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道德话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社会,道德,媒介,话语
道德话语论文文献综述
李敬[1](2019)在《媒介话语中的社会道德研究——基于知识考古学的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当下所谓"社会道德滑坡"的基本现象发问:道德滑坡或危机是模糊的主观感知,还是严谨的学术断定?研究把抽象的道德转化为坐落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的、具体的道德行为,采用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话语考古学(Discourse Archeology)的研究方法,以《人民日报》为主的主流媒介话语为研究对象,探问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道德话语构型(Construction)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与行为主体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本研究发现在社会道德"衰落"的表象背后,是道德话语的结构性转型所带来了道德定界的深刻焦虑;宏大的道德问题可以被分解、把握为话语实践维度和意识形态维度的两个具体方向,从而为包括意识形态建设在内的后续研究指明路径。(本文来源于《新闻界》期刊2019年10期)
刘桦楠[2](2019)在《对中国足球话语交往的道德正当性考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来自全社会各界的多元话语主体针对中国足球议题进行开放性的话语沟通与交流。将有关中国足球议题的话语交往置于社会发展与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考量,厘清现实社会发展与文化背景下中国足球话语交往所存在的桎梏,明确未来中国足球话语交往的着力点。研究分析:话语不仅是语法规则系统,更是指社会实践主体使用语言和语法的行为。主体间的话语交往会接触到由规范语境构成的社会世界,社会世界的规范语境则明确了怎样的互动交往属于合法的人际关系总体中的一个方面,社会话语交往实践需要符合道德正当性,所表达的话语本身是与社会世界的道德规范相符合的,反映了社会生活所遵循的道德伦理,文化习俗,社会制度的范围,使言说者和听者能够在公认的社会世界的规范语境中达到认同,主体间的话语交往与沟通才是成功而有效的,从而"建立合法的人际关系"。"性暗示"的限制级中国足球话语不符合道德正当性,在娱乐大众,赚取眼球的同时,也在悖逆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文化习俗。这类话语是现代传播媒介为了迎合现代社会公众感官刺激需求,而采取的一种话语实践策略,目的是为了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回报,在社会生活中会挑战当今中国"社会世界"的道德规范语境,混淆甚至篡改当今中国社会公众主体间"合法的人际关系"中有关伦理,美丑,廉耻方面的界定与解读。带有强烈性暗示的足球话语是有悖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伦理规范的,是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伦理规范语境所无法接受的话语,与当今中国"社会世界"的道德规范语境相抵触。言说者和听者主体间不可能就这类带有强烈"性暗示"的足球话语,在当下中国"社会世界"的规范语境中达到认同,无法担负起足球界,传媒界,公众各类主体之间展开有效话语交往的载体和中介职能。这一套潜在的规范语境正在试探着当今中国社会世界规范语境的边界,也在不停地挑战着对于道德伦理观念,传统文化思想方面的容忍底线。足球赛场的语言暴力其实质是言说者对听者的粗暴,蛮横的人身攻击,是对传统道德观念,传统文化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悖逆,这种话语除了会对听者造成心理伤害之外,还会通过现代传媒技术快速,大范围地传向社会各界公众,浑浊社会空气,侵蚀当今中国社会世界规范语境的各个方面,混淆公众的道德伦理观念,因此,该类不符合道德正当性的语言暴力无法在言说者和众多听者之间展开有效的话语交往。社会生活中的礼仪道德观念只是在激情的足球赛场上暂时地失去其应有的约束力。许多球迷进入足球赛场并非以观赏足球比赛,感受赛场氛围为目的,而是为了发泄在工作中,学习中,生活中的压力和不满情绪,个体可以放下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所背负的道德,文化,法律的"社会世界"规范约束,而肆意在言语行为上放纵自己,把压力和不满情绪全部发泄,释放在赛场上,但是,这会演变一种集体的语言暴力行为。