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分批补油发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二次发酵酵母活力,乙醇分批补料发酵,补料时间
分批补油发酵论文文献综述
柯善恢,伍时华,赵东玲,张健,黄翠姬[1](2019)在《基于二次发酵酵母活力确定乙醇分批补料发酵最佳补料时间》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二次发酵酵母活力以确定最佳补料时间,旨在为甘蔗糖蜜补料发酵提供研究基础。通过不同糖质量浓度乙醇分批发酵试验选择乙醇分批补料发酵最佳初糖质量浓度;然后将主发酵(初总糖220 g/L)不同时间点(0、6、12、18、24、30、36 h)取样酵母以相同细胞数接入二次发酵液中,通过分析二次发酵酵母的细胞活性、耗糖能力和乙醇生成能力,得到主发酵酵母活力最强的时间点;最后进行乙醇分批补料发酵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二次发酵酵母活力强弱反映了所对应的主发酵取样时间点酵母活力,在二次发酵酵母发酵活力最强所对应的主发酵时间点(24 h)补料,主发酵效果最好;乙醇质量浓度为(136.62±1.10) g/L、乙醇产率为(2.53±0.02) g/(L·h)和总糖发酵效率为83.34%,说明二次发酵酵母活力可以作为确定乙醇发酵分批补料时间的指标。(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孙小龙,陈耀,付永前[2](2018)在《米根霉分批补料一步发酵法高效积累L-乳酸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前期工作中,课题组创新性的提出了米根霉一步发酵法高效积累L-乳酸的策略。为了进一步提高米根霉合成L-乳酸的生产效率,作者系统考察了葡萄糖分批补料策略对米根霉一步发酵合成L-乳酸的影响:包括不同初始葡萄糖浓度和残余葡萄糖控制策略。研究发现,控制初始葡萄糖浓度为50.0 g/L时,最有利于L-乳酸的高效积累,控制不同残余葡萄糖浓度对一步发酵法合成L-乳酸基本没有影响。在最优的分批补料条件下,L-乳酸产量和生产效率最高,分别达到了162.0 g/L和6.23 g/(L·h),与前期工作相比,生产效率提高了14.3%。(本文来源于《台州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郑丽雪,王家皓,陈志鹏,齐斌,王立梅[3](2019)在《分批补料高密度发酵生产丙酸杆菌素及其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批补料高密度发酵的方法提高丙酸杆菌素的抑菌活性。从发酵96 h开始,每隔24 h补加2.5 g/L复合碳源(乳酸钠-葡萄糖质量比3∶1)和复合氮源(酵母溶液-玉米酒糟清液体积比1∶30)各100 mL,连续补加5次后,丙酸杆菌素的抑菌活性从17.6 AU/mL提高到31.2 AU/mL。本研究创新性地将玉米酒糟清液作为发酵氮源代替部分酵母溶液,大大降低了丙酸杆菌素的生产成本。另外,通过红外光谱及蛋白酶敏感实验发现丙酸杆菌素是一种具有抑菌活性的蛋白类物质。本研究结果为丙酸杆菌素的工业化生产及其应用提供一定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吴燕,梁向峰,刘会洲,李英波,肖建辉[4](2018)在《纳豆激酶分批补料发酵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摇瓶和发酵罐上研究了分批补料发酵对枯草芽孢杆菌LSSE-22发酵生产纳豆激酶的影响。通过摇瓶分批发酵,确定最优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大豆蛋白胨。在优化初始葡萄糖和大豆蛋白胨浓度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补料底物、补料方式和补料时间对产酶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分批补糖发酵工艺,纳豆激酶产量可达到1 437.34 IU/m L,比分批培养提高了21.38%。在7.5 L发酵罐上进行分批补料发酵放大实验,纳豆激酶产量可达2 046.47 IU/m L,明显优于分批培养。(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8年01期)
