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电压应力论文-李陆军,姚国顺,宋庆国,陈辉

小电压应力论文-李陆军,姚国顺,宋庆国,陈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电压应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Buck变换器,无源无损软开关技术,非最小感应力软开关,零电流导通

小电压应力论文文献综述

李陆军,姚国顺,宋庆国,陈辉[1](2012)在《Buck变换器非最小电压应力软开关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提高开关电源效率、节约能源,提出了一种新型软开关Buck变换器的设计方案,该变换器工作在断续状态,能实现二极管零反向恢复损耗.首先分析了变换器的工作原理,然后给出了参数设计方法,最后运用Matlab/Simulink软件对电路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电路方案设计正确、结构简单,达到了预定的要求.(本文来源于《空军雷达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曾怡达,笪贤进,白茂军[2](2011)在《一种最小电压应力的软开关无桥PFC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桥式整流升压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效率较低的缺点,提出了一种最小电压应力的软开关无桥PFC电路拓扑。在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的基础上,研制了一台300 W的实验样机。结果表明,改进的无桥PFC电路拓扑具有通态损耗低、电流采样简单,能实现开关管零电压关断和零电流开通,同时实现整流二极管零电压导通和接近零电流软关断的优点。(本文来源于《电子器件》期刊2011年05期)

姚绪梁,于乐,罗耀华[3](2011)在《新型非最小电压应力无源无损Buck电路软开关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无源无损缓冲电路可分为:最小电压应力无源无损缓冲电路和非最小电压应力无源无损缓冲电路。非最小电压应力无源无损缓冲电路中缓冲电感与电容的比值不再受到限制,能实现更宽的占空比,且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因此本文针对非最小电压应力无源无损缓冲电路展开研究,以Buck变换器为基础,设计出了一种新型的非最小电压应力无源无损缓冲电路,经研究验证了该缓冲电路可有效降低开关损耗,且具有将缓冲过程中存储的能量回馈给电源的优势。(本文来源于《仪器仪表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伍瑶,张兴,周小义[4](2007)在《非最小电压应力无源无损缓冲电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适用于PWM变换器的非最小电压应力(Non Minimum Voltage Stress,简称NMVS)无源无损缓冲电路。它与有源软开关相比具有结构简单,控制方便的优点。与最小电压应力(Minimum Voltage Stress,简称MVS)的无源无损缓冲电路相比,NMVS无源无损缓冲电路更具有电流应力小,软开关范围更广,效率高等突出优点。(本文来源于《电力电子技术》期刊2007年03期)

屈旭光,孔力[5](2005)在《一种最小电压应力的无源无损软开关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力电子变换器开关频率的提高,减小了变换器的体积,提高了功率密度,但同时也增加了变换器的损耗。软开关技术能够有效改善功率开关管的工作环境,降低开关损耗,提高变换器的效率。本文探讨和实现了一种最小电压应力的无源无损软开关拓扑结构。该结构由电感、电容和二极管组成。它利用电感和电容的谐振工作实现能量的传递,并将开关瞬态的能量在一个开关周期内转移到负载端,从而实现无源无损软开关。文中对电路进行了工作模态分析,给出了软开关环节中电感和电容的参数设计方法,并搭建了一个功率为250W 的实验样机,对理论分析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结构实现了主功率开关管开通时的零电流开通和关断时的零电压关断,开关管上的电压应力最小,其值与输出电压相等。(本文来源于《电力电子技术》期刊2005年02期)