社会生活中固有的"社会世界"规范语境此时此地暂时性地失去约束力,任何一个参与语言暴力的主体都不会有任何不适感:"因为这里是足球场",暂时性地成为了足球赛场展开话语实践的规范语境,而不会有任何言说主体去考虑听者会受到怎样的伤害,因为主体言说出语言暴力话语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与作为听者的足球从业人员进行话语交往,沟通的主观愿望,话语主体之间的人际关系仅仅只是"我释放,我发泄,你不得不接受"而已。除了基于行业道德的传媒公共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自我约束,越来越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也会规范基于大众传媒的话语交往的道德正当性。研究结论:1)围绕中国足球议题展开的话语交往过程中,频现"性暗示"的限制级话语,语言暴力,这些不符合道德正当性,僭越了"社会世界"道德规范的话语,与规范语境相抵触,在娱乐大众,赚取眼球的同时,也在悖逆并挑战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乃至文化习俗;2)充斥着性暗示和语言暴力的话语无法被当今社会所接受,从而无法使言说主体和听者在公认的社会世界的规范语境中达到认同,未能在多元主体间兑现"建立合法人际关系";3)未来话语交往道德正当性的着力点:对基于理性与道德正当性,社会规范的话语交往机制的坚持认同,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立德树人与法制建设进程中发挥出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孙皓然[3](2019)在《传统武术道德观网络话语呈现偏差及矫正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4月27日发生了一件网友戏称为现实版决战紫禁之巅的武林事件,"打假狂人"徐晓冬和"太极宗师"雷雷为各执一词隔空约架。比试仅仅开始了短短几十秒便结束了,雷雷直接被KO。29日,雷雷在接受局面栏目采访时,声称之所以输掉比赛一方面是因为没有占据"地利",即被鞋子绊倒;另一方面是因为遵从师父"高术莫用"的教诲,没有对徐晓冬使用内力。此言一出便经由微博等媒介为世人震惊,形成一个新的舆论飓风,一件民间约架行为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一时间成为影响遍及全国的舆论事件,传统武术道德网络话语呈现出现偏差。通过对"雷公太极"事件日志及评论进行文本分析,在新浪网分享模块的文章分类中进行查找,主题涉及"雷公太极"事件且分享、浏览、评论量较多的文章,共4篇分别为"中国功夫走下神坛,徐雷之战后传统武术到底该何去何从"、"徐雷之战:中国武术不能再打感情牌了"、"徐雷之战—无底线的争执、无责任感的激情"、"雷雷其人"结合这4篇日志及其评论文本,分别从武术道德观话语偏差的权力、"大师"的滥用、武术道德观生产系统叁个维度进行分析。发现偏差缘由大体有叁:1.CCTV的"官方认证"与雷雷战败后言论的反差形成武术道德观的反向认知现象,由于CCTV的官方认证所造成在民众思维中形成了"真功夫大师"=传统武术大师=真大师的逻辑形式,在民众眼中"雷雷"败了等同于传统太极败了"CCTV失职"和"武术的过分神秘化"成为民众诟病传统武术以及对传统武术网络道德出现偏差的原因;2.武术道德的正统性与假大师的无赖性所产生偏差,脱胎于军事的武术随时间的沉淀而渲染出的一种人文色彩。而这种人文色彩的集中体现在其武术道德观上,并在武术道德之上进行了文化生产与道德赋值,塑造了"柔情侠骨"、"轻财任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等色彩的武者形象。当这一传统武术道德观为基础的记忆符号与"雷雷"等人所用以"武术道德"为蒙面纱来规避现实、实现自己谎言所呈现的图像符号在大众认知中产生"蒙骗感"的反差。3.理想化武术道德与非理想化对其话语呈现所产生偏差。并提出了"叁措一方"的矫正途径,即面向官方媒体提出治标之措:传统武术道德观话语呈现官方媒体反向认知现象的矫正,加强对官方新闻传播者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观建设,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观,明确其道德底线与社会担当。面向武术行政管理层提出治本之措:武术管理部门肃清武林乱象,实行"一票否决制",完善相关的领导层干部选拔和培养机制,强化武协行政管理能力和民间武术事务参与能力,引导传统武术健康的发展方向完善相关条例,建立相应机制,为传统武术道德观营造良好的政策氛围。