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继发孔房间隔缺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体表心电图
继发孔房间隔缺损论文文献综述
朱韵,吴叶顺,徐敏[1](2019)在《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体表心电图改变及与肺动脉高压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体表心电图改变及其与肺动脉高压的关系。方法收集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74例,统计心电图异常心电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并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将患者分为正常肺动脉压组以及肺动脉高压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体表心电图差异。结果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心电图钩型R波发生率为67. 6%(50/74),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发生率为58. 1%(43/74),ST-T改变发生率为56. 8%(42/74);年龄是合并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的影响因素(OR=1. 044,95%CI=1. 009~1. 080,P=0. 012),房间隔缺损大小是发生钩型R波和ST-T改变的影响因素(分别OR=0. 139,95%CI=0. 011~1. 774,P=0. 041; OR=0. 221,95%CI=0. 073~0. 666,P=0. 027);肺动脉高压组患者平均年龄明显大于正常肺动脉压组(P <0. 05),其心电图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和ST-T改变的发生率均显着高于正常肺动脉压组(P <0. 05)。结论体表心电图对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及其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实用心电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李璟昊,张坡,盛晓棠,庚靖松,朱鲜阳[2](2019)在《不同年龄阶段单纯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心脏腔室内径与临床症状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单纯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伴随年龄增长,房间隔缺损患者心脏腔室内径与其临床症状的变化特征。方法将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213例单纯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纳入患病组,其中,未成年患者(年龄<18岁)141例,成年患者72例;另将同期141例心脏超声正常的未成年人纳入正常组。再根据人体生长发育阶段,将研究对象分入年龄<1岁婴儿期组、1~3岁幼儿期组、4~6岁学龄前期组、7~12岁学龄期组、13~17岁青春期组、18~40岁青年组、41~65岁中年组、年龄>65岁老年组。比较正常组和患病组不同年龄阶段的心脏腔室内径及其临床症状、心房颤动发生情况。结果 1~3岁幼儿期、4~6岁学龄前期、7~12岁学龄期、13~17岁青春期时,患病组右房舒张期最大横径、右室舒张期最大内径均大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6岁学龄前期、7~12岁学龄期、13~17岁青春期时,患病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小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1~65岁中年患病组、年龄>65岁老年患病组左房舒张期最大内径均高于正常成年人,且年龄>65岁老年患病组高于41~65岁中年患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40岁青年患病组、41~65岁中年患病组、年龄>65岁老年患病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与正常成年人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8~40岁青年患病组、41~65岁中年患病组、年龄>65岁老年患病组右房舒张期最大横径、右室舒张期最大内径均高于正常成年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40岁青年患病组、41~65岁中年患病组、年龄>65岁老年患病组的临床症状发生率均高于年龄<18岁患病组,且随着年龄增长,临床症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1~65岁中年患病组、年龄>65岁老年患病组的心房颤动发病率均高于年龄<41岁患病组,且随着年龄增长,心房颤动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年龄增长,单纯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逐渐出现心腔内径增大并超过正常人群标准值。病变最初单纯累及右房、右室,之后进展至累及左房,导致左房、右房、右室同时增大,但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无明显增大。且随着年龄增长,临床症状和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本文来源于《临床军医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张坡,朱鲜阳,王琦光,张端珍,韩秀敏[3](2019)在《老年继发孔房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老年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肺动脉压力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4月至2019年3月北部战区总医院先心病内科收治的接受封堵治疗的401例老年继发孔AS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年龄将患者分为A1组(n=219,年龄60~65岁)、A2组(n=122,年龄65~70岁)、A3组(n=60,年龄≥70岁)3组。