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中微子振荡,反贝塔衰变,中子在氢上俘获方式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杨梦婷[1](2017)在《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基于中子在氢上俘获的方式测量sin~2(2θ_(13))》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微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到目前为止,中微子是所有基本粒子中人们了解最少的粒子之一。1998年,日本超级神冈实验以确凿的实验证据发现"大气中微子振荡"现象,"中微子振荡"现象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超出标准模型的实验证据。在叁代中微子的理论框架下,中微子振荡可以用6个参数进行描述,即叁个混合角(θ_(12)、θ_(23)、θ_(13))、两个质量平方项(Δm_(21)~2、Δm_(23)~2)和一个CP相位角(δ_(CP))。在2012年之前,6个参数中有两个半(△322的正负、δ_(CP)和θ_(13))未知,其中,混合角013的测量有很重要的物理意义,θ_(13)的大小影响中微子CP破坏程度及下一代中微子实验的发展方向。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的目标是:在90%的置信水平下,能够精确测量sin~2(2θ_(13))到0.01。2012年3月8日,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利用55天的实验数据,发布第一个物理测量结果,以超过 5σ 的置信水平,测量到 sin~2(2θ_(13))= 0.092 ± 0.016(stat.)± 0.005(syst.),这是实验上首次测量到非零θ_(13)。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通过反β衰变(Ve + P → e++n)和液体闪烁体对反应堆中微子事例进行探测。末态产生的正电子会迅速与电子发生湮灭,释放2个背对背、能量分别为0.511 MeV的γ,这个信号被称为"快信号";末态产生的中子慢化后,经过一定的特征俘获时间被俘获,产生γ,这个信号被称为"慢信号"。根据快慢信号的能量及时间关联关系,对反应堆中微子事例进行甄别。末态产生的中子主要有两种俘获方式:中子在钆核上俘获(nGd)、中子在氢核上俘获(nH)。本论文基于中子在氢核上俘获(nH)的方式挑选反应堆中微子事例,通过对比远近点实验大厅的中微子事例率测量混合角013,这种方式测得的混合角θ_(13)相对nGd方式测量的结果精度稍差,但由于其不同的挑选样本和系统误差,可以对nGd的测量结果进行强有力地检验,有很重要的物理意义。nH俘获方式其特征俘获时间较长(~200μs),且中子在氢上的俘获峰(~2.22 MeV)与天然放射性事例的能量区间重迭,会导致更多的偶然符合本底事例混入挑选样本中,使得nH俘获样本事例的挑选及物理分析面临更多的挑战。为了尽可能地降低挑选样本中的偶然符合本底事例,要求快信号的起始能量从1.5 MeV开始,且快慢信号的距离小于50厘米。论文首先对挑选事例样本的标准进行论述,挑选得到nH俘获事例样本,并对混入样本的的四种本底(偶然符合本底、快中子本底、~9Li/~8He、AmC本底)进行估计,给出具体物理结果及误差,其中偶然符合本底在近、远点分别约占挑选样本的12%、54%。然后,对nH事例挑选的效率以及非关联误差进行简单阐述,并考虑快信号能量在1.5 MeV处的振荡效应,对其挑选效率进行修正。最后,通过构造x2函数的方法,利用挑选的反应堆中微子样本的事例率信息,拟合给出621天实验数据的结果sin~2(2θ_(13))= 0.071 ± 0.011,并对拟合结果进行检验和误差分析。(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5-26)
李伟,冯译徵[2](2017)在《你抓“幽灵粒子” 我抓“检验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1月9日,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一光环背后,是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贻芳及其团队的持续探索,也有深圳检验检疫人多年来的默默付出。(本文来源于《中国国门时报》期刊2017-02-06)
佘惠敏,李芃达[3](2017)在《看神秘粒子如何“振荡”世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凭借其对我国粒子物理的巨大贡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此次实验的成功填补了我国在中微子这个基础物理研究领域的空白,提升了我国物理学家的国际影响力。首次尝试中微子振荡研究就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这(本文来源于《经济日报》期刊2017-02-03)
高博[4](2017)在《大亚湾实验:补上物理世界第25块积木》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伊始,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团队被授予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大亚湾中微子装置在2012年3月8日宣布成功发现了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被《科学》杂志和权威媒体称为“中国有史以来最重要的物理学成果”。深圳大亚湾核反应堆群的360米外,百米高的花(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7-01-10)
