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慈菇论文-赵群,刘枫,宋向文,袁媛,黄璐琦

光慈菇论文-赵群,刘枫,宋向文,袁媛,黄璐琦

导读:本文包含了光慈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老鸦瓣,ITS,特异性PCR,鉴定

光慈菇论文文献综述

赵群,刘枫,宋向文,袁媛,黄璐琦[1](2017)在《光慈菇药材的特异性PCR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光慈菇基原植物老鸦瓣及其混伪品特异性PCR鉴定的可行性。方法:基于ITS序列构建光慈菇及其混伪品的系统发育树,并在对ITS序列分析的基础上,为光慈菇设计了一对特异性PCR引物LYB-CP2s/LYB-CP2a,优选扩增条件,用于区别光慈菇及其混伪品。结果:在系统发育树中光慈菇聚类为一个单系。通过对PCR反应的退火温度、循环次数和DNA模板用量进行优化,并对不同型号的PCR仪和Taq酶进行考察,分别获得光慈菇的特异性PCR反应程序。在PCR产物中,正品出现目的条带,而混淆品不出现条带。结论:特异性PCR鉴别方法稳定性高,能够有效地区别光慈菇与其混伪品。(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17年07期)

陈冬怡,陈国华,胡群英,黄春华,黄芳[2](2016)在《光慈菇组培种苗商品化生产技术应用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光慈菇的全鳞茎、心芽、茎尖和种子为外植体,利用植物组培快繁技术培养出完整的无毒植株。试验结果表明,外植体灭菌处理成功率为92%,继代增殖系数最高达2.6,生根率为91.3%,组培苗移栽成活率为95%。该研究成果为光慈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期刊2016年05期)

韩德承[3](2013)在《识别真假光慈菇》一文中研究指出光慈菇又名老鸦头、毛地梨,为百合科植物老鸦瓣的鳞茎,生于山野,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每年春、秋、冬季均可采收。挖取鳞茎,洗净,除去须根及外皮,晒干即可入药。其性寒,味甘,有毒,具有散结、化瘀的功效,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瘰疬、痈疽、疮肿、产后瘀滞等症。市场上有(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报》期刊2013-05-10)

陈瑞生,陈相银,张露露[4](2011)在《山慈菇与光慈菇的鉴别》一文中研究指出山慈菇与光慈菇均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的功效,但其在来源、性状和主要成分方面均不同。这两个药物本不是临床常用药,但近来山慈菇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肿瘤,在处方中常有应用。(本文来源于《首都医药》期刊2011年13期)

童静玲,王银萍,朱让腾[5](2011)在《山慈菇与光慈菇的鉴别及正确使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澄清药源,专药专用。方法从来源、性状、显微、化学成分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比较。结论山慈菇与光慈菇为同名异物品种,不应混淆使用。(本文来源于《海峡药学》期刊2011年02期)

邴其忠,张本刚,张昭,陈自泓[6](2008)在《光慈菇的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栽培密度、深度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光慈菇最佳的人工栽培密度、深度等。方法:通过人工驯化栽培试验,探索不同的栽培密度、播种深度及覆盖地膜,对光慈菇生长的影响产量、增产率、鳞茎的增大倍数、鳞茎的分生增殖等的影响。结果:在30~200株/m2的密度,光慈菇的产量、增产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大,达到显着水平;深度在5~20 cm,光慈菇的产量、增产率和收获的鳞茎粒数随着播种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达到显着水平;覆盖地膜处理的产量、增产率和收获鳞茎粒数显着低于对照。结论:人工栽培过程中,应该适当加大播种密度和深度,覆盖地膜对其生长不利。(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08年21期)

邴其忠,张本刚,张昭[7](2008)在《光慈菇引种北京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市及周边地区没有野生的光慈菇分布。本试验将光慈菇从安徽省引种到北京,并对其在北京市的物候期、自花结实性进行试验观察,同时也针对光慈菇对光照强度、土壤温度的适应性进行了试验观察。试验表明:光慈菇在北京地区能够成活,并可以开花结实,但是由于生长期大大缩短,因而不能形成产量;光慈菇自花不能结实,是异花结实植物。(本文来源于《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期刊2008年04期)