根据缺损直径大小将患者分为直径<20 mm组(n=194)和直径≥20 mm组(n=207);将直径<20 mm组分为B1组(n=109,缺损直径<15 mm)、B2组(n=85,缺损直径15~20 mm),将直径≥20 mm组患者分为B3组(n=97,缺损直径20~25 mm)、B4组(n=110,缺损直径≥25 mm)。所有患者接受右心导管检查,收集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表面积、缺损直径、心胸比值、肺动脉平均压(mPAP)。结果 A3组肺动脉收缩压、mPAP均高于A1组和A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3组心胸比值高于A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损直径≥20 mm组肺动脉收缩压、mPAP均显着高于缺损直径<20 m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1组比较,B2组、B3组、B4组mPAP≥25 mmHg比例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1比较,B3组、B4组肺动脉收缩压、mPAP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1组比较,B2组、B3组、B4组心胸比值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患者肺动脉压力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损直径和年龄是影响老年ASD肺动脉压力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临床军医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高开柱,李小波,李庆国,金晶于文达[4](2019)在《四种方法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比较四种方法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的病历资料,探讨各自的最佳适应征,提高手术成功率,兼顾美容。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3月1日至2017年5月31日期间,住院治疗的81例继发孔AS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四组:经皮导管介入封堵组(A组12例);经胸微创封堵组(B组23例);完全电视胸腔镜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组(C组17例);右腋下小切口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组(D组29例)。比较四组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术后胸引量、总输血量、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A、B两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术后胸引量、总输血量均明显短或少于C、D两组;手术创伤也明显轻于C、D两组,且没有体外循环缺血缺氧性损伤。A、B两组手术切口明显短于C、D两组、美容效果好(尤其是A组),但ABC叁组均有病例手术失败中转传统胸骨正中切口外科手术。除D组1例病情过重死亡外,其余叁组均无死亡; D组手术成功率最高、适应证最广。结论:四种方法都能安全有效的治疗继发孔ASD; A、B两组在多方面优于C、D两组,尤其美容效果佳。D组手术成功率最高、适应证最广。各级医疗单位可根据各自的实际外科能力,结合患者病情、年龄及美容要求,选择切实安全可行的方法,减少并发症、兼顾美容。(本文来源于《心肺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许建国,马龙,尤涛,移康,王丹[5](2019)在《经皮封堵和开胸修补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系统评价经皮封堵和开胸修补两种术式治疗房间隔缺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VIP、Wanfang Data和CNKI数据库,查找关于经皮封堵和开胸修补治疗房间隔缺损相关研究文献,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8年6月。由两位评价员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5个研究,221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皮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在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RR=0.30,95%CI(0.24,0.37)]、主要并发症发生率[RR=0.27,95%CI(0.20,0.37)]、心律失常发生率[RR=0.40,95%CI(0.30,0.52)]、心包积液发生率[RR=0.16,95%CI(0.09,0.28)]、手术时间[SMD=-3.23,95%CI(-4.04,-2.43)]、总住院时间[SMD=-2.74,95%CI(-3.16,-2.32)]、术后住院时间[SMD=-4.99,95%CI(-6.60,-3.39)]比较中均优于开胸修补,而在手术成功率[RR=0.98,95%CI(0.97,0.99)]、残余分流发生率[RR=1.73,95%CI(1.05,2.85)]、手术花费[SMD=1.86,95%CI(1.06,2.66)]比较中外科修补占优势。结论:现有证据表明,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较传统开胸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对患者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甘肃医药》期刊2019年03期)
刘胜中,向波,蒋露,谭今,魏大闯[6](2018)在《单纯超声引导经皮穿刺封堵治疗继发孔中央型房间隔缺损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单纯超声引导经皮穿刺封堵治疗继发孔中央型房间隔缺损的临床经验,并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3例继发孔中央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均接受单纯超声引导经皮穿刺封堵治疗,采用局麻或全麻,单纯经胸或经食道超声引导,经股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植入可调弯鞘管,选择国产先健封堵器封堵房间隔缺损,超声监测封堵全过程,评估封堵效果。结果全组20例经外周静脉穿刺封堵成功,其中经股静脉18例,经颈内静脉2例;3例经外周静脉穿刺封堵困难或失败,改为经胸小切口封堵成功。单纯经胸超声引导2例,单纯经食道超声或联合经胸超声引导21例。手术时间20~75(41. 39±13. 77) min,植入封堵器型号12~40(22. 52±8. 05) mm。全部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无残余分流,无心律失常、溶血及心内感染,无外周静脉损伤及栓塞。术后住院时间2~4(2. 74±0. 69)d,术后随访2~8(4. 70±2. 20)个月,所有患者无残余分流,无封堵器脱落、移位,无心包积液,右心房室不同程度缩小,合并的叁尖瓣返流消失或减轻。结论超声引导经股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封堵房间隔缺损是一种操作简单、创伤轻微、并发症少、安全有效的术式。(本文来源于《微创医学》期刊2018年06期)