屈旭光[6](2004)在《一种最小电压应力的无源无损软开关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关电源由于其体积小,重量轻,功率密度大,工作性能良好得到日益广泛地应用。开关频率的提高,造成了不可避免的电磁干扰问题,同时功率开关管的损耗也增加了。如何改善功率开关管的工作环境,降低功率开关管在开通和关断瞬间的电压和电流应力,一直以来是人们研究的热点。 解决开关损耗的有效途径是采用软开关技术。根据有无辅助开关管可以将软开关技术分为有源软开关技术和无源软开关技术.无源软开关技术又可以根据有无损耗分为无源有损耗软开关技术和无源无损软开关技术。有源软开关技术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软开关,在开关管开通时提供零电压或者零电流开通,在开关管关断时提供零电压或者零电流关断,有效地解决了开关损耗问题,提高了变换器的变换效率。但是有源软开关技术因为有辅助开关管的引入,控制电路比较复杂,增加的额外元器件较多,变换器成本增加。采用无源无损软开关技术,可以实现开关管开通时的零电流开通和关断时的零电压关断,实现软开关功能,改善开关管工作条件,提高变换器工作效率。原电路的控制电路没有大的变动,增加的额外元器件较少,成本较低。所以也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 本文在深入分析了产生开关损耗和电磁干扰问题原因的基础上,以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为平台,研究了一种具有最小电压应力的无源无损软开关结构。对电路进行了工作模态分析,对于软开关的实现条件进行了讨论,给出了无源无损软开关环节参数的设计原则。本文中采用SABER仿真软件对该环节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这种结构能够实现开关管开通时的零电流开通和关断时的零电压关断。 本文中对于平均电流模式控制的工作原理和具体实现进行了深入分析。 小信号分析法是研究功率变换器的有效方法。小信号模型的建立,可以使得人们彻底认识变换器的工作过程,同时通过小信号模型可以获得输入,输出和控制之间的传递函数,为控制电路的设计提供条件。本文对于变换器功率电路部分进行了小信号建模和分析,给出了小信号特性传递函数。 本论文最后搭建了一个功率为250W的有源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来验证理论分析和仿真分析结论,实验中采用宽范围可调节电压源作为输入,输出为恒定直流电压。实验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无源无损软开关环节能够实现在开关管开通时的零电流开通和开关管关断时的零电压关断。并且这个环节在输入电压宽范围变化时仍然能够实现软开关功能。软开关环节的存在没有影响电路功率因数校正的功能,电路能够实现很高的功率因数,谐波含量也满足设计要求。文中给出了仿真分析和实验波形,实验波形和仿真波形以及理论分析的波形基本上是吻合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工研究所)》期刊2004-04-14)

戴志平,赖向东,谭秀云,牛全民[7](2000)在《具有最小电压应力的无源无损软开关的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给出了无源无损软开关变换器的理论分析和设计方法 ,提出了一种较新而简单的最佳元件值的选取方法。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力电子技术》期刊2000年05期)

小电压应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传统桥式整流升压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效率较低的缺点,提出了一种最小电压应力的软开关无桥PFC电路拓扑。在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的基础上,研制了一台300 W的实验样机。结果表明,改进的无桥PFC电路拓扑具有通态损耗低、电流采样简单,能实现开关管零电压关断和零电流开通,同时实现整流二极管零电压导通和接近零电流软关断的优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电压应力论文参考文献

[1].李陆军,姚国顺,宋庆国,陈辉.Buck变换器非最小电压应力软开关设计[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12

[2].曾怡达,笪贤进,白茂军.一种最小电压应力的软开关无桥PFC技术研究[J].电子器件.2011

[3].姚绪梁,于乐,罗耀华.新型非最小电压应力无源无损Buck电路软开关的设计[J].仪器仪表学报.2011

[4].伍瑶,张兴,周小义.非最小电压应力无源无损缓冲电路的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07

[5].屈旭光,孔力.一种最小电压应力的无源无损软开关技术[J].电力电子技术.2005

[6].屈旭光.一种最小电压应力的无源无损软开关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工研究所).2004

[7].戴志平,赖向东,谭秀云,牛全民.具有最小电压应力的无源无损软开关的设计方法[J].电力电子技术.2000

标签:;  ;  ;  ;  

小电压应力论文-李陆军,姚国顺,宋庆国,陈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