李秋阳,胡国元,雷于国[5](2017)在《香菇摇瓶分批补料发酵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香菇多糖具有抗炎症、抗氧化及抗癌等多种生物活性。本文利用摇瓶分批补料发酵模式考察了不同时间补糖和不同方式补糖对香菇的菌丝体的生物量以及香菇胞内多糖的影响。在初始葡萄糖浓度为1%的条件下,在香菇液体发酵的不同培养时间,分别以0.25%的葡萄糖浓度分2次补糖或以0.5%的葡萄糖浓度1次补糖。结果表明:在香菇液体发酵中葡萄糖的补加能提高菌丝及胞内多糖的产量。香菇摇瓶补料分批培养模式下,第6天和第9天补加0.25%的葡萄糖效果最佳,比摇瓶分批培养,香菇菌丝体干重和香菇胞内多糖分别增加了21.79%,34.29%。(本文来源于《中国菌物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7年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7-08-11)
张阳,伍时华,赵东玲,张健,易弋[6](2017)在《基于亚甲基蓝还原法确定酒精分批补料发酵的最佳补料时间》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亚甲基蓝还原法研究了酒精分批发酵过程中酵母活力,以确定最佳补料时间,旨在为木薯等淀粉质原料的补料发酵提供理论依据。通过不同初总糖浓度分批发酵试验确定最佳初总糖浓度,然后于分批发酵(初糖240 g/L)主发酵期不同时间点(6、8、10、12、14、16、18 h)取样进行亚甲基蓝还原试验,得出发酵液酵母活力最强的时间点,最后进行酒精分批补料发酵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发酵液中酵母细胞还原亚甲基蓝的能力最大(亚甲基蓝脱色斜率最强)在10 h左右,此时补料发酵效果最好,乙醇浓度、乙醇产率和总糖发酵效率均达到最高值,分别为152.28±2.37 g/L,2.46±0.04 g/(L·h)和89.84%。说明通过亚甲基蓝还原试验评估酒精发酵过程酵母活力并作为补料时间指标是有效可行的。(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7年08期)
韩丽婷[7](2017)在《分批补料发酵过程的优化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现代生化工程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生化技术的发展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解决能源匮乏问题及提高社会经济利益等领域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发酵过程是提高人血白蛋白发酵设备体积利用率和产品产量的关键环节,而在整个生物发酵的过程中补料量的控制是关键。并且,现有的发酵现场设备只能实现常规参数的检测和控制,无法实现更高的检测精度和控制效果。传统的发酵过程通过人工离线的方式实现对生物参数的检测,此方法具有采样时间长和滞后性大的缺点,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采用自适应差分进化算法对发酵过程不同阶段的氨水补料速率、甘油补料速率、甲醇补料速率进行优化。针对差分进化算法在寻优过程中出现“早熟”和破坏最优解的现象,采用在变异操作中引入自适应变异算子的方式,使进化前期保持了个体的多样性,进化后期避免最优解遭到破坏,增强了自适应差分进化算法对补料量的寻优效果。针对目前发酵现场设备对生物参数检测精度不高和控制效果差的问题,采用服务器外挂的形式实现与现场的系统连接,改良后的系统具有强大的兼容性,并且通过OPC协议实现了MATLAB软件和SC组态软件之间的数据通讯,设计人机交互界面实现了菌体浓度与产物浓度的实时软测量,以及补料优化控制功能。(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大学》期刊2017-06-01)
顾澄琛,张朝晖,包莹玲,刘银兰,嘉晓勤[8](2016)在《红曲色素发酵分批补料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红曲菌(Monascus purpureus)FM-4000的红色素色价,采用优化种龄和接种量的方法,探索了分批补料发酵基质对红色素色价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种龄为6 h二级种子液,接种量10%(V/V),在发酵48 h时补加20 g/L黄豆粉,在发酵84 h时补加0.5 mol/L氨水,在发酵96 h时补加60 g/L米粉。在此工艺条件下,摇瓶发酵红曲菌FM-4000的红色素色价达到135.61 U/m L,相对初始摇瓶红曲菌FM-4000的红色素色价提高了37.25%;在5 L发酵罐中对红曲菌FM-4000进行分批补料发酵培养,红色素色价可达145 U/m L。(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6年06期)