吴红兵,宋宏宁,王志维,石烽,胡小平[7](2018)在《经食道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继发孔中央型房间隔缺损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经食道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继发孔中央型房间隔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98例继发孔中央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均行经食道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观察患者围术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4. 2±6. 5) 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232. 2±57. 3) min,ICU停留时间(16. 2±7. 5) h,术后住院时间(4. 5±0. 8) d,切口大小(4. 4±0. 9) cm,胸腔引流液(67. 6±11. 2) ml。术后发生心律失常4例,出血1例,肺不张1例,无残余分流、封堵器脱落、移位及死亡病例。患者术后肺动脉压力及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均低于术前(均P <0. 05)。结论经食道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继发孔中央型房间隔缺损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本文来源于《广西医学》期刊2018年22期)
肖向莉,张欣,李鑫,马芳芳[8](2018)在《循证护理在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术后患儿并发症预防中应用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治疗术后并发症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99例ASD介入治疗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2015年11月为时间节点,实施循证护理,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查找支持证据,确定循证护理措施并实施,设为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前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不同护理措施下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99例患儿均成功实施封堵治疗,对照组心律失常4例,封堵器脱落1例,血栓形成1例,心包积液2例,无瓣膜功能障碍、心脏穿孔、外周血管损伤、死亡;观察组心律失常2例,心包积液2例,封堵器脱落1例,血栓形成1例,无瓣膜功能障碍、心脏穿孔、外周血管损伤、死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ASD介入封堵术后采用循证护理,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且短期随访结果良好,有推广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护理实践与研究》期刊2018年21期)
王宝珠,孟凡华,马翔,马依彤[9](2018)在《经导管与外科手术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系统评价经导管与外科手术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临床研究数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MEDLINE、Cochrane图书馆、CBM、万方数据库及CNKI,纳入经导管与外科手术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随机对照研究(RCT)和队列研究。由两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8篇队列研究(共计14 741例患者)。导管组全因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均低于外科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 0.36,95%CI 0.21~0.59,P<0.0001;OR 0.37,95%CI 0.25~0.55,P<0.0001;WMD–3.77,95%CI–4.36~–3.18 P<0.00001)。导管组残余分流发生率、再次干预率高于外科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 3.55,95%CI 1.79~7.05,P=0.0003)、(OR 2.19,95%CI 1.31~3.65,P=0.003)。结论两种手术方式都是有效的,与外科手术封堵相比,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具有低死亡率、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低住院时间等优势,而外科手术组在残余分流发生率及再次干预率方面有一定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张炜,王强,杨士娟,徐乃勋,马卫军[10](2018)在《经皮介入治疗幼儿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皮介入治疗幼儿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7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40例确诊为继发孔型ASD患者(年龄≤2岁)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27例,心脏超声显示单发ASD 37例,多发ASD 3例,合并肺动脉瓣狭窄1例,动脉导管未闭1例,合并肺动脉高压6例,患儿ASD直径(10.6±2.0)mm。