面向武林人士提出治根之措:形塑武林人士形象,营造风清气正的武林环境,实行武术道德"实名制"与社会信用体系相结合,建立相关社会评价机制与道德评价体系,采取政策监督和自我修身等手段形塑新时代的武林人士形象,营造风清气正的武林环境。并开出对青年人进行塑新民的正本清源之方:培养新时代的"新民"。武术曾被作为一剂"良药"来改变"不武民族"的"文弱"风气,从而摘掉扣在头上的"病夫"帽子;中国在近代"病夫"话语下被武术这一"强国强种"的良药治愈后,随着现代性的到来,出现了病情"复发"的症状,即传统武术道德观网络话语呈现出的偏差。"重塑新民"成为近代"病夫"话语下,武术为中国开下"强国强种"药方后,经现代性演变来的"正本清源之方"。每个时代都有其"新民"的要求,新时代的"新民"培养既要从传统中发展又要立足当下,既要有传统武术道德观中"铁肩担道义"的任侠精神,也需"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用传统武术道德来滋养中国道德观发展,从国家建设高度来塑造、振奋国民精神,继承先贤奋斗的宝贵经验。在新时代下,欲通过武术实现"拨乱反正"之路,以传统武术道德观丰富现代社会主义道德观,增进民众的社会担当,弘扬民族精神,充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文底色,是传统武术道德观网络话语矫正偏差的应然之道。(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李超[4](2019)在《中国当代设计的道德与消费话语》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现代设计的生成与发展史,也是传统造物文化的解构与再建构史。从"意匠、图案、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的话语体系的转变,标志着中国设计的现代性变革,而对设计的现状和未来的思考,有助于厘清设计如何在社会转型中发挥其战略性作用。文章采用文献研究与案例研究结合的方法,对中国现代设计的产生及当代设计实践的现状与特性做出理性分析。在道德话(本文来源于《上海工艺美术》期刊2019年03期)
李少伟[5](2019)在《新角度看北宋政权的构建——读《道德与秩序:北宋诏令的话语系统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徐红教授的《道德与秩序:北宋诏令的话语系统解读》,梳理了从秦朝至北宋诏令话语的发展、演变路径,以及不同时期诏令的话语特点,为我们从整体上把握诏令的话语体系,理解诏令的历史地位提供了极大便利。以"诏令"为窥孔,分析赵宋王朝如何通过诏令来传达信息,引导道德,重建秩序,为我们解读北宋政权的构建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极具学术价值,加强了学界对北宋诏令的研究深度。(本文来源于《湖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范明献[6](2019)在《道德召唤与情绪刺激:道德捆绑式转发呼告微信帖文的话语策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关注社交媒体文本中的道德话语现象。明确表达转发分享诉求的微信帖文是常见的社交媒体文本,其中,将转发诉求和道德话语相捆绑又是一种流行的激发读者再传机制的策略手法,相关研究可以拓展对这一网络话语现象和社交媒体分享机制的规律性认识。本研究基于召唤结构理论和道德情绪评价倾向框架理论,以道德捆绑式转发呼告微信帖文为研究对象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道德召唤和情绪激发,是这类微信帖文基本的话语策略。在具体叙述策略的运用上,呈现出直接、简单甚至粗糙的语用特点。研究认为,这些质朴的道德话语策略,呼应和勾连着当下中国社会中真实存在的道德期待和道德焦虑。(本文来源于《新闻大学》期刊2019年08期)
晏辉[7](2019)在《话语现象的道德哲学基础论证》一文中研究指出话语是人们用来表达意志、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作为人们交往的有声语言和文字符号系统,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好坏之别,只存有准确和效率问题。然而,如若争夺、垄断话语,或制造话语,借以表达自己的意志,以达到支配他者观念与行动的目的,那么就具有了鲜明的正当性问题。然而,无论从国家治理还是从社会管理的角度看,拥有和使用话语权都是极为重要的事情。对争夺、垄断话语权现象的正当性基础进行分析和论证,就成了道德哲学和伦理学的任务。道德哲学的任务是对话语权的正当性基础进行分析和论证,伦理学则为一种正确和正当的话语现象进行伦理基础的奠基。善良意志、实践理性、实践法则是道德哲学论证话语现象的核心词;目的之善和手段之善是进行伦理基础奠基的核心词。对话语现象进行一般哲学批判,旨在澄明人类创造、传播和践行话语体系的人性根据与社会基础;对话语现象进行道德哲学批判,旨在建构通过创造、传播、践行话语体系的伦理基础;直面道德事实自身,旨在给出创造、传播和践行合理而有效话语体系的道路与方式。