董凯,徐丹丹,高迎迎,郑辉杰,吴兆亮[9](2016)在《膜分离和分批补料在发酵耦合泡沫分离多粘菌素E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旨在解除多粘菌素E在发酵过程中的产物抑制,从而提高多粘菌素E的产量。一种综合性技术被用于多粘菌素E发酵,分批补料和膜组件用于发酵耦合泡沫分离解除多粘菌素E的产物抑制。同时阻止菌体的流失和补加营养物质。通气速率、补料体积、膜孔径等参数被优化用于提高发酵效率。在最优的发酵条件下,多粘菌素E的产量达到3.49×107U/l,相比优化前产量(2.51×107U/l)提高了39%。结果表明,该综合技术可以有效的解除产物抑制并提高产量。为进一步提高产量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基础。(本文来源于《饲料工业》期刊2016年11期)
肖玲玲,黄瑞,郭金玲,龚大春[10](2015)在《木聚糖酶的发酵动力学研究与分批补料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里氏木霉发酵产木聚糖酶工艺研究基础上,构建了关于菌体生长、产物形成和底物消耗的发酵动力学方程,并依据发酵动力学过程特点设计了分批补料方案,研究了分批补料发酵过程中生物量、p H值、氨基氮、酶量等参数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分批补料发酵可提高发酵过程的生物量,避免菌体过早衰亡,在120 h后分批补料发酵可以延长菌体产酶时间,提高单位发酵体积的发酵酶活,为工业自动化控制生产奠定良好基础。(本文来源于《可再生能源》期刊2015年11期)
分批补油发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前期工作中,课题组创新性的提出了米根霉一步发酵法高效积累L-乳酸的策略。为了进一步提高米根霉合成L-乳酸的生产效率,作者系统考察了葡萄糖分批补料策略对米根霉一步发酵合成L-乳酸的影响:包括不同初始葡萄糖浓度和残余葡萄糖控制策略。研究发现,控制初始葡萄糖浓度为50.0 g/L时,最有利于L-乳酸的高效积累,控制不同残余葡萄糖浓度对一步发酵法合成L-乳酸基本没有影响。在最优的分批补料条件下,L-乳酸产量和生产效率最高,分别达到了162.0 g/L和6.23 g/(L·h),与前期工作相比,生产效率提高了14.3%。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批补油发酵论文参考文献
[1].柯善恢,伍时华,赵东玲,张健,黄翠姬.基于二次发酵酵母活力确定乙醇分批补料发酵最佳补料时间[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9
[2].孙小龙,陈耀,付永前.米根霉分批补料一步发酵法高效积累L-乳酸的研究[J].台州学院学报.2018
[3].郑丽雪,王家皓,陈志鹏,齐斌,王立梅.分批补料高密度发酵生产丙酸杆菌素及其结构分析[J].食品科学.2019
[4].吴燕,梁向峰,刘会洲,李英波,肖建辉.纳豆激酶分批补料发酵的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8
[5].李秋阳,胡国元,雷于国.香菇摇瓶分批补料发酵的研究[C].中国菌物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7年学术年会摘要集.2017
[6].张阳,伍时华,赵东玲,张健,易弋.基于亚甲基蓝还原法确定酒精分批补料发酵的最佳补料时间[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7
[7].韩丽婷.分批补料发酵过程的优化与实现[D].河北科技大学.2017
[8].顾澄琛,张朝晖,包莹玲,刘银兰,嘉晓勤.红曲色素发酵分批补料工艺研究[J].中国酿造.2016
[9].董凯,徐丹丹,高迎迎,郑辉杰,吴兆亮.膜分离和分批补料在发酵耦合泡沫分离多粘菌素E中的应用[J].饲料工业.2016
[10].肖玲玲,黄瑞,郭金玲,龚大春.木聚糖酶的发酵动力学研究与分批补料控制[J].可再生能源.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