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衍混合论文-刘敏,刘定权,周晟,罗海瀚,张秋玉

折衍混合论文-刘敏,刘定权,周晟,罗海瀚,张秋玉

导读:本文包含了折衍混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折衍混合,物镜,衍射微结构,光学设计

折衍混合论文文献综述

刘敏,刘定权,周晟,罗海瀚,张秋玉[1](2019)在《引入表面微结构的3.7~4.8μm红外折衍混合物镜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折衍混合透镜具有重量轻和结构紧凑的特点,在空间光学仪器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结合物镜设计要求的工作波段3.7~4.8μm、焦距64 mm和F数1.6等参数,采用了含有平面衍射微结构的3片式分离镜片,物镜总长度和重量得以明显减少,减少约40%。镜片选用了常用的红外光学材料硅和锗,设计对公差的要求较为宽松,得到的弥散斑半径小于9.5μm,各个视场的MTF值在17毫米线对处均达到0.8。硅平面镜表面的衍射微结构可以用4次套镀薄膜的方法来实现16个台阶,分析了衍射微结构可接受的加工误差范围。选用SiO和ZnS膜层来减少镜片表面反射损失,波段内物镜的光学效率达到93%。(本文来源于《红外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李林,郑贵阳,吕鑫燚[2](2019)在《基于二元光学元件的HMD折/衍混合目镜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应用传统Erfle目镜的HMD光学系统的小型化和轻型化的发展需求,设计了一种改进的可应用于HMD光学系统的目镜。从HMD光学系统原理与设计参数两方面分析了对HMD系统进行改进的可行性;阐述了HMD系统应用BOE的优势;设计了一种基于BOE的折/衍混合目镜,并与传统Erfle目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设计的折/衍混合目镜可以使HMD光学系统体积、质量更小,结构更紧凑,成像质量更高。(本文来源于《指挥控制与仿真》期刊2019年05期)

李杰,罗箫,吴晗平[3](2019)在《岸用监视两档变焦折衍混合红外光学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岸用光电装备大视场搜索目标,小视场观察目标的监视目的,通过对变焦光学系统设计模型及其理论参数的研究分析,选用光学补偿法四组元变焦光学结构型式,提出一种折衍混合两档变焦的岸用监视红外光学系统。调整初始结构并经ZEMAX软件进行优化,设计出一款焦距150~300 mm,口径100 mm的两档变焦红外光学系统,在空间频率30 lp/mm处,调制传递函数(MTF)达到0.6,全视场弥散斑半径(RMS)控制在25μm以内,在-30℃~+50℃工作温度范围内实现非热敏化。该系统结构简单,通过使用非球面和衍射面将镜片数量减少至5片,设计结果满足各项任务指标,对岸用监视红外光学系统的进一步研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光电技术应用》期刊2019年05期)

杨亮亮[4](2019)在《长出瞳距折衍混合目镜系统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工作在一定入射角度范围内的衍射光学元件,提出了复合带宽积分平均衍射效率的计算公式。为了满足军用仪器上瞄准镜的光学性能需求,设计了两个结构参数相同的50 mm长出瞳距的目镜。目镜系统的焦距为25 mm,视场角为30°,出瞳直径为8 mm。基于Erfle目镜结构形式,首先设计了一个传统折射式长出瞳距目镜。在此基础上,引入单层衍射光学元件,设计了一个折衍射混合式长出瞳距目镜。该混合目镜的畸变小于7.77%,在40 lp/mm处,中心视场的MTF(调制传递函数)高于0.85,最大视场的MTF高于0.2。系统中采用的单层衍射光学元件衍射面上的入射角度为0°~30°,对应的复合带宽积分平均衍射效率为95.23%。对比折射式目镜,折衍射混合目镜不仅成像质量得到改善,而且总长减小了22.87%,重量减轻了38.79%,具有结构紧凑、重量轻等特点。(本文来源于《红外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李显杰,冯大伟,向阳[5](2019)在《折衍混合环带式全景光学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对管道内壁快速检测的需求,设计了一种具有超半球视场的折衍混合环带式全景成像系统。该系统由环带全景成像(PAL)系统的头部单元和应用二元衍射面设计的中继透镜组成,各视场光线经PAL头部单元收束后再由中继透镜成像于电荷耦合器件上。二元衍射面的引入有利于改善成像效果、简化光学结构。对其衍射效率的进行理论分析,结果显示,二元衍射面的衍射效率在设计波段范围内不低于80%。设计的系统总长为97.836mm,焦距为-4.537mm,视场范围为360°×(45°~105°)。为保证弱光环境下的成像质量,取光圈数F为3,全视场调制传递函数在90lp/mm处不低于0.5。设计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良好的成像效果,可以满足管壁检测的需求。(本文来源于《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期刊2019年18期)

