玲.读得文本“秘密”,习得写作技艺——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新尝试[J].语文教学通讯.2012
[9].袁艺林.列奥·施特劳斯:《迫害与写作的技艺》(节译)[J].华中学术.2012
[10].谢宁.写作技艺和灵感是可以传授的[J].博览群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