李登杰[5](2016)在《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的μ子致中子及同位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微子振荡是唯一目前观测到超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现象,被认为是发现新物理的关键与突破口。013是中微子振荡理论的六个混合参数之一,其值大小决定了中微子物理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时对测量δ混合相位角和中微子质量等级具有重要意义。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振荡实验作为高精度、低本底、低能量阈的实验,需要对各种本底进行仔细的研究。宇宙线μ子在探测器中散裂产生中子以及放射性同位素,这些粒子形成了多种重要本底。首先,详细反贝塔衰变(IBD)分析中常见的本底,重点分析了muon带来的8He/9Li本底和快中子本底的事例率和能谱,用于013能谱分析。8He/9Li本底部分,按照反中微子探测器(AD)内muon的沉积能量把AD muon分成6个分片,且要求其后有中子事例来对AD muon进行抽样,通过拟合快信号事例距离前一个AD muon的时间间隔分布,得到8He/9Li本底的下限,总误差取50%。由于较少的数据统计量,θ13能谱分析中使用9Li的理论能谱。快中子本底部分,通过[12,99]MeV区间内的数据能谱与RPC标记的muon和外水池反符合系统(OWS)标记的muon产生的运输到AD内的快中子的快信号能谱做对比,得到[0.7,12]MeV能区内的快中子数目,总误差取40%。对于快中子本底中用到的来自数据中的快中子快信号能谱,研究了内水池μ子产生的快中子事例,分析了不同探测器系统时钟漂移,引入第一击中时间(first hit time)变量代替触发时间(trigger time),并在程序中实现对时钟漂移的纠正和对first hit time的挑选,通过对本底的详细分类与研究,得到内水池muon产生的运输到AD内的快中子事例的快信号能谱分布,未来可用于反贝塔衰变(IBD)事例中快中子本底的估算。为了进行muon物理研究,使用FLUKA软件构建了大亚湾叁个实验大厅的几何,用fortran编写muon产生子,深入研究FLUKA内部的物理过程,保存模拟数据到ROOT数据文件,用作后续的中子和同位素产额分析和相关的效率值研究。作为muon物理的一项重要研究方向,我研究了muon的中子产额。大亚湾有叁个实验厅,对应了叁个不同的能量点,我们分别计算了它们的中子产额。运用了两种不同的挑选中子事例的策略,从AD muon之后和从WP muon之后挑选事例。每个muon之后分别挑选其信号窗口和本底窗口内的事例,然后相减得到中子数目,然后利用产额公式计算产额。并通过模拟研究了相关的效率值和其误差。最后,和世界上其他实验组的中子产额结果对比,做了power law拟合。最后,研究了液闪中muon的同位素产额,具体分析了12B、12N和9C在大亚湾实验中的产额。针对大亚湾muon事例率高,探测器小的客观条件限制,尝试的两种方法为:1)按muon沉积能量把muon分为20-60-500-1500-2500-5000 MeV 5个分片,一、二号厅中,前3个slice内的AD muon事例率仍然过大,导致拟合效果很差。2)按muon沉积能量把muon分为20-1500-2500-5000 MeV 3个分片,并对第一个分片中的AD muon进行均匀抽样,要求其前后100ms内,没有其他20-1500MeV的AD muon。拟合效果良好,但需要进一步细致的误差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6-06-01)
徐宇[6](2016)在《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能量非线性响应模型的研究及sin~2 2θ_(13)的拟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微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之一,也是打开新物理大门的钥匙。中微子振荡现象是目前唯一得到实验确认的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现象。中微子振荡可以使用包含6个参数的PMNS矩阵描述。在大亚湾实验以前,矩阵还有两个半未知参数:θ13,Δm322的符号和CP破坏相角δCP。其中θ13不仅是振荡混合矩阵的基本参数之一,其大小也决定了使用当前实验技术测量后两个参数的可行性。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的物理目标为在90%置信区间上测量sin2213为至0.01或更好。当前,基于从2011年12月到2015年7月共1230天的数据,大亚湾实验得到了迄今为止sin2213的最精确数值:sin2213=0.0842±0.0028(.)±0.0017(.)。探测器能量响应的准确理解是反应堆中微子能谱精确测量的前提和基础,对于中微子振荡混合角θ13和质量平方差Δmee2值的精确测量,减小其不确定度具有重要意义。为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在刻度数据和外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能量非线性响应模型。刻度数据包括按取数方式可分为特殊刻度数据和物理数据,按种类可分为γ刻度数据和B12的β能谱刻度数据。通过对刻度数据的拟合,我们可以得到不同能量的刻度点处的能量响应非线性数值,进而得到整个能量区间的能量响应非线性曲线。在2MeV以上,非线性曲线的不确定度小于1%;在2MeV以下,非线性曲线的精度仍需提高。由于当前能量模型中的电子学非线性模型的不确定度仍较大,因而我们于2015年12月底与大亚湾的AD1安装了FADC系统。2016年2月,FADC系统开始正常取数。当前我们已完成FADC的单光电子谱刻度,并得到了FADC系统数据分析的初步结果。在0.5到2MeV,FADC数据与电子学非线性模型吻合的很好;在2MeV以上,FADC数据变得平坦。我们推测这是由于FADC数据分析方法残留的非线性导致的。具体原因仍在进一步分析中。之后,本文通过合理选择事例判选条件挑选IBD事例并扣除本底,并基于MCMC算法另提出了一套拟合方法,使用6AD阶段217天的数据得到sin2213=0.0893±0.0094,与该数据量的标准值sin2213=0.0895±0.0094在误差范围内一致。(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6-06-01)