吕一,赵爽[6](2018)在《折/衍混合照相镜头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减轻光学系统的质量,缩小光学系统的体积,降低光学系统的制造成本,设计了将折射光学器件和衍射光学器件相结合的成像系统,该系统综合光的折射原理和光的衍射原理,把一个六片四组式的双高斯镜头优化成一个工作在可见光波段的,成像质量优良的一个既包含折射透镜又包含衍射透镜的混合照相镜头。该镜头的焦距是50mm,视场角是47°,F数是1∶4。经过优化以后的混合镜头和初始镜头相比,无论是是镜头尺寸、整体结构、成像质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与此同时也体现出了衍射元器件在光学成像领域无可替代的优势。(本文来源于《激光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刘盾[7](2018)在《折、衍混合成像光学系统杂散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口径不断增加,反射式空间望远镜系统面临着重量和体积急剧增加、主镜面形公差要求苛刻、不易折迭展开等诸多技术难点。为探索大口径轻量化空间望远镜的新型建造方案,突破传统成像机理的新型衍射成像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衍射成像技术的主要思路是采用衍射光学元件(Diffractive optical element,DOE)代替常规的折射、反射光学元件作为望远镜的主镜。衍射光学元件利用表面微结构图案对光波进行调制,可以在非常薄的基底材料上实现,因此元件的质量可以非常轻。然而衍射元件存在多个衍射级次,成像过程只能利用其中一个衍射级次。其他非设计级次的衍射光线如果传播到像面成为杂散光,会降低系统的成像性能甚至淹没目标信号。此外,空间光学系统在应用时也必须对杂散光进行严格的分析与控制。因此本文围绕衍射成像系统中的杂散光特性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研究了加工误差对衍射透镜点扩散函数(Point Spread Function,PSF)和衍射效率的影响。结合二元位相型衍射透镜的加工工艺,基于标量衍射理论建立了刻蚀深度误差、线宽误差、掩模对准误差对衍射透镜复振幅透过率函数的影响模型。采用衍射场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各类加工误差对透镜PSF和衍射效率的影响,建立了误差量值与PSF和衍射效率之间的关系,可为加工过程中的误差阈值控制提供准确的公差要求。2.搭建了一套点扩散函数测试系统,并对系统的放大倍率进行了标定。对一块4台阶80皿衍射透镜的点扩散函数进行了测试,并与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了加工误差分析模型的有效性。3.提出了衍射望远镜系统低阶鬼像快速分析方法,并对口径80m皿衍射望远镜样机的低阶鬼像进行了分析和测试。总结出衍射望远镜系统的鬼像来源、传播路径等特性,并探索了抑制鬼像的有效措施。4.分析了衍射元件多级衍射对系统传递函数(modulus transfer function,MTF)的影响。首先通过多级衍射波面相干迭加的方法将非设计级次的衍射引入到系统的分析中。利用波动光学仿真技术得到多级衍射对衍射望远镜系统点扩散函数的影响,对点扩散函数作傅里叶变换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结合常规非序列光线追迹技术,寻找出非设计级次中对系统传递函数影响最大的因素,并提出了混合台阶衍射透镜的优化思路,探索了实现成本最低的MTF优化方案。5.研究了衍射望远镜系统对轴外杂散光的抑制特性。由于衍射主镜多级衍射的存在,视场外杂散光源能够直接照明衍射成像系统的像面,使用光线追迹技术对对其进行了定量分析。元件表面散射是杂散光形成的另一种途径,使用蒙特卡洛方法对其进行了定量分析。提出使用归一化照度评价不同路径下的杂散光影响大小,将杂散光路径划分为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为杂散光抑制措施的制定提供优先级。6.根据系统点源透过率函数(point source transmittance,PST)计算了样机系统的杂光系数(Veiling glare index,VGI),并搭建了杂光系数测试平台,对样机系统的杂光系数进行了测试。结合杂光系数的分析结果与测试结果,讨论了衍射望远镜系统对轴外杂散光的抑制措施。本文对基于Schupmann消色差模型的衍射望远镜系统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杂散光特性研究,总结和积累了大量关于杂散光来源、传播路径、对系统成像性能的影响以及杂散光控制方法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为将来大口径衍射望远镜系统在空间实用化过程中的杂散光分析与控制以及成像性能优化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期刊2018-06-01)