邴其忠[8](2008)在《光慈菇引种栽培及离体培养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山慈菇”和“光慈菇”的本草考证以“山慈菇”之名使用的中药材,来源于多种不同植物;造成目前在命名和药材使用上的混乱。本文根据古代和现代文献中的图文,以时间为脉络,对山慈菇的用植物的形态性状、古文献的附图、地理分布等进行考证,并澄清了几种古文献里“山慈菇”的原植物,指出《本草拾遗》(唐)记载的“山慈菇”应该是来源于杜鹃兰Cremastra appendiculata(D.Don)Makino,此后的古文献里记载的“山慈菇”则包括老鸦瓣Tulipa edulis(Miq.)Baker和杜鹃兰C.appendiculata两种植物。而现代文献又收录了两种独蒜兰属Pleione植物及其他多种植物,都不是山慈菇的原植物。二、引种北京试验北京市及周边地区没有野生的光慈菇分布。本试验将光慈菇从安徽省引种到北京,并对其在北京市的物候期、自花结实性进行试验观察,同时也针对光慈菇对光照强度、土壤温度的适应性进行了试验观察。试验表明:光慈菇在北京地区能够成活,并可以开花结实,但是由于生长期大大缩短,因而不能形成产量;光慈菇自花不能结实,是异花结实植物。叁、光慈菇的驯化和高产栽培技术根据农业部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3414”完全实施方案,对光慈菇进行施肥试验,探索施肥对光慈菇的产量、增殖率、平均鳞茎重等的影响,采收后利用3414田间试验设计与管理系统和Stata统计软件对产量和施肥进行回归和方差分析。结果:产量与K肥的施肥量成直线关系,回归方程为Y=51.367+1.810X;处理10(N_2P_2K_3)的产量、增殖率、平均鳞茎重、大于2.0g的鳞茎的比例都是最高的,同时其产量、增殖率、大于2.0g鳞茎的比例都显着高于空白对照N_0P_0K_0;而且处理10(N_2P_2K_3)的大于2.0g鳞茎的比例显着高于其他13个处理。钾肥对光慈菇的生长是最重要的。通过人工驯化栽培试验,探索不同的栽培密度、播种深度、及覆盖地膜,对光慈菇生长的影响产量、增殖率、鳞茎的增大倍数、鳞茎的分生增殖等的影响。第一年度的试验结果:在30~200株/m~2的密度范围内,光慈菇的产量、增殖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大,达到显着水平;在深度5~20 cm的范围内,光慈菇的产量、增殖率和收获的鳞茎粒数随着播种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达到显着水平;覆盖地膜处理的产量、增殖率和收获鳞茎粒数显着低于对照。第二年度密度试验,密度达到400株/m~2时产量达到最高,继续加大密度,产量开始下降;而增殖率最高则是100株/m~2处理。分别于4月、5月、6月、7月份采收光慈菇鳞茎,采收后测定其秋水仙碱含量,采用产量和秋水仙碱含量等不同指标的统计分析,研究光慈菇的最佳采收期。结果:5月中下旬采收,产量和增殖率最高;不同时间采收,秋水仙碱含量虽有差异,但是为痕量水平,不足以作为质量标准。结论:光慈菇的最佳采收期应该在光慈菇的叶片枯萎休眠后的2-3周内进行,过早过迟都会影响其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将光慈菇鳞茎按照大小分级,分别种植,采收后称量其产量,计算其增殖率,探索不同种球大小对产量、增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0.5~1.0 g的鳞茎做种球,其增殖率最高,相同的用种量得到最高的产量,达到显着水平;而大于2.0 g的鳞茎,增殖率较低,不适于做做种球使用。四、光慈菇的离体培养和快速繁殖以光慈菇未材料,研究其组织培养的过程,探讨光慈菇快速繁殖的关键性问题。对光慈菇进行不同的消毒处理,以0.1%升汞溶液消毒12~18分钟较好;心芽和新采收的全鳞茎是适合的培养材料,前者的不定芽分化数和分化率都略高一些;诱导愈伤组织和不定芽时,以MS为基本培养基,NAA和6-BA的作用比较好;诱导生根是,IBA的作用好于NAA。(本文来源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期刊2008-06-01)

邴其忠,张本刚,张昭,陈自泓[9](2008)在《光慈菇的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施肥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光慈菇的需肥规律和最佳施肥方案。根据农业部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3414"完全实施方案,对光慈菇Tulipa edulis (Miq.) Baker进行施肥试验,探索施肥对光慈菇的产量、增产率、平均单粒重等的影响,采收后利用3414田间试验设计与管理系统和Stata统计软件对产量和施肥进行回归和方差分析。结果:产量与K肥的施肥量成直线关系,回归方程为Y=51.367+1.810X;处理10(N2P2K3)的产量、增产率、平均单粒重、大于2.0g的鳞茎的比例都是最高的,同时其产量、增产率、大于2.0g鳞茎的比例都显着高于空白对照N0P0K0;而且处理10(N2P2K3)的大于2.0g鳞茎的比例显着高于其他13个处理。钾肥对光慈菇的生长是最重要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08年05期)

陈占功[10](2006)在《山慈菇与光慈菇的性状鉴别》一文中研究指出山慈菇与光慈菇均有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的功效,但其在来源,性状和主要成份等方面均不相同,其中山慈菇早在唐朝的《本草拾遗》中就有记载,而光慈菇直到清代的《植物名实图考》中才给予收录。这两种药物原本在临床上均不是很常用,但近来山慈菇在临床上常用来治疗肿瘤,在中(本文来源于《首都医药》期刊2006年04期)

光慈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光慈菇的全鳞茎、心芽、茎尖和种子为外植体,利用植物组培快繁技术培养出完整的无毒植株。试验结果表明,外植体灭菌处理成功率为92%,继代增殖系数最高达2.6,生根率为91.3%,组培苗移栽成活率为95%。该研究成果为光慈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慈菇论文参考文献

[1].赵群,刘枫,宋向文,袁媛,黄璐琦.光慈菇药材的特异性PCR鉴定[J].中药材.2017

[2].陈冬怡,陈国华,胡群英,黄春华,黄芳.光慈菇组培种苗商品化生产技术应用试验[J].农业工程.2016

[3].韩德承.识别真假光慈菇[N].中国中医药报.2013

[4].陈瑞生,陈相银,张露露.山慈菇与光慈菇的鉴别[J].首都医药.2011

[5].童静玲,王银萍,朱让腾.山慈菇与光慈菇的鉴别及正确使用[J].海峡药学.2011

[6].邴其忠,张本刚,张昭,陈自泓.光慈菇的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栽培密度、深度试验[J].中国中药杂志.2008

[7].邴其忠,张本刚,张昭.光慈菇引种北京的试验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8

[8].邴其忠.光慈菇引种栽培及离体培养技术[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

[9].邴其忠,张本刚,张昭,陈自泓.光慈菇的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施肥试验[J].中国农学通报.2008

[10].陈占功.山慈菇与光慈菇的性状鉴别[J].首都医药.2006

标签:;  ;  ;  ;  

光慈菇论文-赵群,刘枫,宋向文,袁媛,黄璐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