[7](2016)在《大亚湾核反应堆中微子实验(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The 2016 Breakthrough Prize in Fundamental Physics(基础物理学突破奖)($3 million)was awarded to five experiments investigating neutrino oscillation(中微子振荡)and will be shared equally among all five.The teams include Daya Bay(大亚湾核反应堆中微子实验)(China);KamLAND(Japan);K2K/(本文来源于《大学英语》期刊2016年03期)
李大庆[8](2016)在《大亚湾实验测得最精确的反应堆中微子能谱》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北京2月13日电 (李大庆)从中科院高能所获悉,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测得了迄今为止最精确的反应堆中微子能谱。科学家发现这一能谱与以前的理论预期存在两处偏差。相关结果发表在2月12日的《物理评论快报》上。中微子是核反应堆发电时发射的副(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6-02-14)
李玉[9](2014)在《用科学之光“烛照”粒子物理领域未知之地——记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山东大学王萌团队》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项国际前沿领域的科学研究课题,中微子振荡的实验研究对未来中微子物理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作用。由我国主导开展的基础科学前沿的大型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于2012年发现了中微子的第叁种振荡模式——中微子混合角θ13不为零。这一重大发现,将可能破解宇宙大爆炸理论提出的"反物质消失之谜"。在大亚湾实验中,山东大学是中方离线系统研发的核心力量。中方离线系统总负责人王萌,带领团(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产业》期刊2014年03期)
梁静,董岚,罗涛,王铜,刘璨[10](2014)在《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反应堆至探测器叁维距离的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的开展需要精确获取反应堆堆芯至中微子探测器的叁维距离。本文介绍了在反应堆堆芯至探测器叁维距离测量的过程中控制网的建立及测量方法,采用GPS全球定位仪、全站仪以及激光跟踪仪联合测量的方式实现距离测量,并利用多种软件对结果进行平差处理及分析。最终,反应堆堆芯至中微子探测器的叁维距离精度满足士40 mm设计要求。(本文来源于《核技术》期刊2014年01期)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月9日,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一光环背后,是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贻芳及其团队的持续探索,也有深圳检验检疫人多年来的默默付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1].杨梦婷.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基于中子在氢上俘获的方式测量sin~2(2θ_(13))[D].山东大学.2017
[2].李伟,冯译徵.你抓“幽灵粒子”我抓“检验检测”[N].中国国门时报.2017
[3].佘惠敏,李芃达.看神秘粒子如何“振荡”世界[N].经济日报.2017
[4].高博.大亚湾实验:补上物理世界第25块积木[N].科技日报.2017
[5].李登杰.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的μ子致中子及同位素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
[6].徐宇.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能量非线性响应模型的研究及sin~22θ_(13)的拟合[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7]..大亚湾核反应堆中微子实验(英文)[J].大学英语.2016
[8].李大庆.大亚湾实验测得最精确的反应堆中微子能谱[N].科技日报.2016
[9].李玉.用科学之光“烛照”粒子物理领域未知之地——记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山东大学王萌团队[J].中国科技产业.2014
[10].梁静,董岚,罗涛,王铜,刘璨.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反应堆至探测器叁维距离的测量[J].核技术.2014
标签: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 中微子振荡; 反贝塔衰变; 中子在氢上俘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