刘敏[8](2018)在《中红外折衍混合物镜及其衍射微结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折衍混合光学系统的设计在近年来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折衍混合光学系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衍射光学元件的加入让折衍混合光学系统相对于传统的折射光学系统具有结构紧凑、重量较轻和长度较短等优点,还能改善光学系统的色散影响。在望远镜、空间光学遥感仪器、医学成像、红外夜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现实和潜在的应用。目前,国内外对衍射光学元件的加工方法和工艺已有许多研究,涉及到单点金刚石车削法、光刻和离子束刻蚀法、纳米压印法等主要方法。利用光刻法生成的图形具有高的横向(X,Y方向)精度,用光学镀膜的方式在纵向(Z方向)能够形成高精度的台阶,从而形成高精度的衍射结构,这正是本文研究的基本技术路径。本文从折衍混合光学系统的应用需求出发,通过分析计算物镜要求的各项参数,设计了一种工作波段在3.7~4.8μm、焦距64mm和F数为1.6的中红外折衍混合物镜。采用光刻和薄膜沉积工艺把衍射微结构制作在硅平面透镜上的设计,比较同样性能的全折射物镜,使得系统总重量和总长度均减少了约40%。对成像质量和公差进行了分析,为物镜的加工误差给出了技术参考。制作了透镜的叁片透镜,在平面硅透镜上使用光刻和多次薄膜套镀的方法制作了9环带16台阶的衍射微结构,测试了衍射微结构的显微结构和透过率,分析了误差来源并给出了部分解决办法,得到了满足性能要求的3.7~4.8μm中波红外波段的衍射光学元件。最后,针对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发现的不足,提出了解决方案和将来的研究方向。本论文的研究有利于中波红外衍射元件的设计和制作,为中波红外折衍混合物镜的研制提供了新的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期刊2018-06-01)

吕一,赵爽[9](2018)在《折/衍混合变焦照相镜头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对于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定焦镜头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的要求,由此便诞生了一种焦距可变的镜头,变焦镜头。本论文就是利用光学设计软件ZEMAX将一个六片型的双高斯定焦镜头优化成一个焦距在40mm、50mm、60mm处焦距可变,F数是4,视场角是47°,工作在可见光波段的折衍射混合变焦照相镜头。和初始镜头相比,优化好的镜头无论是焦距范围、镜头尺寸、整体结构、成像质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与此同时也体现出了衍射元器件在光学成像领域无可替代的优势。(本文来源于《激光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孙宏宇[10](2016)在《紧凑型折/衍混合中波红外无热化成像光学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衍射光学元件的温度特性,利用衍射光学元件,设计了工作波段在中波红外、全视场为5.2°的红外无热化成像光学系统。设计结果表明,该光学系统在-55℃~+80℃的温度范围内系统的MTF接近衍射极限,全视场内的MTF数值在33 lp/mm处达到0.5,像质优良。该光学系统最大直径为110 mm,总长90 mm,满足了技术指标要求。(本文来源于《光电技术应用》期刊2016年03期)

折衍混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应用传统Erfle目镜的HMD光学系统的小型化和轻型化的发展需求,设计了一种改进的可应用于HMD光学系统的目镜。从HMD光学系统原理与设计参数两方面分析了对HMD系统进行改进的可行性;阐述了HMD系统应用BOE的优势;设计了一种基于BOE的折/衍混合目镜,并与传统Erfle目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设计的折/衍混合目镜可以使HMD光学系统体积、质量更小,结构更紧凑,成像质量更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折衍混合论文参考文献

[1].刘敏,刘定权,周晟,罗海瀚,张秋玉.引入表面微结构的3.7~4.8μm红外折衍混合物镜设计[J].红外技术.2019

[2].李林,郑贵阳,吕鑫燚.基于二元光学元件的HMD折/衍混合目镜设计[J].指挥控制与仿真.2019

[3].李杰,罗箫,吴晗平.岸用监视两档变焦折衍混合红外光学系统设计[J].光电技术应用.2019

[4].杨亮亮.长出瞳距折衍混合目镜系统的设计[J].红外技术.2019

[5].李显杰,冯大伟,向阳.折衍混合环带式全景光学系统设计[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9

[6].吕一,赵爽.折/衍混合照相镜头设计研究[J].激光杂志.2018

[7].刘盾.折、衍混合成像光学系统杂散光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8

[8].刘敏.中红外折衍混合物镜及其衍射微结构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8

[9].吕一,赵爽.折/衍混合变焦照相镜头设计研究[J].激光杂志.2018

[10].孙宏宇.紧凑型折/衍混合中波红外无热化成像光学系统[J].光电技术应用.2016

标签:;  ;  ;  ;  

折衍混合论文-刘敏,刘定权,周晟,罗海瀚,张秋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