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礼制度论文-王海琳

五礼制度论文-王海琳

导读:本文包含了五礼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五礼制度,舆服,诗赋,公牍

五礼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琳[1](2019)在《齐梁五礼制度视域下的舆服类诗赋、公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礼制建构是关乎国家皇权正统的大事。南朝齐梁时代是五礼制度发育并逐渐趋于成熟的时期,本文聚焦于齐梁五礼制度中的一个细小分支——舆服礼制,力图从诗赋、公牍中所涉及的舆服细节来考察这一时期的舆服礼制,考察五礼制度化的进程中所投射的一时代之政治文化内涵。从五礼与文学的特殊关联入手,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政治的需要催生、诱发了文学的创作,成为文学产生的原因之一;而这时期的部分文学也具有了政治的衍生性,部分文本其本身作为礼制的一部分得以确定规范下来,反映出了文学与政治间紧密的关系。本文的主体内容分为四部分内容展开叙述:第一章是齐梁五礼兴建的动因与内容及其对齐梁间士人士风士格乃至时风的形成影响。首先在阎步克先生观点的基础上明确了齐梁修撰五礼的动因,分析了齐梁时期的五礼内容上发生了新的变化。同时,五礼的制度化也在深刻的影响着这时期的士风士格乃至时风,对齐梁中上层人士的生活和信仰形成了不小的影响。第二章是对齐梁五礼制度视域下的涉及舆服类的诗赋的考察。一是对宫廷诗赋的分析,基于逯钦立先生的分类,对郊庙歌辞和燕射歌辞这类宫廷雅正的礼仪乐辞和皇家典礼集会中的释奠礼、冠礼和一些节日之会诗赋进行论述,明确其反映的皇权的强化、君臣间的尊卑有序以及严密的等级结构。二是对文人日常诗赋的分析,在文人日常的婚嫁、节日诗赋中折射出五礼制度的生活化倾向和文化交融的特点。第叁章探析齐梁五礼制度视野下的涉舆服类公牍。将藉田礼、丧葬礼制以及宾礼作为重点,对相关作品进行分析,从舆服建构起这类公牍文叙事说理的作用入手,探讨文学与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考察了文学中以舆服意象折射出的政治文化内涵和积极意义。第四章以齐梁的五礼制度对后世的影响为研究对象,探讨它对随之而来的隋唐礼制、礼制诗赋的影响。隋唐礼制传承、发展并升华了齐梁五礼制度。选取祭祀、朝会、宴饮等典型的礼制环境,考察隋唐文学对舆服制度的表现,展现出文学与政治的积极互动。(本文来源于《西华师范大学》期刊2019-04-01)

汤勤福[2](2019)在《秦晋之间:五礼制度的诞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诞生于西晋的五礼制度是适应大一统王朝的礼制体系。"五礼"名称或与五行有关,五礼之说至少出现在战国后期。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王朝,在礼制创制上有相当贡献,后世礼制沿袭着秦朝开创的路线而向前发展。汉初儒学复兴,礼学有四个明显转折,一是汉武帝废除挟书令,独尊儒学,古文经始出,传统礼学由重视道德转向到道德、政治并重;二是新莽时期刘歆利用古文经为王莽代汉服务,古文经立为官学,开始全面创制基于"国家层面"上的新礼制体系;叁是郑玄合今古文经为一体,奠定了礼制重政治的新局面;四是王肃批判郑玄,使经学再次形成新派系,促进了礼学的深入发展。五礼制度产生需要叁个前提条件,帝王的意志、学术发展的基础和国内外政治局势,叁者缺一不可。晋武帝结束了割据局面,重新创建了一个大一统王朝,他本人有创制新礼制体系的意愿,加之郑、王等人礼学思想已臻成熟,故适应大一统的五礼制度便破土而出了。(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2019年01期)

除佳超[3](2017)在《诗人礼制,礼制诗化,诗礼相依,君子已成——评《五礼制度与<诗经>时代的社会生活》》一文中研究指出诗礼相依,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战学成先生的《五礼制度与<诗经>时代的社会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2月版),正是以"五礼制度"与《诗》的关系为切入点,以礼解《诗》,系统地挖掘礼乐文化中渗透出的《诗》的艺术精神,阐释了《诗》中反映礼的内容,让我们全面地认识《诗经》时代的礼乐文化和社会生活。(本文来源于《中国诗歌研究动态》期刊2017年02期)

孙宝[4](2016)在《五礼制度沿革与萧梁文运兴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萧梁五礼制度历经天监四年至普通六年的确立期,普通六年至中大同年间的佛化期,以及太清、承圣、太平年间的反思批判期。萧衍、萧统、沈约、任昉、徐勉、陆倕、到洽、张缵等诸多文坛名士主导或参与议礼、制礼事宜,深湛的礼学修养与经学根底渗透到创作中来,进而对文运变转产生深刻影响。萧梁文坛随着五礼制度的沿革,先后呈现梁初崇典尚雅、中期典丽分趋、末期文道相分的阶段性特征。萧纲针对五礼制度化过度干预文事创作的弊端,主张文学娱情审美功能与载道宣教功能的彻底疏离。萧绎在梁末乱局中重新标举忠孝治国,深入批判文道相分的弊症,试图走出文道相合的折中之路。(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何亮[5](2015)在《礼制视野下的《诗经》研究——评《五礼制度与〈诗经〉时代的社会生活》》一文中研究指出《周礼》是现存最早的关于礼仪制度的着作。据《周礼》记载,周人把礼分为五类,即"五礼":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这五礼作为我国古代礼仪制度的主要内容历代相承,其精神文化内涵延续至今。"五礼"之名最早见于《尚书》。《尚书·舜典》曰:"舜修五礼。"孔安国传:"修吉、凶、宾、军、嘉之礼。"1《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本文来源于《文艺评论》期刊2015年06期)