采用经皮介入治疗,建立轨道后,输送系统沿股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通过房间隔缺损送至左心房,释放封堵器。结果 40例患儿中38例成功封堵,另2例封堵器位置不满意收回,改为择期手术。选择ASD封堵器直径(12.0±2.1)mm,输送鞘7~9 F。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术中予Plug2封堵成功;合并肺动脉瓣狭窄的患者同时行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压差明显下降后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所有患者术后无残余分流,随访2个月~3年,未见封堵器移位及ASD再通,术后肺动脉压均降至正常,右房、右室有不同程度缩小,复查心电图无异位心律失常、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幼儿继发孔型ASD经导管介入治疗安全,可靠,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术中应根据ASD大小、边缘情况选择合适封堵器以减少残余分流、瓣膜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天津医药》期刊2018年05期)
继发孔房间隔缺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单纯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伴随年龄增长,房间隔缺损患者心脏腔室内径与其临床症状的变化特征。方法将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213例单纯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纳入患病组,其中,未成年患者(年龄<18岁)141例,成年患者72例;另将同期141例心脏超声正常的未成年人纳入正常组。再根据人体生长发育阶段,将研究对象分入年龄<1岁婴儿期组、1~3岁幼儿期组、4~6岁学龄前期组、7~12岁学龄期组、13~17岁青春期组、18~40岁青年组、41~65岁中年组、年龄>65岁老年组。比较正常组和患病组不同年龄阶段的心脏腔室内径及其临床症状、心房颤动发生情况。结果 1~3岁幼儿期、4~6岁学龄前期、7~12岁学龄期、13~17岁青春期时,患病组右房舒张期最大横径、右室舒张期最大内径均大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6岁学龄前期、7~12岁学龄期、13~17岁青春期时,患病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小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1~65岁中年患病组、年龄>65岁老年患病组左房舒张期最大内径均高于正常成年人,且年龄>65岁老年患病组高于41~65岁中年患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40岁青年患病组、41~65岁中年患病组、年龄>65岁老年患病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与正常成年人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8~40岁青年患病组、41~65岁中年患病组、年龄>65岁老年患病组右房舒张期最大横径、右室舒张期最大内径均高于正常成年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40岁青年患病组、41~65岁中年患病组、年龄>65岁老年患病组的临床症状发生率均高于年龄<18岁患病组,且随着年龄增长,临床症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1~65岁中年患病组、年龄>65岁老年患病组的心房颤动发病率均高于年龄<41岁患病组,且随着年龄增长,心房颤动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年龄增长,单纯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逐渐出现心腔内径增大并超过正常人群标准值。病变最初单纯累及右房、右室,之后进展至累及左房,导致左房、右房、右室同时增大,但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无明显增大。且随着年龄增长,临床症状和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继发孔房间隔缺损论文参考文献
[1].朱韵,吴叶顺,徐敏.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体表心电图改变及与肺动脉高压的关系[J].实用心电学杂志.2019
[2].李璟昊,张坡,盛晓棠,庚靖松,朱鲜阳.不同年龄阶段单纯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心脏腔室内径与临床症状变化特征[J].临床军医杂志.2019
[3].张坡,朱鲜阳,王琦光,张端珍,韩秀敏.老年继发孔房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9
[4].高开柱,李小波,李庆国,金晶于文达.四种方法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比较[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9
[5].许建国,马龙,尤涛,移康,王丹.经皮封堵和开胸修补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J].甘肃医药.2019
[6].刘胜中,向波,蒋露,谭今,魏大闯.单纯超声引导经皮穿刺封堵治疗继发孔中央型房间隔缺损的效果分析[J].微创医学.2018
[7].吴红兵,宋宏宁,王志维,石烽,胡小平.经食道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继发孔中央型房间隔缺损的效果[J].广西医学.2018
[8].肖向莉,张欣,李鑫,马芳芳.循证护理在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术后患儿并发症预防中应用效果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
[9].王宝珠,孟凡华,马翔,马依彤.经导管与外科手术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Meta分析[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8
[10].张炜,王强,杨士娟,徐乃勋,马卫军.经皮介入治疗幼儿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J].天津医药.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