(本文来源于《江苏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建磊[8](2019)在《儒家伦理与当代中国道德话语体系构建——青年伦理学家论坛(2019)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5月11日,由天津社会科学院伦理学研究所暨《道德与文明》杂志社主办的青年伦理学家论坛(2019)在天津召开,本次论坛主题为"儒家伦理与当代中国道德话语体系构建"。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0余位中青年学者应邀参加此次论坛。论坛开幕式由天津社会科学院伦理学研究所所长、《道德与文明》杂志主编冯书生主持并致辞。本次论坛共设有四个讨论环节。(本文来源于《道德与文明》期刊2019年04期)
李科政[9](2019)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当代中国道德话语体系构建——青年伦理学家论坛(2018)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12月22日,由天津社会科学院伦理学研究所暨《道德与文明》杂志社主办的青年伦理学家论坛(2018)在天津召开,主题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当代中国道德话语体系构建",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位青年学者出席论坛。论坛开幕式由天津社会科学院伦理学研究所所长、《道德与文明》杂志主编冯书生主持并致辞,论坛共设有四个主题研讨环节,分别由清华大学李义天、南开大学齐艳红、南开大学钟汉川、曲阜师范大学赵昆主持,10余位专家学者做主题报告。(本文来源于《道德与文明》期刊2019年02期)
丁杰,邢霞[10](2019)在《互联网空间中道德与责任对网络话语的规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2018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了第4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统计报告》)(1)。根据《统计报告》,截止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上半年新增网民296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7.7%(见图一)。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相较2017年底增加了350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7年底的97.5%提升至98.3%(见图二)。我国互联网在整体环境、互联网的推广和普(本文来源于《互联网天地》期刊2019年02期)
道德话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来自全社会各界的多元话语主体针对中国足球议题进行开放性的话语沟通与交流。将有关中国足球议题的话语交往置于社会发展与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考量,厘清现实社会发展与文化背景下中国足球话语交往所存在的桎梏,明确未来中国足球话语交往的着力点。研究分析:话语不仅是语法规则系统,更是指社会实践主体使用语言和语法的行为。主体间的话语交往会接触到由规范语境构成的社会世界,社会世界的规范语境则明确了怎样的互动交往属于合法的人际关系总体中的一个方面,社会话语交往实践需要符合道德正当性,所表达的话语本身是与社会世界的道德规范相符合的,反映了社会生活所遵循的道德伦理,文化习俗,社会制度的范围,使言说者和听者能够在公认的社会世界的规范语境中达到认同,主体间的话语交往与沟通才是成功而有效的,从而"建立合法的人际关系"。"性暗示"的限制级中国足球话语不符合道德正当性,在娱乐大众,赚取眼球的同时,也在悖逆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文化习俗。这类话语是现代传播媒介为了迎合现代社会公众感官刺激需求,而采取的一种话语实践策略,目的是为了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回报,在社会生活中会挑战当今中国"社会世界"的道德规范语境,混淆甚至篡改当今中国社会公众主体间"合法的人际关系"中有关伦理,美丑,廉耻方面的界定与解读。