武俊芳,白志文[6](2015)在《探源六朝时期鼓吹乐和五礼制度的交汇》一文中研究指出六朝时期,鼓吹乐和五礼制度开始发生越来越多的交汇和相互影响。一方面,鼓吹乐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对五礼制度发挥着无形却有力的作用;另一方面五礼制度也对鼓吹乐产生着较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5年09期)

陈纪然[7](2014)在《述论并重,诗礼相成——评战学成《五礼制度与〈诗经〉时代社会生活》》一文中研究指出《五礼制度与〈诗经〉时代社会生活》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诗经》研究新成果。该着作将五礼制度与《诗经》时代的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不但使"五礼"因《诗经》的文本呈现而由枯燥难懂变得生动具体,而且为《诗经》时代的社会生活探寻到了丰富的礼法依据。该着作以先进的学术思想和独特的研究方法避免了五礼理论研究的空疏与《诗经》文学研究的浮泛,将"诗礼相成"的周代生活鲜活立体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本文来源于《绥化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黎虎[8](2011)在《评《魏晋南北朝五礼制度考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部成功的学术着作大抵应该具备这样几个条件:提出并加以解决的问题对本学科具有重要意义;提出的所有创新见解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经过实证具有充分的说服力;论证方法之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并升华为符合历史真实的科学结论。梁满仓先生《魏晋南北朝五礼制度考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以下简称《考论》)就是这样一部学术着作。(本文来源于《中国史研究》期刊2011年01期)

刘斌[9](2007)在《六朝鼓吹乐及其与“五礼”制度的关系研究(下)》一文中研究指出下篇六朝鼓吹乐与五礼制度秦汉之际出现的鼓吹乐在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传承不息,仅以鼓吹乐的音乐特点来解释是不足以说明这个情况的。鼓吹乐之所以具有如此长久旺盛的生命力,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与“五礼”的融合。鼓吹乐和五礼制度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鼓吹乐影响着五礼制(本文来源于《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刘斌[10](2007)在《六朝鼓吹乐及其与“五礼”制度的关系研究(上)》一文中研究指出鼓吹乐和五礼制度--两条貌似毫不相干的线条在六朝时期交汇在一起。汉初得名的“鼓吹”在六朝时期成为重要的音乐种类;“五礼”源出《周礼》,但“五礼”制度化的时代却是在六朝时期。鼓吹乐在社会礼仪中的实际应用为六朝时期五礼的制度化坚定了社会基础,成为魏晋之际国家礼制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五礼的制度化也对鼓吹乐的音乐面貌、用乐模式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两者正是在这样彼此影响、彼此规定中共同走向成熟和定型的。(本文来源于《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五礼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诞生于西晋的五礼制度是适应大一统王朝的礼制体系。"五礼"名称或与五行有关,五礼之说至少出现在战国后期。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王朝,在礼制创制上有相当贡献,后世礼制沿袭着秦朝开创的路线而向前发展。汉初儒学复兴,礼学有四个明显转折,一是汉武帝废除挟书令,独尊儒学,古文经始出,传统礼学由重视道德转向到道德、政治并重;二是新莽时期刘歆利用古文经为王莽代汉服务,古文经立为官学,开始全面创制基于"国家层面"上的新礼制体系;叁是郑玄合今古文经为一体,奠定了礼制重政治的新局面;四是王肃批判郑玄,使经学再次形成新派系,促进了礼学的深入发展。五礼制度产生需要叁个前提条件,帝王的意志、学术发展的基础和国内外政治局势,叁者缺一不可。晋武帝结束了割据局面,重新创建了一个大一统王朝,他本人有创制新礼制体系的意愿,加之郑、王等人礼学思想已臻成熟,故适应大一统的五礼制度便破土而出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五礼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1].王海琳.齐梁五礼制度视域下的舆服类诗赋、公牍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9

[2].汤勤福.秦晋之间:五礼制度的诞生研究[J].学术月刊.2019

[3].除佳超.诗人礼制,礼制诗化,诗礼相依,君子已成——评《五礼制度与<诗经>时代的社会生活》[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17

[4].孙宝.五礼制度沿革与萧梁文运兴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5].何亮.礼制视野下的《诗经》研究——评《五礼制度与〈诗经〉时代的社会生活》[J].文艺评论.2015

[6].武俊芳,白志文.探源六朝时期鼓吹乐和五礼制度的交汇[J].兰台世界.2015

[7].陈纪然.述论并重,诗礼相成——评战学成《五礼制度与〈诗经〉时代社会生活》[J].绥化学院学报.2014

[8].黎虎.评《魏晋南北朝五礼制度考论》[J].中国史研究.2011

[9].刘斌.六朝鼓吹乐及其与“五礼”制度的关系研究(下)[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7

[10].刘斌.六朝鼓吹乐及其与“五礼”制度的关系研究(上)[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7

标签:;  ;  ;  ;  

五礼制度论文-王海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