带有强烈性暗示的足球话语是有悖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伦理规范的,是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伦理规范语境所无法接受的话语,与当今中国"社会世界"的道德规范语境相抵触。言说者和听者主体间不可能就这类带有强烈"性暗示"的足球话语,在当下中国"社会世界"的规范语境中达到认同,无法担负起足球界,传媒界,公众各类主体之间展开有效话语交往的载体和中介职能。这一套潜在的规范语境正在试探着当今中国社会世界规范语境的边界,也在不停地挑战着对于道德伦理观念,传统文化思想方面的容忍底线。足球赛场的语言暴力其实质是言说者对听者的粗暴,蛮横的人身攻击,是对传统道德观念,传统文化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悖逆,这种话语除了会对听者造成心理伤害之外,还会通过现代传媒技术快速,大范围地传向社会各界公众,浑浊社会空气,侵蚀当今中国社会世界规范语境的各个方面,混淆公众的道德伦理观念,因此,该类不符合道德正当性的语言暴力无法在言说者和众多听者之间展开有效的话语交往。社会生活中的礼仪道德观念只是在激情的足球赛场上暂时地失去其应有的约束力。许多球迷进入足球赛场并非以观赏足球比赛,感受赛场氛围为目的,而是为了发泄在工作中,学习中,生活中的压力和不满情绪,个体可以放下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所背负的道德,文化,法律的"社会世界"规范约束,而肆意在言语行为上放纵自己,把压力和不满情绪全部发泄,释放在赛场上,但是,这会演变一种集体的语言暴力行为。社会生活中固有的"社会世界"规范语境此时此地暂时性地失去约束力,任何一个参与语言暴力的主体都不会有任何不适感:"因为这里是足球场",暂时性地成为了足球赛场展开话语实践的规范语境,而不会有任何言说主体去考虑听者会受到怎样的伤害,因为主体言说出语言暴力话语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与作为听者的足球从业人员进行话语交往,沟通的主观愿望,话语主体之间的人际关系仅仅只是"我释放,我发泄,你不得不接受"而已。除了基于行业道德的传媒公共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自我约束,越来越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也会规范基于大众传媒的话语交往的道德正当性。研究结论:1)围绕中国足球议题展开的话语交往过程中,频现"性暗示"的限制级话语,语言暴力,这些不符合道德正当性,僭越了"社会世界"道德规范的话语,与规范语境相抵触,在娱乐大众,赚取眼球的同时,也在悖逆并挑战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乃至文化习俗;2)充斥着性暗示和语言暴力的话语无法被当今社会所接受,从而无法使言说主体和听者在公认的社会世界的规范语境中达到认同,未能在多元主体间兑现"建立合法人际关系";3)未来话语交往道德正当性的着力点:对基于理性与道德正当性,社会规范的话语交往机制的坚持认同,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立德树人与法制建设进程中发挥出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道德话语论文参考文献
[1].李敬.媒介话语中的社会道德研究——基于知识考古学的框架[J].新闻界.2019
[2].刘桦楠.对中国足球话语交往的道德正当性考量[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孙皓然.传统武术道德观网络话语呈现偏差及矫正路径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4].李超.中国当代设计的道德与消费话语[J].上海工艺美术.2019
[5].李少伟.新角度看北宋政权的构建——读《道德与秩序:北宋诏令的话语系统解读》[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9
[6].范明献.道德召唤与情绪刺激:道德捆绑式转发呼告微信帖文的话语策略分析[J].新闻大学.2019
[7].晏辉.话语现象的道德哲学基础论证[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9
[8].李建磊.儒家伦理与当代中国道德话语体系构建——青年伦理学家论坛(2019)综述[J].道德与文明.2019
[9].李科政.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当代中国道德话语体系构建——青年伦理学家论坛(2018)综述[J].道德与文明.2019
[10].丁杰,邢霞.互联网空间中道德与责任对网络话语的规制探讨[J].互联网天地.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